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对人工局部影响天气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自然降水过程一般分为成云和降水形成2个阶段,人工影响在降水形成阶段起着一定的作用。从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史以及人工增雨作业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探讨人工局部影响天气的方法,以期促进人工增雨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棉花花铃期降水资源的变化与影响,以鄱阳湖区棉花产量(品质)因素和花铃期降水因子为研究对象,提取了棉花产量品质形成限制性影响因子,分析诊断了其变化特征及其对棉花产业发展的利弊。结果表明:(1)7月、8月降水日数以及花铃期降水量与降水日数是鄱阳湖区棉花产量品质形成的限制性降水因子,正常年份鄱阳湖区花铃期降水条件对棉花产量品质形成是适宜的。(2)棉花伏、秋桃数分别与7月、8月降水日数呈负相关;蕾铃脱落率与花铃期降水量绝对距平呈正相关,单铃重、霜前花率均与花铃期雨量绝对距平呈负相关;衣分、纤维长分别与花铃期降水日数绝对距平的"立方值"和"4次方根"呈负相关。(3)7、8月降水日数总体呈不显著的线性递增趋势,且均有增多的突变期,周期性变化趋势不显著;进入2000年代以来7月份降水日数减少趋势明显,有利于降低伏桃形成的灾害风险。(4)花铃期降水量与降水日数的绝对距平总体上均呈减小的变化趋势,特别是2000年代以来这一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花铃期降水有利于研究地区棉花产量品质形成和棉花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孙向伟 《农学学报》2020,36(9):65-68
为了完善当地气象灾害指标,更好地开展春播气象服务,本研究选用当地主栽春玉米品种登海605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模拟降水系统模拟当地春播时期自然降水过程,通过测定出苗期的土壤紧实度、出苗率、株高、根冠比等参数值,综合确定引起河套灌区春玉米苗期土壤板结的降水指标。结果表明:(1)引起土壤轻度板结的降水量级指标初步确定为2~3mm;中度板结的降水指标为4~8mm,≥9mm为引起土壤重度板结的降水指标。(2)播种之后降水越早,降水量级越大,出苗时越容易形成板结,形成的板结层也越厚。  相似文献   

4.
利用1979—2017年NOAA海温距平场数据、NCEP/DOE风场和大气可降水量场数据以及PREC/L降水数据对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西藏5月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发生年,中南半岛700hPa出现反气旋环流差值,形成下沉气流,大气可降水量偏少,西藏降水偏少;拉尼娜发生年,中南半岛700 hPa出现气旋环流差值,形成上升气流,大气可降水量偏多,西藏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区棉花花铃期降水资源变化与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棉花花铃期降水资源的变化与影响,以鄱阳湖区棉花产量(品质)因素和花铃期降水因子为研究对象,提取了棉花产量品质形成限制性影响因子,分析诊断了其变化特征及其对棉花产业发展的利弊。结果表明:(1)7月、8月降水日数以及花铃期降水量与降水日数是鄱阳湖区棉花产量品质形成的限制性降水因子,正常年份鄱阳湖区花铃期降水条件对棉花产量品质形成是适宜的。(2)棉花伏、秋桃数分别与7月、8月降水日数呈负相关;蕾铃脱落率与花铃期降水量绝对距平呈正相关,单铃重、霜前花率均与花铃期雨量绝对距平呈负相关;衣分、纤维长分别与花铃期降水日数绝对距平的"立方值"和"4次方根"呈负相关。(3)7、8月降水日数总体呈不显著的线性递增趋势,且均有增多的突变期,周期性变化趋势不显著;进入2000年代以来7月份降水日数减少趋势明显,有利于降低伏桃形成的灾害风险。(4)花铃期降水量与降水日数的绝对距平总体上均呈减小的变化趋势,特别是2000年代以来这一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花铃期降水有利于研究地区棉花产量品质形成和棉花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依托锦州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科研试验基地国内先进的大型移动式遮雨系统和人工模拟降水系统平台,通过对不同处理间的大田降水控制,探讨不同降水总量和降水强度减少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总量减少和降水频率降低均不利于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降水频率小幅度降低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较长时间的降水间隔会对产量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夏季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四川盆地1981-2015年夏季102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 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区域性降水及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对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环流场进行合成分析,讨论其环流异常特征.研究表明:近35年四川盆地总降水量及夏季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较为一致;盆地夏季区域性极端日降水量的99%分位阈值为40.5 mm/d, 2005年开始极端日降水事件明显增多,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多发于7月下旬以及8月中旬;极端日降水事件呈现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结构;端日降水事件的形成与四川盆地的大气净加热以及周边大范围地区的净冷却形成的加热场异常梯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 FNL再分析资料为初始场,通过WRF中尺度数值模式(V4.0版)对2019年夏季青藏高原那曲地区一次对流云降水及云微物理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本次降水的时空特征和云发展过程.固态水凝物分布高度普遍高于液态水凝物,其中冰和雪主要位于中高层,中低层以霰和云水为主,低层多为雨水粒子;降水过程中雪、霰和雨水粒子高值中心出现时段与降水峰值时间较好对应,表明本次降水以冰相过程为主,且雪粒子和霰粒子的贡献最大,其原因为雪粒子通过贝杰龙过程和自身的碰并过程增加,霰粒子则通过与雪粒子碰并和自身凇附作用不断增长,随着上升气流逐渐减弱,大量霰粒子和部分雪粒子落至0℃层左右融化形成降水,加之雨水与云水的碰并作用,进一步促进了降水的形成.此外,暖雨过程对降水的直接贡献较小,但对冰相粒子的形成贡献明显.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12年7月4—5日发生在威海地区的降水过程进行高空形势、地面形势、数值预报释用和物理量诊断,找出此次过程并未在山东半岛东部的威海市形成强降水的原因,为以后类似降水形势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是由于高空槽、副高配合西南急流和地面低压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但由于并不处于水汽辐合中心,造成的降水强度不大,且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0.
利用137Cs断代技术进行沉积物的测年,结合1953—2010年的降雨资料,对黄土洼天然聚湫坝淤地沉积物粒度特征与降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坝淤地4.1 m沉积物是在近百年内形成的,至少记录了42次较大的暴雨洪水事件;集中性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携带粗颗粒沉积物,对土壤的侵蚀力更强;在丰水年,沉积物粒度与年降水、7—9月降水、30日最大降水和24 h最大降水的相关性极显著,而在枯水年,沉积物粒度与降水因子的相关性较丰水年弱。本研究为反演陕北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产沙过程,推算侵蚀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气象常规资料、气象卫星资料对2013年8月16日抚顺地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水汽图和红外云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为弱冷空气与强盛的偏南暖湿气流交绥形成的副高后部暴雨,稳定性降水与对流性降水相互叠加,雨量大、降水时段集中、持续时间长是此次降水的显著特点。2地面辐合线的方向与对流云团的发展方向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落区与对流云团位置基本一致。3对流云团具有明显的长轴,呈椭圆型,水汽带出现于对流云团的后方,在对流云团的后方有新的对流单体形成并发展成云团,形成云团的后向传播,在抚顺地区形成列车效应。4高空较为平直的纬向环流有利于冷空气自西向东推进,形成波动,促进副高边缘对流云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丹  魏晓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86-12587
利用中尺度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鸭绿江及东港近海的降水与旱涝之间的关系。对大气环流的分析表明,天气系统的移动直接影响降水的产生,并导致旱涝年的形成。在分析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季风与旱涝的关系,以及地形对降水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大同市所辖8县区气象资料,分析了1981—2019年期间气温、降水、日照的变化特征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同市夏季气温呈升高趋势,降水和日照均呈减少趋势;同时分析了≥0.1mm降水日数和≥10mm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说明大同市日照时数减少的原因并非降水所致。夏季总降水量和≥10mm降水日数的减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同时气温高、降水少容易诱发各种病虫害发生。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丹东2007 ~2013年的酸雨监测资料,对近年来该地区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研究了不同气象条件对降水酸度的影响,分析了酸雨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丹东降水酸度呈波动性变化;2007 ~ 2013年降水平均pH年平均范围为4.82~5.51,pH均小于5.60,且自2008年以来,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pH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以夏季酸度为最强、秋季为最弱;出现频率以秋季最高,为43.3%,春季最低,为30.1%.丹东酸雨的形成是该地区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气象条件的变化对降水酸度影响相当明显,丹东市当地地形、工业布局和外来源也为酸雨形成做出了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韩风军  贾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91-992,1075
使用常规的高空、地面资料以及非常规的卫星云图、闪电定位仪资料,对2010年2月28日雨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这种雨雪、霰、雷电多种天气现象并存的天气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南方气旋和西风槽相结合,容易在山东省形成较大降水;700hPa西南急流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降水多发生在垂直速度的上升区和大值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机制,有利于形成较大的降水;闪电活动越频繁越容易出现强对流天气,正闪的出现是强对流结束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孙瑞英  宁瑞斌  张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83-14384,14520
采用中国气象局《全国气候影响评价》的标准,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判断降水是否正常,对2011年全年和季降水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的利弊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属降水较多年份之一,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冬季和春季降水均比常年偏少;旱情严重的农田主要分布在西部水浇条件差的县市。夏、秋季降水充沛,但降水时段过与集中,阴雨天气多,造成大部分地段田间积水或过湿,形成渍涝,导致秋粮作物成熟、收获期推迟;入冬前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土壤蓄墒充足,大部分小麦趁墒播种,出苗顺利,越冬期间土壤墒情适宜,对冬小麦的安全越冬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7.
阿左旗天然草场生长发育以及同期降水情况的初步观测结果表明,天然草场的生长高度、生长发育状况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降水对天然草场发育与生物量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1117号强台风"纳沙"造成广西持续大范围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原因是:"纳沙"登陆后,副热带高压强大,台风环流与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梯度增大,其右侧辐合加强,深厚偏东气流给台风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西南风急流与副高西侧强东南气流形成辐合,北方冷空气从低层南下,东北风与台风后部的东南风形成切变产生对流降水;加上台风自身带来的降水、急流降水以及冷空气入侵降水三部分相接,组成了"纳沙"影响期间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王远超  梁祥毅  林宝亭  陈明璐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19-13022,13166
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1117号强台风"纳沙"造成广西持续大范围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原因是:"纳沙"登陆后,副热带高压强大,台风环流与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梯度增大,其右侧辐合加强,深厚偏东气流给台风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西南风急流与副高西侧强东南气流形成辐合,北方冷空气从低层南下,东北风与台风后部的东南风形成切变产生对流降水;加上台风自身带来的降水、急流降水以及冷空气入侵降水三部分相接,组成了"纳沙"影响期间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天然牧草生长季气温、降水、光照等气候要素分析,得出气候条件对牧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牧草主要生长期内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对天然牧草生长及产量的形成较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