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自制外用中药膏剂的抗炎、镇痛作用,为中药治疗运动损伤提供临床依据。分别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蛋清致小鼠足肿胀、热板法、醋酸扭体法试验研究外用中药组方的抗炎、镇痛药理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外用中药膏剂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的肿胀及蛋清致小鼠足的肿胀(P<0.01);能提高小鼠在热板法及醋酸扭体法中的痛阈值(P<0.01)。研究证明,外用中药膏剂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药效。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可有效抑制奶牛乳腺炎主要致病菌的中药复方及其抗炎效果,通过对黄连、黄柏、赤芍、苦参、连翘等5味中药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组方,采用平板打孔法、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研究了各单味中药及其复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停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同时研究了筛选出的中药复方的不同剂型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急性炎症和棉球致肉芽肿的慢性炎症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对5味中药的敏感性强弱依次为对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中药方剂3和方剂7对4种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较强,且以方剂3的搽剂及膏剂对急、慢性炎症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和研究可有效抑制奶牛乳腺炎主要致病菌的中药复方及其抗炎效果,本文通过对黄连、黄柏、赤芍、苦参、连翘等5味中药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组方,采用平板打孔法、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研究了各单味中药及其复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停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同时研究了筛选出的中药复方的不同剂型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急性炎症和棉球致肉芽肿的慢性炎症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4株菌对5味中药的敏感性强弱依次为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中药方3和方7对4种菌的体外抑菌活性较强,且以方3的搽剂及膏剂对急、慢性炎症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本研究结果为研制防治临床奶牛乳腺炎的药物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益生菌已经在畜禽养殖中广泛应用于动物保健。当前益生菌制剂仍存在需低温保存且有效期短的问题。此研究开发了一种由干酪乳杆菌、屎肠球菌和约氏乳杆菌组合而成的新型复合益生菌乳膏剂,在室温下贮存56 d后仍可维持较高活菌数(>108 cfu/g)。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该复合益生菌乳膏剂可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和末均重(P<0.05)、降低饲料增重比,而不影响平均日采食量。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和优化的复合益生菌乳膏剂具有良好室温保存稳定性,在断奶仔猪中使用可有效促进饲料营养吸收,从而提高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制备复方苦参提取物水杨酸乳膏剂,试验采用酸性乙醇冷浸后煎煮法制备苦参提取物;以稳定性为指标,在离心、高温、常温、冷藏条件下考察基质处方中各组分对乳膏剂成型和稳定性的影响;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乳膏剂的基质处方;以药物与基质的不同比例制备药膏,确定复方苦参水杨酸乳膏剂的最佳处方,并观察乳膏剂的外观性状。结果表明:当基质中三乙醇胺1. 5 g,十二烷基磺酸钠5. 0 g,甘油18 m L时,基质外观细腻,稳定性最好;当药物与基质的比例达到1∶12时乳膏剂稳定性最好。说明制备复方苦参水杨酸乳膏剂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5,(6):87-90
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大熊猫体内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对野生及圈养大熊猫危害很大,采用药物驱虫是目前控制圈养大熊猫蛔虫病的主要措施。为了评价伊维菌素和噻嘧啶对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驱虫效果,本试验使用伊维菌素(膏剂,0.2 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2 d)、伊维菌素(片剂,0.2 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2 d)和双羟萘酸噻嘧啶(膏剂,10 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2 d)对雅安碧峰峡基地的圈养大熊猫进行了驱虫试验。在驱虫前3天和驱虫后10~15天采集大熊猫粪样,采用饱和硫酸镁离心漂浮法检测蛔虫卵,对阳性粪样进行虫卵定量测定,并通过计算虫卵转阴率评估驱虫效果。结果:伊维菌素(膏剂)组、伊维菌素(片剂)组和双羟萘酸噻嘧啶(膏剂)组的虫卵转阴率分别为44.44%、0.00%和80.00%。试验结果表明:双羟萘酸噻嘧啶(膏剂)对大熊猫蛔虫驱虫效果较好,伊维菌素(膏剂)对大熊猫蛔虫驱虫效果较差,伊维菌素(片剂)对大熊猫蛔虫驱虫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7.
以24只产羔2周的奶山羊为试验动物进行预试验,研究乳中αS1-酪蛋白(αS1-CN)基因型(纯合基因型:A/A和F/F各12只)对产乳量和乳成分的影响。预试验结束后,试验主要研究乳中αS1-CN的基因型和日粮粗蛋白质浓度对产乳量、乳成分及N、Ca、P利用的影响。以日粮粗蛋白质浓度(分别占DM13.2%、16.8%和19.8%)和试验期(3-6周,8-11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中药对临床型乳房炎患病奶牛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纯中药制剂"乳炎消"灌服乳区出现明显红、肿、热、痛等炎性症状的临床型乳房炎患病奶牛,每天早晚各1次,连用7 d,采集血清,测定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表明:灌服中药后患病奶牛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血清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降低。说明中药"乳炎消"可以提高乳房炎奶牛的抗氧化功能,减少乳腺组织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复方发酵黄连膏剂"对奶牛乳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复方发酵黄连膏剂组的临床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100%、90.0%;环丙沙星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2.5%、70.0%;青链霉素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87.5%、52.5%。可以看出复方发酵黄连膏剂组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高于环丙沙星组和青链霉素组,说明复方发酵黄连膏剂治疗奶牛乳腺炎效果明显。本试验为中药增效抗菌复方制剂防治奶牛乳腺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饲喂复合益生菌乳膏对母猪便秘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复合益生菌包括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CGMCC No.4926、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CGMCC No.16146和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CGMCC No.9134。选取胎次相近(2~4胎)的长白×大白母猪4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每头灌服复合益生菌乳膏剂(2 g/d),从妊娠(100±3.5)d开始饲喂至仔猪21日龄。粪便性状共分5个等级,不排粪、秘结(粒状)、坚实、轻度坚实及松软。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妊娠期母猪粪便秘结的比例下降(P<0.01),试验组妊娠期母猪粪便轻度坚实+松软的比例提高(P<0.05),试验组哺乳期母猪粪便秘结的比例下降(P<0.01);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试验组哺乳母猪背膘损失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仔猪21日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掉队仔猪比例下降65.24%,腹泻频率下降16.67%。综上可知,使用复合益生菌乳膏剂能够减少母猪产前和产后的便秘情况,增加仔猪整齐度,减少腹泻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中药组方(青蒿、常山、仙鹤草、何首乌、白头翁及白茅根)制剂的最佳条件及其对感染球虫鸡存活率、血便计分、每克粪便卵囊数(OPG)及免疫细胞等的影响,试验筛选了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中药组方制剂的最佳中药浓度、接菌量、培养时间和pH值。用在该条件下发酵的中药制剂对正阳三黄鸡进行抗球虫感染试验,试验鸡分为空白对照组、球虫攻毒组、地克珠利组、纯中药组、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中药组及鼠李糖乳杆菌组;21日龄时分别称量各试验组鸡的体重,计算存活率、OPG值及检测血便记分与血液中的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结果显示:中药浓度为1.5 g/mL、接菌剂量为2%、培养时间为18 h、pH为6.5时,鼠李糖乳杆菌活性最高;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中药组试验鸡21日龄体重和14~21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球虫攻毒组、纯中药组和鼠李糖乳杆菌组(P<0.05);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中药组血便记分和OPG值显著低于球虫攻毒组、纯中药组和鼠李糖乳杆菌组(P<0.05);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中药组CD4+、CD8+T...  相似文献   

12.
乳房炎是奶牛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每年因乳房炎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巨大.尽管经过100多年的研究,但国内外在防治奶牛乳房炎方面,仍以抗生素治疗和环境控制为主.但抗生素治疗常因为耐药性的产生而疗效不佳并造成乳中严重的抗生素残留,危害人体健康[1].中药是纯天然物质,含有多种有效生物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不易产生细菌耐药性等特点.因此,我们根据乳房炎的发病机理,筛选中药,组成复方,制成乳膏剂,并对该乳膏剂的非特异性免疫及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开发具有我国特色的原创性新兽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畜牧与兽医》2015,(9):104-107
制备一种载铜凹凸棒粘土膏剂用于动物细菌性腹泻的治疗。将凹凸棒粘土和0.15 mol/L的硝酸铜按照1∶20(m/v)的比例混合,在95℃条件下进行离子置换反应制备成载铜凹凸棒粘土,然后将载铜凹凸棒粘土、玉米糊精、酵母抽提物、山梨酸钾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备成载铜凹凸棒粘土膏剂。体外抑菌试验显示:载铜凹凸棒粘土膏剂体外抑菌率可达到100%,且随着膏剂中载铜凹凸棒粘土含量的增加,达到100%抑菌效果所需的时间越短。对人工诱发的小鼠细菌性腹泻的治疗效果显示:载铜凹凸棒粘土膏剂能够有效治疗小鼠细菌性腹泻,而且随着膏剂中载铜凹凸棒粘土含量的增加,膏剂治疗腹泻的效果越好。对人工诱发的幼犬细菌性腹泻的治疗效果显示:载铜凹凸棒粘土膏剂能够有效的治疗幼犬细菌性腹泻。研究表明载铜凹土棒粘土膏剂具有较强的抑菌性能,在动物细菌性腹泻的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中药对鸡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研究了在肉鸡饲养中以中药作为添加剂对鸡肠道主要微生态菌群的影响。结果发现:中药组和化学药物组相比,有益菌乳杆菌大量增加,达到了极显著差异(P<0.01)。双歧杆菌达到显著差异(p<0.05);而有害菌肠杆菌大量降低,达到了极显著差异;肠球菌虽然有显著差异,但其增加的幅度没有乳杆菌大,说明中药组可以显著调节肉鸡肠道的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无菌采集唐山市某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病牛的奶样30份,对奶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从30份奶样中共分离到8种156株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8株(37.2%)、大肠杆菌17株(10.9%)、表皮葡萄球菌10株(6.4%)、无乳链球菌38株(24.4%)、乳房链球菌15株(9.6%)、停乳链球菌16株(10.3%)、克雷伯氏菌1株(0.6%)、变形杆菌1株(0.6%)。结果表明,葡萄球菌、链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其次是大肠杆菌,占总菌数的98.7%(154/156);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主要致病菌对中药组方1(M、G)(蒲公英、连翘、瓜蒌、通草、川芎、土贝母、芙蓉叶、金银花、王不留行、当归)、中药组方2(G)(黄芪、党参、当归、通草、川芎、白术、木通、甘草、王不留行、路路通)、中药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M)、新霉素呈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6.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头荷斯坦泌乳母牛,按试验要求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在精料中添加0,2%TD-1中药添加剂及2%TD-2中药添加剂的日粮,试验为期57天.结果表明:①饲料中添加2%TD-2中药添加剂的试牛较对照组提高产奶量近5%(P>0.05);②添加2%TD-2中药添加剂对牛奶营养指标(乳脂、乳蛋白、乳糖、总乳固形物)没有确定影响,但可显著降低体细胞数.  相似文献   

17.
旨在研究驴乳中溶菌酶活性与母驴泌乳阶段和处理温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首先取新鲜牛、羊和驴乳进行乳中溶菌酶活性的比较.为了探究泌乳阶段和泌乳水平对乳中溶菌酶活性的影响,将4~9岁母驴根据日均产奶量水平分为低(400 g以下)、中(400~1 000 g)、高(1 000 g以上)3组,每组随机挑选3头共9头试验动物,连续观...  相似文献   

18.
硫酸头孢喹肟乳膏剂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硫酸头孢喹肟乳膏剂进行质量控制。取处方对应量的乳化剂水相和油相,在水浴分别加热至80℃使其溶化,而后将两相溶液混合,待温度降低至40℃时,加入硫酸头孢喹肟溶液,冷却制得乳膏剂,对其外观性状、药物含量、稳定性、刺激性等各方面进行质量控制。结果表明:硫酸头孢喹肟乳膏剂外观性状及稳定性均较优,无皮肤刺激性,测得其含量为99.40%,平均回收率为98.72%。本乳膏剂处方工艺设计合理,质量控制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9.
中药乳头浸蘸剂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抑菌试验并考虑成膜的屏障作用,筛选中药制成奶牛乳头浸蘸剂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经63头252个乳区的临床试验证明。复方黄连(黄连 蜂胶 乳没)和复方大青叶(大青叶 五倍子 乳没)2个处方分别制成的中药乳头浸蘸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均有较好的防冶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主要考察促乳中药和加酶益生素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40头预产期相近且胎次2~4胎的二元母猪(大长和长大),随机分为4组,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每组10个重复,进行周期27d的试验。结果显示:21日龄个体平均体重方面,试验Ⅰ、试验Ⅱ、试验Ⅲ分别比CK提高了12.48%、12.63%、16.99%,差异显著(P0.05);个体日增重方面,试验Ⅰ、试验Ⅱ、试验Ⅲ分别比CK提高了15.44%、16.72%、22.59%,差异显著(P0.05);21日龄窝均活仔数方面,试验Ⅰ、试验Ⅱ、试验Ⅲ分别比CK成活率提高了15.48%、11.90%、16.67%,差异显著(P0.05);3个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腹泻率方面,试验Ⅰ、试验Ⅱ、试验Ⅲ分别比CK降低了12.20%(P0.05)、31.12%(P0.05)、55.65%(P0.01);死亡率方面,试验Ⅰ、试验Ⅱ、试验Ⅲ分别比CK降低了62.87%、69.46%、77.84%,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表明,促乳中药和加酶益生素可有效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降低哺乳仔猪腹泻率,显著提高日增重和改善哺乳仔猪的生长性能,尤其以促乳中药结合加酶益生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