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黄群策  梁芳 《杂交水稻》2003,18(4):66-68
以4份同源四倍体水稻(Oryza sativa,2n=4x=48)和4份二倍体水稻(Oryza sativa,2n=2x=24)为母本,以4份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2n=2x=24)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配组,共配制32个杂交组合。研究结果表明,非洲栽培稻分别与亚洲栽培稻中的两种倍性水平的水稻品系进行杂交均表现出一定的可交配性,生殖隔离并不很严格。然而,不同倍性的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其结实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二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不容易杂交,其结实率比较低(0.32%—1.93%),而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较容易杂交,其结实率比较高(1.22%—8.86%,)。由此认为,利用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母本与非洲栽培稻杂交更容易将后者的遗传物质引入亚洲栽培稻。  相似文献   

2.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胚胎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黄群策  梁芳 《杂交水稻》2003,18(5):53-55
以同源四倍体水稻(Oryza sativa,2n=4x=48)和二倍体水稻(Oryza Sativa,2n=2x=24)为母本,以非洲栽培稻(Dryza glarri,2n=2x=24)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配组,对其杂交结实的胚胎学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非洲栽培稻的花粉粒能在二倍体水稻的柱头上萌发,但萌发频率仅为0.18%~0.56%,花粉管在花柱内的伸长速度比较慢,发生受精的频率比较低,因而二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结实率比较低。然而,非洲栽培稻的花粉粒在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柱头上萌发频率高达12.81%~14.65%,花粉管在花柱内的伸长速度比较快,发生受精的频率比较高,因而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结实率比较高。在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的杂交中发现,其受精作用比较特殊,其中包括精细胞与卵细胞的单受精作用,精细胞与次生极核的单受精作用和正常的双受精作用,总受精率和总成胚率分别为7.49%~9.28%和6.61%~8.64%。  相似文献   

3.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狼尾草杂交结实的胚胎学证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以6份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杂交母本与狼尾草进行属间杂交中发现,其结实率达到0.84%~2.06%,而在以二倍体水稻为母本的属间杂交中却没有获得结实种子.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属间杂交结籽的特殊生殖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试图寻找其杂交结实的胚胎学证据.结果表明,狼尾草的花粉粒不能在二倍体水稻的柱头上萌发,说明二倍体水稻与狼尾草的生殖隔离很严格,两者很难杂交.然而,狼尾草的花粉粒在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柱头上能萌发,花粉管能在花柱中伸长并能将雄配子送入胚囊内与雌配子融合成受精卵.同源四倍体水稻与狼尾草的受精作用比较特殊,包括精细胞与卵细胞的单受精作用、精细胞与次生极核的单受精作用和正常的双受精作用,总受精率和总成胚率分别为6.36%~11.68%和4.11%~9.44%.试验结果为解释同源四倍体水稻与狼尾草杂交结籽的特殊生殖现象提供了有力的胚胎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后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亚洲栽培稻中的4份同源四倍体水稻(O.sativa,2n=4x=48)和相应的4份二倍体水稻(O.sativa,2n=2x=24)为母本,以4份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2n=2x=24)为花粉供体进行远缘杂交后,对其杂种后代的分离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倍性的普通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之间杂交后代的结实率以二倍体普通栽培稻的较高.在配制的32个杂交组合中,其杂种第1代群体均表现出明显的营养生长优势.从群体的生长势来看,杂种第2代群体比杂种第1代群体要弱一些;在杂种第2代群体中,以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的分离现象比以二倍体水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的分离现象更明显.在各杂交组合的第3代群体中,从植株的株叶形态和生育期来看,株系间的差异和株系内的变异依然很明显,变异频率更宽,变异种类更多.在普通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的杂交组合中,育性变异、生长势变异、株叶形态变异、染色体变异和结实性变异等是较易发现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5.
以栽培稻(Oryza sativa)品种L202二倍体(L202 2x)及其同源四倍体(L202 4x)作母本分别与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杂交,比较了两个杂交组合的杂交结实性及影响结实性的杂种胚胎发育细胞学。两个杂交组合所取得的一致结果是:杂交授粉后30 d所有杂交小穗均干枯死亡,不能结实;种间杂交不结实的原因在于受精和杂种胚胎胚乳发育异常。两个杂交组合的受精和杂种胚胎胚乳发育虽然均存在双受精、单受精和未受精类型,但就受精率而言,L202 2x作母本的平均总受精率为59.45%,略高于L202 4x(54.87%); L202 4x的单受精率(24.60%)则高于L202 2x的单受精率(15.30%)。两个杂交组合的杂种胚胎胚乳发育均严重异常,虽然在授粉后1 d形成小的球形胚;到授粉后3 d,胚胎发育停滞并开始解体;至授粉后5 d,只有二倍体杂交组合的极少数胚胎可发育到梨形胚时期,四倍体组合的胚胎则基本全部解体。双受精胚囊内胚乳发育更为异常,在授粉后1 d,游离胚乳核就开始解体退化,到授粉后3 d不能形成细胞化胚乳或细胞化过程异常。与L202 2x作母本的杂交相比,以L202 4x作母本所得杂种胚胎发育更为滞后,且退化严重,形成的游离胚乳核少,解体早,不能进行细胞化。因此,利用同源四倍体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杂交获得种间杂种的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6.
对滇中朗目山野生二倍体鸭茅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动种子,获得了混倍体鸭茅(同一植株根尖中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混存),混倍体鸭茅的形态学特征及生长发育均与二倍体无明显差异;从混倍体鸭茅自然传粉后代中,获得了纯合同源四倍体鸭茅。同源四倍体鸭茅的气孔和种子均较二倍体大,但形态、发育与二倍体差异较小。以诱导所得混倍体为母本,与四倍体栽培种杂交,杂交F1代为四倍体,其形态学特征及物候发育均介于野生二倍体和四倍体栽培种之间,早期生长与四倍体栽培种相当,优于野生二倍体,繁殖性能与野生二倍体相当,强于四倍体栽培种,分蘖、再生性及干物质产量均强于二倍体,但明显不如四倍体栽培种。以鸭茅野生二倍体为母本,与四倍体栽培种进行杂交,获得的杂交三倍体高度不孕,但早期生长、分蘖、再生等明显优于母本二倍体,杂交三倍体开放传粉后代倍性复杂,混倍体、四倍体和五倍体都有。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9,(5):51-56
以水稻品种红米2x和其对应的同源四倍体红米4x为试验材料,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倍性水稻的花粉发育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倍性水稻花粉粒形成过程基本相似,但与相应的二倍体水稻相比,同源四倍体水稻在减数分裂及后期发育过程中存在多种异常现象,如纤维素壁降解不完全、细胞不均等分裂及分裂不同步等现象;在成熟花粉中,二倍体水稻的正常花粉占89.92%,败育率为10.18%,四倍体水稻的正常花粉占69.96%,败育率高达30.04%;四倍体水稻的花粉直径显著大于二倍体水稻,且四倍体水稻的花粉粒萌发延迟。认为不同倍性水稻的花粉发育存在差异,染色体加倍对水稻花粉发育产生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向日葵属(Helianthus)的染色体基数为17,类似于小麦属在进化中形成了二倍体(2n=2x=34)、四倍体(2n=4x=68)和六倍体(2n=6x=102)等几个倍性系列的种。在一些自然群体中也偶尔发生极低频率的单倍体。据Gundaev(1971)研究,双胚向日葵可能有介于单倍体和双倍体之间的染色体数目,由这个材料可获得一套连续的非整倍系列。非整倍体也能从种间杂交得到。有关性状的遗传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前言过去十年中,许多实验室都已发展了植物体外孤雄生殖的技术。1973年以来,我们在实验室中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也获得了数百个小麦花粉植株(De Buyser和Henry1979)。这些再生植株多是单倍体(n=3x=21)或二倍体(2n=6x=42),四倍体(4n=12x=84)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完善染色体消除法诱导啤酒大麦单倍体的技术体系,以7个啤酒大麦F1代材料为母本,分别以1个二倍体和1个四倍体的球茎大麦为父本进行杂交诱导。结果表明,二倍体球茎大麦的单倍体诱导率平均为28.13%,四倍体球茎大麦的单倍体诱导率为0。研究了试验期间的环境日最高温度、不同授粉时间和授粉后激素处理对授粉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试验期间环境日最高温度低于22℃、啤酒大麦去雄后2d进行授粉、授粉后第1~3d每天用Dicamb∶2,4-D∶GA3=1∶2∶75(质量比,各激素浓度分别为1、2、75mg·L-1)的混合激素喷授粉小花1次,可获得最高的杂交结实率。同时,分析了不同年际间授粉结实率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和不同倍性的球茎大麦对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3个2n配子材料(2x)在马铃薯(S.tuberosum L.)中进行4x—2x,2x—4x和2x—2x的杂交,获得了4个四倍体杂种材料;然后对它们进行花药培养,共得到32个双单倍体植株。检查其中23个植株,有2株是具5%以上2n花粉粒的双单倍体,1株是重组了2n卵基因的双单倍体。由此证明花药培养的倍性操作技术是转育马铃薯2n配子性状给双单倍体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通过镜检对二倍体水稻APIV(2)和同源四倍体水稻APIV(4)的双受精过程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与二倍体水稻相比,同源四倍体水稻的双受精过程比较特殊,花粉粒在其柱头上萌发比较慢,花粉管在花柱内的伸长比较迟缓,双受精延迟,退化型胚囊的频率比较高(36.0%),极核和反足细胞的形态异常,存在着一定频率的胚自发现象。由此认为,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有性生殖能力已经明显变弱。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双单倍体杂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马铃薯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2n=4x=48)的双单倍体(2n=2x=24)与S.phureja (2n=2x=24)杂交,克服新型栽培种双单倍体雄性败育获得了成功。鉴定结果表明,杂种实生苗绝大多数保持了二倍性(2n=2x=24);实生苗可育株占总数78.36%。经减数分裂观察,入选的17个DP优良单株系主要是SDR型2n配子。为了选育出FDR型2n配子突变系,加强DP优系中的新型栽培种的遗传成分,即以D_(2012)—22(SY—m型)为母本,以DP优系为父本配制了回交组合,得到1000多粒种子,供进一步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14.
由栽培马铃薯(4x)(S.tuberosum)与富利亚薯(2x)(S.phureja)杂交获得马铃薯双单倍体。依所采用的花粉不同,这些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包括不同数目的母体双单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杂种。由于存在胚株致死现象,仅有少量三倍体产生。由2x 花粉衍生得四倍体杂种,其频率比在以不同花粉授粉的条件下,从2x 花粉获得的期望频率要高些。H(?)glund(1970)提出两个假说来解释出现大量四倍体的问题,或是2x  相似文献   

15.
我们自1986年以来,开展了水稻花粉的辐照生物学效应研究,初步获得如下结果: 1.用60~Co r-射线处理水稻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V20B的成熟花粉,用高达1.023KGy的剂量处理花粉,授粉后仍可在水稻柱头上萌发,并刺激子房的膨大,说明花粉管的萌发系统具有高的耐辐照效应。辐照花粉授粉后,子房的膨大率、籽粒的伸长速率和结实率均随剂量的增大而减少。 2.用0.279 KGy以上剂量的r-射线处理花粉,授粉后均不能获得可以传代的种子。显微观察也显示出:用0.093 KGy的照的花粉授粉,水稻胚胎发育延迟了几个粉  相似文献   

16.
诱导橡胶三倍体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文报导诱导橡胶三倍体的一种新方法,即首先诱导优良父本雄花性细胞染色体加倍(n≥36),然后与选定的母本(n=18)进行人工杂交获得一些三倍体(2n=54)。对三倍体本身及其父本花粉母细胞和花粉粒的细胞学鉴定,证明这种三倍体系由染色体加倍了的花粉与二倍体植株卵细胞结合的合子发育而来,即2n=母本(n=18)×父本(n=36)=54。文章以三倍体PG1的苗期表现为例,以它的超亲的优良生势和较强的抗白粉病能力,说明这些特性与父本性细胞加倍了的染色体有密切关系。本文还讨论了使用这一新方法来诱导父本特性得到加强的三倍体植株,以更适合于抗性高产杂交育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棉花自然单倍体植株发现较早,并已通过孤雌生殖、双胚、种间杂交、半配生殖和辐射处理等获得了棉花单倍体。但棉花的花药培养尚未得到单倍体植株。棉花是二倍体和异源四倍体,染色体数为2n=2x=26和2n=4x=52,自然单倍体的概率很低。产生双胚的频率约为1/2~2.5  相似文献   

18.
低能氮离子束对不同倍性水稻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二倍体水稻和同源四倍体水稻进行了低能氮离子束注入处理并对其生物学效应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低能氮离子束注入处理后对同源四倍体水稻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比对二倍体水稻的生物学效应更明显,前者比后者对低能氮离子束注入更敏感;6份同源四倍体水稻的平均变异频率为21.2%,而6份相应的二倍体水稻的平均变异频率为2.6%;通过对实验材料的鉴定和筛选,获得了一些具有一定特点的突变体(高结实率的同源四倍体水稻、具有双胚苗特性的同源四倍体水稻、具有红心米性状的二倍体水稻等).由此认为,利用低能离子束注入技术对同源四倍体水稻进行遗传改良的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9.
以CO39四叶期水稻苗的叶片为材料,提取水稻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获得水稻几丁质酶基因OsRCchil,经序列测定得知该基因大小为1 065 bp,序列比对结果显示,OsRCchil与已知的水稻几丁质酶基因Oryza sativa(japonica cultivar-group)class Ⅲ chitinase RCB4 (Rcb4) mRNA (AF350426)、Oryza sativa chitinasemRNA (AF330230) 及 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 class Ⅲ chitinase(chibl)gene(AF296279)的相似性分别为85.9%、76.2%和75.0%.因此,可以认为OsRCchil基因是class Ⅲ几丁质酶基因家族的一个成员.  相似文献   

20.
利用二倍体栽培种(S. phureja)“授粉者”(ⅣP35)诱导马铃著极早熟品种东农303 2n卵孤雌生殖获得四倍体无性繁殖系20余份。根据著肉、薯肉色的分离比例确定为第2次分裂重组核(SDR)的2n卵。此外,块茎芽眼的深浅、花粉育性和匍匐枝的长度等也有明显的性状分离。无性系PT_(3-3)、PT_(3-5)、PT_(3-6)和PT_(4-5)的花粉育性良好并产生自交实生种子以及不同无性系间的杂种实生种子。无性系PT_(3-3)和PT_(3-5)等具有一些优于亲本东农303的经济性状,如芽眼浅,薯形圆整,单株块茎产量较高。因此,由雄性不育的早期品种2n卵(SDR)孤雌生殖产生的四倍体无性系可作为选育早熟新品种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