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旱井是干旱山区一种特有的小型水源工程,自全面开展小流域治理之后,其在小流域治理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了,特别是在山区,对于户包治理小流域或联户承包治理小流域的农户来说,已经成为解决水源不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1旱井的规划与设计(1)旱井位置的选择。用于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的,一般选在农户院落、村中闲散空地、谷场边缘;用于抗旱点种的,一般选在田间地头、梯田排水沟、山洼山脚。(2)旱井密度的确定。主要考虑汇水面积的大小,要能够确保旱井蓄上水、蓄满水。另外,还要考虑到降水量和汇水区域内雨水所能产生的径流量。(3)旱井对地质的…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结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将对其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和产出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本文论述了小流域治理中结构调整合理性的分析方法和评判原则,并以此分析评价了五条典型小流域结构变革的效应及合理性,表明治理前后总产值总增量中劳动结构效应占—10.41%,土地结构效应占35.8%,流域内自然、经济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农林牧副各业同步协调发展,当地粮食、“三料”、人畜饮水困难得到了解决,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说明流域经济结构调整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李博 《水土保持研究》1998,5(3):40-42,55
随着小流域治理与开发一体化的推进.小流域经济推向了市场,区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群众关注的中心由解决温饱到致富达小康。以乌盟永定河流域重点治理两期成效及治理特点为例,结合这几年的工作体会,探讨治理开发小流域,发展小流域经济的途径和方法,以阐明发展小流域经济是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正> 1988年,国务院批准将长江上游7省(市)列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简称“长治工程”),我省长江流域的11个县(区)被列入“长治”工程.自1989年工程起步以来,找省广大干部群众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把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群众称“长治”工程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1 治理进展及成效1.1 实施情况“长治”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先后有270条流域列入了三期工程,总面积为16391.46km~2.截至1997年底止,“长治”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86.75km~2,占计划任务的102.0%.其中,坡改梯8.05万hm~2,营造水保林19.09万hm~2,发展经济林果10.45万hm~2,种草9.5万hm~2,封禁管育33.14万hm~2,保土耕作9.45万hm~2,修建谷坊、蓄水池、塘坝等水保工程4652座(处),总投工18279.80万个.1.2 治理成果一是坡改梯增加了粮食产量,多数群众基本脱贫,仅坡改梯工程每年可增加粮食9788.52万kg.已竣工验收的“长治”第一、二期工程,人均基本农田由治理前的407m~2增加到773m~2,提高90.2%;公顷产由1080kg增加到2145kg,人均产粮由239kg提高到348kg,增长45.6%;流域内已有90%的农户基本解决了温饱,其中20  相似文献   

5.
施家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期为2019—2020年,投资1 455.99万元,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7 km2。根据小流域基本情况、人口分布状况、规划治理总体要求等,将规划治理区域分为封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和经果林示范区进行分区施策治理。治理后,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流域内水土流失防治体系逐渐趋于完善,植被覆盖率达到74.46%,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7.88%;据调查及估算,待项目区内的经果林达到盛果期时,每年可新增经济产值1 443.71万元;改善了区域内人居环境,增加了群众收入,培育了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施家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了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小流域重点治理的积极性,推进工程公示制、投工承诺制的有效实施,江西省龙南县水保局在小流域重点治理初步设计的调查中,把小流域内品德好、能力强、威望高、乐于为民办事的“高人”作为一项重点调查内容,并动员他们进入小流域重点治理理事会,负责收集群众意  相似文献   

7.
<正> 巨野县于官屯小流域,总面积15.6km~2,有三个自然村,1340户,5585人,共有耕地785hm~2。过去,这里岗洼相间,沟坡相连,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治理前人均占有粮食387kg,人均收入349元,群众生活困难。 1986年以来,流域内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认真总结过去治沙改土、开发治理风沙区的经验,实行沟渠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走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路子。六年来共投工47万个,总投资35万元,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9km~2,治理程度达87.8%,工程动用土石方256.5万m~3,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吕梁地区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人畜缺水问题异常突出,近几年连续的特大干旱,使已解决饮水困难的问题又出现了大面积反弹,截止1999底,全区仍有2642个自然村、108.9万人、9.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近两年来年 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实践证明,必须解决好强化组织领导、分类科学指导,全面创新机制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维明 《水土保持研究》1997,4(1):134-137,165
通过对草仔坝小流域5年的治理效益分析,表明综合治理措施已显见成效。水土流失已得到控制,植被正在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1993年小流域粮食总产量比治理前增加483t,总收入增加128万元,预测到2000年可达822万元。小流域已初步形成良好的生态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一、粮食生产 最近,国家统计局或有关部门先后发布:200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0150亿t,比2006年增产350万t,增幅0.7%,是1985年来首次实现连续4年增产。其中:夏粮1.1534亿t,比2006年增产145万t,增幅1.3%;秋粮产量3.5420亿t,比2006年增产0.6%。按主要品种:小麦产量1.0303亿t,比2006年增产167万t,增幅1.6%;水稻产量1.8649亿t,比2006年增产2.2%;早中稻均增产,晚稻减产,早、中、晚稻产量为3210万t、1.2023亿t、3416万t,分别增产0.7%、3.6%和减产1.5%;玉米产量1.48亿t,比2006年增加252万t,增幅1.73%;大豆产量1400万t,比2006年减少12.32%。其中主产区黑龙江2007年种植大豆316.5万hm^2,降幅7.91%,总产量462.1万t,低于2006年596万t,降幅22.47%。  相似文献   

11.
<正> 1 10年来我省水土保持工作的成绩1.1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速度加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我省坚持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发展经济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件大事来抓,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全省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蓬勃开展,为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多万hm~2,完成高标准重点治理面积22.67万hm~2.其中修建水平梯田10多万hm~2,建设水土保持林110多万hm~2,种草1.86万hm~2,发展经济果木林12万hm~2.“六五”期间每年完成6.2万hm~2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七五”期间每年完成13.3万hm~2,“八五”期间每年完成20万hm~2,治理速度显著加快.兴国县自1983年列入国家重点治理县以来,经过10多年的治理,年土壤流失量由1160万t减少到460万t,山地土壤有机质提高2倍以上,全氮含量提高1倍以上;强度流失区治理后夏季地表最高温度平均下降8℃,冬季上升3.6℃,空气湿度提高6倍;山地植被覆盖度由28.7%上升到72.2%;全县几条主要河流河床平均下降0.26m,蓄水量每年增加2.3亿m~3,作物有效灌溉面积扩大1800hm~2,复种指数由145%提高到245%.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土保持》1997,(10):35-36
<正>定西地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20330km~2,辖7个县168个乡(镇),总人口282.6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61.40万人,人口密度139人/km~2;有耕地52.4万hm~2,其中山坡地占87%.全区分黄土丘陵干旱山区和高寒阴湿山区两个自然类型,中北部干旱区年降水量300mm,南部高寒阴湿山区无霜期仅120d左右,生态环境恶劣.长期以来,定西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1.67万km~2,占总面积的82.1%.据测算.年均土壤侵蚀模数5252.7t/km~2,严重的地方超过12000t/km~2;年均流失泥沙8786万t,相当于流失3.9mm厚的土层,每年有199万t氮、磷、钾随泥沙流失而流失.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定西地区土地日益瘠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以旱灾为重,素有“十年九旱”之称.由于区域生态长期失调,农业生产条件很差,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土保持》1997,(10):25-28
<正>榆林地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全区12个县(市),总人口321万,农业人口283万,总土地面积4.36万km~2.榆林地区以长城为界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58%,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99mm.区情特点是:经济相对落后,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资源极为丰富,是国家重点开发、可持续利用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4.
调查掌握小麦田杂草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可为筛选高效除草药剂提供科学依据。对定西市不同区域的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定西市共有麦田杂草15科38种,其中单子叶杂草6种,双子叶杂草32种。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临洮县以及渭源县北部等干旱半干旱区分布较多的杂草有12种,渭源县南部以及漳县、岷县等二阴区分布较多的杂草有13种。有8个杂草优势种,其中苦苣菜、藜、狗尾草、灰绿藜、菊叶香藜等5种杂草危害较重,危害等级达到Ⅲ级;苦苣菜、藜、狗尾草为绝对优势种,危害最重。杂草优势种是防除的重点对象,建议结合杂草特性,筛选高效除草剂加以科学防除。  相似文献   

15.
平顶山市山丘区人均基本农田不足0.033hm~2,治理开发沟道水土资源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出路.据对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道进行的治理开发研究,两区沟道治理开发程度分别达到93.0%、95.8%,坡面治理程度分别达到时94.5%、91.8%,则相应的沟道治理措施的年保土效率分别为29.3%、22.4%,年蓄水效率分别为8.4%、11.7%1995年全市山丘区沟道治理经济效益达4640万元 研究所提出的两种治理开发模式,在同类地区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对水土保持工程进行效益评价,为小流域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后评估依据。[方法]综合分析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特性和影响水土保持工程效益的关键因素,识别和选取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后评价的13项关键指标,建立小流域工程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改进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评价指标数据和指标评价标准应用改进的集对分析模型开展工程效益后评价研究。[结果]改进的集对分析模型结果表明,评价指标体系中水保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总体处于2级水平,流域治理的成效显著、可供开发的空间和潜力较大。[结论]该方法是一种有效地针对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的新方法。在构建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该方法运用到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后评价中,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17.
Simulation models are increasingly us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at the watershed-scale. In this study, the Agricultural Policy/Environmental eXtender (APEX) model was tested using long-term (1976–1995) data from two watersheds (W2 and W3) at the USDA Deep Loess Research Station near Treynor, Iowa. The two watersheds were cropped with continuous corn (Zea mays L.) and managed with conventional-tillage at W2 (34.4 ha) and ridge-till at W3 (43.3 ha). The monthly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were calibrated for the two watersheds during 1976–1987 by adjusting the curve numbers, curve number index coefficient, RUSLE C factor exponential residue and height coefficients, and erosion control practice factor for grassed waterways. Soil organic carbon values in the top 0.15 m soil layer were calibrated for the two watersheds in 1984 by adjusting the microbial decay rate coefficient. Model validation was conducted from 1988 to 1995. The calibrated model was able to reasonably replicate the monthly and yearly surface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for both watersheds for the validation period, with Nash–Sutcliffe efficiencies (EF) larger than 0.62 except for the EF of 0.41 for monthly sediment yield comparison at W3. The errors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observed means were all within ±6% for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predicted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0.15 m soils in 1994 were within 10% of the observed values for both watersheds. The percentage error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observed average corn grain yields was −5.3% at W2 and −2.7% at W3 during the 20-year simulation period. Scenario analyses were also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benefits of ridge-till over conventional-tillage. Over the 20 years, the predicted benefit of ridge-till versus conventional-tillage on surface runoff reduction was 36% in W2 and 39% in W3, and about 82–86% sediment yield reduction in both watersheds. The cumulative soil organic carbon losses from sediment were reduced about 63–67%. The long-term benefit of ridge-till over conventional-tillage was also quantified as a minimum corn grain yield increase of 3.8%.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APEX has the ability to predic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illage systems. The modeling approach can be extended to other watersheds to examine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tillage systems.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仍然繁重,有计划分批次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是现阶段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优先治理小流域识别是其首要解决的一项基础工作,然而目前相关成果较为缺乏,难以支撑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智能决策和精准施策。在当前大力推进智慧水土保持背景下,积极探索优先治理小流域识别方法非常迫切,对于科学、合理、高效促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立足于小流域自然禀赋条件,以中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三峡库区秭归县为例,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以水土流失“减量和降级”双重目标和治理效益最大化需求为导向,综合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两个维度,提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优先度定义及定量评价方法,为识别优先治理小流域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显示,秭归县2021年现状水土保持率为69.12%,远期(2050年)水土保持率为81.74%,总体提升12.62个百分点。秭归县2021年全域土壤侵蚀模数现状为758.50 t/(km2·a),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为408.71 t/(km2·a),总体下降比例达46%。秭归县大部分区域均具有较大的水土保持率提升潜力和土壤侵蚀控制度,可完全治理和可降级的水土流失地块分布较为广泛,尤其在县域中西部的小流域存在较大的水土流失面积消减和土壤侵蚀强度降级空间。秭归县各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优先度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中部高,东部和南部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全县治理优先度大于0.6的小流域占总全县小流域的11.76%。通过典型县应用,该研究提出的小流域治理优先度涵盖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两个维度,能更为全面满足小流域水土流失“减量和降级”双重目标和和治理效益最大化需求,直观反映了水土流失面积消减空间和土壤侵蚀强度降级空间的目标和相对大小,对支撑小流域治理决策更加准确、科学,治理优先度评价方法不仅可行,且易操作。  相似文献   

19.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土壤侵蚀状况的关键指标,实施植被恢复是防治小流域土壤侵蚀的重要措施,但小流域植被覆盖度到底恢复到多少才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尚不清楚。基于土壤侵蚀治理的小流域植被覆盖度阈值效应,对红壤丘陵区33 157个小流域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评估不同植被覆盖阈值小流域时空分布规律与格局,以期精准制定小流域土壤侵蚀治理方式与对策。结果表明:(1) 2000—2015年,84%的小流域植被覆盖呈不断增加趋势,植被覆盖下降的小流域占15%,植被覆盖度基本不变的小流域仅有1%;(2)植被覆盖小于40%(低阈值带)的小流域占比小且相对稳定(3%~7%),说明大规模人工治理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局面已扭转,但耕地依然是重点关注的对象;(3)植被覆盖位于40%~80%(过渡带)的小流域占比一直最高(超过83%),应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治理方式,重点关注土地利用结构和植被结构的优化配置;(4)植被覆盖大于80%(高阈值带)的小流域占比从2010年前的1%~2%上升到2015年的14%,可见具有自我修复植被覆盖条件的小流域显著增加,实施自然恢复(如封禁)是高阈...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山丘区面积7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73%,50年代初期有水土流失面积606万km2,截至1990年底止,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289万km2,并建成了一批高效小流域。对全省不同区域的小流域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分析,提出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为进一步提高全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配置的科学性,实行分区分类指导和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