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石蒜属不同种间生物碱含量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梯度洗脱程序对花谢后2周的石蒜属植物和中国水仙17份样品鳞茎中石蒜碱、力可拉敏和加兰他敏3种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并对生物碱含量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相关分析,探讨石蒜属生物碱含量的种间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所测3种生物碱的含量在石蒜属种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种间加兰他敏的含量为0.18~5.15 mg/g,力可拉敏为0.20~2.94 mg/g,石蒜碱为1.84~8.36 mg/g.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同一物种石蒜碱与力可拉敏、力可拉敏与加兰他敏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6 7和0.172 6,但石蒜碱与加兰他敏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被测石蒜属植物3种生物碱含量种间差异悬殊,同种不同产地间也存在差异,可作为石蒜属药用种质资源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韭莲组培苗鳞茎为试验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的小鳞茎增殖培养基:MS+6-BA O.5 mg/L+NAA 1.5 mg/L+蔗糖50 g/L.将诱导得到的小鳞茎苗转入添加了不同激素和蔗糖浓度的1/2MS培养基上,得到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5 mg/L+蔗糖15 g/L,移栽成活率100%.利用RP-HPLC法测定组培苗和野生苗鳞茎中石蒜碱和加兰他敏的含量,韭莲组培苗鳞茎中石蒜碱和加兰他敏的含量分别为204.83μg/g,98.7μg/g;野生苗鳞茎中石蒜碱和加兰他敏的舍量分别为225.36 μg/g,63.72 μg/g.组培苗鳞茎中加兰他敏的含量是野生苗鳞茎的1.55倍.  相似文献   

3.
研究探索以气质联用法(GC-MS)分析贵州产红花石蒜(Lycoris radiata)、黄花石蒜(Lycoris aurea)鳞茎中生物碱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GC-MS法从两种植物试样中各检出5种生物碱,其中加兰他敏、石蒜胺和石蒜碱同时存在于两植物中,但相对百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黄花石蒜还含有二氢石蒜碱和小星蒜碱,红花石蒜还含有雨石蒜碱和水仙花碱。该方法可有效鉴别这两种植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和克隆黄花石蒜加兰他敏相关基因。方法采用mRNA 差异显示法(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 PCR,DD-PCR), 对7 月份黄花石蒜产加兰他敏含量最高的部位花蕊和含量最低的部位花葶进行基因表达差异的研 究,筛选其差异片段,再对差异片段进行回收、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结果黄花石蒜花蕊和花葶中存 在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发现差异条带44 条,经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确认其中2 个条带与黄花石蒜加兰他敏合成 相关,另一条可能与加兰他敏运输代谢调控有关。结论通过DD-PCR 得到的3 个同源序列为研究黄花石蒜中加兰他 敏的合成途径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韭莲组培苗鳞茎为试验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的小鳞茎增殖培养基:MS+6BA0.5mg/L+NAA1.5mg/L+蔗糖50g/L.将诱导得到的小鳞茎苗转入添加了不同激素和蔗糖浓度的1/ZMS培养基上,得到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5mg/L+蔗糖15g/L,移栽成活率100%.利用RP—HPLC法测定组培苗和野生苗鳞茎中石蒜碱和加兰他敏的含量,韭莲组培苗鳞茎中石蒜碱和加兰他敏的含量分别为204.83μg/g,98.7μg/g;野生苗鳞茎中石蒜碱和加兰他敏的含量分别为225.36μg/g,63.72μg/g.组培苗鳞茎中加兰他敏的含量是野生苗鳞茎的1.55倍.  相似文献   

6.
石蒜植株中加兰他敏的分布与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高效液相法对石蒜各器官中加兰他敏的含量进行测定。测定方法:色谱柱为Eclipse XDB-C18柱(4.6mm×150 mm,5μm);流动相A为乙腈,B为0.2%磷酸,B的梯度为0 min(97%)-5 min(90%)-8 min(80%)-10 min(97%);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89 nm;柱温为20℃;试样进样量为10μl;检测时间为14 min。结果显示:石蒜生殖器官中加兰他敏含量高达1058.52μg/g,根、鳞茎、花序轴、花冠中加兰他敏的含量分别为629.70、432.23、464.58、709.89μg/g。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适合黄花石蒜花蕊和花葶组织中总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提取方法。方法采用CTAB法、SDS法和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法对黄花石蒜花蕊和花葶组织中总RNA进行提取并比较其效果。结果 CTAB法和SDS法均不能提取到完整的RNA;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能有效地去除蛋白质、多糖及DNA,28S条带的荧光亮度是18S条带的2倍左右,OD260/280值在1.8~2.0之间,花蕊和花葶的产率分别为304.1μg/g和255.8μg/g,并且试剂盒法提取的总RNA通过RT-PCR扩增能获得特异性条带。结论试剂盒法适合黄花石蒜花蕊和花葶组织总RNA的提取,提取的总RNA质量高、完整性好、产率高,符合后续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以黄花石蒜(Lycoris aurea)鳞茎为材料,采用热回流法提取石蒜鳞茎中的加兰他敏,正交试验分析不同因素及水平对加兰他敏提取率的影响,采用一步碱化母液用不同溶剂苹取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分离制备.结果显示:在料液比1:10,95%乙醇,85℃下提取2次,每次2 h,加兰他敏的提取率可达81.12%,碱化苹取率可达77%,HPLC可制备纯度为92.52%的加兰他敏,其收率为50.8%.  相似文献   

9.
探讨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忽地笑鳞茎中石蒜碱和加兰他敏含量变化,为忽地笑规范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采用HPLC方法测定了100%自然光、50%遮荫和85%遮荫条件下忽地笑鳞茎中石蒜碱和加兰他敏含量。3种不同光强下忽地笑鳞茎中石蒜碱和加兰他敏含量均表现为:50%遮荫>85%遮荫>100%自然光,其中在50%遮荫条件下其含量均最高,与100%自然光的相比,分别提高了35.88%和20.56%,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稳定性及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HPLC法测定忽地笑鳞茎中石蒜碱和加兰他敏含量效果好,稳定性强,方法可靠;适度遮荫(如50%遮荫)可以提高忽地笑鳞茎中石蒜碱和加兰他敏含量。忽地笑适宜在一定遮荫环境下栽培。  相似文献   

10.
两种野生石蒜的光合生理细胞学及栽培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花石蒜和红花石蒜的光合生理、细胞学及栽培特性研究,发现黄花石蒜在大棚栽培条件下的Pn、Ci、Co和Tr较高;而红花石蒜在露地栽培条件下的Pn、Ci、Co和Tr较高。表明黄花石蒜在大棚栽培条件下光合作用旺盛;红花石蒜在露地栽培条件下光合作用旺盛。气孔密度检测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果。对两种石蒜上部叶片中段叶肉细胞的分析表明,红花石蒜的叶肉细胞较小,具有阳生植物叶肉细胞的特征;黄花石蒜的叶肉细胞较大,具有阴生植物叶肉细胞的特征。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数量性状分析表明,在大棚遮荫栽培条件下,黄花石蒜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较强;而红花石蒜在露天盆栽条件下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较强。以上试验结果表明:黄花石蒜在人工栽培条件下需适当遮荫,而红花石蒜可直接露地栽培。对两种石蒜须根中段、鳞茎中部、子球发生部位的细胞学分析表明,子球发生部位的细胞具有较典型的分生组织细胞的特点,是人工切割繁殖的理想部位和组织培养较好的外植体。  相似文献   

11.
菟丝子总黄酮不同提取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菟丝子总黄酮的提取方法,为充分利用开发菟丝子总黄酮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法、冷浸法、超声提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索氏提取法5种方法提取菟丝子中总黄酮含量,以芦丁为对照品,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总黄酮的含量进行精密测定,对提取效率进行综合比较。[结果]5种提取方法所得总黄酮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回流提取法(31.24 mg/g)、微波辅助萃取法(16.84 mg/g)、索氏提取法(12.82 mg/g)、超声提取法(9.74 mg/g)、冷浸法(8.88 mg/g),回流提取法所得总黄酮含量最高。[结论]回流提取法应用于菟丝子总黄酮的提取,具有提取速度快、提取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红花石蒜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双鳞片法切割红花石蒜鳞茎为外植体,采用MS基本培养基,以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NAA和6-BA不同浓度配伍,研究了不同消毒时间和不同激素浓度对小植株诱导和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0.1%升汞溶液浸泡石蒜鳞茎10~15min消毒效果最好;MS+2mg/L 6-BA+0.2mg/L NAA是小植株诱导的最佳培养基;MS+NAA 2mg/L+6-BA2mg/L是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MS+2mg/L NAA对于小鳞茎的生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选取黔产野生水芹(下文简称水芹),比较不同提取方法下水芹总黄酮提取率的差异,考察水芹总黄酮最佳提取方法。[方法]以65%乙醇为溶剂,采用水浴、索氏、微波、超声4种提取方法分别提取水芹中的总黄酮,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采用水浴、超声、微波、索氏提取出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0.052 5、0.057 1、0.066 1、0.027 6 mg/g,水芹总黄酮的较佳提取方法为水浴、超声、微波。[结论]从时间成本、方法简便、提取物含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建议使用微波提取。  相似文献   

14.
GGR6号生根粉对石蒜子球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八分法切割石蒜的4年生鳞茎,研究不同浓度(0、25、50、75 mg/L) GGR6号生根粉浸泡处理对石蒜子球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较高浓度(50~75 mg/L)的GGR6号可使石蒜鳞茎可溶性糖升高,50 mg/L的GGR6号可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且还原糖含量降低,75 mg/L的GGR6号可使总淀粉酶活性增强,同时石蒜的平均子球数和平均根数目增多,子球平均直径低于对照,平均根长度差异不显著.说明较高浓度(50~75 mg/L)的GGR6号生根粉可通过提高石蒜鳞茎内的氮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活性,从而促进子球的发生及根系的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石蒜属植物淀粉粒特性。[方法]以忽地笑、红花石蒜、长筒石蒜、中国石蒜以及换锦花为材料,用软件Scophoto测量了根、鳞茎、叶内淀粉粒的形态特征,并且统计不同部位淀粉粒的数目和大小。[结果]忽地笑、红花石蒜、长筒石蒜、中国石蒜、换锦花淀粉粒面积范围分别为84.864~883.926、12.716~986.444、91.457~1 136.025、50.370~957.309、42.988~949.062μm2。忽地笑、中国石蒜和换锦花小淀粉粒比例高于大淀粉粒;长筒石蒜大淀粉与小淀粉差异不明显;红花石蒜大淀粉粒比例高于小淀粉粒。5种石蒜属植物根部和叶部的淀粉含量相对鳞茎较低。忽地笑、长筒石蒜和换锦花根部淀粉粒高于叶部,红花石蒜叶部淀粉粒高于根部,中国石蒜根部和叶部淀粉粒差异不明显。[结论]5种石蒜属植物在淀粉粒分布上差异在0.05水平显著。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测定石蒜中加兰他敏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梯度乙腈-0.2%磷酸为流动相,EclipseXDB-C18(4.6 mm×150 mm,5μm)为固定相,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20℃,检测波长为289 nm,对加兰他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兰他敏在该色谱条件下与其他组分均能有效分离,符合分析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灰叶胡杨花粉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浴法、超声提取法、微波提取法和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法提取黄酮,以芦丁为对照品,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结果]水浴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微波提取法和超声-微波萃取法提取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747%、1.576%、2.053%和2.176%;提取效果为: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法〉微波提取法〉水浴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结论]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法是提取灰叶胡杨花粉总黄酮较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5种入侵植物叶绿素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声波处理和未超声处理分别提取5种入侵植物叶片的叶绿素,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的吸光度.试验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的叶绿素含量最高,为0.430 250 mg/g FW;其次是紫茎泽兰和马缨丹,分别为0.370 075、0.337 750 mg/g FW;再次是飞机草(0.310 600 mg/g FW),最低的是水葫芦(0.111 750 mg/g FW).  相似文献   

19.
以淡水鱼加工后的下脚料鱼鳞为原料,采用微波法提取其中的胶原蛋白,设计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乙酸浓度、微波功率、微波处理时间和料液比对鱼鳞中胶原蛋白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400W、0.6 mol/L的乙酸溶液作提取剂、料液比m鱼鳞∶V乙酸=1∶25 (g/mL)、微波处理时间5 min,此条件下胶原蛋白提取液中羟脯氨酸含量为186.358 mg/g,胶原蛋白提取率为41.37%.对提取的鱼鳞胶原蛋白进行性质测定,结果表明鱼鳞胶原蛋白的吸水性0.466 g/g、溶解性100%、乳化性51.67%、乳化稳定性91%、吸油性2.8 mL/g、起泡性84%,综合性质较好.  相似文献   

20.
以石蒜愈伤组织为材料,分别采用完全随机和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石蒜愈伤组织增殖及不定芽分化,以及大量元素浓度、蔗糖浓度和活性炭(AC)含量对石蒜鳞茎膨大等影响。结果表明:MS+6-BA 5.0 mg/L+NAA 0.5 mg/L为适宜的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增殖系数为3.02;MS+6-BA 1.0 mg/L+NAA0.3 mg/L为适宜的分化培养基,分化率达到92.58%;MS+蔗糖40 g/L+AC 1.0 g/L为适宜的鳞茎膨大培养基,鳞茎质量可达0.86 g,增加6.62倍,直径达1.00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