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普通丝瓜为试材,探讨了果实发育程度、不同品种、生长季节对丝瓜果肉褐变度、多酚氧化酶活性及多酚质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当天果肉的褐变度、多酚氧化酶活性及多酚质量比最高,此后逐渐降低,花后9d果肉的褐变度相对较低,可以作为采摘的最佳时期;不同品种丝瓜的褐变度和多酚质量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白皮丝瓜的褐变度和多酚质量比相对较低;秋季丝瓜果肉的褐变度、多酚氧化酶活性及多酚质量比显著高于夏季.  相似文献   

2.
正褐变葡萄果肉褐变在不同品种上的表现不同,红色品种褐变表现为果实色泽发暗,一些白色品种更易显现,如牛奶、无核白、意大利、白马拉加等欧洲种的脆肉型品种。这类品种在贮藏后期也易出现果肉内部褐变。一般是从维管束开始褐变向果肉扩展。这类品种的果实中通常有较高含量的多酚氧化酶。贮藏期,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荔枝贮藏过程中果皮的电导率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的研究,得出果皮细胞渗透率的变化是荔枝采后果皮褐变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高低并不是荔枝果皮颜色变化的决定因素.不同采后保鲜处理的荔枝,当果皮细胞渗透率大于30%时,荔枝果皮就发生大面积褐变.  相似文献   

4.
以丰水梨为研究对象,分别于低温(0~1.5℃)贮藏30 d、60 d、90 d、120 d和150 d测定果实不同组织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总酚、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低温贮藏30~120 d内,丰水梨果皮和果肉的褐变指数均低于4%,且二者间无显著差异;低温贮藏120~150 d内,丰水梨果心和果皮的褐变指数均明显增加,且果心的褐变指数、PPO活性及MDA含量均显著高于果皮,而果心的POD活性和总酚含量则显著低于果皮;整个贮藏过程中(0~150 d)果肉未发生褐变。  相似文献   

5.
荔枝果肉多酚氧化酶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研究荔枝果肉多酚氧化酶(PPO)的作用机制,控制荔枝果肉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酶促褐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荔枝果肉中提取多酚氧化酶,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荔枝果肉PPO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5℃,对热稳定性较强,90℃水浴保温30 min后剩余相对酶活为22.6%;pH值为7.0时该酶的活力最强,在pH值6.5~8.0范围内酶活力较稳定;邻苯二酚与该酶的结合能力最强,其次为4-甲基儿茶酚;谷胱甘肽为该酶的最好抑制剂,其次为半胱氨酸、抗坏血酸、NaF和亚硫酸钠;SnCl2和FeSO4对该酶活性有抑制作用,而CuSO4、MgC l2和CaCl2对其活性有促进作用。[结论]该研究确定了荔枝果肉多酚氧化酶的最适作用条件。  相似文献   

6.
一、褐变.葡萄果肉褐变在不同品种上的表现不同,红色品种褐变表现为果实色泽发暗,一些白色品种如牛奶、无核白、意大利、白马拉加等在贮藏后期也易出现果肉内部褐变.在这类品种的贮藏期,应注意观察褐变的初始迹象,并及时出库销售.葡萄的衰老也是褐变的一种表现.此外,冻害、损伤、灰霉病病菌的侵染、果实贮藏过程中气体不适等因素也会引起果肉褐变.  相似文献   

7.
贮藏荔枝果皮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与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以“淮枝”的材料,着重研究了分析了荔枝(LichichinensisSom)贮藏过程中果皮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及其同工酶谱的变化,结果发现,荔枝果皮多酚氧化酶(PP)和过氧化物酶(POD)均具有游离态和结合态两种形式,它们在果皮褐变过程中活性的变化规律有所差别,随着果皮的褐变,PPO和POD均有新的同工酶带出现,新酶带与酶活性的变化和果皮褐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采后荔枝冰温贮藏的适宜参数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通过测定中国8个主栽荔枝品种和泰国荔枝果实的结冰点和过冷点,确定了荔枝冰温贮藏的适宜条件,并研究了荔枝果实在冰温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荔枝果实的结冰点在-2.14~-2.87℃之间,结冰点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环境冻结温度有关,而与果实大小、成熟期、果型关系不大。荔枝果实经过护色处理后,可将荔枝果实冰温贮藏的适宜温度确定为-1.0℃。冰温贮藏显著抑制了果实的呼吸速率、乙烯释放率以及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花色素苷酶活性,延缓了果肉营养成分的损失和果皮褐变,果实可保鲜60 d。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白菜品种腌制酸菜在贮藏期间非酶褐变的差异,以3个白菜品种(韩国大黄心、新北京3号和天津青麻叶)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接种腌制成酸菜,分析比较了贮藏期间褐变度、色泽、Vc含量、多酚含量、还原糖含量、氨基态氮含量和5-HMF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韩国大黄心腌制的酸菜在贮藏期间最易发生Vc氧化和美拉德反应,其色泽和褐变度下降得最快;新北京3号腌制的酸菜中VC含量和多酚含量在贮藏期间损失率最低,其色泽和褐变度下降最缓慢;天津青麻叶腌制的酸菜受自身颜色的影响,其褐变度和色泽变化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且与多酚的氧化聚合有关。因此,腌制酸菜最适宜的白菜品种为新北京3号,其更有利于保护酸菜的颜色,实现长期贮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以石榴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期测定贮藏期间石榴果皮的褐变度(BD)、总酚、单宁、丙二醛、含水量、花色素苷、电导率、pH值、多酚氧化酶(PPO)及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趋势,分析石榴果皮的褐变机制.结果表明:石榴在贮藏期间,果皮pH值、总酚、单宁、水分和花色素苷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与贮藏期间果皮褐变度的升高是相反的;丙二醛含量、电导率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与贮藏期间果皮褐变度的升高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百合褐变与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百合褐变与PPO(多酚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关系.试验发现,百合在贮藏过程中褐变度与PPO、POD活性变化均趋于上升,且褐变度的变化规律与PPO、POD活性变化呈正相关;百合不同鳞片层的PPO和POD活性差异较大,外2层的活性明显低于内3层.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百合褐变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百合组织内的PPO和POD参与了褐变过程,且POD活性变化是引起百合褐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荔枝褐变的主要原因是多酚氧化酶的酶促褐变,以及多酚氧化酶引起的其它次生代谢物而使其发黑变质。另外,在果实衰老过程中,因膜脂过氧化破坏膜结构,为酚类物质的酶促褐变创造了条件,加速了酶促褐变。JianSun等通过硫酸铵盐析分离纯化荔枝多酚氧化酶(PPO),利用内源性底物表儿茶素和外源性底物儿茶酚比较分析了荔枝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其结果表明,内源性底物和外源性底物对荔枝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激活效应不同,底物中添加乙二胺四乙酸钠时,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效果均表现为最弱.  相似文献   

13.
固体保鲜缓释剂对荔枝低温保鲜效果及其货架寿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延长荔枝Litchi chinensis贮藏期,解决S02残留量和货架寿命短等问题,以"状元红"荔枝为材料,研究了固体缓释剂对荔枝低温贮藏的保鲜作用、S02残留量问题及其出库后常温货架寿命.结果表明,在2~4℃贮藏条件下,采用缓释剂b处理,其效果最好,可贮藏60d,营养成分较好保持,褐变指数为1.40,失重率为0.901%,好果率为90.1%.贮藏60d后果肉S02残留量为6.86mg·kg-1尚未超标.出库后,经抗氧化剂处理,在常温下货架期可达3d,褐变指数仅为1.43,失重率为1.03%,好果率为85.7%.  相似文献   

14.
荔枝气调贮藏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驰名中外的岭南佳果,但采收后三至四天便变褐变质。本试验用气调贮藏防止荔枝变褐。结果如下: 1.用气调方法可贮藏荔枝30~40天(贮藏温度是1~3 ℃),基本上保持荔枝的鲜红色泽和原有的风味。 2.糯米糍和淮枝气调贮藏合适的气体比例是3%CO_2和5%O_2。桂味气调贮藏合适的气体比例是5%CO_2和5%O_2。过高浓度的CO_2(5%以上)产生异味和褐变增多等生理伤害。 3.气调贮藏能较大幅度降低荔枝果皮多酚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凤尾菇贮藏时乙烯、酚类物质以及主要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理生化角度探讨了凤尾菇(Pleurotus sajor-caju)不同方法贮藏时,其生理活性物质乙烯和酚类物质含量,以及主要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乙烯释放速率与POD和褐变度呈正相关;酚类物质与PPO和褐变度呈负相关;CAT和SOD呈无规律的变化。贮藏时,乙烯、酚类物质和褐变度是与主要氧化酶活性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减少贮藏期间冷害的发生,以深州蜜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 cv.Shenzhou)为供试材料,研究了自发气调包装联合聪明鲜(MAP+SF)以及联合乙烯控释剂(MAP+ESF)对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温贮藏49d后,MAP+SF处理果实PPO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果实(CK),果肉褐变指数显著低于MAP处理果实;MAP+ESF处理保持了果实硬度,降低了果肉褐变指数、出汁率和总酚含量、PPO活性。20℃货架3d后,MAP+SF延缓了果肉褐变,减少了总酚含量,但提高了果实出汁率,加剧了果实腐烂率;MAP+ESF处理减少了果肉褐变和果实腐烂,降低了出汁率和总酚含量。这表明MAP+ESF处理技术可有效改善果实贮藏品质,延长货架期。  相似文献   

17.
石榴贮期果皮褐变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石榴贮期果皮褐变机理,探讨防褐变技术。【方法】以采后陕西临潼净皮甜石榴为试材,研究了贮藏温度、气体成分和pH对果皮褐变的作用,测定了引起果皮褐变的主要物质单宁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抗坏血酸氧化酶(AAO)、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与果皮褐变的关系。【结果】单宁是石榴果皮褐变的底物;AAO、PPO、POD活性与果皮褐变指数呈正相关性,CAT活性与果皮褐变指数呈负相关性。石榴在pH 4.0、(5.0±0.5)℃、5.0% CO2+8.0%O2+87.0%N2的气体成分条件下贮藏,每隔5 d在(15±0.5)℃下间歇升温处理24 h,贮藏120 d褐变指数仅为0.15。【结论】石榴贮期酶促单宁变性是果皮褐变的主要原因,在适宜的pH、贮藏温度和气体成分条件下间歇升温贮藏,防褐变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粉葛(南药)鲜切后极易发生褐变,研究 5 ℃一氧化氮(NO)处理对鲜切粉葛护色效果 的影响。【方法】将新鲜粉葛切分成均一小块后分别放入 0.5、1.0、2 mmol/L 硝普钠(SNP)溶液浸泡 15 min,沥 干后放于塑料盒中并用聚乙烯保鲜膜封口后置于 5 ℃恒温恒湿箱中贮藏,定期取样测定褐变相关生理生化指标。 【结果】不同浓度 SNP 处理均能有效减轻鲜切粉葛的褐变程度,以 2 mmol/L SNP 处理效果较好,处理 10 d 时褐变 度仅为对照的 62.4%,褐变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显示,不同浓度 SNP 处理均能显著抑制贮藏期 6 d 后苯丙氨酸解 氨酶 (PAL) 活性的上升,降低整个贮藏过程中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促进总黄酮积累,且随着 SNP 浓度增大,对以上指标的抑制或促进作用愈明显,贮藏 10 d 2 mmol/L SNP 处理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分别为对照的 66.4% 和 5.42 倍,2 mmol/L SNP 可显著降低贮藏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延缓鲜 切粉葛的褐变。对 2 mmol/L SNP 处理的鲜切粉葛各生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鲜切粉葛褐变度与 PAL 活性、 总酚含量和类黄酮含量均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 POD、PPO 活性呈极显著性负相关,与 MDA 相关性不显著。【结 论】2 mmol/L SNP 处理可显著延缓鲜切粉葛褐变,并提高其功能品质,为鲜切粉葛护色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荔枝、龙眼采后果皮极易褐变,主要是果皮细胞中多酚氧化酶(PPO)与酚类底物的酶促反应所致。文章系统综述了荔枝与龙眼果实采后PPO酶促褐变机理、褐变底物种类确定与化学结构鉴定、外界条件对酚类底物性质的影响及贮藏期间底物含量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除花色素苷类物质外,有关荔枝、龙眼果皮中其他酚类褐变底物理化性质的研究鲜见报道。今后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有关酶促褐变底物种类及其化学结构鉴定、外界环境因素如何影响PPO底物性质和酶活性变化、外界环境因素与不同品种褐变过程差异的关系、贮运期间PPO底物含量的变化规律等,为控制荔枝、龙眼果实采后贮运过程中果皮酶促褐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抑制杨桃贮藏与加工过程中发生的酶促褐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种酚类物质作底物,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不同杨桃品种果实及其贮藏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5个甜杨桃品种果实中测有PPO活性,该活性均强烈催化焦性没食子酸的氧化反应,但对绿原酸的氧化活性很弱。不同杨桃品种的PPO活性有很大差异,蜜丝甜杨桃PPO对焦性没食子酸的氧化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品种,而酸杨桃PPO活性极弱。甜杨桃PPO对焦性没食子酸的Km值为3.79~6.80 mmol/L,其Km值因品种不同而异。在果实贮藏期间,3个甜杨桃品种果实中的PPO活性均呈先降再升高而后又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在杨桃制品的加工中宜选用酸杨桃、新加坡红杨桃、马来西亚1号杨桃等PPO活性低的杨桃品种作为加工原料,以有利于酶促褐变的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