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手板车集材对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定量分析手板车集材对杉木人工林林地(集材道)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土壤密度和结构体破坏率指标增大外,林地土壤其余指标均下降,且表层土壤(0~20cm)所受影响较底层土壤(20~40cm)大;从生态采运角度出发提出减少手板车集材作业对林地土壤破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手扶拖拉机集材对人工林迹地土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定量分析手扶拖拉机集材对人工杉木林迹地(集材道)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土壤容重和结构体破坏率指标增大外,其余指标均下降,且表层土壤(0~20cm)受影响较底层土壤(20~40cm)大;从森林生态采运角度出发,提出减少集材作业对林地土壤破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杉木和马尾松混交人工林伐区人力担筒集材作业前后林地集材道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集材后除土壤容重和结构体破坏率增大外,其余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均下降,而且表层土壤(0-20 cm)所受影响较底层土壤(20-40 cm)大;集材作业导致表层土壤容重增大0.08 g.cm-3,土壤结构体破坏率提高1.20%,最大持水量下降8.85%,总孔隙度减小4.39%;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的质量分数分别下降3.62 g.kg-1、0.26 g.kg-1、36.70 mg.kg-1、0.11 g.kg-1、3.33 mg.kg-1、1.31 g.kg-1、0.59 mg.kg-1.  相似文献   

4.
手板车集材对集材道土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定量分析手板车集材对集材道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提出减少集材作业对林地土壤破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定量分析手扶拖拉机集材对集材道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提出减少集材作业对林地土壤破坏的具体措施,为实施生态经济型的森林采运作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小兴安岭林区的带岭林业局对轮式集材拖拉机和履带式集材拖拉机通过林地次数进行了实验,以研究其对林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通过次数在1~7次时,土壤下陷量、土壤容重、土壤饱和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等各项物理特性指标变化较快;在8~15次时变化较平缓;在16次后,变化不显著,从集材车辆对林地作用程度看,履带式车辆对林地作用程度比轮式车辆作用程度小,建议在相同作业条件下,优先选择履带式作业设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半悬索道集材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半悬索道集材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结构和水分性质变差,土壤养分含量下降。集材对林地土壤的扰动以主沟处最为严重主沟外则较轻微。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少该类型集材作业对林地土壤破坏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土滑道集材对集材道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滑道集材后集材道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土滑道集材后集材道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结构和水分性能变差,土壤养分含量下降.为此,提出减少该类型集材作业对林地土壤破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小兴安岭林区的带岭林业局对轮式集材拖拉机和履带式集材拖拉机通过林地次数进行了实验,以研究其对林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通过次数在1-7次时。土壤下陷时、土壤容重、土壤饱和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等各项物理特性指标变化较快;在8-15次时变化较平缓;在16次后,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几种石灰性土壤游离氨基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3种石灰性土壤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研究不同类型对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垆土、红油土、淋溶褐土0~20 cm土层游离氨基酸(以N计,下同)含量为7.18、7.42、7.41 mg/kg,分别占可溶性有机氮(SON)的30.53%、19.23%和17.50%,占全氮的0.74%、0.71%和0.71%.土壤类型对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游离氨基酸占土壤全氮的比例无显著影响,而对游离氨基酸占SON的比例有显著影响.林地有机层的游离氨基酸为10.95~25.47 mg/kg,约为林地0~20 cm土层(7.32 mg/kg)的2.5倍.林地(7.32 mg/kg)与农田0~20 cm土层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7.18 mg/kg)相当.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土壤SON、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等土壤肥力之间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太子河北支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太子河北支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的详细调查和分析,揭示其河岸带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太子河北支河岸带18个点位0~20 cm、20~30 cm、30~40 cm 3个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了多项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太子河北支河岸带土壤基质较硬,容重普遍较大而孔隙率较小,土壤结构性较差;土壤中性偏碱性;河岸带土壤全磷含量中等,而速效磷含量较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采样点不同差异较大,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测定的理化指标普遍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在水平方向上,源头土壤的各项理化指标较其它采样点好,垂直方向上,上层最好,下层最差。太子河北支河岸带土壤物理性状普遍较差,几种化学指标较低,富营养化现象比较少见;太子河北支源头土壤保护好,往下游人为干扰逐渐明显;全流域土壤层次较明显,说明近期没有大规模扰动。  相似文献   

12.
李洪立  何云  申志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21-11922
[目的]研究林下种植巴西铁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2004和2005年两次采集土壤样品,经过室内分析,研究琼中县百花岭林场种植巴西铁前后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区土壤多为石质中壤土。2005年较2004年土壤样本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0~20cm土层的pH值极显著降低,土壤的酸性极显著增强。20~40cm土层的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变化都不显著,pH值极显著降低。土壤样品的速效磷含量为痕量。0~2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明显比20~40cm土层的高,但速效钾和pH值的变化不大。[结论]林下种植巴西铁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pH值有显著的影响,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明显减少,同时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保肥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弄清羊柴灌丛与沙地土壤之间的耦合关系,以浑善达克沙地为对象,选择保育状况良好的羊柴种植沙地,构建了样地位置—羊柴灌丛—沙地土壤物理性质—沙地土壤化学性质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沙地恢复15年后,羊柴灌丛的盖度与密度、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化学性质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空间异质性;羊柴植被的盖度与密度对0~10 cm、1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多有正影响,总路径系数分别为0.01、0.42、0.50和-0.07、0.49、0.79;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的物理性质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均具有正影响,总路径系数分别为0.80、0.89和1.00;样地位置通过影响羊柴灌丛的盖度与密度而对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物理性质产生间接影响,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01、-0.26和-0.38;样地位置通过影响羊柴灌丛的盖度与密度及土壤物理性质而对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化学性质产生间接影响,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15、-0.02和-0.30;羊柴灌丛的盖度与密度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而间接影响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化学性质,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01、0.37和0.50。沙地植被的生态恢复除自然恢复外,可种植羊柴等沙生灌丛以改善沙地土壤的肥力指标,加快沙地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米老排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长期火烧山后土壤恶化,利用种植米老排(Mytilarialaosensish)改善林地.分析米老排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米老排林地土壤腐殖质层变厚(2~6cm)、变松.土壤养分尤其是全氮和速效N、P、K含量得到提高.说明米老排在恶化林地作为先锋树种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快速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修复和恢复石漠化区的生态环境,对新邵县岩溶石漠化林地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研究,并运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石漠化林地的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石漠化土壤呈弱酸性,不同坡位和土层厚度的土壤容重、pH值、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效磷、土壤碱解氮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坡位的土壤速效钾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土层厚度的土壤速效钾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坡位0~6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变异幅度为1.39~1.58 g/cm3,不同坡位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其变异幅度为6.47~7.40 g/kg,各坡位以0~20 cm土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其变异幅度为73.75~111.25 mg/kg,不同坡位土壤碱解氮变异幅度为69.65~77.70 mg/kg。石漠化地上坡、中上坡及中下坡的土壤综合肥力为一般,而下坡的土壤综合肥力则为贫瘠。  相似文献   

16.
以山西潞安集团司马煤矿为例,针对厚黄土薄基岩型煤层地质,对沉陷破坏农田的不同沉陷深度下土壤物理性状空间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沉陷加速沉陷区农田土壤的侵蚀和水土流失,从而显著影响农田土壤的物理性状,受其影响最大的是0~20 cm土层,其次是20~40 cm土层;沉陷农田随着下沉深度的加深,土壤含水量呈增加趋势;土壤容重从上坡开始随下沉深度的加深而增加,至下沉深度7 m时达最大值;土壤孔隙度的变化规律同土壤容重相反;在沉陷2年的沉陷区农田中,不同土壤物理性状受开采沉陷影响的程度不一样,受其影响最大的是土壤容重,其次是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小兴安岭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以小兴安岭原始椴树红松林成熟林和中幼龄林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磷、容重等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相同林龄条件下,随土层加深,椴树红松林成熟林和中幼龄林土壤容重增大,总孔隙度变小,土壤有机质、全氮、磷含量减少,但C/N、pH分布无规律性;不同林龄相同土层,中幼龄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磷略高于成熟林,且土壤有机质、全氮表层0~10cm差异显著,10~20cm、20~30cm差异不显著;含磷量差异均不显著。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碳氮比呈显著相关(P0.05),与pH、含磷量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采用土壤学常规实验研究了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和人工红松林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时空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各项指标整体上表现为9月份最高,表层土壤(0h≤5 cm)高于下层土壤(5 cmh≤20 cm),且差异显著。原始红松林土壤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低于人工红松林,土壤多酚氧化酶和土壤脲酶活性却相反;土壤理化性质各项指标以原始红松林较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