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探讨云南松与旱冬瓜混交对养分的利用情况,对云南松纯林、云南松与旱冬瓜混交林分、旱冬瓜纯林3种林分类型进行了林地土壤及叶片、根系养分质量分数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松与旱冬瓜混交林地土壤表层土的有机质、有效磷、水解氮、有效钾、全氮、全磷、全钾、交换性钙、镁离子等肥力指标都比纯林高,pH值也发生了变化,介于云南松纯林...  相似文献   

2.
滇池西岸森林公园4种针叶林土壤酶活性与养分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梅  韩智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656-7660
采用实地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位于高原湿地滇池西岸的森林公园现存4种针叶林下土壤肥力特征及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针叶林中,华山松+油杉混交林土壤具有较适宜的容重及孔隙状况,其土壤表层有机质、速效氮以及速效钾都大于其他纯林;华山松+油杉混交林表层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均大于其他纯林,而油杉林蛋白酶活性和柏树林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达到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4种酶与土壤容重均呈负相关关系,与总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与有机质、速效钾和速效氮存在0.01水平显著正相关关系,蛋白酶与速效氮有较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有机质、速效钾相关性不明显;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脲酶存在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各种酶在促进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参与土壤物质转化和能量交换中,不仅显示其专有特性,而且存在着共性关系;4种针叶林中,华山松+油杉混交林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明显地改善林地内土壤肥力状况和酶活性,改善林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为了选育和定向培育云南松高产脂优树,比较高产脂量和低产脂量云南松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差异,并且分析其产脂量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产脂量云南松土壤养分中速效氮、速效磷、铁、锰、锌、铜的质量分数以及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的活性显著高于低产脂量云南松。随着土壤养分中速效氮、速效磷、铁、锰、锌、铜的质量分数以及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的增加,云南松的产脂量也不断增加(P0.01)。因此,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可作为培育高产脂云南松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年限日光温室土壤肥力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日光温室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随种植年限的变化趋势,为日光温室科学施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兰州市皋兰县露地(对照,CK)及种植年限分别为1,3,5,10,15年的日光温室土壤作为供试材料,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研究区内温室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下等水平,而氮、磷、钾的含量较高。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研究区内温室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钾素含量基本呈上升趋势,种植年限与土壤全磷、全钾、速效磷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保持相对稳定水平,种植年限与脲酶活性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与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脲酶与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蔗糖酶与全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各土壤养分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为维持日光温室土壤的可持续高效生产,应多施优质有机肥,同时还应适当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5.
生草栽培对梨园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不同生草种类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梨园不同生草区的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梨园生草能显著增加0~4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提高0~20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显著增加0~40cm土层的全氮含量,降低0~40cm土层的全磷含量,且不同生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有差异;梨园种植白三叶草可显著提高脲酶、蔗糖酶的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种植多年生黑麦草可显著提高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磷酸酶的活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有密切关系,其中脲酶活性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磷、全钾含量为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含量为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含量为负相关,蔗糖酶活性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全磷、全钾、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飞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及飞播马尾松—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2种林型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种林型同一土层蔗糖酶活性、全氮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脲酶活性在0~1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酸性磷酸酶活性在10~20 cm和20~4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全磷、有机质质量分数在0~10 cm、10~2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随着土层加深,2种林型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土壤养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脲酶、蔗糖酶与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酸性磷酸酶与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分析表明,飞播马尾松纯林补植木荷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脲酶、蔗糖酶的活性,改善土壤状况。  相似文献   

7.
对海南省儋州市24个有代表性的橡胶园样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胶园土壤酶活性存在很大不同,过氧化氢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有的甚至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的有效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混交林在进展演替过程中(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和顶级群落)土壤各发生层(A1、B和C层)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活性有机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进展演替中A1层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B和C层。而在A1层中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发展阶段较形成阶段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是随着演替阶段的进行呈递减趋势。土壤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土壤脲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与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相关,而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全氮、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也表现出显著相关。此外,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达到显著相关,与溶解性有机碳不显著相关。而蔗糖酶与3种活性有机碳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特征可以作为一个综合指标,来指示小兴安岭地区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土壤生物肥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区表层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酶活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壤养分季节动态等土壤生物肥力特征。【方法】在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中设置样地,2011-08中旬在样地上、中、下坡位放置分解袋,分别于2011年9月、11月和2012年3月、5月、7月中旬随机取回部分分解袋,测定其中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季节差异显著,在3种微生物中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和真菌数量,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7月最高,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9月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数量与全钾、有机质、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真菌数量与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数量与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9.766%,主要综合了蔗糖酶、全钾、全磷、真菌的信息。【结论】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土壤养分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反映土壤生物肥力特征。  相似文献   

10.
农田栽参根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农田栽参土壤肥力状况,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农田栽参土壤中主要养分含量与4种土壤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栽参根区土壤中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以及有效钾含量显著相关,其中磷酸酶影响土壤中磷的形态,蔗糖酶对土壤有机质转化和氮、磷、钾的含量及形态具有重要作用,过氧化氢酶能够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土壤中锌对上述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土壤脲酶活性影响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土壤中铁和铜影响土壤中尿酶活性。结合其他养分因子,综合土壤酶活性指标可以作为评价农田栽参土壤肥力的一个生物活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采伐干扰对巨桉人工林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巨桉二代萌生林土壤水热条件、养分状况和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巨桉人工林比较,采伐后的巨桉二代萌生林地E1和E2的土壤含水量增加,0~20cm土壤温度升高,土壤有机质、碱解N、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提高,但有效P含量减少,pH值减低,土壤酸性增强。保留采伐剩余物的样地E1,其土壤含水量、有机质、水解N、有效P和蔗糖酶含量高于E2,分别高12.77%、25.27%、11.82%、6.25%和22.26%,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略高于E2。从现目前研究结果看,采伐干扰有利于改善林地水热条件,提高土壤酶活性,加速养分循环,尤其以保留采伐剩余物的效果为好。  相似文献   

12.
试验研究了洪雅县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根系与根外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巨桉人工林具有较强的根系效应,R/S值处于1~2间;3种酶活性季节变化规律明显,蔗糖酶、脲酶活性夏季最高,春季最低,过氧化氢酶活性秋季最高,春季最低;3种酶活性垂直分布规律一致,随着土层的加深而活性降低;巨桉人工林在试验区内未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许多因子都优于青冈次生林;根系土壤酶与根系土壤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除脲酶、过氧化氢酶与速效K呈负相关外,其余生物因子与养分之间均呈正相关,且多数养分与生物因子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岩溶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植被的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是加速岩溶生态系统修复、提高土壤质量的主要措施。研究岩溶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可揭示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旨在为岩溶区植被恢复模式的筛选和恢复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建水县岩溶区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恢复的云南松针叶林、桉树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和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各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9.076~56.855 g/kg,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为822.311~1 175.778 mg/kg,微生物量碳(MBC)含量为332.933~2 035.244 mg/kg,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为2.381~6.094 g/kg。同一植被恢复方式下,除云南松林下的EOC含量外,各有机碳组分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局部土层深度出现波动。云南松林土壤亚表层(10~20 cm)的EOC含量显著高于表层(0~10 cm)和深层(20~30 cm)。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DOC、EOC与SOC含量的影响大致均表现为:天然次生林>桉树林>云南松林,云南松林各土层的MBC含量始终显著高于桉树林。各有机碳组分与SOC均表现为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关系;不同植被恢复方式提升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能力大小为:天然次生林>桉树林>云南松林。SOC与CPI、CPMI呈极显著(P < 0.01)和显著(P < 0.05)正相关,EOC与CPAI、CPI、CPMI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不同植被恢复方式通过增加土壤SOC、EOC等,从而提高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整体上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呈递减趋势,局部范围内有波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不尽相同,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活性表现为天然次生林>云南松林>桉树林。各植被恢复方式下SOC、MBC、DOC、EOC含量与4种土壤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多为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3种植被恢复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酶活性。其中,天然次生林对土壤整体质量的提升能力最高,桉树林在提升总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含量方面较为显著,而云南松林对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活性的提升能力更为显著。因此,应该加快岩溶区宜林土地管理方式的转变,优先考虑自然恢复,选择人工造林时要注重对阔叶树的利用和优化管理。   相似文献   

14.
湘西北小流域植被恢复区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马尾松天然林、杉木人工林、杜仲人工林、油桐人工林、润楠次生林、毛竹杉木混交林及荒草灌丛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及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通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脲酶、蔗糖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5~0.59...  相似文献   

15.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油松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和油松-栓皮栎混交林三种森林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滴定法和比色法对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研究,并用平板稀释法对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森林类型土壤酶活性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纯林;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较为复杂,在0~20cm土壤深度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纯林;在20~30cm土壤深度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表现为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纯林。三种森林类型不同土壤深度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均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纯林。在三种森林类型中油松-刺槐混交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16.
选取皖北地区5 种典型的果农复合模式即苹果+银杏苗P*Y苹果+石榴苗P*S苹果+桃苗P*T 苹果+白术P*B苹果+辣根P*L以纯林模式为对照,对不同模式土壤酶活性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纯林 模式相比,不同果农复合模式土壤酶活性均有所提升,其中以P*Y,P*B 两种模式效果最好,不同模式土壤酶活性具 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蔗糖酶、脲酶及蛋白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呈不断降低的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 则随土层深度的加深不断升高,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其中蔗糖酶、脲酶及蛋白酶均在夏季活性最高过 氧化氢酶活性最大值则出现在秋季。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不同氮素形态配比(铵态氮∶硝态氮为4∶1、1∶1、1∶4)对添加玉米秸秆白浆土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对于白浆土微生物学特性有优化作用的最佳氮素形态配比。结果表明,随培养时间增加,添加玉米秸秆的所有铵态氮与硝态氮配比处理白浆土的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培养初始时相比,培养结束时,除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有较大程度提高外,其余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不同程度地下降。与其他2个处理相比,铵硝等比例混合处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下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冲;同时,其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更强。比较培养初始和培养结束时的结果可知,以硝态氮为主的处理对添加玉米秸秆白浆土的脲酶、蔗糖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以铵态氮为主的处理则对碱性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岩溶与非岩溶区不同林分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明确不同地质条件下、不同林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为今后深入探究岩溶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以云南建水岩溶与非岩溶区人工桉树林、人工云南松林和天然次生林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探究不同地质、不同林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与土壤酶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表明,在相同地质背景条件下,两种不同人工林土壤中桉树(阔叶林)与云南松(针叶林)放线菌的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天然次生林微生物数量为18.2×105 cfu/g。受地质条件、植被恢复模式等影响,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各异。相关分析表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放线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脲酶、酸性磷酸酶、碳酸酐酶、过氧化氢酶4种酶活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结论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物质的转化受地质条件、林分差异和恢复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