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沪池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韦桂林,张连伟,朱光生(河南省洛宁县水利电力,471700)一、概述沪池沟试点小流域,总面积23.2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2.6km2。流域内植被稀少、沟壑纵横、山高坡陡、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试点治理前,梁坡是群众耕种...  相似文献   

2.
<正> 罗玉沟流域地处天水市秦城区北部,属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懿区第三副区,是渭河支流——藉河的一条支沟。流域总面积75.3km~2,海拔高程1190~1895m。流域内地貌形态以黄土梁状丘陵为主,地面较平缓,大于25°的坡面仅占23.6%,年土壤侵蚀模数达7500t/km~2。罗玉沟流域属温带季风气候,流域平均年降雨量537mm,年蒸发量1293.3mm;流域内冬春干旱,夏秋多暴雨。  相似文献   

3.
榆林地区治沟骨干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刘飞,魏秉中(陕西省榆林地区治沟骨干工程办公室,榆林市719000)榆林地区位于陕西省北部,辖1市11县,总上地面积43578km'。境内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区,南部为丘陵沟壑区。这里千沟万壑,侵蚀剧烈,是黄河中游地...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梯田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梯田建设高荣乐(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710043)一、梯田建设的发展历程黄河流域坡地修成梯田的历史悠久,有明确记述及可考证的是在明清两代。古代农民在坡地耕作中沿等高线留地界使坡面逐步形成阶梯状,这是黄河流域梯田最早形成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定西县推广优化梯田效益显著史海滨(甘肃省定西县关川河流域治理指挥部743000)马忠孝(定西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定西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每年输入黄河泥沙1800多万t。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  相似文献   

6.
榆林沟流域坝系建设调查郭玉梅,张庆伟(黄委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陕西绥德县718000)寇俊峰,武哲(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榆林沟流域是无定河中游左岸的一条支流,流域面积65.8km2,其中沟谷地占51.13%,沟间地占48.87%,主沟道长1...  相似文献   

7.
二道沟小流域老果园梯化改造及效益王福禄,寇德军,龙桂华,王承江,田志凤(辽宁省兴城市水土保持站,125100)兴城市二道沟小流域位于辽西走廊的建昌、绥中、兴城三县交界处,属石质低山区,流域面积13.34km2,海拔高程76.8~617,4m。流域内沟...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土保持》2005,(9):F0003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韭园沟示范区位于陕西省绥德县无定河中游左岸,包括韭园沟、辛店沟两条流域,总面积74.65km^2,以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为主要措施,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原则,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柳林县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的黄河沿岸,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在三川河流域重点治理中,我县狠抓了以坡地修梯田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近十年共修梯田8527hm~2,其中机械修梯田3027hm~2。  相似文献   

10.
榆林沟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黄河中游第 4期试点流域——榆林沟流域水土资源与环境优势、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该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途径 ,并通过措施的对位配置 ,对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实际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简讯·动态     
简讯·动态姜春云副总理视察"长治"工程1995年10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在中央财经领导小一组办公室副主任段应碧、水利部副部长周文智、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林业部副部长王志宝、四川省委副书记杨崇汇、四川省副省...  相似文献   

12.
小流域综合治理常规规划方法简述陈法扬(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南昌330029)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规划方法有两种:一种叫常规规划方法,即以社会调查为基础,应用技术经济论证原理进行规划的方法,故亦称技术经济论证法;另一种叫线性规划方法,即应用线性规划...  相似文献   

13.
成渝城市群城市土地-耕地利用效率时空耦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成渝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耕地利用效率,促进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共同发展。[方法]基于2005—2014年统计数据,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耕地利用效率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Super SBM模型、重心转移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成渝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及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1)2005—2014年,成渝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波动向上发展,效率重心垂直向南移动幅度较大;(2)耕地利用效率整体上呈现V形波动,效率重心在水平方向上向东转移趋势明显;(3)研究区域内城市—耕地利用效率耦合协调类型数量呈"纺锤状"结构分布,高耦合中协调度型城市数量众多,南—泸一线城市耦合协调类型变化强烈。[结论]成渝城市群城市土地—耕地利用效率耦合协调度较高,呈良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优劣是人民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健康、良性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从生态条件、生态平衡性、环境质量、环境治理能力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AHP法、熵权法对黑龙江省2000—2011年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及其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值总体呈波动性上升,其中2006年和2008年出现2次波动;哈尔滨市、鹤岗市、佳木斯市、伊春市和绥化市在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值增长最快,2011年其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值均达到了0.75以上;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协调性状态先升后降,尤其2004—2006年全省及城市的协调性皆比较高,且研究期末的协调状态好于研究初期;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浙江省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及耦合关系演变进行研究,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内生性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方法]通过构建3阶段DEA模型对2006—2018年浙江省69个县(市、区)的城乡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城乡土地利用效率的协调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浙江省的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差距明显,规模水平是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2)各县(市、区)的城市用地效率水平差距小,而农用地效率的空间极化特征显著;(3)2006—2018年浙江省城乡土地利用的效率耦合度与协调度波动上升,城乡耦合度与协调度受取决于农业用地效率水平;(4)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结论]浙江省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加强乡村建设,提高农用地效率是实现城乡协调,达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犁耕和旋耕作业发动机载荷的统计特性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了解发动机载荷动态特性是对发动机及机组系统进行动态性能分析和动态匹配的前提。该文根据对田间试验和土槽试验数据的各种统计检验,总结了犁耕和旋耕作业时发动机载荷阻转矩的一些基本的统计特性。证实了犁耕作业发动机的载荷可以认为是平稳的正态分布的随机载荷,其功率谱曲线的谱峰在低于2Hz处;旋耕作业发动机的载荷是兼有随机成分和周期成分的动态载荷,其中周期谐波的基频为刀轴转速,随机成分一部分能量集中于基频以内,部分分布于较宽频率范围。在常用的速度范围内,犁耕发动机载荷以及旋耕发动机载荷的低频随机成分的功率谱均可以采用一种单峰谱函数拟合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评价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关系,该文提出了土地整理功效的内涵和研究方法,构建了土地整理功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以泰安市岱岳区5个已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区的23个行政村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3个整理村可划分为高效整理型、次高效整理型、中效整理型和低效整理型4种土地整理功效类型;投资与土地整理功效呈复杂的正相关关系,在项目区层次上,土地整理功效值基本存在国家级项目区>省项目区>市区项目区的规律,而在村级层次上,投资总额和整理规模较大的村土地整理功效值相对较大。该研究初步探索了土地整理功效的内涵、方法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为评价和协调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关系,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推进二者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省际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异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科学剖析省际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异及机制,对推进省际耕地资源集约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该文以中国省域(除港、澳、台)作为研究案例区,从投入和产出2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改进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测度1994—2012年中国省域单元耕地利用效率值;综合利用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关联模型、R/S(rescaled range analysis)分形模型等方法分析省际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异特征,并通过Tobit回归模型揭示效率时空分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4—2012年中国省际耕地利用效率DEA最优比例相对较小,空间表征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分布格局;东部沿海、北部沿海、东北地区综合效率较高,呈上升发展趋势,技术效率与综合效率变化较相似,而规模效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全局上省际耕地利用效率呈现空间正自相关,以空间集聚为主要分布模式;局部上可划分4种类型:H-H(high-high)效率区、H-L(high-low)效率区、L-H(low-high)效率区、L-L(low-low)效率区,其中H-H效率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京津地区,并逐渐向珠三角演化,而L-L效率区主要集聚在中国西北地区;未来省际耕地利用效率将表现出继续增长的分形特征,且增长高值区集聚在中国东部、北部沿海;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效率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自然环境条件是效率发展差异的基础因素,而农户自身特征也会对效率时空分异产生一定冲击;最后,从推动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耕地整理流转、补偿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省际耕地集约利用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探讨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内涵,定量分析江苏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为江苏省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利用Super-SBM-Undesirable模型、GIS空间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系统研究了2008-2020年江苏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变化特征。从“分权化、绿色化、全球化”三方面,检验其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 ①江苏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多数城市2018年前呈下降趋势,2018年之后出现上升趋势。空间上整体表现出“北低南高,西低东高”的格局。 ②江苏省各地区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波动差异明显,苏北与苏中为先增大后减小,苏南为先减小后增大。 ③森林覆盖率、公园绿地面积、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促进作用,城市发展水平对其为U形非线性影响。财政压力是导致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结论] 未来要倡导高质量发展模式,从加强区域一体化,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分地区制定不同的优化调整措施,以提高江苏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