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志勤  彭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53-21754,21837
[目的]优化棉籽粕微生物脱毒条件,降低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含量。[方法]利用米曲霉3042固态发酵降解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接菌量、发酵温度、料水比和发酵时间对棉籽粕脱毒的影响,确定棉籽粕微生物脱毒的最优脱毒条件。[结果]极差分析表明,影响发酵棉籽粕游离棉酚含量的4个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料水比〉发酵温度〉接菌量〉发酵时间。正交试验表明,棉籽粕微生物最优脱毒条件为:米曲霉3042接菌量5%,发酵底物添加0.5%尿素和1%蔗糖,料水比1∶0.83,5℃发酵48 h。在此条件下,游离棉酚含量降至117 mg/kg,降解率达到78.13%,发酵棉籽粕粗蛋白含量达到40.16%,较发酵前提高了12.87%。[结论]该研究为生产能够达到饲用标准的棉籽粕饲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开发一种棉籽粕生物发酵脱毒的方法.[方法]设计正交试验以研究白地霉WD-1对棉籽粕固态发酵产物棉酚含量的影响,对发酵底物组成、底物水分含量、菌种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等参数进行优化.[结果]影响棉粕发酵脱毒的主要因素为发酵温度,棉籽粕发酵脱毒底物组成为棉籽饼88;、玉米粉8;、小麦麸4;,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底物∶水1∶0.9,菌液接种量4;(v/w),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72h,自然pH值.[结论]利用白地霉WD-1对棉籽粕进行固体发酵可以降低底物中游离棉酚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复合微生物固态发酵对菜籽粕的脱毒效果及营养价值的影响.[方法]以普通菜籽粕为原料,利用现代固态发酵原理,采用植物乳杆菌和黑曲霉进行固态发酵,探讨降解抗营养因子及提高粗蛋白含量最佳发酵工艺.[结果]试验表明,复合微生物固态发酵可显著降低菜籽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混菌混合发酵效果优于单菌种发酵效果.植物乳杆菌与黑曲霉接种比例为3∶1,接种量20%,料水比为1∶0.8 g/ml,菜粕∶玉米∶麸皮为8∶1∶1,发酵时间为48 h.发酵后菜籽粕中粗蛋白含量提高了6.57%,小肽含量提高了88.76%,粗纤维含量降低11.31%;抗营养因子异硫氰酸酯降低了64.00%,(口恶)唑烷硫酮降低了81.82%,硫苷降低了75.16%;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11.59%.[结论]研究可为菜籽粕在生物饲料中的开发利用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张秋华  张亚丽  张敏  梁运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250-15252
[目的]优化固态发酵提高杂粕蛋白含量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利用酵母茵发酵杂粕建立了菌体蛋白饲料产量与发酵温度、接种量、发酵时间的二次回归模型。并通过响应面分析各因素对Y值的效应关系。[结果]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寻优,得到优化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0℃,接种量8.64%,发酵时间31.1h,在此条件下,验证发酵杂粕的菌体蛋白含量为56.75%。[结论]该研究为提高饲料的蛋白营养品质和利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菜粕豆粕固态混合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粕、菜粕按1:1混合为发酵基质,经过菌株初筛、复筛及单菌、混菌的固态发酵,以酸溶性蛋白含量(TCA-N)、蛋白水解度(DH)以及酶切位点有效值(EV)、硫苷降解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得到菌株的最佳组合为BL-1+BS+解脂假丝酵母。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立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1.1、接种量9%、初始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发酵后样品粗蛋白含量从49.5%增加到53.1%,TCA-N由2.50%升高到27.2%,硫苷降解率达65.2%。SDS-PAGE图谱显示大分子蛋白被降解为12 ku以下。  相似文献   

6.
刘妲  伍时华  黄瑶  郑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135-9137,9146
[目的]研究糯米甜酒酿造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以广西产大糯为原料,用糯米甜酒酿造的传统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发酵温度、加曲量、发酵时间、料水比4个因素对糯米甜酒感官、产酒量和酒精度的影响。[结果]各因素对糯米甜酒口感影响为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料水比〉加曲量;各因素对糯米甜酒产酒量影响为料水比〉发酵温度〉加曲量〉发酵时间;各因素对糯米甜酒酒精度影响为发酵时间〉加曲量〉料水比〉发酵温度。通过正交试验、综合平衡分析得出最佳酿造参数组合:发酵温度为30℃,加曲量为0.5%,发酵时间为4 d,料水比为1∶0.8。[结论]为糯米甜酒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黑曲霉固态发酵对甘薯渣营养价值的影响,并探讨其最佳发酵工艺参数。【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黑曲霉3.287固态发酵甘薯渣的发酵参数如接种量、发酵时间、料水比和温度等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最佳发酵工艺参数,考察在最佳发酵参数条件下黑曲霉固态发酵对甘薯渣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1每克发酵原料接种黑曲霉孢子1×106个,发酵时间4d,料水比1∶1.3,发酵温度38℃条件下发酵效果最好。2在黑曲霉优化参数下发酵,以干物质为基础,粗蛋白含量从6.37%提高到9.14%;粗脂肪从2.71%提高到4.75%;发酵后还原糖含量达到从4.42%提高到7.34%,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滤纸酶活、β-葡萄糖苷酶活和淀粉酶活分别为:3.12、2.45、2.13和3.02U。【结论】农副产品甘薯渣经过黑曲霉固态发酵可以有效改善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8.
龚秋红  刘玎  谭彦琦  兰时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45-7949,7953
[目的]对松乳菇固态发酵棉粕脱毒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期获得最佳的发酵工艺参数。[方法]采用单因素单因子法研究了碳源、氮源、无机盐含量以及温度、起始pH、料液比、接种量等因素对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评价了发酵温度、起始pH、料液比、接种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用Design-Expert 8.0.5b软件分析试验数据,建立了松乳菇固体发酵棉粕发酵条件的数学模型。[结果]研究表明,适宜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棉粕与麦麸的比例6∶4,(NH4)2SO40.75%,KH2PO40.15%,MgSO4·7H2O 0.05%;适宜的发酵条件为:温度28℃,初始pH 6.6,料液比1∶1.4 g/ml,接种量10%。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温度28℃,初始pH 6.6,固水比1∶1.38 g/ml,接种量10.38%。在此条件下,游离棉酚的降解率达到87.702 3%。[结论]研究可为棉籽饼粕的深度开发和生产棉籽蛋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酸豆乳具有口感好、风味独特、植物蛋白含量丰富等特点,是豆奶市场上的新贵,是酸性饮料中的新宠。以植物蛋白源大豆为主要原料完全替代动物蛋白源牛奶,经过制作豆浆、杀菌、发酵等工艺,研究了料水比、发酵温度、糖的添加量、发酵时间等因素对产品口感和风味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对发酵酸豆奶进行工艺优化,得到了最佳工艺参数:料水比为1∶8,发酵温度40℃,糖的添加量8%,发酵时间5小时。在此工艺下制得的发酵酸豆乳色泽和口感俱佳,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综合利用菌渣废弃物,采用酵母菌协同固态发酵技术,探究将食用菌多糖提取废渣转化为蛋白饲料的工艺条件。从不同基质、温度、水料比、发酵时间4个方面,分析影响固态发酵菌渣转化蛋白的因素,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菌渣固态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影响蛋白质含量的主次因素依次为基质配比发酵时间温度水料比;在酵母菌接种量13%条件下,菌渣与麸皮的适宜质量比8∶2、水料比1 m L∶2.5 g、30℃下培养96 h,此时发酵物的粗蛋白含量可达峰值18.43%。本研究将废弃菌渣转化高蛋白的方法,可促进菌渣的再利用,为高效资源循环使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源对爱拔益家肉鸡(AA肉鸡)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480只1日龄的AA肉仔鸡随机分为4个试验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试验周期共42 d。试验期间自由采食饮水,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以饲喂5%发酵棉粕、发酵菜籽粕及混合发酵棉粕(2.5%)和菜籽粕(2.5%)替代对照组中的豆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1日龄和42日龄发酵棉粕-菜籽粕组试验鸡的体重分别升高3.54%和4.52%,差异显著(P<0.05)。与发酵棉粕组、发酵菜籽粕组相比,发酵棉粕-菜籽粕组的试验鸡体重分别显著增加4.67%和3.96%(P<0.05)。1~42日龄,与对照组相比,发酵棉粕-菜籽粕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4.63%(P<0.05);与发酵棉粕组和发酵菜籽粕组相比,发酵棉粕-菜籽粕组分别升高4.76%和4.05%,差异显著(P<0.05)。与发酵棉粕组相比,发酵棉粕-菜籽粕组的腹脂率显著降低14.68%(P<0.05)。【结论】发酵棉粕-菜籽粕组试验鸡会显著提高肉鸡的平均日增重、体重、屠宰率及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的含量,但对其他指标无影响。日粮中添加5%的混合发酵棉粕-菜籽粕的效果优于单一添加使用。  相似文献   

12.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是一类对多种害虫有效的病原微生物。为降低该菌产品制剂的生产成本,以北方常见的玉米芯粉、棉粕、豆粕等农产品下脚料为培养基质,研究了对多种鳞翅目、双翅目害虫具有特异杀虫活性的Bt菌株CYZ-4的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经对培养基的初始含水量、p H值等单因素试验发现,培养基初始含水量为70%、p H值为8.2时,玉米芯固体发酵培养基的产孢量达到最大;当玉米芯粉与棉粕质量比为5∶5和6∶4,与豆粕质量比为6∶4或7∶3时,发酵效果优于其他组合,产物孢子浓度在9.3×109个/g以上;复合固体发酵培养基基础配方中,玉米芯粉、棉粕、豆粕质量分数分别为19.1%、7.2%、3.6%时发酵Bt的效果最好。培养基3种成分及p H值的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将玉米芯粉、豆粕、棉粕按质量分数分别为16.0%、6.7%、7.2%的比例混合,添加0.075%KH2PO4、0.05%Mg SO4、0.035%Ca CO3,调节初始含水量为70%、p H值为8.2,按4%的接种量接种,30℃下培养6 d,菌株的产孢量最大,达到1.80×1010个/g。该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成本低,发酵条件简单,适于以药肥撒施毒土方式施用防治鳞翅目和双翅目地下害虫。  相似文献   

13.
鸡腿蘑液体菌种生产及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深层发酵法进行鸡腿蘑液体菌种的生产,从5个鸡腿蘑品种中,确定了一株适于深层发酵的菌株一瑞10,该菌株较适宜的液体培养基组分为:4%玉米粉,2%蔗糖,2%麸皮,0.1%KH2PO4,0.05%MgSO4.7H2O,适宜的摇瓶条件为:培养基的起始pH值为7,250mL摇瓶装液量为40mL,接种量为10%,培养温度25℃.15L发酵罐控制参数为:装料系数0.7,接种量10%,通气量:1:0.5-1.2,搅拌速度为120-180r.min^-1,用液体菌种进行鸡腿蘑栽培试验结果显示,深层发酵法生产鸡腿蘑比传统栽培方式生产周期可缩短60d,抗杂性能优于传统生产方式,出菇性能与传统生产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将脱毒菜粕按5%、10%、15%和18%的比例添加到粉碎鸡饲料中,饲喂三黄鸡30d时调查表明:添加量小于15%时,鸡的增重率与对照组(不添加脱毒饼粕)基本接近,且生长状况无明显异常;当添加量超过15%时,鸡的增重率比对照略有下降。内脏解剖结果证明:饲喂脱毒菜粕饲料后,鸡的甲状腺均无病变迹象,肝脏切片观察亦未发现异常。  相似文献   

15.
棉粕是我国重要的饲用蛋白质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原棉粕脱毒是当前重要的高效技术手段。为了使用分子生态学方法监测微生物发酵棉粕的过程,优化发酵工艺,试验先以脱色缓冲液去除棉粕发酵样品中的游离棉酚及色素类杂质,继之以溶菌酶—SDS—蛋白酶K温和裂解,提取获得总DNA产量达1.8~6.4 μg/g棉粕样品(湿),DNA的提取效率达89%以上,片段大小均在23 kb左右,不经纯化即可直接进行PCR扩增和限制性酶切。以该DNA为模板扩增16S rRNA V3区片段,可用DGGE分析棉粕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该方法是一种适用于棉粕发酵样品总DNA提取的简便、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
周馥卉  兰时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461-8464,8544
[目的]为了降低蓖麻饼粕中蓖麻碱和变应原的含量。[方法]从自然霉变的蓖麻饼粕中分离对蓖麻碱和变应原具有较好脱毒效果的霉菌,命名为ZF-4,采用显微形态、特殊结构观察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并以蓖麻碱和变应原降解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单因子法研究蓖麻饼粕与麦麸的比例、葡萄糖、KH2PO4添加量、固水比、发酵温度、初始pH、接种量、发酵时间等因素对蓖麻碱和变应原降解率的影响。在此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选择对蓖麻碱和变应原降解率影响较大的固水比、发酵温度、初始pH和接种量4个因素进行正交优化。[结果]ZF-4被初步鉴定为根霉属。适宜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蓖麻饼粕与麦麸的比例为95∶5,葡萄糖1.5%,KH2PO40.25%,CaCO30.4%;适宜的发酵条件为:固水比1.0∶0.8,发酵温度28℃,初始pH 7.0,接种量10%,发酵时间6 d。在此条件下,蓖麻碱和变应原的降解率分别达到89.56%和96.79%。[结论]该研究为蓖麻饼粕的微生物脱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试验对高温高压灭菌处理棉粕、高温灭菌处理后再用黑曲霉固态发酵棉粕、直接对棉粕进行黑曲霉固态生料发酵3种方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固态生料发酵的脱毒效果与高温高压灭菌处理后棉粕的脱毒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与高温灭菌后发酵棉粕的脱毒效果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棉粕水平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体色、肉色、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挑选750尾初始体质量为(49.95±0.05)g的斑点叉尾鮰,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网箱,每个网箱50尾鱼。以无棉粕替代的基础饲料为对照组,以7%(M1组)和14%(M2组)棉粕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25.8%和51.7%的豆粕,配制3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养殖周期为60天。实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棉粕替代豆粕对斑点叉尾鮰的增重率、饵料系数和形体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2)棉粕替代豆粕对血清中补体3、补体4、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棉粕替代豆粕对斑点叉尾鮰侧面皮肤的亮度、红度、黄度值以及腹部皮肤红度、黄度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 但高棉粕组(M2)使其腹部皮肤亮度值显著升高(P<0.05);棉粕饲料能够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背部肌肉的红度值(P<0.05),但各处理组间亮度与黄度值无显著变化(P>0.05)。4)与对照组相比,低棉粕饲料(M1)显著降低肠道梭杆菌门相对丰度(P<0.05),显著提高厚壁菌门相对丰度(P<0.05)。综上,当饲料中的棉粕替代低于51.7%豆粕时,不影响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性能,但会影响鱼体体色和肌肉颜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