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土壤退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土壤退化的概念,中国及世界土壤退化概况,国外对土壤退化研究概况,国内土壤退化研究概况,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研究技术现状.分析认为迄今为止国内外大多数研究工作偏重于对特定区域或特定土壤类型的某些土壤性状在空间上的变化或退化的评价,而很少涉及不同退化类型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指出应加强对土壤与土地退化指标评价体系,土壤退化的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以及对土壤与土地退化过程、机理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滇西山地桉树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滇西不同利用类型下(桉树林、旱冬瓜林、示范林、云南松林)土壤的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显著或极显著的,不同的利用类型和土层并对之影响显著;桉树林下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下降,说明桉树林下土壤退化严重;示范林下土壤各项物理指标有所好转,具有一定的土壤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湘中丘陵区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湘中丘陵区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经济林、杉木人工林、苗圃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弃耕地)的表层(0~15 cm)土壤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和土壤退化指数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水平及退化程度.结果表明: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表层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差异显著;7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次生林(95.35%)>经济林(73.83%)>采伐迹地(64.41%)>杉木人工林(62.61%)>弃耕地(56.30%)>坡耕地(27.35%)>苗圃地(4.84%),土壤退化指数表现为次生林(0)>经济林(-9.90%)>采伐迹地(-14.35%)>杉木人工林(-14.96%)>弃耕地(-22.22%)>坡耕地(-32.16%)>苗圃地(-40.44%),土壤退化指数与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评价结果一致,表明土壤退化指数和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均能有效地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4.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生化活性试验法及氯仿熏蒸法分析喀斯特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有机碳.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3大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总数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且细菌较真菌和放线菌占绝对优势,其在4种植被群落类型中分别占微生物总数的95.95%、93.49%、92.32%和92.48%;随着植被恢复,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增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及室内实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城子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和梯田表层土壤的养分含量较高,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变化差异显著,同时,由于过度施肥和耕作原因,日光温室和坡耕地均出现酸化现象。以撂荒地为基准参照的土壤退化指数显示,灌丛草地、坡耕地(25°)和坡耕地(25°)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表现为土壤容重增大,p H值增加,土壤养分降低。而日光温室、梯田和人工林地土壤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管理保护措施能够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土地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利用方式对纳帕海湿地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利用方式对纳帕海湿地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原生沼泽相比,浅水沼泽草甸,排干用于放牧的草甸和垦后湿地的土壤有机质分别减少了4.33%、7.32%和5.64%,全氮分别减少了0.1%、0.33%和0.16%,除垦后湿地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较高外,此两种土壤的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全氮一样变化在不同利用方式的湿地中,均随人为活动干扰的加剧而不断下降。在不同利用方式湿地的土壤酶活性中,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与其土壤有机质等肥力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综合土壤性质10项指标计算的土壤退化指数表明,与原生沼泽相比,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湿地均出现退化。  相似文献   

7.
郑琼  崔晓阳  邸雪颖  金森 《林业科学》2012,48(5):95-100
采用BIOLOG方法研究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林区不同林火强度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在培养144h达到对数增长期的土样中,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率因不同林火强度火烧而不同。高、中、低火烧强度均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别是低强度火烧能提高微生物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物种优势度(Simpson指数)及群落均匀度(McIntosh指数);而中、高强度火烧使指数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土壤经过高温高热的灼烧,挥发了大量的气态氮、有机碳、速效磷,使火烧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多样性锐减,并使成分发生改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减少,同时,火后土壤的pH值升高,使微生物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不利于微生物的活动。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氨基酸类和糖类碳源,但不同火烧强度对微生物群落在碳源的利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林火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不同林火强度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碳源利用能力、利用类型以及群落的多样性上产生了较大的分异。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肥力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强度不断加剧,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状况、土壤酶活性, 进而对土壤肥力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文中从土壤微生物、养分状况、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的物理性质个方面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里骆林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进行测定发现,各土类均以细菌数为最多,真菌次之,放线菌较少;常绿阔叶林中的细菌数量、生化强度、酶活性和枯枝落叶分解强度明显高于针阔混交林,更高于杉木人工林。  相似文献   

10.
川中丘陵区防护林改良土壤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川中丘陵区不同防护林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防护林类型土壤的粘粒、物理性粘粒含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毛管水含量、田间持水量、田间有效持水量和每公顷土壤有效擘水量,土壤养分擘量和土壤速效养分供应量均比(对照地、标准地、有林地、未成造林地)高,防护林对土壤有明显的改良作用,其改良程度取决于森林植被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林种的配置状况。  相似文献   

11.
北盘江喀斯特峡谷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酶活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土壤酶催化土壤中的一切生物化学反应,对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郑文教等,1995),是土壤质量变化中比较敏感的一种生物学指标(李勇,1989),与植被生长密切相关(何腾兵等,2000).  相似文献   

12.
土壤在调节地球气候和物质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当的土地经营模式(如居民用地、农业耕地、毁林开荒)对土壤质量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土壤质量发生变化。本研究对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的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与经营模式(森林土壤、农田土壤、场部用地和森林迹地)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与分析,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其土壤理化与土壤酶学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4种土壤类型的10个采样点的10个土壤理化指标和5个土壤酶活性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森林土壤,森林迹地,林场场部用地,农田用地。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土壤全碳、土壤有机碳、可溶性全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之间成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与土壤pH成显著正相关。因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森林土壤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壤酶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中最为活跃的生物活性物质,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在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文中综述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林分类型、大气氮沉降等的关系。土壤酶活性的研究是不断完善与改进的, 在土壤酶的特异性、土壤酶的种类、全球变化下土壤酶的活性以及土壤酶活性的长期定位研究等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滨海盐碱地枣园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微生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垦利县黄河口镇枣园的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下降。脲酶与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43;脲酶与多酚氧化酶相关性不大,相关系数为0.377;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酶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1;多酚氧化酶与其他3种酶的相关性不大。土壤酶与土壤养分、pH值、土壤微生物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脲酶与土壤养分、pH值和固氮菌、真菌、细菌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在0.444以上;多酚氧化酶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相关系数较小;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pH值、纤维素分解菌和真菌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在0.451以上。  相似文献   

15.
筇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云南省大关县木杆镇选择4种筇竹林分类型: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天然筇竹—山茶混交林、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等,研究不同筇竹林分类型、不同土层深度(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结果表明:1)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的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说明人工施肥处理对提高蔗糖酶活性有一定的作用;2)除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蔗糖酶外,4种林分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在土层0~20 cm达到最大值,并且随着土壤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除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的蔗糖酶和脲酶与过氧化氢酶、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和天然筇竹—山茶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与蔗糖酶无显著相关外,其他酶活性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研究表明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Biolog EcoTM微平板技术是研究微生物群水平多样性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该方法对河南鸡公山自然保护区3种主要森林类型(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利用强度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落叶阔叶林土壤微生物活性高于其他两种森林类型。3种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差异性显著(p<0.01),森林植被类型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表明,氨基酸是研究区域森林土壤微生物敏感碳源。  相似文献   

17.
土壤-植被系统及其对土壤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总结分析土壤健康概念与内涵、土壤-植被系统的组成与边界的基础上, 着重从植被类型与特征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物理健康、化学健康和生物健康3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林分类型及土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山五桂山保护区选择4个不同的林分类型,分别进行土壤采样,测定土壤养分指标,分析不同林分类型及土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林分改造、土壤养分改良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四种土壤养分指标在四种林分类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四种林分类型的土壤养分指标含量大小排序大致为:沟谷季雨林阔叶混针阔混针叶林,只有有效磷含量是阔叶混大于沟谷季雨林。(2)四种土壤养分指标在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沟谷季雨林这3种林型中的5个土层间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常绿阔叶林中仅速效钾在5个土层间有显著性差异。(3)四种林分类型中,沟谷季雨林各指标含量相对较高,处于"中下"等级,而针叶林各指标含量低,处于"很低"等级。总的来说,四种林分类型的土壤养分含量偏低,特别是针叶林,各项土壤指标含量均为"很低",可以参考群落演替方向对针叶林进行林分改造来提高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