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间单个营养体不亲和性(vegetative incompatibility,vic)基因差异对弱毒性病毒传递的影响.将含病毒菌株与具单个vic基因座位差异的野生型菌株配对培养,10 d后调查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结果表明,相同vic基因型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为100%;在1个vic座位上的基因不同通常会降低病毒的传递率,在vic-Cc座位上基因差异菌株间的病毒平均传递率为85.93%,而在vic-Dd座位上基因不同菌株间病毒的平均传递率仅为10.30%,在vic-Aa、vic-Bb座位上基因不同的菌株间病毒平均传递率分别为44.12%、47.93%.vic-Bb座位上基因不同菌株间的病毒正反向传递率相差非常大,由vic-b菌株向vic-B菌株的平均病毒传递率为83.13%,而从vic-B菌株向vic-b菌株的平均病毒传递率只有23.15%;其他3个vic座位上基因不同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也具有方向性,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苏皖地区栗疫病菌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对江苏、安徽两省9个县市的栗疫病病原菌菌株进行了营养体亲和性(VC)研究,结果表明,不素和类型可分为3种:Ⅰ型为强不亲和,抗衡区两侧形成明显分生孢子器带;Ⅱ型为弱不亲和,抗衡区内不形成分生孢子器;Ⅲ型为中等不亲和,只在抗衡区的某一侧形成分生孢子器带。可将219个菌株划分为131个营养体亲和组(VCG_s),从而推算出至少有8个VC基因控制菌株的营养体亲和性。根据两省、田间小区以及大病斑上菌株的VCG_s分析,我国板栗疫病菌的VCG_s比其他国家的复杂。本文还探讨了复杂的原因及利用低毒力菌株进行生物防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栗疫病菌低毒力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栗疫病菌低毒力菌株的培养性状及其低毒力的转化,结果表明低毒力菌株培养性状与强毒力菌株有所不同,而且单孢后代发生分化。光照不能提高低毒力的转化率,但能提高识别转化是否发生的能力;基质对不同营养体亲和组(VCG)菌株间的转化有影响,对相同CCG菌株间的转化无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蛹虫草是一种药(食)用真菌,属典型的子囊菌异宗交配系统,研究蛹虫草交配系统和营养体亲和性.[方法]从蛹虫草子实体进行单孢子分离,获得不同的单子囊孢子群体.选取单子囊孢子菌株进行培养并提取菌丝体DNA,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其交配型目的基因进行PCR扩增,明确不同群体内部各单子囊孢子菌株的交配型类型并分析其分离比例.随机选取不同交配型代表菌种采用对峙培养方法对相同和不同的交配型菌株的营养体亲和性进行检测.[结果]所有检测的菌株均具有两种交配型MAT1-1或MAT1-2之一.检测的不同群体菌株中两种交配型的分离比例,卡方检验均符合1∶1的理论比值.随机选取不同交配型的菌株进行营养体亲和性对峙培养试验,所选菌株被初步分为4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蛹虫草存在潜在的遗传分化.相同交配型菌株之间的营养亲和性较高(90;);相反不同交配型菌种之间的营养亲和性比例较低(60;).[结论]所有供试单子囊菌株只具有一种交配型且未出现偏分离现象,其交配系统与营养体亲和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同交配型菌株组合比不同交配型菌株组合的营养亲和性更普遍,因此利用不同交配型且菌丝体营养亲和性较高的菌种组合,则更有利于发育产生原基,形成子实体.  相似文献   

5.
燕山板栗疫病菌的培养性状与菌株的营养体亲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板栗疫病菌在菌落形态、生长速度、产孢多少等培养性状和毒力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中国栗疫病菌从培养性状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正常培养性状 :浅黄色或黄色、生长快、形成分生孢子器的野生型菌落 ;另一类为不正常类型 :培养性状及生长速率与野生型菌株均不相同。非正常培养性状的菌株占有较大的比例 ,分布于各取样点。中国栗疫病菌株间存在明显的毒力分化 ,培养性状不正常的菌株的毒力有下降的趋势。对燕山栗产区的栗疫病菌株的营养体亲合性 (VC)研究表明 :有 4 3个营养体亲合组(VCGs) ,从而推算至少有 6个VC基因控制菌株的营养体亲合性  相似文献   

6.
从 16个采自新疆不同棉区的棉花黄萎病菌 (Verticilliumdahliae)菌株和 3个落叶型与非落叶型对照菌株上共获得 2 2 5个不能利用硝酸盐的营养体突变株 (nitmutants)。经不同氮源利用的鉴定 ,89 33%属于nitA ,9 33%属于nitB ,1 33%属于nitC ,其中nitC在以NaNO2 作为唯一氮源的MO2 培养基上被完全抑制致死。nitA配nitB的营养体亲和性测定结果 ,16个新疆菌株均与非落叶型对照菌株亲和———属于同一营养体亲和群 (VCG) ,未发现新疆有与落叶型对照菌株亲和的棉花黄萎病菌。以互补指数作为营养体亲和性量化评估指标 ,反映出不同突变类型间亲和性差异较大 ;同一VCG内不同菌株间互补指数也有差异 ,但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7.
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是一类重要的树木腐烂病菌,其培养性状和真菌菌丝的营养体亲和性能够反映真菌的遗传、形态、生理、病理和生态等方面的差异。为了探讨金黄壳囊孢菌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对采自我国9个省份的12个杨树品种上的30株C.chrysosperma在4种培养基中的培养性状进行了观察,并在PDA培养基上进行了真菌的营养体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供试金黄壳囊孢菌在培养性状上存在明显的种群分化,通过模糊聚类可将30个菌株划分为8个组,且其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来源有明显的相关性;30个菌株在PDA上的亲和性配对试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菌株间产生黑色色素带,少数菌株以及同一菌株不同菌落间不产生此色素带,30个菌株归为25个营养体亲和群(VCG),其中21个VCG各只含1个菌株,1个VCG含3个菌株,只有3个VCG各含2个菌株。研究结果说明供试菌株的营养体亲和性与其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棉花黄萎病菌营养体亲和群的RAPD图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引物对 10 3个Verticilliumdahliae菌株进行RAPD扩增 ,根据RAPD图谱计算出的菌株间遗传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 ,可将棉花黄萎病菌分为 2组 (RPG1,RPG2 )。RPG1包括了所有VCGI菌株 ,RPG2包括VCGⅢ和VCGⅣ等 2个营养体亲和群 ;RPG1内菌株间遗传差异较小 ,遗传变异量为 0 .0 996 ;RPG2内菌株间遗传差异较大 ,遗传变异量是 0 .15 92。对已划分RPG而其营养体亲和群归属未知的 15个菌株进行营养体亲和性测定验证 ,结果表明 ,除 1个菌株 (V4 93)外 ,归在RPG1的菌株都属于VCGI,归入RPG2的菌株均属于VCGⅢ。有 5条RAPD扩增带在VCGI内的出现频率大于 0 .96 ,而其在VCGⅢ的出现频率均小于 0 .1,这 5条带可以看作VCGI的特征条带 ;棉花黄萎病菌的营养体亲和性和特定引物的RAPD分组结果有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源自江苏省的稻瘟病菌营养体亲和能力与无性重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江苏省 2 0个不同小种稻瘟病菌菌株在白米玫瑰红培养基上对峙培养测定营养体亲和性 ,2 5℃、黑暗中对峙培养 18d ,在 173个配对组合中有 12 4个配对组合的菌株之间 ,通过菌丝融合在菌落交界处形成肉眼可见的菌丝融合带 ,在 4 9个配对组合不能形成明显的菌丝融合带 ,表明江苏省不同来源的稻瘟病菌菌株间存在较普遍的营养体亲和性。将分别携有抗稻瘟灵、对多菌灵敏感 (MBCsIPTr) ,以及对稻瘟灵敏感、抗多菌灵 (MBCrIPTs)标记的菌株对峙培养 ,切取菌丝融合带进行单菌丝片段分离 ,从其无性系中获得了经菌丝融合产生的携带双亲抗性标记的(MBCrIPTr)的无性重组体。在检测的 17个不同小种菌株配对的组合中 ,有 13个组合可获得无性重组体。不同配对组合菌株间无性重组频率为 0 .6 %~ 11.3%。表明营养体亲和在江苏省稻瘟病菌中发生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0.
采用nit突变体互补型配对技术,测定了分离自棉花铃期红腐病菌的营养体亲和群。结果表明,获得nit突变体互补型的125个菌株可分为66个营养体亲和群;不同分离地点间的菌株只有周庄祁东和老圩肖家群体中各有一个菌株,茅山东冯和老圩肖家群体中各有一个菌株属于同一个亲和群。菌株ZH18经抗药性诱变后,营养体亲和性可发生改变;菌株的单孢后代也可发生营养体亲和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