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 Uchida)是我县棉田的重要天敌,常年对棉铃虫的寄生率达16.9~71.2%,对棉铃虫的消长起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从1976~1982年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对棉铃虫寄生情况进行了观察,其结果如下。一、生物学特性齿唇姬蜂在我县一年发生八代,各代成虫发生期:第一代出现4月下旬,第二代出  相似文献   

2.
Bt抗虫棉与常规棉棉铃虫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动态差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对Bt抗虫棉田、常规棉田中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übner)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系统调查,明确了Bt抗虫棉种植面积较小时,棉铃虫卵发生动态与常规棉田无大差异;而幼虫发生动态差异显著;两类棉田棉铃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发生动态无差异,而幼虫寄生天敌差异显著,Bt棉田三代卵寄生率低于常规棉田  相似文献   

3.
目前,茶树害虫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化学防治,一般茶园,每年需喷农药7~8次,多的达10余次。这样,在防治害虫的同时,也杀伤了大量天敌,破坏了害虫一天敌间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某些害虫的周期性大暴发。如果能够选用对害虫防治效果好、对天敌杀伤小的农药,就可达到既防治害虫又保护天敌的目的。茶尺蠖单白绵绒茧峰是田间自然控制茶尺蠖发生量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据报道,有的地区,常年各代的寄生率可达30~70%,个别年份与代别,寄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营口市区内美国白蛾主要寄生性天敌昆虫及寄生率进行研究,为该地区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大量采集和室内培养,利用主要寄生性天敌昆虫,进行试验。[结果]营口地区美国白蛾主要寄生性天敌有4种,分别为舞毒蛾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disparis)、康刺腹寄蝇(Compsilura concinnata)、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和古毒蛾追寄蝇(Exorista larvarum),平均寄生率分别为2.18%、2.50%、3.90%和0.94%。[结论]白蛾周氏啮小蜂可能是生物防治营口市区美国白蛾的最佳优势种天敌。  相似文献   

5.
在常规棉田中 ,化学农药是防治棉铃虫的主要手段 ,大量用药间接地改变了其它害虫的种群数量 ,而转基因抗虫棉田中 ,由于其高抗棉铃虫施用农药量很少 ,一方面增加了天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 ,加强了部分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 ,另一方面 ,又可能使天敌控制作用较差的害虫上升为重要害虫。1转基因棉田害虫发生特点1 .1棉铃虫。GK2、GK3、GK1 2等国抗系列对二至四代棉铃虫都有较高的抗性水平。 1 997~ 1 999年笔者在河北廊坊市和河南省新乡市以 GK2和 GK1 2为材料的研究表明 ,在对照普通棉花品种棉铃虫高峰期百株幼虫二代 44~ 1 38头、三代 1 1…  相似文献   

6.
性信息干扰素(PB-ROPEL)防治棉红铃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大区对比法,对棉红铃虫性信息干扰素(PB-ROPEL)防治棉红铃虫及棉铃虫进行了示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PB-ROPEL对棉红铃虫干扰效果极显著,干扰率为98.2%~100%,同时对棉花害虫天敌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天敌数量增加1.76~2.93倍.控制棉红铃虫一代虫害花效果为85.1%~100%,对棉红铃虫青铃为害控制效果为30.23%~84.04%,单铃虫道(瘤)控制效果为37.70%~79.31%.同时化防次数减少3~7次,防治费用下降13.46%~48.08%,产量增加2.60%~6.84%.  相似文献   

7.
华姬猎椿(Nabis sinoferus Hsiao)系捕食性天敌昆虫,棉田害虫天敌优势种之一。在黄河流域棉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以6~7月发生数量较大,占棉田天敌种群发生总量的30%左右,对抑制棉蚜、棉铃虫的发生危害有一定的作用。我们从1978年开始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芒果树害虫天敌昆虫复合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录了海南岛芒果树害虫的天敌昆虫25种。它们是捕食性天敌广腹螳螂、中华螳螂、叉角厉蝽、锥盾菱猎蝽、黄带犀猎蝽、南盲猎蝽、细缘唇瓢虫、六斑月瓢虫、丽草蛉、中华草蛉、亚非草蛉;寄生性天敌黄足大腿蜂、刺蛾广肩小蜂、粘虫广肩小蜂、黑褐金小蜂、夜蛾啮小蜂、尾夜蛾跳小蜂、叶蝉柄翅小蜂、刺蛾隆缘姬蜂、食蚜蝇姬蜂、刺蛾绒茧蜂、毒蛾绒茧蜂、黑斑茧蜂、善飞狭颊寄蝇及印度栉(虫扇)。对这些天敌的捕食或寄生对象、采集地及3种发生数量较多的寄生性天敌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亦作了记述。  相似文献   

9.
我县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类很多,其中蜘蛛类约占80%;瓢虫占10%;草蛉占3%;其他占7%。这些天敌对棉蚜、棉铃虫及玉米螟等害虫有一定抑制作用。我站从1980~1984年对棉田主要捕食性优势种天敌进行了系统调查。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松毛虫赤眼蜂是目前农林害虫种群生物防控中的主要天敌,但迄今为止能否寄生茶尺蠖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米蛾卵繁殖松毛虫赤眼蜂,并将获得蜂种对茶尺蠖进行田间卵的寄生研究,结果表明,经杀胚处理的茶尺蠖卵被寄生后颜色由浅绿色变成黑色,寄生率平均达到27.27%±4.90%。  相似文献   

11.
害虫天敌是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为了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查清我地红麻小造桥虫(Anomis flava Fabricius)的天敌寄生蜂的种类和自然寄生率,在1979—1980年调查的基础上,1981年我们进行了饲养观察和鉴定工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慈抗杂3号棉田靶标与非靶标昆虫的种群变动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慈抗杂3号棉田靶标与非靶标害虫和天敌的种群变动规律作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与常规棉对照相比,抗棉铃虫、红铃虫效果明显,百株棉铃虫幼虫比对照减少86.6%,蕾铃被害率减少85.0%,红铃虫虫花率和青铃为害率分别减少90.18%、73.9%,对玉米螟、斜纹衣蛾及棉花卷叶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棉蚜虫、红蜘蛛等刺吸式害虫无控制作用,甚至有上升趋势;对棉田天敌种群影响不明显。认为在种植慈抗杂3号等抗虫棉时,要谨防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防治时应避免使用强烈的广谱杀虫剂,以保护天敌,同时做好棉田害虫监测,当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发生数量达到防治指标时,可选用复配剂防治。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以来,通过对菏泽市棉花种植结构、害虫及天敌发生动态、第一、四代棉铃虫防治指标、第五代棉铃虫发生特点、棉铃虫发生与气候因素的关系、棉花害虫综合防治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玉米螟俗名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玉米杂交制种的主要害虫。承德地区夏季高温高湿,天敌寄生量少,适合玉米螟生长发育繁殖,危害较重,一般发生年份减产7%~15%,大发生年份减产超过20%。  相似文献   

15.
周新生  李水春 《中国麻作》1984,(2):46-46,48
害虫天敌是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为了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查清我地红麻小造桥虫(Anomis flava Fabricius)的天敌寄生蜂的种类和自然寄生率;在1979—1980年调查的基础上,1981年我们进行了饲养观察和鉴定工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 ,用 Bt肯尼亚变种乳剂 10 0、2 0 0倍液 ,处理抗性棉铃虫 1~ 3龄及 5龄幼虫 ,96小时调查 ,1~ 3龄幼虫死亡率均为 10 0 % ;5龄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86.6%和 73.3%。 1994年 ,在三代棉铃虫发生较重的情况下 ,大面积采用 Bt肯尼亚变种乳剂 10 0倍液喷雾防治 ,虫口减退率为 81.0 %~ 92 .3% ,控制了棉铃虫为害 ,并使生防田内天敌量较化防田高 3.5~ 6.0倍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辽宁西部风沙地区花生田的昆虫种级群落,剖析花生害虫与益虫发生动态,2015年5-10月,采用马来氏网收集结合形态学鉴定、解剖鉴定、DNA条形码三种鉴定方法,对辽宁西部重要花生产区阜新花生试验田开展了昆虫系统调查,并对其主要害虫与天敌益害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昆虫标本15725头,鉴定为7目65科206种。其中膜翅目的茧蜂科、姬蜂科、隧蜂科、金小蜂科,半翅目的叶蝉科、蚜科,鞘翅目的叶甲科、瓢虫科为科级优势类群;优势种有膜翅目的卷叶虫绒茧蜂(11.10%)、铜色隧蜂(9.80%)、粘虫绒茧蜂(7.52%)、食蚜蝇姬蜂(7.14%)、喜马拉雅聚瘤姬蜂(7.01%)、燕蚜茧蜂(6.15%);半翅目的小绿叶蝉(44.88%)、花生蚜(14.63%)和小长蝽(11.79%);鞘翅目的双斑萤叶甲(71.68%)、龟纹瓢虫(8.90%)、异色瓢虫(8.26%);鳞翅目的小菜蛾(23.88%)、草小卷蛾(22.55%)、玉米螟(9.12%);双翅目的粘虫缺须寄蝇(30.63%)、大灰优食蚜蝇(21.77%)和夜蛾土蓝寄蝇(19.19%)等。斜纹夜蛾、花生须峭麦蛾的天敌种类分别为11种和3种;益害比分别为244.80、33.26,显示出较好的天敌控制作用;花生蚜天敌种类24种,益害比为2.39,西花蓟马天敌种类为4种,益害比为3.29,花生蚜和西花蓟马的天敌控制力较差。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桑树主要害虫桑螟的天敌寄生蜂资源及其寄生特性并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桑螟的危害,对海南主要桑园桑螟寄生蜂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桑螟天敌寄生蜂主要有5种,分别为桑螟绒茧蜂Apanteles heterusiae Wilkinson、食心虫白茧蜂Phanerotoma planifrons Nees、红铃虫甲腹茧蜂Chelonus pectinophorae Cushman、菲岛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philippinensis Ashmead和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其中,桑螟绒茧蜂为优势种,田间寄生率高达63.24%,1头桑螟幼虫可出蜂3~16头;其他4种寄生蜂均为单寄生,田间平均寄生率依次为9.15%、6.21%、5.62%和5.24%。室内寄生特性研究发现,桑螟绒茧蜂对桑螟龄期和密度具有选择性,主要寄生1龄和2龄桑螟幼虫,偶尔寄生3龄幼虫,仅在1龄桑螟幼虫密度为9和2龄密度为8头时寄生率最高,且出蜂量最大。待被寄生桑螟幼虫发育至5龄时从桑螟体内啮出,并在5~7 h内结茧化蛹,啮出幼虫可全部化蛹,4~5 d后羽化,羽化率为33.33%~ 100%,性比为0~87.50%,成蜂寿命为1~3 d,多为2 d,雄蜂寿命略短于雌蜂。未观察到桑螟绒茧蜂寄生家蚕。研究为桑螟绒茧蜂的规模化繁育和利用提供前提。  相似文献   

19.
新疆八十三团棉铃虫预测预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宗清 《中国棉花》2000,27(1):35-36
棉铃虫近几年成为八十三团棉花主要害虫 ,为害较重的棉田产量损失在 3%~ 5%以上。为此 ,本团病虫测报站开展了棉铃虫预测预报工作。1 预测方法1 .1 越冬调查。冬前选择不同寄主作物类型 (未耕翻 )和棉铃虫发生轻重不同的 3~ 5块条田进行随机取样 ,每个寄主作物挖蛹面积不少于30 m2 ,深度 1 0 cm左右 ,调查棉铃虫的越冬基数。挖蛹时间在当年秋季1 0月 2 5日前后 ,对蛹进行滞育率分析和发生量的预报。1 .2 滞育蛹的鉴别和滞育率的计算。 ( 1 )滞育棉铃虫蛹的鉴别。把所有挖到的棉铃虫蛹放在 2 5~ 2 6℃的温度条件下 1~ 2天 ,棉铃虫蛹复…  相似文献   

20.
新棉33B中红侧沟茧蜂发生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 Bt基因抗虫棉新棉 33B具有高抗棉铃虫、丰产性好等特点 ,能够大幅度减少棉田用药。 1 997~1 998年 ,河北省种植的新棉 33B棉田基本未用药防治棉铃虫 ,广谱性杀虫剂基本未使用 ,因此 ,棉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连续两年调查 ,棉田天敌种类增加 ,数量明显增多。 1 998年在田间病虫害调查中 ,在深州市的新棉 33B棉田系统调查了对棉铃虫控制作用较强的寄生于棉铃虫低龄幼虫的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 ( Microplitis SP.)的发生规律。该蜂在 80年代棉田天敌普查中被发现 ,之后 ,进行了常规棉田内该蜂的发生消长规律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