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控释肥对小麦玉米生物学性状和土壤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非水溶性材料包膜控释肥对小麦和玉米叶片叶绿素、小麦分蘖和穗数、小麦千粒重、玉米百粒重、产量、养分吸收、肥料利用效率和土壤硝酸盐残留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普通肥料习惯施肥方法相比,控释肥施在种子附近,在氮、磷、钾总用量减少50%情况下,小麦、玉米多项生长指标无明显差别;控释肥明显提高了肥料的偏生产力,氮肥提高75.75%~76.33%,磷肥提高193.50%~201.29%,钾肥提高109.20%~125.96%;1m土层硝酸盐残留,小麦季减少65.94kg·hm-2,玉米季减少103.55kg·hm-2。  相似文献   

2.
控释/普通尿素配施对春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旱地春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对控释尿素输入的响应,以‘先玉698’为供试材料,在相同氮肥条件下(施氮区纯N均为225 kg·hm-2),设置4种控释/普通尿素不同配比,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比较普通尿素基施N 150 kg·hm-2+小口期追施N 75 kg·hm-2(T1)、控释尿素基施N 75kg·hm-2+普通尿素基施N 75 kg·hm-2+小口期追施N 75 kg·hm-2(T2)、控释尿素基施N 150 kg·hm-2+普通尿素基施N 75 kg·hm-2(T3)、控释尿素基施N 225 kg·hm-2(T4)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尿素在玉米生育后期可以维持相对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SPAD值,延缓植株衰老。与单施普通尿素相比,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配比混施处理下,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最大灌浆速率(Gmax)、籽粒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和灌浆持续期(T)均有明显提高。与CK相比,施氮区玉米籽粒的Gmax分别提高0.67%(T1)、7.39%(T2)、5.06%(T3)、7.38%(T4)。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比施用,可以显著增加玉米穗粒数,降低秃尖率,进而增加玉米产量。不同配施条件下,T2的产量最高,为12.11 t·hm-2。施氮处理较CK分别增产12.43%、25.75%、19.03%、17.22%。综上,合理的氮肥配施(T2)有利于延缓植株衰老,优化籽粒灌浆进程。本研究对宁南山区氮素高效利用及玉米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陇东旱地冬小麦高产高效简化施肥技术,研究了控释尿素一次性基肥和普通尿素分期施(即一基一追)施肥模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灌浆期冬小麦冠层NDVI值、功能叶SPAD值随施氮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等氮量的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以达到或超过普通尿素分次施用的效果,覆膜与否和肥料处理单因素间差异显著,互作不显著。本试验以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180kg·hm-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中地膜覆盖栽培为3549.0kg·hm-2和13.2kg·mm-1·hm-2;露地栽培为2251.5kg·hm-2和9.15kg·mm-1·hm-2,且产量构成优;施用等氮量的控释尿素较普通尿素能提高灌浆期功能叶SPAD值,即叶绿素含量,有助于延缓后期衰老,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穗粒数和粒重,还能显著增加冬小麦NDVI值,即冬小麦群体密度,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4.
控释肥对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不同配方控释肥,在花生大田试验中与普通复合肥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花生生理特性、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肥料相比,施用控释肥料提高了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干物质积累量等生理指标,对花生主要的农艺性状有显著改善作用。同时与普通肥料相比,控释肥料处理增加荚果产量7.16%~8.35%,增加籽粒产量5.60%~8.28%。此外,控释肥料还可以提高花生籽粒的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和Vc含量,显著改善了花生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小麦花生一体化施肥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大花生品种606为材料,选用N-P2O5-K2O含量相同的普通复合肥和控释复合肥,设置不施肥(CK)、拔节期施普通复合肥(JCF)、拔节期施控释复合肥(JCRF)、挑旗期施普通复合肥(FCF)、挑旗期施控释复合肥(FCRF)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肥料类型及施肥方式对麦套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复合肥处理相比较,控释复合肥处理的F_v/F_m、F_v/F_o和ΦPSⅡ在结荚期之前差异不显著,但在饱果期与成熟期显著高于JCF处理;根系活力与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与F_v/F_m、F_v/F_o和ΦPSⅡ基本一致;控释复合肥处理的SOD、POD和APX在花生苗期无明显差异,但在中后期显著升高,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且小麦挑旗期追肥处理效果优于拔节期追肥。控释复合肥处理对小麦产量无明显影响,但显著提高了花生产量,JCRF处理的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较JCF分别提高5.1%和7.6%,FCRF较FCF处理提高5.9%和8.0%。表明在施NP2O5-K2O等量的条件下,控释复合肥能够满足花生生长后期对养分的需求,改善叶肉细胞的光合性能,增强根系活力和NR活性,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同时,提高中后期清除活性氧的能力,有助于延缓叶片衰老,从而提高麦套花生产量。两类型肥料对小麦和花生两种作物产量的提高均以挑旗期追肥效果最佳,拔节期追肥次之。  相似文献   

6.
宅基地复垦为一大研究热点,在宅基复垦地上种植小麦存在产量低、氮肥利用率低等问题。为探索宅基复垦地上的小麦氮肥最佳施用模式,研究以山农15为试验材料,在宅基复垦地上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研究了控释肥(小麦专用控释掺混肥,氮肥为控释尿素,释放期130天)和非控肥(普通尿素配施磷酸二铵和硫酸钾)的全量(330 kg hm-2)与半量(165 kg hm-2)、表施(土表下5 cm)与深施(土表下20 cm)对小麦产量、土壤氨挥发总量、小麦各生育期土壤耕层全氮含量、氮肥利用率及小麦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控肥相比,控释肥各处理的宅基复垦地小麦产量增加19.30%~30.53%,氨挥发总量减少39.02%~83.60%,小麦各生育期土壤耕层土壤全氮含量较高,氮肥利用效率也显著提高,其中,以控释肥半量深施处理的氨挥发总量最少,肥料利用效率最高,经济效益最大,净收入增产达3208.2 yuan hm-2。综合分析,小麦控释肥165 kg hm-2深施,可作为宅基复垦地上小麦氮肥施用的推广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育期灌水处理对小粒型花生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不同生育时期灌水处理对花生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确定花生水分效率最大时期,采用防雨棚池栽法,对2个小粒型花生品种"花育20号"和"花育27号"分别设置全生育期灌水(CK)、全生育期干旱胁迫处理(T1)、苗期灌水(T2)、花针期灌水(T3)和结荚期灌水(T4)5个处理,对比分析各处理花生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状况并未使叶绿素a含量明显变化,但两品种叶绿素a含量升高或降低幅度受不同处理影响。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响应因品种而异,两品种全生育期干旱胁迫处理下到达峰值的时间不一致。两品种结荚期灌水处理均能增加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花育27号"整个生育期内Fv/Fm值高于"花育20号",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光能转换效率。两个花生品种在结荚期灌水处理均能提高Fv/Fm和Fv/Fo值,提高其光能转换效率,有效避免或减轻了光合机构受损的程度。花针期、结荚期灌水及对照处理能够保持较高的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值,保持较高的光合反应总量,但苗期灌水处理对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没有促进作用。各生育期不同灌水处理中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下降的同时,胞间CO2浓度(Ci)亦下降,表明气孔限制是土壤水分不足状况下花生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花针期和结荚期灌水处理能提高花生叶片的光合能力,表明花生开花以后进行灌水处理是经济有效的灌水方式。  相似文献   

8.
控释肥用量对棉花生长特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国抗棉GK12号为供试材料,以等养分量复合肥作对照,研究不同控释肥施用量对大田棉花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肥处理的棉花株高、茎粗、叶面积均较普通复合肥具有优势。控释肥对大田果枝数、桃数影响显著。在施氮量为75 kg hm-2和150 kg hm-2条件下,控释肥处理的棉花产量较复合肥处理分别增加18.9%和13.6%。在多个棉花生育期,与复合肥处理相比,控释肥处理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未对土壤的铵态氮含量造成显著影响,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普通复肥处理间未出现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控释尿素和控释氯化钾配施对土壤供肥能力和牡丹生长的影响,为牡丹大范围种植中控释肥替代传统化肥提供理论依据。以农民习惯普通尿素配施氯化钾基肥加追肥2次的处理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用量控释尿素(135,270,405 kg/hm~2)和控释氯化钾(90,180,270 kg/hm~2)交互一次性施肥对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黄翠羽"品种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5℃静水浸提条件下,控释尿素和控释肥氯化钾的累积养分释放率分别在84,112天达到80%,养分持续供应能力显著高于普通氮钾肥。等施肥量下控释肥处理较农民习惯施肥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68.0%~157.8%,铵态氮含量46.6%和速效钾含量16.1%~122.6%;提高了牡丹株高8.6%、茎粗25.3%和单株花数25.1%。控释氮钾配施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牡丹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具有显著交互作用。试验条件下优选的控释尿素和控释氯化钾用量分别为270,90 kg/hm~2。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和控释氯化钾较习惯施肥省时省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牡丹生长,在牡丹种植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控释尿素不同施用条件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即CK(空白处理,不施氮肥)、100%PU10/0(普通尿素全量基施,N 240 kg·hm-2)、100%PU6/4(60%的普通尿素基施、40%的普通尿素于拔节期追施,N 240 kg·hm-2)、80%PU6/4(60%的普通尿素基施、40%的普通尿素于拔节期追施,N 192 kg·hm-2)、100%CRU(全量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基施,N 240 kg·hm-2)、80%CRU(80%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基施,N 192 kg·hm-2)和40%CRU+40%PU(40%树脂包膜控释尿素+40%的普通尿素基施,N 192 kg·hm-2)。结果表明,无论是产量效应还是氮素利用效应,树脂包膜控释尿素(CRU)处理总体优于普通尿素(PU)处理,尤其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40%CRU+40%PU)效果最佳,以7 709 kg·hm-2的产量、36.44%的氮肥吸收利用率、15 946元·hm-2的相对净收入达到处理间最高水平。该处理在减少氮素投入量的情况下,不仅促进了冬小麦增产,而且显著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拥有较高的产投比。因此,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的配施处理(40%CRU+40%PU)是本试验条件下最优的氮肥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花后物质生产及叶片功能特性,采用大田试验,以玉米耐低氮品种‘正红311’和低氮敏感品种‘先玉508’为试验材料,在6个氮水平下研究花后物质生产及叶片功能特性。结果表明:施氮可显著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光合速率,延缓花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全氮含量的下降,抑制生育后期叶片C/N值的增加,从而提高玉米的最终产量。耐低氮品种‘正红311’花后干物质积累、叶片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均显著高于低氮敏感品种‘先玉508’,‘正红311’较‘先玉508’平均提高30.5%、9.2%、35.0%和8.8%。两品种吐丝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耐低氮品种‘正红311’平均较低氮敏感品种‘先玉508’提高4.85%。两品种吐丝后叶片氮含量差异不大,但‘正红311’和‘先玉508’吐丝?成熟期叶片全氮含量分别下降31.5%和34.9%,‘正红311’降幅低于‘先玉508’。两品种花后叶片C/N值差异显著,‘先玉508’较‘正红311’平均提高5.95%。与低氮敏感品种‘先玉508’相比,耐低氮品种‘正红311’花后叶片光合速率更高、叶面积指数更大,而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全氮含量降幅与C/N值增幅更低,延缓了生育后期叶片的衰老,延长了叶片的功能期,增加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施用氮肥可有效提高‘正红311’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延缓其生育后期叶片C/N值升高,而‘先玉508’需要较高的施氮水平才能维持其花后叶片光合速率和全氮含量。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玉米覆膜栽培条件最佳缓释专用肥用量,促进轻简化高效施肥技术推广,试验设缓释专用肥不同用量900 kg·hm-2(ZF900)、1 200 kg·hm-2(ZF1200)和1 500 kg·hm-2(ZF1500)、测土配方推荐组合(OPT)和不施肥处理(CK)5个处理,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玉米复混缓释专用肥料不同...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品种‘正红2号’和‘正红115’为材料,通过2014年和2015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低磷土壤条件下,硅磷肥配施对玉米拔节期和吐丝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面积指数,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探讨施硅及硅磷配施的增产效果。结果显示,与对照(不施磷肥和硅肥)相比,施磷、施硅和硅磷配施处理均可提高玉米拔节期和吐丝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增加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各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降低灌浆期和成熟期叶片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和灌浆期茎鞘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提高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和收获指数,降低秃尖长度,增加穗长,最终提高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其中施用磷肥增加或降低上述指标的效应明显大于施用硅肥,硅磷配施增加或降低上述指标的效应又明显大于单施磷肥或单施硅肥,硅和磷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和配合效应。2014年和2015年玉米籽粒产量均与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施磷肥相比,硅磷配施处理分别增产1 288.57 kg·hm~(-2)(2014年)和1 313.61 kg·hm~(-2)(2015年),且2015年的增幅明显大于2014年,硅、磷表现出稳定的增产效应。综上所述,在四川丘陵低磷土壤条件下,合理进行硅磷肥配施,既能提高玉米生育前期物质生产能力和干物质积累量,又能改善生育后期干物质在玉米各器官中的分配,促进籽粒灌浆结实,最终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4.
单粒精播对夏直播花生生育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单粒精播对夏直播花生的个体发育和群体结构以及产量的影响,以‘花育22号’花生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麦茬夏直播花生单粒精播(SS)和双粒穴播(DS)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的植株发育动态、叶片生理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夏直播花生单粒精播在生育前期的主茎高和侧枝长均高于双粒穴播,而在生育后期则低于双粒穴播,但差异不显著。单粒精播在各个生育期的主茎节数、主茎绿叶数、分枝数和叶面积指数均高于双粒穴播,尤其是分枝数差异显著。夏直播花生单粒精播在饱果期和成熟期的叶片SOD、POD、CAT活性和叶绿素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双粒穴播,而其MDA含量低于双粒穴播,其中在成熟期除了CAT活性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指标均显著差异。夏直播花生单粒精播的单株饱果数增多,单株果重增加,荚果产量显著高于双粒穴播。夏直播花生荚果产量与单株果重和叶片净光合速率极显著正相关,与经济系数、主茎绿叶数、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风化煤复合包裹控释肥对小麦产量、叶片净光合速率(Pn)、植株干重及养分和土壤速效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均较不施肥(CK)和氮磷钾配施(NPK)小麦产量提高,结构改善。与NPK相比成穗数降低,千粒重和穗粒数提高;等养分量控释肥增产6.69%~16.92%。控释肥使冬小麦中后期叶片Pn、植株干重、全N和全K含量提高;等养分量控释肥较NPK处理子粒蛋白质含量提高。与NPK处理相比,控释肥处理土壤速效养分在冬小麦生长发育前期低、中后期高,同时提高了土壤酶活性,有利于小麦养分吸收与运转,使得肥料利用率提高。供试控释肥中以水玻璃控释材料包裹的控释肥(WCRF)效果最好,明显激活了土壤酶活性,使土壤养分供应充足,小麦生长发育后期叶片Pn、干重及养分含量及子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密度和有机肥对苏北滩涂蓖麻群体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于2013-2015年连续3年在江苏省大丰市金海农场沿海滩涂试验基地进行蓖麻种植密度和有机肥试验,探讨江苏沿海滩涂连续有机肥施用和种植密度对蓖麻群体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设高(18 000株·hm~(-2))、中(15 000株·hm~(-2))、低(12 000株·hm~(-2))3个种植密度与3个有机肥施肥水平(12 000 kg·hm~(-2)、6 000株·hm~(-2)和0 kg·hm~(-2))的田间小区互作试验。在蓖麻各生育期调查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叶面积指数、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穗部性状及籽粒产量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连续3年施用有机肥可明显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中密度下施用12 000 kg·hm~(-2)有机肥使开花期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比不施有机肥处理分别升高47.37%、169.21%、54.65%和13.77%,达到显著水平(P0.05)。有机肥施用增加了中、低密度下蓖麻生长后期叶面积指数与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对群体生长率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中密度群体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达到高密度水平。中密度群体增施有机肥还促进了干物质在花后生殖器官中所占比重,且单株有效穗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效补偿了密度降低带来的蓖麻群体产量降低,最终中密度处理下施用12 000 kg·hm~(-2)有机肥蓖麻获得最高产量(3 943.77 kg·hm~(-2)),与高密度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通过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并增施有机肥能够有效合理地调控蓖麻群体生长,促进干物质的合理分配和转移,实现了保穗增重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单粒精播对花生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田条件下,以花生大粒品种‘花育22’为试验材料,研究高(S1:27万穴·hm~(-2))、中(S2:22.5万穴·hm~(-2))低(S3:18万穴·hm~(-2))3种密度单粒精播与传统双粒穴播(CK:13.5万穴·hm~(-2))之间花生氮、磷、钾的累积吸收、分配特性及产量的差异,探讨适宜的单粒精播密度及其高产的养分生理基础。结果表明,与CK相比,S1和S2均不同程度提高花生单株及群体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但S1的单株提高幅度小于S2,且在饱果期单株吸收能力迅速下降,群体养分累积吸收量与CK相比无显著变化;S2在整个生育期内都具有较高的单株及群体养分累积吸收量,生育后期效果尤为显著;S3虽然具有较高的单株氮、磷、钾累积吸收量,但群体累积吸收量较低。从养分分配特性看,S2和S3的荚果氮、磷、钾分配系数均显著高于CK,S1与CK之间差异不显著。从荚果产量看,S2产量最高,增产8.1%,其次为S1,增产2.5%,S3产量略有降低。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S2产量显著提高的原因是合理的种植方式及密度改善了花生农艺性状,提高了单株生产力及经济系数。S1由于群体密度较大,单株生产力提高不明显,经济系数较低,所以产量无显著提高。S3虽然单株生产力较高,但群体数量不足,没有达到增产效果。高产田条件下,大粒花生单粒精播密度为22.5万穴·hm~(-2)较为适宜,有利于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提高花生养分吸收及营养物质向荚果的分配转移,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8.
以耐盐品种‘花育25号’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18.0万穴·hm~(-2)(M1)、19.6万穴·hm~(-2)(M2)、21.4万穴·hm~(-2)(M3)、23.5万穴·hm~(-2)(M4)、26.0万穴·hm~(-2)(M5)5个单粒精播播种方式下的种植密度和双粒穴播播种方式下的11.6万穴·hm~(-2)(M6)、13.0万穴·hm~(-2)(M7)、14.7万穴·hm~(-2)(M8)3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和播种方式对盐碱地花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讨盐碱地花生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播种方式。结果显示,1)土壤盐碱胁迫较大程度地抑制了花生植株的生长发育,与非盐碱地花生相比,盐碱地花生主茎高和侧枝长明显降低,仅分别为25.6 cm和29.0 cm左右。2)单粒精播方式下,在19.6~26.0万穴·hm~(-2)范围内,主茎高和侧枝长在饱果期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荚果膨大前和饱果期后,单粒精播方式下一、二次分枝数显著高于双粒穴播,且在M2~M4密度范围内,其基部茎长随密度增大而缩短但差异不显著。基部茎长和茎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结荚期前,且以茎的伸长速度快于横截面积增大速度,生育后期基部茎长和茎粗均趋于稳定。3)盐碱地花生叶片和茎+叶柄光合产物快速积累期主要在花针期和荚果膨大期,叶片最大生长速率(Vm)只有茎+叶柄Vm的一半,叶片快速生长早于茎+叶柄5 d左右,且双粒穴播方式下叶片和茎+叶柄最大生长速率出现的时间(Tm)明显滞后于单粒精播方式。单粒精播方式下盐碱地花生地上部营养器官Vm随种植密度增加表现为"抛物线型"变化,M4处理下的叶片和茎+叶柄的Vm最大,分别为0.492 5 g·株-1和0.878 3 g·株-1。4)种植密度对盐碱地花生各生育时期光合产物的积累影响较为显著,但对各时期各器官中分配率的影响差异较小。盐碱地花生光合产物分配规律与非盐碱地花生基本一致,生育前期光合产物主要分配在茎和叶片等营养器官中,至饱果期约1/3以上的光合产物分配于荚果中。5)种植密度对单粒精播方式下荚果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各处理下的籽仁可溶性糖、蛋白质、脂肪和油酸/亚油酸(O/L)等影响不大。中轻度盐碱土区,采用单粒精播的播种方式时,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9.0~23.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氮、磷用量对杂种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20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磷用量对杂种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N122.5~337.5kg/hm2,P2O590~270kg/hm2范围内,随肥料用量增加杂种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Chl)含量、可溶蛋白(Pro)含量、气孔导度(gs)和叶肉导度(gm)均升高,光合功能期延长,叶源量增加。母本(C6-38)与杂种F1表现相同趋势,而父本(Py85-1)在中肥和高肥处理下各指标的表现与杂种小麦相反。在旗叶整个老化过程中,杂种小麦与双亲本均值相比的净光合速率和光合功能期的平均优势均随氮、磷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各施肥水平下均以老化后期大于前、中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