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一、雏鸭饲养 1.雏鸭的生理特点 雏鸭主要有三个生理特点.一是生长发育迅速,四周龄时比出生时体重增加24倍,七周龄时增加60倍;二是调节体温机能弱,难适应外界,刚出壳的雏鸭体小娇嫩,绒毛稀少,保温能力差,体温调节机能弱;三是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能力弱,但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  相似文献   

2.
1 雏鸭的生理特点雏鸭主要有三个生理特点。一是生长发育迅速 ,四周龄时比出生时体重增加24倍 ,七周龄时增加60倍 ;二是调节体温机能弱 ,难适应外界 ,刚出壳的雏鸭体小娇嫩 ,绒毛稀少 ,保温能力差 ,体温调节机能弱 ;三是消化器官容积小 ,消化能力弱 ,但生长快 ,饲料转化率  相似文献   

3.
一、雏鸭饲养 1.雏鸭的生理特点 雏鸭主要有三个生理特点。一是生长发育迅速,四周龄时比出生时体重增加24倍,七周龄时增加60倍;二是调节体温机能弱,难适应外界,刚出壳的雏鸭体小娇嫩,绒毛稀少,保温能力差,体温调节机能弱;三是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能力弱,但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  相似文献   

4.
1.雏鸭的生理特点雏鸭主要有三个生理特点,一是生长发育快迅速,四周龄时比出生时体重增加24倍,七周龄时增加60倍;二是调节体温机能弱,难适应外界,刚出壳的雏鸭体小娇嫩,绒毛稀少,保温能力差,体温调节机能弱,三是消化器官体积小,消化能力弱,得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2.育雏鸭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备足新鲜优质的全价饲料和青料;其次,对育雏室,运动场,饲养用具和必要设施要配备齐全,保护每羽雏鸭都能吃到饲料和饮水;再次,育雏室,运动场和饲养用具等要用20%烧碱水或20%的石灰水进行消毒,干燥后用清洁水冲洗干净,最后,育雏室要有升降温调节设施。3.雏…  相似文献   

5.
<正> 1 雏鸭要优选,体制健壮的雏鸭是养好小鸭的前提,所以对雏鸭要进行严格的挑选。健埭的雏鸭表现为膘好毛光,有生气。对于那些体重过小,钉脐及肠、跛腿、歪嘴等畸形雏鸭,应剔除。 2 分群要适时。在大群育雏时,必须按品种、品系、体质强弱、日龄、性别进行分群。一周龄内的雏鸭每群以300只左右为宜。分群后便于加强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6.
鸭病毒性肝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自然爆发时仅发生于雏鸭,发病率可高达100%,主要为3周龄以内的雏鸭,以4~8日龄最为易感;雏鸭的死亡率则差别很大,从20%到100%,随着雏鸭日龄的增长与机体免疫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逐渐降低。4周龄以后的雏鸭发病率和死  相似文献   

7.
雏鸭一般指0~4周龄的小鸭。刚出壳的雏鸭绒毛短,调节体温的能力差,常需要人工保温;雏鸭的消化机能尚未健全,饲养雏鸭时要喂给容易消化的饲料;雏鸭的生长速度快,尤其是骨骼生长很快,饲养雏鸭时一定要供应营养丰富而全面的饲料。雏鸭娇嫩.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差,易感染疾病,因此,只有人为地提供适宜的环境.雏鸭才能健康地生长发育,因此只有在育雏时做好饲养管理才能保证它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在孵化生产和育雏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总会有一部分弱雏、发育不良和体质较差的弱雏,在加强饲养管理后,大部分是可以赶上健雏的。具体措施如下。1.隔离饲养弱雏常见行动迟滞,脐部吸收不良,腹大,个体小、瘦弱,手抓挣扎无力。由于弱雏体质差,反应迟钝,故应在开食前与健雏隔离分群,单独饲养。分群时,宜将挑出的弱雏鸭50-100只组成一群,在1.5-2m2的地面上垫料平养,以避免密度过大,鸭群采食拥挤,活动空间小,不利于雏鸭的生长发育。2.提高并相对稳定育雏温度弱雏多由胚胎发育落后、出壳晚和蛋黄吸收不良所造成,表现为个体小、绒毛稀、发育不全、体…  相似文献   

9.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3周龄以内雏鸭的1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有3种血清型,即I,II,Ⅲ型,其中I、Ⅲ型属于小RNA病毒科,II型属于星状病毒科。我国主要流行的是I型。  相似文献   

10.
《饲料博览》2009,(6):42-42
肉用鸭的饲养管理分两个阶段,即0~3周龄雏鸭管理阶段和4~8周龄(也有7周为止的)育肥管理阶段。对于肉鸭生产来说,抓好雏鸭的饲养管理至关重要,因为肉鸭早期的生长速度在所有家禽中最快。这一阶段的基础打牢固,就可获得相当高的饲料报酬。如果雏鸭期群体生长发育良好,育肥至8周龄时,体重每只可达3200~3500g,全程料肉比为3:1;许多鸭场甚至可使6~7周龄鸭出栏,全程料肉比可降至2.6:1~2.7:1。反之,如果雏鸭期群体生长发育欠佳,就会使育肥期的饲料报酬降低、群体增重缓慢、个体间发育不齐,且易患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在规模化养鸭中应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防制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适用的免疫程序。试验采用了测定血清中相应抗体液度以及免疫鸭抵抗鸭瘟强毒攻击的能力和免疫鸭的下一代雏鸭抵抗鸭肝炎病毒强毒攻击的能力来进行判定。试验结果表明,种鸭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防制,使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首次免疫的适宜时间为28-30日龄,二免时间为产蛋前即23-24周龄.这样在60周龄内可使种鸭不发生鸭瘟和下一代雏鸭不发生鸭病毒性肝炎。对于1-30日龄阶段的小鸭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主要是依靠母源抗体和环境的隔离、消毒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正>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等特征。1流行特点1.1易感动物。本病主要发生于1~3周龄雏鸭,特别是5~10日龄雏鸭最多见,成年鸭有抵抗力可成隐性经过。  相似文献   

13.
鸭病毒性肝炎是1~3周龄雏鸭的急、烈性和高致死性的传染病。1周龄雏鸭染病,死亡率常高达95%,2~3周龄死亡率约50%,4--5周龄基本不死亡。本病是养鸭业的巨大威胁,造成的损失巨大,养殖者千万不可松懈防控。  相似文献   

14.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为特征。主要侵害6周龄以内雏鸭,尤以2日龄至3周龄的雏鸭最为易感,成年鸭有抵抗力,不同日龄的雏鸭发病后,死亡率有所不同,有的高达95%,有的低于15%。耐过的鸭成为僵鸭,生长和发育受到阻碍。一、流行病学病鸭及隐形带毒成鸭是主要传染源,在自然条件下,本病只发生于雏鸭,雏鹅亦可感染。主要是3  相似文献   

15.
1概述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它可引起雏鸭高度致死和高速传播,该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和接触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在冬春季节发病。5周龄以内的雏鸭是感染群.而2周龄内雏鸭最易感,其潜伏期24小时~48小时。鸭舍环境卫生差,湿度过大,  相似文献   

16.
1、温度.刚出壳后的雏鸭,其绒毛短,自身还缺乏调节体温的能力,此时若外界温度不适宜,就会影响雏鸭的成活率.要求雏鸭在1~2日龄时,其温度应掌握在30℃左右,3~7日龄时为30~25℃,1~2周龄时为25~20℃,2~3周龄时为20℃左右,3周以后就可以在常温下活动.  相似文献   

17.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 ,是近年来最常见的雏鸭疾病之一。它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以侵害雏鸭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 ,对肉鸭饲养、蛋鸭育雏危害严重。1 发病特点1 .1 感染年龄严格 通常以 2~ 8周龄雏鸭易感 ,1周龄内、8周龄以上不易感染。临床可见同一鸭场 ,雏鸭发病而 58日龄以上的鸭则未见发病。1 .2 感染途径广泛 以呼吸道、皮肤伤口感染为主 ,此外 ,被病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等也可感染发病。临床情况表明 ,饲养管理不当 ,不良环境条件 ,常可促其发生与流行。1 .3 发病急骤 临床可见鸭群中个别雏鸭…  相似文献   

18.
正鸭病毒性肝炎简称鸭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速度非常快的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4周龄以内的雏鸭,5~15日龄之间的最容易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死亡率高时,可达90%以上。病雏鸭的主要特征是不能站立,频频抽搐,羽毛蓬乱等。1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30日龄内雏鸭,5~15日龄的比较容易感染发病,成年  相似文献   

19.
疾病防治篇     
肉鸭传染性浆膜心包炎防治技术荣 庚 鸭传染性浆膜心包炎是由于鸭感染了鸭疫里氏杆菌所致的一种常见易发接触性致死性的败血症,该病在海南省各地流行,主要感染2-7周龄的雏鸭,尤以2-3周龄雏鸭死亡率特高,7日龄内和8周龄以后的肉鸭极少遇见。因为海南气温高,雏鸭下水早(多为3日龄下水游戏),池塘多数养有鲳鱼,鲳鱼常咬伤雏鸭的脚蹼,经皮肤外伤而感染此病的占85%左右。因海南白天与夜间的温差很大且夜里有微风,养鸭户95%以上将雏鸭放在小棚里过夜(没有任何保温措施)而导致雏鸭常在10-15日龄出现感冒,此时鸭疫…  相似文献   

20.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的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左右。病程极短,主要病变在肝脏,其特征是肝炎、肝体积肿大并有出血斑点。1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雏鸭,临床上以3周龄以内的雏鸭群为多发阶段,3~5周龄的雏鸭也可感染发病,一旦发病,迅速传播,死亡率20~60%不等,个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