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对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9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其中资源循环利用因素的拉升作用较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推动作用也较为明显,资源减量化投入和资源环境安全因素是甘肃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制约因素诊断结果表明:2008年影响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化因素,其约束度为57.03%,然后依次是资源环境安全因素、资源循环利用因素和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其约束度分别为20.06%、17.12%和5.79%.依据分析结论,提出促进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为了科学评估广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以农业循环经济"4R"原则为基础,采用德尔菲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2006—2015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5年广西农业循环经济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的上升趋势,资源减量投入是阻碍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依据评价结果和障碍因素诊断结果提出了促进广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层次分析和加权函数法,对2003年江苏省13个城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首先,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反映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并将13个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3个等级:第Ⅰ类为宿迁、徐州、镇江、淮安、常州、无锡、扬州,平均值为1.349;第Ⅱ类为南通、苏州、泰州、南京,平均值为1.547;第Ⅲ类为盐城、连云港,平均值为1.837.其次,通过障碍度计算,对2003年限制研究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诊断.发现有7个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是资源环境安全,4个城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受到资源减量投入因素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取Delphi法构建了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对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2002-2011年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2011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值是2002年的1.87倍,年均提升速率为6.45%。其中,资源循环利用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最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推动作用也较为明显,而资源减量投入因素和资源环境安全因素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成为制约湖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约因素诊断结果表明:2011年影响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投入因素,其障碍度为24.06%,其次为资源环境安全因素,障碍度为19.12%,接着为资源循环再利用因素(9.73%),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障碍度最小(5.79%)。依据分析结论,提出促进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评价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充分理解农业循环经济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产出、投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环境生态化4个类指标共15个操作化指标。并对影响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个因素对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农业经济产出始终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首要目标,根据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制定不同的经济策略来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产现代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通过对三江平原农业生产现状的调查 ,分析了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探讨了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并提出了三江平原农业生产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河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BPEIR模型及Delphi法建立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1990—2008年河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0—2008年河南农业循环经济整体水平逐年上升,资源减量投入和资源环境安全是河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推进河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川中丘陵区盐亭县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盐亭县2003~2015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除了2006年有所下降外,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主要促进因素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的升高,而制约因素为资源减量化投入和资源环境安全两个指标。盐亭县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绵阳市其它丘陵区县有较大的差距。应调整农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耕地占用,增加林地面积,加强科技、资金和政策支持等,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原则,构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详细叙述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运算过程,以监测和评价各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为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循环型农业经济的建设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大庆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从社会经济效益、资源减量投入和生态环境三方面构建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大庆1980-2012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可知:大庆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逐年稳定提高,该结果与实际相符,说明建立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是科学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文讨论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实施思路及实现途。  相似文献   

12.
松辽平原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发展循环农业是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根据循环农业内涵、技术目标和基本原理,结合松辽平原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农牧结合循环农业的必要性。最后,在循环农业研究实践基础上,探讨了未来松辽平原循环农业科技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发展循环农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军 《农学学报》2011,1(10):31-33
从追溯循环经济理论起源着笔,系统地阐述了循环农业的深刻内涵,总结提炼了新时期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即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相扣的标准化、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和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简要回顾了中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历程与现状,分析了中国发展循环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现阶段中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蔡文新 《北京农业》2011,(33):205-206
农业作为浙江省的国民经济体系重要内容,对推动浙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立足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农业发展状况,以发展循环农业系统为当前农业建设的发展方向,通过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加强观念、制度、手段等多方面努力,实现战略发展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循环农业系统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并以台州天台农业发展为例,提出发展循环农业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发展循环农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军 《农学学报》2011,1(12):31-33
从追溯循环经济理论起源着笔,系统地阐述了循环农业的深刻内涵,总结提炼了新时期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即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相扣的标准化、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和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简要回顾了中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历程与现状,分析了中国发展循环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现阶段中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我国五大粮食主产区对抗旱能力影响较显著的敏感性因素,对主产区农业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进而从指标选取、指标权重及指标合成方法3个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五大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抗旱能力由强到弱排序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同一指标对不同区域的农业抗旱能力评价结果影响程度不同,耕地有效灌溉率、农机动力系数和人均GDP中的任何一个指标都会引起黄淮海平原区、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农业抗旱能力排名发生变动,而对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排名却无影响。同时,不同区域影响农业抗旱能力的敏感性因素有所差异,除农业干旱程度、耕地有效灌溉率是各粮食主产区农业抗旱能力均最为敏感的影响因素之外,不同区域对人均GDP、农机动力系数等指标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相比于加法合成,本研究结果显示乘法合成对指标水平的差异反映更为敏感,区分各评价对象的灵敏度相对加法合成更高些。  相似文献   

17.
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农业的思想,分析了湖南洞庭湖平原和湖北江汉平原(简称两湖平原)湿地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和生物资源,通过调节物质的生物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Developing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in scales in the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is the direction of the paper. Seizing the opportunity of modern agriculture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two plains(Songnen Plain and Sanjiang Plai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supporting to build a new type of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big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ing, which plays demonstration and leading roles, hav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in improving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ensur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about the big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s production operations and analyses of the obstacles in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pecific suggestions in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g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ocialized level; perfecting the service system of land transferring; improving financial policies and farmer-friendly policy measures and perfecting the agriculture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相似文献   

19.
根据经济学中的循环经济理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建立代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评价石家庄市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最终找出各县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石家庄区域各县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一致现象,为推动石家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构建经济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潮流和趋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建设,无论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还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富集区,支持西部开发的政策为西部农业的发展前景提供了有利条件。讨论了充分发挥西部农业竞争优势,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西部绿色农业,探讨实现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相关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