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陶赛特养与小尾寒羊、藏羊杂交一代羊的生产性能进行了测定,并与当地藏羊的生产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陶赛特羊作为经济杂交的父本,与小尾寒羊、当地藏羊杂交,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多项生产指标均明显高于当地藏羊。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两个试验测定无角陶赛特与藏系羊杂交的生产效果。在放牧条件下陶藏F1初生重3.61kg,较藏羊高0.34,以后各统计阶段陶藏F1均极显著高于藏羊(p<0.05),周岁陶藏F1体重较藏羊高5.25kg。短期育肥后陶藏F1体重、净增重均较藏系羊羔,日增重185.33g/d,极显著高于藏系羊(p<0.01)。表明无角陶赛特杂交改良藏系羊优势明显,能显著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3.
对引入永昌肉用种羊场的无角陶赛特羊和当地的蒙古羊及其杂种F1、F2和F3代5个群体的主要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根据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对引入的无角陶赛特羊及其杂交改良的F1、F2和F3代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表明其主要生理生化指标都在正常范围之内,适应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一、本品种的概念及其品种特征(一)陶赛特羊的概念陶赛特羊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用雷兰羊和有角陶赛特羊为母本,考力代羊为父本进行杂交,杂种羊再与有角陶赛特公羊回交,然后选择所生的无角后代培育而成的肉用绵羊品种。(二)分类陶赛特羊按有无角分为有角陶赛特羊和无角陶赛特羊两种。有角陶赛特羊因饲养管理不方便,被澳大利亚首先育成了无角陶赛特羊。按头部颜色分为白头陶赛特羊和黑头陶赛特羊两种。无  相似文献   

5.
引进国外早熟、生长速度快、肉用性能好的肉用品种萨福克、无角陶赛特、杜泊羊与我国产羔率高、四季发情、适应性强的优良地方品种小尾寒羊杂交,获取杂交优势,进行羔羊肉的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舍饲管理条件下,以同等营养水平饲喂杂一代羔羊和小尾寒羔羊,6月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萨寒F1208.61 g、杜寒F1200.11 g、陶寒F1193.33 g、小尾寒羊144.11 g,各F1羔羊与小尾寒羊羔羊相比分别提高了44.76%,38.85%,34.15%.从出生到6月龄羔羊不同阶段(1月龄、4月龄、6月龄)的平均体重,萨寒F1>杜寒F1>陶寒F1>小尾寒羊.投入与产出比为:萨寒F11∶1.09>杜寒F11∶1.01>陶寒F11∶0.94>小尾寒羊1∶0.45.说明各杂一代羔羊的生长速度均快于小尾寒羊羔羊,平均体重大于小尾寒羊,投入与产出比高于小尾寒羊羔羊1倍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绵羊PGR基因第4外显子的多态性,采用PCR-SSCP技术,对‘德克塞尔羊’、‘无角陶赛特羊’、‘小尾寒羊’、‘蒙古羊’、‘德国美利奴羊’、‘滩羊’和‘藏羊’7个绵羊品种共计414个个体的PGR基因第4外显子进行了遗传多态性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绵羊PGR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多态性,发现了AA、BB和AB 3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该多态的产生是由于PGR基因第4外显子扩增序列的第227bp处发生了C→T的碱基突变.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统计结果表明,‘小尾寒羊’同时存在AA、BB和AB 3种基因型,‘无角陶赛特羊’和‘德国美利奴羊’只存在AA基因型,而其他品种存在AA和AB 2种基因型;在所检测的品种中,AA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A等位基因均为优势等位基因.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7个绵羊品种在该基因座位都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不同基因型在7个绵羊品种间分布的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在该位点,‘无角陶赛特羊’与‘藏羊’之间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无角陶赛特羊’与‘蒙古羊’和‘滩羊’之间,‘德国美利奴羊’与‘滩羊’和‘藏羊’之间均表现为差异显著(P<0.05);‘无角陶赛特羊’与‘德国美利奴羊’只发现同一种基因型,不存在差异;其他绵羊品种之间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结果表明,‘无角陶赛特羊’和‘德国美利奴羊’在该位点没有多态,其他属低度多态.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饲喂水平对35~50kg无角陶赛特和小尾寒羊杂交二代母羔的生长、屠宰性能及器官指数的影响.选年龄、体质量相近的杂交二代母羔(无角陶赛特♂×小尾寒羊♀)18只,随机分为3组,即自由采食组(AL组)、80%自由采食量组(IR80组)和40%自由采食量组(IR40组),每组6只.当AL组中试验羊任意1只体质量达到50kg时进行屠宰,测定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各组织器官的质量和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饲喂水平对平均日增质量和平均采食量有显著影响(P<0.05);生长性能和部分屠宰指标随饲喂水平的提高而升高,3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屠宰率AL组与IR80组和IR40组差异不显著(P>0.05),IR80组与IR40组差异显著(P<0.05);不同饲喂水平显著影响母羔内脏器官的生长与发育(P<0.05),但肝脏、头、蹄外其他组织器官质量占宰前活质量比例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饲喂水平对无角陶赛特和小尾寒羊杂交二代母羔生长性能和主要生理器官的发育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无角陶赛特羊及其杂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品种米源.无角陶赛特羊原产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该品种是以雷兰羊和有角陶赛特羊为母本、考力代羊为父本进行杂交,杂种羊再与有角陶赛特公羊回交,然后选择所生的无角后代培育而成. 2.特征特性.无角陶赛特羊体质结实,面部、四肢及被毛为白色,羊毛覆盖至两眼连线,公母羊均无角,头短而宽,光脸,颈粗、短,耳中等大,胸宽深,背腰平直,后躯丰满,四肢租短,整个躯体呈圆桶状.  相似文献   

9.
利用6个微卫星标记对无角陶赛特、蒙古羊及小尾寒羊遗传距离进行了遗传检测,测定了无角陶赛特与小尾寒羊和蒙古羊杂一代公羔六月龄前的日增重及杂种优势率.结果表明:无角陶赛特与小尾寒羊的遗传距离大于与蒙古羊,这与实际的测定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0.
以引进的无角陶赛特羊、渡德代及本地滩羊与小尾寒羊及蒙古羊不同杂交组合的后代(杂交一代、杂交二代及杂交三代)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已培育出的西北肉用绵羊新品种群的部分杂交组合生长发育性状,在不同月龄通过测定体重体尺指标进行研究.探讨了培育新品种最佳的杂交组合模式.结果表明,杂种三代生长发育速度快于杂种二代.杂种二代生长发育速度优于杂种一代:三种杂交组合改良小尾寒羊及蒙古羊的效果都好,尤其是高代或三元杂交的经济效应更为显著.因此.选择理想型的三代或二代杂种羊进行横交固定培育新品种的技术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畜禽种业》2008,4(9):21-22
无角陶赛特羊原产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该品种是以雷兰羊和有角陶赛特羊为母本、考力代羊为父本进行杂交,杂种羊再与有角陶赛特公羊回交,然后选择所生的无角后代培育而成。我国在80年代开始引入,山东振华牧业大型牛羊繁育调拨基地现繁育存栏量达到3200余只。  相似文献   

12.
采用垂直板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170只甘肃肉用绵羊(波德代羊、无角陶赛特羊、蒙古羊、滩羊和小尾寒羊)的4种血液蛋白(Hb、Alb、Tf和Es)进行多态性检测。计算4种蛋白各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和遗传杂合度,并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不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4个蛋白(酶)位点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4个蛋白(酶)位点的平均杂合度分别为:波德代羊0.4341,无角陶赛特羊0.4176,蒙古羊0.339 3,滩羊0.332 5和小尾寒羊0.371 0。根据Nei氏标准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无角陶赛特羊和波德代羊亲缘关系最近,和滩羊亲缘关系最远;3个地方品种和2个引入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3.
以引进的无角陶赛特羊与滩羊、小尾寒羊和蒙古羊不同杂交组合的后代(F1、F2及F3)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已培育出的西北肉用绵羊新品种群部分杂交组合生长发育性状以及在不同月龄的体重、体高和体长等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探讨培育新品种的最佳杂交组合模式.结果表明:杂种三代生长发育速度快于对应杂种二代,杂种二代生长发育速度快于对应杂种一代;3种杂交组合改良小尾寒羊和蒙古羊效果都好,尤其是高代或三元杂交经济效应更为显著.选择理想型的三代或二代杂种羊进行横交固定培育新品种的技术方案是可行的,培育的新品种群是国内肉用绵羊育种计划最具代表性和遗传性能表现最好的育种基础群和最宝贵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5个绵羊品种(藏羊、兰州大尾羊、蒙古羊、小尾寒羊、无角道赛特)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个绵羊群体的8个微卫星位点共发现10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有13个,其中,在OarFCB128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最多,在BM8125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最少.多态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及群体杂合度数据表明,小尾寒羊遗传变异最大,其次是蒙古羊、兰州大尾羊、藏羊,无角道赛特变异最小.根据Nei氏遗传距离用NJ法和UPGMA法构建的聚类图表明,兰州大尾羊与蒙古羊聚为一类,遗传距离最近,与无角道赛特距离最远.  相似文献   

15.
不同杂交组合羔羊产肉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短期育肥试验研究了无角陶赛特羊不同杂交组合羔羊的产肉性能,结果表明:陶蒙F3公羔平均日增重304.50 g.d-1,比陶寒F3母羔267.50 g.d-1高37.00 g.d-1,两者间的差异显著(P<0.05).经育肥后陶蒙F3公母羔屠宰率分别为50.62%和49.68%,均高于陶寒F3公母羔,陶蒙F3和陶寒F3屠宰率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陶蒙F3公母羔胴体净肉率分别为77.58%和75.96%.陶蒙F3和陶寒F3大理石纹在3~4之间,剪切力3~4 kg,失水率小,肉质柔嫩多汁.育肥组羔羊与对照组相比每只多获纯利分别是89元和67元,经济效益明显.无角陶赛特羊杂交改良当地现有绵羊品种杂交优势明显,陶蒙F3杂交组合优于陶寒F3.  相似文献   

16.
孙晓萍  刘建斌  张万龙  李思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188-7189,7199
[目的]提高滩羊的产肉性能。[方法]用引进的陶赛特羊、波德代羊与滩羊杂交,以不同杂交组合的后代(F1、F2及F3)及当地滩羊为研究对象,对杂交后代3月龄的体重、体高和体长等指标进行测定,探讨最佳杂交组合模式。[结果]在西北半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杂种三代羊体重、体高、体长等体尺指标均优于对应杂交二代、一代及当地滩羊,杂交二代优于杂交一代,而杂交一代优于当地滩羊,三元杂交组合优于二元杂交组合,公羊优于母羊。随着杂交代数的增加,杂种后代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产肉性能得到提高。[结论]以滩羊为母本,用陶赛特羊和波德代为父本进行经济杂交生产高档商品羔羊肉效果明显,且陶赛特性能优于波德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培育新品种最佳的杂交组合模式。[方法]以引进的无角陶赛特羊、波德代羊及本地滩羊与小尾寒羊不同杂交组合的后代(杂交一代、杂交二代及杂交三代)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已培育出的西北肉用绵羊新品种群部分杂交组合生长发育性状在不同月龄通过测定体重体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杂种三代生长发育速度快于对应杂种二代,杂种二代生长发育速度优于对应杂种一代;陶波寒杂交组合改良效果较好于陶寒杂交组合,陶寒杂交组合改良效果较好于陶滩寒杂交组合,3种杂交组合改良小尾寒羊效果都好,尤其是高代或三元杂交经济效应更为显著。[结论]选择理想型的三代或二代杂种羊进行横交固定培育新品种的技术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对宁夏牧区陶赛特、得克赛尔、萨福克、滩羊、小尾寒羊、滩寒杂种羊6个绵羊群体间杂种优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在进行肉羊杂交羊生产中,母本品种以滩寒杂种的效果最好,滩羊次之,小尾寒羊最差;杂交父本的选择为得克赛尔、萨福克、陶赛特。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探索在不改变贵州半细毛羊毛用性能的前提下提高其产肉性能,为贵州半细毛羊的杂交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项目组以无角陶赛特羊为父本,贵州半细毛羊为母本开展杂交效果研究。通过对杂交F_1代和纯繁F_1代的繁殖性能、生长性能、毛色特征、羊毛品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陶杂羊断奶重较纯种贵州半细毛羊显著提高(P0.05),初生重和双羔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纯种贵州半细毛羊羔羊存活率显著高于杂交羊,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陶杂羊10月龄体重和体斜长显著高于纯种贵州半细毛羊,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而体高和胸围差异不显著(P0.05)。陶杂羊的毛色与贵州半细毛羊毛色一致。羊毛品质的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半细毛羊公羊羊毛的平均直径和刺痛因子显著高于母羊和杂交羊(P0.05),羊毛最粗直径和最细直径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利用无角陶赛特羊作为父本对贵州半细毛羊进行杂交可以达到在不改变贵州半细毛羊毛用性能的基础上提高其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20.
中国肉羊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肉羊产业现状1.引进优质高产肉用种羊,开展不同杂交组合效果研究试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有28个省(市、区)先后引入国外肉羊专用品种,如萨福克羊、无角陶赛特羊、特克塞尔羊、夏洛来羊、波德代羊、南非肉用美利奴羊、杜泊羊、白萨福克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