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菊黄东方鲀仔鱼的摄食节律和对丰年虫的消化时间,在盐度28,水温18~20 ℃条件下,对12日龄的菊黄东方鲀仔鱼进行了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菊黄东方鲀仔鱼对丰年虫的消化时间为2.5 h。持续光照组中,仔鱼的摄食强度和饱食量在5:00~17:00都较高,随后开始降低,而在21:00又出现一个高位;持续黑暗组中,24 h内的摄食强度均较低;对照组中,仔鱼摄食强度在9:00~17:00比较高,其后开始降低,23:00~3:00降低为0。持续光照组中,仔鱼的摄食强度在9:00达到最高,平均每尾23.6个丰年虫;对照组和持续黑暗组仔鱼的摄食强度均在15:00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4、11.2个丰年虫。仔鱼的摄食强度依次为:持续光照组﹥对照组﹥持续黑暗组,且对照组、持续光照组及黑暗组仔鱼白天的摄食强度比例分别为89.9 %、64.6 %、80.3 %。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仔鱼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在菊黄东方鲀人工育苗过程中,应选择在白天投喂饵料,采用晚上适当开灯的方法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提高仔鱼的摄食活力,增强摄食强度,促进生长,缩短室内繁育时间。  相似文献   

2.
对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及其杂交后代的早期形态特征和生长速度进行了比较。在全长5 cm和10 cm时,形态上的主要差异是:(1) 菊黄东方鲀的尾鳍为浅黄色,无黑杂色;红鳍东方鲀的尾鳍为黑色,其杂交后代与菊黄东方鲀相似,尾鳍浅黄色,略带黑色;(2) 菊黄东方鲀背部皮刺无或极少超出侧线,超出部分与体背黑斑不相交;红鳍东方鲀背部皮刺超出侧线,超出部分与黑斑相交,向下延伸至腹部,其杂交后代背部皮刺超出侧线,与体背黑斑部分相交,向下未能延伸至腹部;(3) 菊黄东方鲀背部皮刺向前延伸至两眼连接线,红鳍东方鲀向前延伸至两鼻孔连接线,其杂交后代超过两眼连接线而未达鼻孔连接线。以尾鳍颜色和皮刺的分布特征可以区分幼鱼阶段的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及其杂交后代。在体长为5 cm及10 cm时分别选取了2个和4个框架参数建立判别函数,判别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及其杂交种的准确率达到96.8%和100%。经过110 d的饲养,红鳍东方鲀、杂交东方鲀以及菊黄东方鲀的平均体长分别达到(110.24±3.78)、(101.16±6.56)和(82.92±4.29) mm,体质量分别为(35.68±5.04)、(33.00±6.24)和(20.99±3.00) g,无论体长还是体质量,都是红鳍东方鲀>杂交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差异极显著。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与红鳍东方鲀杂交,其后代早期形态与母本菊黄东方鲀相似,生长比红鳍东方鲀慢,而比菊黄东方鲀快,具有显著的经济杂交价值。  相似文献   

3.
菊黄东方鲀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菊黄东方鲀的栖息、生长、摄食特性,介绍了菊黄东方鲀养成技术,提出了独特的池塘养殖模式.2008年进行了规模化生产试验,养殖面积54亩,投放苗种60200尾,平均亩放苗种1115尾,平均规格74.5 g/尾,年底收获成鱼14464.1 kg,上市比例53.4%,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菊黄东方鲀与脊尾白虾混养模式下鱼虾的生长、饲料系数、能量收支和利用效率等,进行了混养试验,并与菊黄东方鲀单养模式进行比较。试验设置3个处理组,分别为菊黄东方鲀单养组(C组),菊黄东方鲀与脊尾白虾混养组(A、B组),其中A、B组分别混养4、8 kg脊尾白虾,养殖试验进行139 d。试验结果:A、B、C组菊黄东方鲀的产量和成活率分别为4 623.3、4 325.0、4 722.8 kg/hm2和93.6%、98.0%、100%;脊尾白虾产量分别为352.9、882.4、0 kg/hm2;饲料系数分别为1.85、1.78、2.04。试验期间各系统接受的总太阳辐射能为1604.2 MJ/m2;单养组(C)的光能利用率、光合能转化效率、饲料能转化效率、总能转化效率、底泥沉积率、单位净产量耗饲料能、单位净产量耗总能分别为0.56%、0.46%、68.6%、30.3%、98.6%、38.9 MJ/kg、55.3 MJ/kg;混养A组的对应指标分别为1.01%、0.48%、75.7%、24.7%、62.2%、34.4 MJ/kg、49.7 MJ/kg;混养B组的对应指标分别为0.57%、0.49%、73.6%、32.3%、64.3%、33.6 MJ/kg、48.0 MJ/kg。研究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与脊尾白虾混养可提高生物总产量和饲料利用率,降低沉积能,改善池塘底质。  相似文献   

5.
利用封闭呼吸室对同一日龄、不同规格的红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F1代幼鱼进行耗氧率和临界窒息点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温14.8~15.6℃时,体质量(37.24±3.64)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耗氧率为(0.3385±0.0161)mg/(g.h),体质量(14.45±1.08)g的菊黄东方鲀幼鱼耗氧率为(0.2327±0.0241)mg/(g.h),体质量(27.96±1.38)g的杂交F1代东方鲀幼鱼耗氧率为(0.2282±0.0219)mg/(g.h);同一日龄不同规格红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和杂交东方鲀幼鱼的耗氧量分别为(12.5243±0.6720)、(3.3544±0.2975)、(5.8469±0.9537)mg/(h.尾);3种东方鲀的耗氧率呈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平均耗氧率显著高于夜晚。水温为14.8~15.6℃时,红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及杂交东方鲀幼鱼的临界窒息点分别为0.665、0.882mg/L和0.774mg/L。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野生菊黄东方鲀与养殖菊黄东方鲀肌肉的品质,采用常规生化方法测定并分析了其肌肉中营养成分及部分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野生组菊黄东方鲀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组(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组(P<0.05);16种氨基酸中,野生组有6种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组(P<0.05),而其他氨基酸含量则无...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生物保鲜剂对菊黄东方鲀品质的影响,以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及汁液流失率为指标,探讨在4℃贮藏条件下,不同生物保鲜剂(茶多酚、乳酸链球菌素以及溶菌酶)处理对菊黄东方鲀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10 d时,0.5%浓度茶多酚组的菌落总数为4.71 lg(CFU/g),TVB-N值为12.82 mg/100 g,汁液流失率为6.12%。在贮藏15 d时,0.2%浓度乳酸链球菌菌落总数仅为4.44 lg(CFU/g),TVB-N值为13.16 mg/100 g,汁液流失率为6.91%。在贮藏10 d时,0.3%浓度溶菌酶组的菌落总数为4.68 lg(CFU/g),TVB-N值为13.25 mg/100 g,汁液流失率为4.47%。空白组在贮藏10 d时的菌落总数达到5.52 lg(CFU/g),显著高于其他保鲜剂处理组(P0.05)。空白组汁液流失率显著低于保鲜剂组。结论:0.5%茶多酚、0.2%乳酸链球菌素及0.3%溶菌酶对菊黄东方鲀的保鲜效果均最佳。  相似文献   

8.
<正>菊黄东方鲀为鲀科、东方鲀属鱼类,在我国分布于东海、黄海、渤海等海域,属于温带近海底层鱼类。因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受到广大美食家的青睐,近年来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属于名特优鱼类。随着长年的过度捕捞及近海水域污染等原因,菊黄东方鲀的天然资源量急剧减少。为补充、修复菊黄东方鲀渔业资源,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18年开始进行菊黄东方鲀的苗种增  相似文献   

9.
饥饿对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仔鱼摄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观察、测量记录外部形态特征等方法研究了饥饿胁迫下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仔鱼的摄食、生长、形态和存活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20±1.5)℃时,饥饿组和投喂组白甲鱼仔鱼在孵化后第4天开始摄食,初次摄食率为48%,第6天初次摄食比率达到100%。饥饿组仔鱼抵达饥饿不可逆点(PNR)的时间为13.5 d,50%累计死亡率出现时间基本上与PNR出现时间相同(13.5 d),表明第13.5天为白甲鱼早期发育中较为敏感的阶段。试验期间,饥饿仔鱼体重、体长、眼间距和体高分别在第6、7、11和12天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束(16 d)时饥饿组仔鱼体重、体长和眼径的瞬时增长率均显著低于摄食组(P<0.05),而头长、体高和眼间距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饥饿对仔鱼生长发育起延迟作用,混合营养期延迟投喂,仔鱼生长发育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投喂仔鱼。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暗纹东方鲀鱼种培育的成活率,于2014~2016年进行了暗纹东方鲀夏花鱼种培育试验。根据暗纹东方鲀的生态习性和生长、摄食特性,采取了土池发塘、驯化转食等方法,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鱼苗培育成活率最高达到78%,形成了特有的夏花鱼种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盐度对菊黄东方鲀受精卵发育和仔稚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人工授精法获得菊黄东方鲀(Fugn flavidus)受精卵,并置于5、10、15、20、25、30、35、40和45九个盐度梯度的海水中充气孵化,观察其孵化率;仔鱼盐度梯度同受精卵梯度,观察其成活率;对均重169mg的菊黄东方鲀稚鱼进行5、10、20、30和40五个盐度梯度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①菊黄东方鲀受精卵在盐度5~40均可孵化,最适盐度为30~35.②仔鱼的适盐能力较强,在5~40盐度条件下皆可存活,存活率为12~33.5%.③低盐度对菊黄东方鲀稚鱼生长更有利,最佳生长盐度在10左右,其日平均增重为67.2mg,比盐度5的日平均增重54.5mg高18.9%,比盐度40的日平均增重33.8mg高49.7%.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盐度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生长和摄食的影响,将暗纹东方鲀幼鱼在盐度分别为0、10、17、26、40的水体中饲养6周,比较不同盐度下幼鱼存活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系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当盐度为40时,暗纹东方鲀幼鱼的死亡率为100 %;各盐度组的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幼鱼的摄食率随着盐度的增高而下降。在淡水环境中,暗纹东方鲀幼鱼的摄食率最高,达5.02 %;在高盐度水体中最低,为3.75 %。暗纹东方鲀幼鱼的饲料系数随着盐度的升高逐渐升高,淡水组和26盐度组与10、17盐度组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菊黄东方纯的补偿生长机制,发掘其生长潜力,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对体质量(128.23±16.67)g的菊黄东方纯进行饥饿0 d(对照)、5 d(F5)、10 d(F10)、15 d(F15)和随后恢复投喂25 d的处理,分别于饥饿开始前、饥饿结束及恢复投喂结束时进行采样,分析饥饿及恢复投喂对菊黄东方纯生长和血清生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期间,F15组菊黄东方纯的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F5组(P0.05);F10和F1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负增长,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F5组和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后,F1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试验鱼的平均体质量、总增重率和总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F5组总增重率和总特定生长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6.68%和34.09%。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试验鱼的成活率呈下降趋势。受饥饿胁迫,试验鱼体内血糖、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呈下降趋势,饥饿至15 d时达显著水平(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无显著影响(P0.05)。恢复投喂后,除F15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10组的血清胆固醇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外,各处理组的血清生化指标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饥饿5 d的菊黄东方纯表现出超补偿生长能力.适当延长投饲间隔或减少投饲次数对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菊黄东方鲀当年鱼种养殖阶段消化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池塘养殖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鱼种生长及肠组织中消化酶活性随生长的变化,2012年5-11月进行室外养殖试验,池塘面积0.2 hm2,水深1.5~2.0 m,鱼苗体长1.2~1.5 cm,放养密度为22.5 万尾/hm2,试验用海水盐度5~15,水温为15~35℃,pH 8~9;测定当年鱼种不同生长阶段的体长、体质量、肝重、肠长等生长指标,通过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其肠组织主要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幼鱼体长、体质量与养殖天数均呈指数相关(L=27.07e0.0088t, W=1.0982e0.0262t);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增长相关(W=3×10-5L3.1070),且为异速生长。不同生长阶段菊黄东方鲀肝体比、比肠长、肥满度的变化显著(P<0.05);肝体比随生长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变化范围为4.15%~20.23%;比肠长则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变化范围为0.97%~2.33%,不同生长阶段肥满度变化为3.99%~5.11%。菊黄东方鲀肠组织碱性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随生长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最大值均出现在养殖40 d(83.11 U/mg与3.13 U/mg);酸性蛋白酶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P<0.05),最小值(0.34 U/mg)与最大值(0.86 U/mg)分别出现在113 d和166 d;脂肪酶活性随生长变化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鱼种的生长与养殖条件的改变存在密切关系;肝体比、比肠长等与鱼的发育及营养摄入存在一定关系;肠组织不是生成蛋白酶和淀粉酶的主要器官。  相似文献   

15.
菊黄东方鲀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及行为生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大批量苗种培育条件下,通过对菊黄东方鲀胚后发育阶段的观察、测量和摄影,研究了菊黄东方鲀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及行为生态特点。结果显示,仔稚鱼发育分为前期仔鱼、后期仔鱼、前期稚鱼、中期稚鱼和后期稚鱼5个阶段,每个阶段由若干个时期组成,总共为17个时期。在盐度10.0~13.5、温度20.5~26.0 ℃条件下,鱼苗历时35 d 完成了从初孵仔鱼至夏花鱼种的发育。期间,鱼苗食性经历了开口和转食配合饲料2个关键时期。食物转换依次为卵黄、轮虫、卤虫幼体、中型枝角类、大型桡足类和枝角类、底栖生物和虾类幼体、配合饲料。同时,鱼苗完成了由水体中上层向中下层活动区域的转变。游泳行为经历了平游、巡游和池塘觅食巡游3个模式。鱼苗在后期仔鱼阶段特定生长率最低,为3.18%/d,中期稚鱼阶段最高,达13.31%/d。全长与日龄及积温均呈指数函数增长相关(y=aebx)。肛前长和体高相对于全长均呈有拐点的、可分段的异速生长相关(y=axb)。拐点分别出现在鱼苗16~17日龄、全长10.0 mm和16~17日龄、全长10.5 mm。在拐点前,肛前长、体高生长优于全长(b>1)。拐点后则相反(b<1)。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当菊黄东方鲀仔鱼4日龄开口时,采用S型褶皱臂尾轮虫,并保持轮虫密度(5~7 ind/mL);及时分池,时间在10~12日龄为好;下塘时间为20日龄左右;在鱼苗转食配合饲料后(35日龄),及时过筛、分级养殖等,提高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菊黄东方鲀,属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鲈形总目、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俗称菊黄鲀、乖鱼、满天星。体呈深黄色,腹面白色,体较粗短,体长为体高的3.3~4.1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海、黄海和渤海,为温带近海中小型底层鱼类。  相似文献   

17.
饥饿对暗纹东方鲀仔鱼摄食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俗称江河鲀,为近海与河川的海淡水洄游鱼类.近年来,江、沪、浙等地相继开展了人工繁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育苗成活率还不稳定,因此研究饥饿对暗纹东方鲀仔鱼摄食和存活的影响,对育苗生产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菊黄东方鲀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养殖管理、水质调控、疾病防控等方面探讨了菊黄东方鲀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经过两年的养殖试验,菊黄东方鲀平均成活率达93%以上,饲料系数2.1左右,体重与体长关系的幂函数方程为W=0.008L3.378.  相似文献   

19.
混养斑尾复虾虎鱼对菊黄东方鲀养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池塘空间的利用效率,通过斑尾复虾虎鱼与菊黄东方鲀的混养试验,对菊黄东方鲀混养和单养的养殖能效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以2龄、3龄的菊黄东方鲀作为主养鱼与斑尾复虾虎鱼混养,主养鱼产量可达300 kg/亩(15亩=1 hm~2,下同),每亩还能增收16.7~26.23 kg商品规格的斑尾复虾虎鱼;2龄菊黄东方鲀混养和单养的饲料系数分别为1.75和2.06,3龄菊黄东方鲀混养和单养的饲料系数分别为3.32和4.20,与单养相比,混养在饲料利用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盐度对杂交东方鲀存活和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盐度骤变和渐变的方法,研究了盐度0、5‰、10‰、15‰、20‰、25‰、30‰、35‰、40‰、45‰、50‰、55‰、60‰共13个梯度对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F1代存活和摄食的影响。研究表明,盐度从30‰骤变到15‰~50‰时,杂交F1存活率最高,显著高于盐度0、5‰、10‰、55‰和60‰梯度的存活率(P<0.05),其中盐度10‰的梯度中杂交F1代存活率约为33.3%,而盐度0、5‰、55‰和60‰梯度的存活率均低于1%;盐度5‰~50‰为杂交F1可摄食盐度,其中20‰~35‰是最佳摄食盐度。盐度渐变时,盐度5‰~50‰梯度中杂交F1代存活率最高,显著高于盐度0、55‰和60‰梯度的存活率(P<0.05),其中盐度0的梯度中杂交F1代存活率最低,约为12%;盐度0~60‰为杂交F1可摄食盐度,其中盐度20‰、25‰、30‰、35‰和40‰时,杂交F1摄食率无显著差异,在盐度30‰时摄食量和摄食率均达到最大。表明,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F1代是广盐性鱼类,对盐度适应能力较强,而且适应盐度渐变的能力强于盐度骤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