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开展闽楠苗期施肥及营养诊断研究对闽楠高效培育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开展闽楠苗期施肥试验,通过建立方程得出最佳施肥量和最优解,依据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求得闽楠各营养元素的最适比值范围、需肥顺序及养分不平衡指数(NII)。结果表明:当施氮4.76 g pot-1、磷2.12 g pot-1、钾0.83 g pot-1时存在最优闽楠生物量;DRIS图解法得出闽楠氮、磷、钾的最适比值范围分别为:磷/氮=0.089±0.009,磷/钾=0.411±0.045,钾/氮=0.219±0.019,低产组需肥顺序为氮磷=钾,高产组需肥顺序为氮=磷=钾;DRIS指数法得出低产组闽楠的NII值明显高于高产组,高、低产组需肥顺序均为氮磷钾。整体而言,闽楠对氮肥的需求最大,其次为磷肥和钾肥,诊断结果能够为闽楠平衡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于2010和2011年,以木薯品种华南205(SC205)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方案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施肥处理对木薯产量、 养分积累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通过多元回归建立红壤旱地木薯的施肥效益方程。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鲜薯产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 缺氮处理的鲜薯产量显著低于缺磷和缺钾处理,对鲜薯产量的影响N>K2O>P2O5; 施肥处理中以N2P2K2处理的鲜薯产量、 鲜薯淀粉含量、 鲜生物量、 养分收获指数和经济效益最高,而产投比以N2P2K0处理最高,N1P2K1处理其次,N2P2K3处理最小。木薯植株养分积累总量K2O>N>P2O5,平均100 kg鲜薯养分需求量分别为1.00、 0.91和0.11 kg,平均养分收获指数分别为0.53、 0.33和0.46。相关分析表明,木薯产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施钾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施磷量相关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三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表明,达到经济最佳产量时的氮、 磷、 钾施用量分别为205.37、 65.43和311.30 kg/hm2,产投比为6.23。  相似文献   

3.
不同浓度指数施肥方法下马来沉香与土沉香苗期需肥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置每株施 N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mg 的6个氮素水平处理,进行珍贵树种马来沉香与土沉香苗期指数施肥试验,探讨不同氮素供应水平对其苗期生长、 叶片养分含量以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旨在揭示马来沉香与土沉香苗期的氮素需求特征,确定其适宜施氮量。结果表明,马来沉香与土沉香苗期的地径、 苗高以及生物量随着氮素供应水平的增加而增大,当每株施氮量大于3000 mg 后其生长和生物量趋于稳定; 施氮处理为3000 mg/plant时的马来沉香与土沉香根系各生长和形态指标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 运用临界浓度法确定出马来沉香苗期叶片氮、 磷、 钾含量的临界值分别为35.55、 1.75、 17.99 g/kg,最适含量范围分别为35.55~53.11、 1.75~2.73、 17.99~26.63 g/kg; 土沉香苗期叶片氮、 磷、 钾含量的临界值分别为37.78、 3.08、 18.89 g/kg,最适含量范围分别为37.78~58.56、 3.08~4.44、 18.89~29.28 g/kg。综合3种养分的最适含量范围,推断出马来沉香和土沉香苗期的最适施氮量均为3000 mg/plant。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冬闲(F)和冬种绿肥(G)2种模式下,探究不同施氮量(N0:不施氮;N50:减氮50%;N100:常规氮;N150:增施氮50%)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特征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南方稻区绿肥利用和氮肥施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冬闲模式相比,冬种绿肥模式提高4种不同氮水平下的早晚稻产量,其中早、晚稻稻谷产量平均增产8.0%,5.7%。2种模式下的早稻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晚稻则呈现上升的趋势。冬种绿肥模式同样提高植株地上部氮(N)、磷(P)和钾(K)素积累量和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增加,这2种模式的早晚稻养分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率大多呈下降趋势,高量氮肥处理(N150)降低早稻地上部K素的积累量。早晚稻稻谷产量与水稻N、P和K素积累量存在显著正相关,2种模式下的高氮处理(N150)K素吸收的降低与其早稻产量下降相关联。结合稻谷产量与施氮量拟合分析、养分吸收利用等多方面效应,综合考量,冬闲模式下,早稻季氮肥适宜施用范围为150.0~170.3 kg/hm2,冬种绿肥模式下,早稻季氮肥适宜施用范围为75...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施肥对美国山核桃幼苗生长和叶片养分状况的影响,以美国山核桃1年生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共设置0 (CK)、100、200、400、600、800 mg/株6个不同的施氮处理,运用指数施肥法研究了6种氮素施肥处理下美国山核桃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美国山核桃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分别在N600处理(600 mg/株)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3. 4 cm、5. 08 mm和9. 33 g/株。运用临界浓度法确定出美国山核桃幼苗叶片氮、磷、钾含量的临界值分别为22. 58、1. 89和12. 71 g/kg,最适含量范围分别为22. 58~32. 73、1. 89~3. 15和12. 72~22. 05 g/kg。综合3种养分的最适含量范围,推断出美国山核桃幼苗的最适施氮量为600 mg/株。  相似文献   

6.
适宜施氮钾水平提高滴灌秋茶的产量及品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8年5月至10月在山东省日照市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施氮(纯N)水平(0 kg/hm~2,N0;45 kg/hm~2,N1;75 kg/hm~2,N2;105 kg/hm~2,N3)和施钾(K2O)水平(0 kg/hm~2,K0;27 kg/hm~2,K1;54 kg/hm~2,K2;81 kg/hm~2,K3)对秋季茶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氮水平的对比中,施氮量为75 kg/hm~2(N2K2)时取得最高鲜叶产量及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含量;施氮量105 kg/hm~2(N3K2)时氨基酸、咖啡碱含量高于其他处理,且酚氨比最小。在不同钾水平的对比中,施钾量81 kg/hm~2(N2K3)时取得最高鲜叶产量且叶绿素、咖啡碱含量最高;施钾量54 kg/hm~2(N2K2)时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含量最高;施钾量为27 kg/hm~2(N2K1)时酚氨比最小。综合分析所有施肥处理的产量与品质,施氮量105 kg/hm~2、施钾量54 kg/hm~2(N3K2)时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7.
钾、氮配施对生姜产量和品质及钾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钾氮配施对生姜产量和品质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K、N配施对生姜生长及品质有明显的影响,适宜的K、N用量及配合施用能明显促进生姜生长发育,增加根茎产量,改善营养品质,提高钾肥利用率。施钾量在450 kg/hm2以下,生姜根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两种氮肥水平下,株高、分枝数、茎粗及茎叶干重和单株姜根茎重均是中等钾肥用量K450处理最高,所有处理中N450K450获得了最高产量。品质分析结果显示,适宜的钾氮配施能有效提高生姜根茎维生素C和糖分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改善营养品质。与不施钾的对照相比,施钾处理生姜根茎维生素C含量显著提高,以中等钾肥用量K450下最高;增加氮肥施用量对根茎Vc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施钾提高了生姜根茎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但不同钾氮配施处理提高幅度不同。K0和低钾条件下,增施氮肥会明显提高生姜根茎硝酸盐含量,施钾则能降低其含量;不同钾氮用量降低程度不同,适宜钾氮配施处理N375K375和N450K450硝酸盐含量最低。施用钾肥的处理,生姜茎叶、根茎和全株含K量明显提高,K素养分吸收量显著增多;同一钾肥用量下,增加氮肥用量,茎叶、根茎和全株含K量也明显提高,各部位K素积累量相应增加。钾素农学效率,低氮水平下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高氮N450条件下,K450处理达最大值。钾肥利用率,两种氮肥水平下均是K450处理最高,高氮高钾的N450K525处理钾肥利用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8.
施肥对河西绿洲制种玉米各器官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浩  王平  刘淑英  张志功 《土壤》2014,46(2):275-28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配合施用对制种玉米氮、磷、钾的养分含量、吸收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制种玉米干生物量的累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增施氮、磷肥有利于提高制种玉米干物质的累积,当氮肥过量时,干生物量反而有所下降。合理配施氮肥、磷肥和钾肥,促进了养分比例的协调供给,明显增加了制种玉米各器官的养分含量、养分吸收量及养分收获指数。合理配施氮、磷肥能使制种玉米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最高产量氮素、磷素、钾素的吸收量分别为N:2.25 kg,P2O5:0.60 kg和K2O:2.40 kg,植株吸收养分适宜比例(N︰P2O5︰K2O)3.73︰1︰3.97。在制种玉米生产中推荐施肥量为N 360 kg/hm2,P2O5 180 kg/hm2,K2O 90 kg/hm2。  相似文献   

9.
施肥对加工番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肥对加工番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土推荐施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增产57.0%,每公顷增收7588元.氮素对加工番茄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磷素和钾素.施肥不但可以影响加工番茄各个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总的积累量,还可以影响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及积累的趋势.施氮可以提高成熟期叶和茎中钾素的含量;施钾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成熟期叶和茎中钾的含量,还可以提高果实中氮的含量.加工番茄吸收的养分50%以上都聚集在果实中,随采摘移出,容易造成土壤中氮钾养分的不足.因此,在今后氮钾肥的施用时应考虑后期补氮钾.测土推荐施肥处理加工番茄产量在91680 kg/hm2时,每形成1000kg果实产量的养分吸收量为N 3.28 kg、P2O50.58 kg、K2O 3.10 kg,N:P2O5:K2O为1:0.18:0.95.  相似文献   

10.
采用L9(34)正交设计,探讨氮、磷、钾肥配施对幼龄腰果植株生长和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2龄腰果植株,最佳施肥组合为N1P1K1,年施氮(N)150 g/株、磷(P2O5) 50 g/株和钾(K2O) 50 g/株处理,可以促进植株生长;对于3龄腰果植株,年施氮250~450 g/株处理,植株的冠幅、株高增量随着氮施用量增加而增大,磷、钾影响不显著;现蕾期和初花期,P2O5 90 g/株和K2O 200 g/株处理的植株现蕾、开花枝梢比例最高,施氮影响不显著;盛花坐果期,施N 350 g/株、P2O5 150 g/株和K2O 150 g/株处理的植株现蕾开花枝梢比例最高.氮和钾对3龄植株结果影响较大,年施N 250~450 g/株处理,平均株产量随着氮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最佳施肥组合为N3P1K2,施N 450 g/株、P2O5 90 g/株和K2O 150 g/株处理,可以促进3龄腰果植株结果.3龄植株腰果产量与初花期叶片钾(K)含量(0.43%~0.47%)和盛花坐果期叶片N含量(1.89%~2.20%)呈直线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施肥对菜园土壤养分淋溶流失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盆栽种植空心菜和菜心并收集测定土壤渗漏水氮磷钾养分浓度,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对土壤氮磷钾淋溶流失浓度的影响。试验表明,在较大施肥量或化肥当季损失量范围内,土壤渗漏水硝态氮、总磷和钾浓度与氮、磷、钾施肥量或损失量之间呈非线性关系,但在中低施肥量时则表现为线性关系。化肥当季损失量与土壤渗漏水养分浓度呈显著水平的线性正相关,由此提出“双速率转折点”概念用以评价土壤养分流失潜力。当施肥量或化肥当季损失量超过双速率转折点X0后,土壤淋溶排水养分浓度将以非线性形式急剧增加。因此,从环保角度看,施肥量不应超过X0。盆栽试验表明,以化肥当季损失量为基础的灰泥土、灰黄泥土和黄泥土的氮肥X0分别为每盆N 0.35、0.32和0.34 g,磷肥X0分别为每盆P 0.06、0.06和0.09 g,灰泥土和灰黄泥土的钾肥X0则分别为K 0.17和0.18 g;与土壤渗漏水养分浓度为基础所确定的氮、磷、钾X0有显著水平的线性正相关。以环保为目标的氮磷钾用量X0大多数低于以产量为目标的经济施肥量。化肥当季损失量参数较易获得,可作为环保施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粒片状肥料实现夏玉米一次施肥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为探求夏玉米高产一次性施肥技术,根据夏玉米需肥特性,研制大小一致、 含等量氮磷钾养分的新型压缩片状肥料,将此肥料施在玉米植株适宜的位置,实现单株定量精准施肥。【方法】将尿素、 磷酸一铵和氯化钾肥料按夏玉米需肥特性合理配比,粉碎、 充分混匀后采用液压机压缩为重7.0 g的片状肥料,每2片含有每株玉米所需的氮磷钾养分; 在夏玉米苗期,将2粒片状肥料分别施在两株玉米中间两边间隔约15 cm处,施肥深度约10 cm,使得每株玉米四周都有肥料持续供应养分。采用田间试验分别在河南鹤壁和山东菏泽研究了单株定量施肥、 缓释肥及常规施肥对夏玉米产量、 干物质积累、 氮代谢、 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鹤壁和菏泽夏玉米施氮肥显著增产15.1%~19.5%和13.8%~16.1%。单株定量一次性施肥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分别较习惯2次施肥高7.45%和5.57%,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分别高9.88%和6.18%; 植株氮、 磷和钾素积累量均略有增加,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当季利用率分别高1.24 kg/kg和3.41个百分点,产量平均增加2.5%。【结论】夏玉米单株定量一次性施肥叶片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 干物重、 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与习惯2次施肥、 缓释肥一次性施肥效果相当,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略有增加,实现了高产和一次性施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84~1989年的定位观测,广西岑溪县七坪林场常绿阔叶林的凋落物量平均为8.062t/ha·a,N,P,K,Ca,Mg,S,Mn,Cu,Zn 9种营养元素的归还量平均为209.47kg/ha·a,分别比杉木林的高1.82倍和2.08倍。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各组分的平均分解速率(g/g·a)为:叶1.0842,枝0.6502,果0.8871;而杉木林的分别为0.6084,0.3795和0.5255。表明常绿阔叶林在提高林地土壤肥力方面大于杉木林。  相似文献   

14.
长期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1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结合盆栽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和不同化肥配施对红壤稻田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土壤氮的矿化量与生物吸氮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良好的土壤供氮能力指标。长期有机养分循环利用或配合化肥施用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氮的矿化量,提高幅度分别为20.1%4~0.9%、0.460~.60.g/kg和55.0%(6周);明显提高土壤MB-N含量,提高幅度平均为70.3%。长期纯化肥处理对土壤碳、氮库的积累和氮的矿化量的提高作用甚微。盆栽试验表明,长期施用氮肥和氮、磷、钾肥土壤供氮量提高量极小,与长期不施肥相比提高幅度分别为2.1%和6.2%,而有机养分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土壤供氮量,提高幅度为33.7%8~9.0%。随着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和NPK肥配合程度的提高,土壤供氮量提高幅度呈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氮磷钾配施对紫云英鲜草产量、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部分"3414"肥料效应试验设计方案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对紫云英性状指标、鲜草产量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氮、磷、钾肥用量。结果表明,施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株高、茎粗、分枝、根瘤数、单株重和鲜草产量最大增幅分别为13.50%、42.34%、18.75%、18.18%、87.07%和33.22%。与不施肥处理相比,9个施肥处理紫云英鲜草产量平均增产9 591.9 kg/hm2,提高了13.50%。处理7(N0P3K2)即高量磷和中量钾配施的鲜草产量最高,达到94 641.6 kg/hm2,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增产了33.22%。处理7对紫云英植株养分含量(N、P、K)的累积最大,与不施肥处理相比,N、P、K养分含量分别提高了16.53%、34.40%、24.47%。可见,增施磷钾肥是提高当前肥力水平下紫云英产量与植株养分累积的有效途径。合理施用N、P、K肥能明显促进紫云英的生长,提高产量和养分积累量,对翻压紫云英作绿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产区杉木幼林施肥效应及主要影响因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产区杉木幼林施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边缘产区河南信阳杉木幼林施肥当年单施N肥、P肥效果较好 ,NP、PK、NPK肥配施效果好于单施 ;以处理 11(NP2K1)效果最好 ,比对照 (CK)树高、胸径连年生长量分别提高 39%~104%和 54%~136%。一般产区江西分宜杉木幼林施肥对胸 (地 )径生长的影响要大于树高 ;P肥无论是单施还是与其它肥料配施 ,均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尤其以处理3(P3)效果最为显著 ,4年中杉木幼林胸 (地 )径连年生长量较对照(CK)提高 13%~ 37%。中心产区福建顺昌杉木幼林施肥对树高和胸径生长的影响不如河南信阳和江西分宜 ,施肥虽然表现出一定效果 ,但对杉木幼林生长效应影响效果不稳定 ;施肥第 3年效果好于其它年份 ,以处理 9(P1K1)最好。土壤条件、气候因子、苗木的树高和胸径本底值是影响杉木幼林施肥林木生长效应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基于烟叶品质指数的氮磷钾施肥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研究以提供优质烟叶生产的量化施肥模型、防止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及烟叶品质下降为目的。通过盆栽及大田回归组合试验,对烟草栽培中的氮、磷、钾肥因子与烟草品质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品质指标的权重,通过隶属函数对各处理烤后烟叶的内在品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以模糊综合评价的总得分为品质指数,建立了氮、磷、钾施肥量与品质指数的回归方程,并对回归方程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盆栽试验的适宜肥料施用量为N 4.51~6.14 g/pot,P2O5 6.48 ~10.48 g/pot,K2O 20.31~28.60 g/pot。在回归方程优化的基础上以盆栽试验结果建立了包含土壤基础肥力贡献率和烟草品种需肥量等参数的烟草氮、磷、钾施肥模型,并以大田试验的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施肥模型计算的氮、磷、钾肥最佳推荐量为N 54.22 kg/hm2,P2O5 95.85 kg/hm2,K2O 347.26 kg/hm2,与大田试验的优化施肥量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8.
李小坤  鲁剑巍  陈防  赵慧星  李文西 《土壤》2007,39(6):900-904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苏丹草-黑麦草轮作中N、P、K肥施用对饲草的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P、K肥的施用可分别使饲草鲜草产量提高6.1倍、1O.6倍和O.6倍,各处理差异均达显著水平.N肥施用后饲草对N、P和K的吸收量与不施N处理相比分别提高6.9倍、3.5倍和4.7倍;P肥施用后饲草对N、P和K的吸收量与不施P处理相比分别提高5.9倍、23.2倍和7.3倍;K肥施用后饲草对N,P和K的吸收量与不施K处理相比分别提高O.3倍、O.7倍和7.4倍.N、P、K肥的施用可相互促进肥料表观利用率的提高.P、K肥的施用有利于缓解土壤酸化,轮作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缺P处理的土壤NH4 -N含量明显较高,施N处理土壤中P含量明显降低,缺N、缺P处理轮作后土壤K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9.
控释复合肥对番茄生长效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采用流化床包膜技术制作的控释期为90d的4种养分比例不同的控释复合肥与等养分量的普通复合肥进行了番茄肥效对比盆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控释复合肥具有养分缓慢释放的特点,施肥后40d达到高峰,有利于番茄生殖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施用控释复合肥番茄株高、叶面积、叶片数和鲜果重明显优于普通复合肥,且对防止病虫害有良好效果。施用控释复合肥番茄鲜果产量平均比普通复合肥提高63.1%。在本试验条件下,以CRF3处理,N-P2O5-K2O用量为0.4-0.26-0.37g/kg(即N:P2O5:K2O养分比例为1:0.65:0.93)肥效最好。  相似文献   

20.
作物N、P、K含量对于平衡施肥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利用在河南封丘潮土进行的长期肥料试验,以NPK处理为参照,分析肥料N、P、K不同配比处理的小麦、玉米子粒和秸秆中N、P、K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小麦和玉米子粒或秸秆中N、P、K含量或比值可以很好地反映提供给小麦和玉米的N、P、K养分是否均衡。因此,通过作物收获物养分含量和比值及其产量分析,有可能为施肥是否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均衡需求提供一个诊断标准,为下一季同一作物的施肥提供依据。文章还提出了制定相对参照标准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