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寒牧区移民聚居点绵羊冷季暖棚保膘育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冬季气候寒冷(最低气温可达-22℃),风雪灾害频繁,牧民群众传统的敞篷饲养方式使绵羊遭受寒冷气候侵袭,冬季掉膘严重,生长发育减缓,死亡率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利用暖棚在冷季进行舍饲或半舍饲饲  相似文献   

2.
试验在不计饲养成本的条件下,研究了自由放牧、半舍饲、全舍饲3种饲养模式对当雄藏系母绵羊体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9月龄到周岁阶段,补饲燕麦干草的半舍饲组较自由放牧组试验羊体重下降少;燕麦青干草+精料颗粒料全舍饲饲养组,试验羊6月龄体重可达成年羊体重的73.18%,9月龄体重可达成年羊体重的88.80%,周岁体重可达成年羊体重的112.06%;在晚间补饲燕麦青干草和精料颗粒料的半舍饲条件下,试验羊6月龄体重可达成年羊体重的70.23%,9月龄体重可达成年羊体重的86.09%,周岁体重可达成年羊体重的93.43%;与其他各试验组相比,以全舍饲的燕麦青干草+精料颗粒料组为最好。  相似文献   

3.
文章旨在研究冷季饲养模式对藏羊经济效益的影响,明确两者关联性。试验选取100只体重相近的藏羊为研究对象,基于体重情况平分为4组,第1组采用全期自然放牧模式;第2组在自然放牧基础上给每只羊每天投喂0.1 kg精料补充料;第3组采用全舍饲条件饲养模式,每天给每只羊投喂燕麦青贮2 kg、草颗粒0.5 kg;第4组在全舍饲条件下,每天给每只羊投喂玉米秸秆青贮1.5 kg、精料0.5 kg。对4组藏羊体重及体尺进行测定,并对4种模式下经济效益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表明:从经济效益来看,传统放牧养殖模式最低,舍饲条件下给予藏羊精料补饲模式效益最高。综上所述,冷季饲养模式会给藏羊经济效益带来直接影响,其中舍饲条件下给予藏羊精料补饲模式能有效提升藏羊冷季饲养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探索解决冷季枯草期天祝白牦牛掉膘问题,提高农牧民牦牛养殖经济效益。试验在天祝县"青黄交接"季10月下旬开始,试验组采用全舍饲方式保膘育肥;对照组选择在当地牦牛养殖大户中进行,以当地"放牧+补饲"方式养殖,试验期为120 d。试验组经过120 d全舍饲保膘育肥,绝对活增重达73.6 kg,日增重达0.61 kg,平均增重率为38.82%,试验组与对照组绝对活增重及日增重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结果表明,冷季天祝白牦牛全舍饲方式牦牛保膘育肥,不仅可以实现牦牛保膘,还可实现育肥增重和牦牛错峰销售,产生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通过妊娠绵羊冷季不同补饲方法的试验研究,揭示了在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的正常年景下,冷季对妊娠绵羊进行补饲,补饲方式以不定期的特殊情况日(如风雪天)补饲为好,在经济上较在一定时期内每日定量补饲更为有利。补饲天数为冷季5个月中的特殊情况日约40天左右。从而得出妊娠棉羊安全越冬并保证羔羊成活的适宜储草量,为目前以全年放牧养羊业的牧区储草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荒漠草原地区冷季家畜饲养管理提出了新见解。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环县绒山羊冬季饲养效果,把6月龄的子午岭黑山羊羔羊和辽宁绒山羊(♂)×子午岭黑山羊(♀)杂种一代羔羊(简称F1代羔羊)作为试验对象,以环县农民群众传统采用的饲养模式——放牧加少量补饲(简称"放牧+补饲")作为对照,采用全舍饲方式对两个试验群体进行60d的育肥试验,综合测定绒山羊羔羊的生长结果、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指标,计算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两个试验群体内,全舍饲组的育肥末重、育肥期增重、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和屠宰率均极显著高于"放牧+补饲"组(P0.01)。子午岭黑山羊羔羊全舍饲组的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和屠宰率分别是102.5g、10.75kg和47.66%,分别较"放牧+补饲"组提高了87.2g、3.46kg和12.54%。F1代羔羊全舍饲组的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和屠宰率分别是117.2g、11.71kg和49.62%,分别较"放牧+补饲"组提高了96.7g、4.16kg和13.83%。全舍饲组的失水率和嫩度显著低于"放牧+补饲"组(P0.05),其它肉品质指标在全舍饲和"放牧+补饲"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子午岭黑山羊羔羊和F1代羔羊全舍饲组的纯收入较"放牧+补饲"组同类型羔羊分别提高了110.2和75元。因此,较传统饲养模式,全舍饲育肥能够明显增加环县绒山羊羔羊冬季生长效果和产肉性能,改善部分肉品质,显著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7.
试验研究表明 ,肥羔采用半舍饲、全舍饲和放牧三种育肥方式日增重分别为 15 2 g、2 0 4g和 62 g。每增重 1kg ,半舍饲消耗饲草料 5 3 1kg ,全舍饲消耗饲草料 9 97kg。投资收益率半舍饲为 83 98% ,全舍饲为 3 9 63 %。全舍饲育肥羔羊增重效果好 ,但投入成本较高 ,适宜在饲草料资源相对丰富的灌区推广。半舍饲育肥方式饲料转化率和投资收益率都较高 ,适宜在天然草场较好的半农半牧区推广。  相似文献   

8.
于2008年12月-2009年4月在乌鞘岭半农半牧区随机选择10个牧户,各牧户草地类型一致,绵羊体况相近,其中5户采用全舍饲的饲养模式(试验组),另外5户采用放牧+补饲的饲养模式(对照组),开展冷季不同饲养模式对绵羊生产效益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母羊体质量在产羔后1个月内分别下降了1.17和2.71 kg。产羔1个月后试验组母羊体质量开始恢复,而对照组母羊体质量持续降低;产羔后3个月对照组母羊平均掉膘5.96 kg,占体质量的13.91%,试验组体质量增加0.68 kg。两组羔羊的初生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组羔羊生长速度高于对照组,羔羊2月龄体质量及出栏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济效益分析表明,试验组收入较对照组高出20.27元·只-1。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春夏舍饲、秋冬放牧养殖模式下合作猪年度体重变化动态,确定合作猪最佳补饲时间,研究补饲效果,减少冷季掉膘损失。试验结果表明,合作猪在5月-10月舍饲条件下增重显著,冷季纯放牧条件下生长缓慢。通过年度体重动态数据情及冷季补饲试验确定合作猪最佳补饲时间为每年的12月至第2年的3月,经补饲,最佳屠宰时间为次年2月-3月。通过冷季补饲,试验组各阶段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P0.01),显著增加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饲养模式对犊牦牛生产效益的影响,试验选择体况、年龄相近的健康犊牦牛550头,分成放牧加补饲和纯放牧饲养2个处理组,分别收集冷季为期168 d的体增重指标,结合饲养成本分析不同饲养模式对犊牦牛生产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季补饲使犊牦牛纯利润每日增加4.96元/头,而纯放牧模式下的犊牦牛每日损失0.51元/头。故冷季补饲在保障犊牦牛安全过冬的同时,又实现了有效增重,提高了牦牛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1.
试验采用舍饲、放牧+补饲及放牧的饲养方式,对30头24月龄牦牛进行育肥试验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舍饲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达到484.83 g,放牧+补饲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达到358.27 g,对照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达到117.11 g,舍饲组与放牧+补饲组及对照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对比,差异显著(P0.05);放牧+补饲组与对照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采用舍饲及放牧+补饲的育肥方式,显著提高育肥牦牛的增重效果,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不同饲养管理方式对肉牛增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宙  代志进 《草业科学》1996,13(6):55-57
1995年9-12月在贵州省庆寨县,用24头试验牛进行了不同饲养管理方式对肉牛增重效果的试验,并对肉牛的饲料转化率和增重率以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全舍饲氨化秸秆结合少量精料组与半舍饲结合放牧组育肥效果显著,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3.
试验主要研究了不同饲养模式对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羔羊育肥增重及屠宰性能的影响。从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的4月龄断奶羔羊中选择日龄为(130±10)d的母羔和去势公羔(羯羔)各30只作为放牧补饲组,从淘汰群中选择与放牧补饲组日龄相近的母羔和去势公羔(羯羊)各30只作为舍饲组进行舍饲育肥,共120只,分为4组,每组30只。采用2×2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第一因素为饲养模式,设放牧补饲和舍饲育肥两种,其中,放牧补饲的羔羊按照原厂方式,每天在天然草场上放牧并每只补饲玉米(风干基础)300 g,舍饲育肥的羔羊,按照试验设计饲喂全混合日粮;第二因素为性别,分为母羔与羯羔,育肥期3个月。育肥结束时,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别从舍饲育肥和放牧补饲的羯羔组中每组选择接近平均体重的6只羯羔屠宰,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羯羔屠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放牧补饲相比,舍饲模式的育肥体重和增重显著增加,育肥期内舍饲组的日增重较放牧补饲组提高69%,饲料转化效率是放牧补饲组的2倍。屠宰试验结果表明,舍饲模式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显著提高,分别较放牧补饲组增加64.60%、27.56%、37.39%。因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羔羊进行短期舍饲育肥与放牧补饲相比,对增重性能、饲料转化效率和屠宰性能的促进效果明显,可显著提高产肉量。  相似文献   

14.
谈农区绵羊冷季舍饲高产技术马干臣,王润和,迟菊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农业处833200)农七师1990年以来逐步对农区绵羊进行了冷季舍饲圈养。农区9个团场实施的“10万只绵羊舍饲圈养”项目于1993年4月正式通过验收,此项目至1992年结束共获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冬春枯草季节,为研究在不同饲养水平下对6-9月龄BMY公牛增重性能的影响。[方法]以6-9月龄BMY公牛为育肥对象,5种育肥方式分别为:对照组全放牧不设补饲;试验1组采用放牧+补饲1.0 kg精料;试验2组采用全舍饲(粗饲料自由采食,补饲1.0 kg/d精料);试验3组采用全舍饲(粗饲料自由采食,补饲2.0 kg/d精料);试验4组采用全舍饲(粗饲料自由采食,补饲3.0 kg/d精料)。[结果]表明:6-9月龄BMY公牛在冬季全放牧条件下育肥,体重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平均日增重(ADG)为-178 g;在冬季放牧+补饲1.0 kg精料的情况下,ADG为395 g;在舍饲+1.0 kg精料、舍饲+2.0 kg精料和舍饲+3.0 kg精料的情况下,ADG分别达600 g7、28 g和1,023 g,补饲效果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BMY牛在舍饲条件下生长更快,可获得更高的ADG。随着补饲日粮营养水平的提高,随着BMY牛日粮干物质采食量增加,说明补饲精料有利于粗饲料的摄入,从而增加ADG。[结论]冬春枯草季节补饲精料,无论放牧还是舍饲,6-9月龄BMY公牛均有较好的ADG,以舍饲加补饲精料的增重效果最为明显,可获得理想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6.
研究冬春季暖棚舍饲对母羊体重损失及产羔性能的影响。试验分别于2011、2012和2013年冬春季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进行,在当地选用2户临近牧户,每户挑选120只母羊,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传统棚+放牧组(TS,对照)、改造暖棚+舍饲组(WS)。参试母羊夏秋季白天自由放牧,晚上归牧后圈在传统棚内;到冬春季TS组饲养方式不变,WS组舍饲在简易改造暖棚。整个试验期间,2组母羊及其羔羊的补饲饲料组成及饲喂量相同。试验结果表明,WS组母羊体重较TS组高1.6 kg(P=0.004),体重损失较之少22 g/d(P=0.005);母羊体重损失在12-1月份最严重,但经第一年(2011)饲养损失程度显著缓解(P<0.001),体重损失随棚圈积温升高而减少。TS组的年均产羔数、羔羊体重及其日增重均显著低于WS组(P=0.020;P=0.0005;P=0.0001),初生重及日增重随着饲养年份的延后而增加(P<0.001);产羔率、羔羊存活率和双羔率随棚圈积温的升高而增大。以上结果表明,冬春季暖棚舍饲可显著减少母羊越冬体重损失,并提高产羔力,进而提高家庭牧场收入,保护退化草场。更重要的是,冷季舍饲有助于改变牧民的传统养殖观念,从“生存观”转向“生产观”。建议,西北牧区冷季绵羊圈舍适宜积温应高于-40 ℃·d或基本温度高于2 ℃。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采用放牧 补饲、舍饲 补饲、全放牧、舍饲不补饲等4种方式对波×黑杂交F1代肉羊作育肥试验.试验羊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育肥期120 d.通过平均日增重、经济效益等指标对育肥效果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各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57.3 g、166.7 g、146.3 g、155.3 g,舍饲 补饲组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舍饲不补饲组与放牧 补饲组差异不显著(P>0.05),全放牧方式最差.放牧 补饲、舍饲 补饲、全放牧、舍饲不补饲各组利润分别为79.8元/只、88.4元/只、57.4元/只、72.2元/只,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12、1∶2.23、1∶1.69、1:1.94,舍饲 补饲组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果表明:舍饲 补饲组增重速度最快,肥育末重最大,投入产出比最高,经济效益最大,舍饲 补饲方式波×黑杂交肉羊育肥最为理想,可在生产中推广;放牧 补饲组产生的经济效益高于舍饲不补饲组,生产中应给予补饲,以增加产出;在生产中不应采取全放牧方式进行波×黑杂交肉羊的育肥.  相似文献   

18.
牦牛冷季减损保膘有效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季采用补饲 暖棚夜宿的方式饲养牦牛能起到减损保膘的良好效果,210天的试验结果表明:补饲的9头2.5岁牦牛全期头平总增重19.91kg,头平日增重94.67g,3个不同补饲水平中以A组的投资少(日投草料价1.248元),全期头平“减损 增重”潜在收益35.004元。  相似文献   

19.
小尾寒羊是我国著名的肉裘兼用型绵羊品种,其种质特性主要表现在性成熟早、繁殖率高达260%,肉质好,皮优良,耐粗饲,适宜于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以舍饲和半舍饲的饲养方式为主.因此,小尾寒羊是一个具有广阔前途的地方良种.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探讨冷季不同饲养方式———放牧与舍饲对大通牦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牦牛冷季育肥和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选取30头体重[(213.50±13.12) kg]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2岁大通公牦牛,随机分为放牧组与舍饲组,每组15头。放牧组牦牛为传统放牧方式,舍饲组牦牛为舍饲全混合日粮(TMR)。预试期15 d,正试期190 d。试验结束后测定2组牦牛的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结果显示:1)饲养方式显著影响了牦牛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与放牧组相比,舍饲组牦牛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增加了22.93%和63.46%(P<0.05)。2)饲养方式显著影响了牦牛的瘤胃发酵参数(P<0.05)。与放牧组相比,舍饲组牦牛的瘤胃液pH和乙酸/丙酸分别降低了5.61%和24.09%(P<0.05),瘤胃液氨态氮、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分别增加了54.07%、15.65%、13.85%、98.61%、32.35%、88.60%和68.12%(P<0.05)。3)饲养方式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