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华猕猴桃品种的生物量地上—地下分配格局对果树栽培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地上生物量"现存量法"和地下生物量"挖掘法",对5 a生中华猕猴桃品种‘华优’和‘Hort16A’的生物量地上—地下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1)‘华优’和‘Hort16A’2个品种地下生物量远小于其对应的地上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是地下生物量的3~5倍。2)‘华优’和‘Hort16A’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均呈典型的倒金字塔型分布,地下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符合一元线性函数减少的规律。3)在垂直分布上,2个品种地下生物量主要集中分布在0~40 cm土层,且各层分配比例有差异;在水平分布上,‘华优’主根和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40 cm,而‘Hort16A’主根主要分布在0~40 cm,细根在40~80 cm。4)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偏小,与果园管理水平有关。【结论】对5 a生‘华优’和‘Hort16A’品种灌溉水肥深度均应保持在40 cm土层为宜;‘华优’水平宽度应保持在距离树干60 cm,而‘Hort16A’应保持在100 cm,随着树龄增长应适时调整水平距离。在田间水肥管理中应根据品种特点,通过科学的土壤管理方法提高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值。  相似文献   

2.
草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之一,草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研究草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因素,对于准确评估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该研究在对现有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自然因子、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草地土壤碳储量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草地土壤有机碳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草地固碳对外界因子的响应机制和适应对策,提出了草地土壤碳储量影响因素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对今后草地土壤有机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地下真菌的生态和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awk.  LE  常明昌 《中国食用菌》1989,(4):11-12
此文是英国L. E. Hawker博士所著《地下真菌》(Hypogeous Fungi)一文中的一部分,原文虽发表在1955年,但至今仍对我国地下真菌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有着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对地下真菌的研究历史很短,仅在近几年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学者们的兴趣。估计此文的发表定将对我国地下真菌的研究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天然草地、由天然草地转化成的农用坡耕地和22年生小叶杨人工林3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以揭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养分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规律,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建设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明显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且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22年生小叶杨人工林天然草地农用坡耕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垂直分布表现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速效钾、全氮、pH以及容重呈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可作为衡量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豆科和禾本科混播草地是人工草地的主要建植方式之一,探究其间的产量表现和竞争作用,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的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禾本科牧草柳枝稷和豆科牧草苜蓿为试验材料,按照不同种植密度进行混作盆栽控制试验,测定柳枝稷和苜蓿各生长特征指标的变化,以相对竞争指数(RCI)与相对总产量指数(RYT)揭示二者之间的竞争作用和混作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下柳枝稷和苜蓿株高变化不明显,即种内和种间竞争作用对株高的影响较小。柳枝稷的分蘖数和地上部分生物量随种植密度的加大持续降低,而相同种植密度下,二者在单作和混作处理下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上述2个指标主要受种内竞争的作用。而柳枝稷的地下部生物量和苜蓿的茎粗、根粗、地上地下部生物量等指标同时受种内和种间竞争的约束,尤其是低、高密度混作时根冠比显著下降,表明柳枝稷和苜蓿的种间竞争主要体现在地下部分。柳枝稷RCI值在中低混作密度下均低,而苜蓿在各混作密度下均较高,表明苜蓿生长受到柳枝稷的抑制作用。柳枝稷与苜蓿混作虽然存在种间竞争作用,但在二者之间的互补效应下该模式可获得较高的生物量(RYT1)。上述结果可为优化人工草地栽培制度,提高牧草产量、土地利用率及维持草地生产力,提供新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期刊网生物量文献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采用文献统计与条件检索方法,搜集了1975—2015年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生物量研究文献,对文献的题名、来源、发表时间、数据库、内容、被引用及下载次数等相关信息文献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学者对生物量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1975—2005年生物量研究的文献数量缓慢波动上升,2006年发文量迅速增多,之后处于居高不下的态势;国内对生物量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主要集中在各农业和林业高校中;生物量在生态学领域中受到高度重视,在农业、林业及草地研究领域中也受到较为广泛关注。生物量文献中核心期刊的被引用率较高,这说明生物量在该领域中具有核心效应,在学术界得到较高重视;森林生物量的研究逐渐形成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延伸至草地生物量及耕地生物量的研究。总体来讲,目前生物量研究大多以宏观为主,微观环境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7.
亚热带地区野生草地早熟禾夏季休眠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4份草地早熟禾在亚热带地区的夏季休眠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生长速度、生物量、草坪质量等方面综合判断,不同草地早熟禾在夏季进入休眠的时间和程度不同,其中P07和PCK进入了完全休眠,休眠时间分别在7月27日和8月6日;P03仅进行了半休眠,时间为9月5日;P06在整个夏季都未进入休眠状态;休眠期草地早熟禾主要表现为:生长速度几乎停滞,生物量出现较大幅度程度的降低,草坪质量下降严重,并且出现较大的枯黄率;相关分析表明,生长速度、生物量、草坪质量是判断草地早熟禾夏季休眠的有效指标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贵州30个产地的150份白及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株高、花数、叶片数、茎数、多糖含量等20个表型性状的相关性,筛选优质高产的间接指标,以期为白及优质种质资源筛选及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贵州栽培白及表型性状变异系数为15.99%~87.88%,其中地下生物量干质量变异系数为76.42%,多糖含量变异系数为16.3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表型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地下生物量干质量与地上性状茎数、茎粗、叶宽、叶片数、地上生物量干质量均存在极显著(P<0.01)正相关,而多糖含量与各性状之间无显著相关性;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地上性状的茎数对地下生物量干质量正向直接作用最大、地上生物量干质量对地下生物量干质量正向间接作用最大,对多糖影响最大的地上性状为茎数.综合分析可知,白及地上性状茎数和地上生物量干质量可作为优质高产筛选的重要间接指标,宜选择地上生物量大、茎数多的种质作为白及高产优质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9.
利用主成分综合因子得分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理论对宁夏天然草地气象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天然草地初级生产力与各气候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关联分析,研究各气象因子对天然草地初级生产力的制约效应。结果表明:宁夏干旱地区13个市县天然草地的气象质量可以划分为3个等级,半干旱区6个市县的天然草地的气象质量可以划分为2个等级。限制宁夏干旱区天然草地初级生产力最主要的气象因子是4~9月降水量,其次是年降水量、湿润度和年蒸发量;宁夏半干旱区天然草地初级生产力最主要的限制气象因子是湿润度,其次是4~9月降水量、年降水量和无霜期。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房价的飙升,地下空间的开发问题极为迫切,因此,地下空间的无障碍问题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了分析,在结合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设计的方法及相关问题处理。最后得出了合理的地下空间设计将会给城市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盆栽土培试验,以10个不同基因型甘蔗栽培原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低磷和高磷两个处理对伸长期甘蔗株高、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品种间,植株的株高、生物量干物质累积和根冠比均达到显著水平,品种AO0005的株高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干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而高磷处理下地下部分生物量干重低于低磷胁迫处理。对伸长期甘蔗根冠比在低磷胁迫下对磷素的反应分析,品种CO0017和AO0108对磷素反应最敏感。  相似文献   

12.
轮叶百合生物量分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针阔混交林下球茎类植物轮叶百合(Lilium distichum)为试材,研究轮叶百合各器官生物量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节中,轮叶百合各器官生物量总体上先增加后减少,在7月末达到最大,8月以后球茎、茎叶和根的生物量不断减少,果实生物量不断增加。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的平均值为球茎茎叶根花果,大量物质和能量被分配到地下球茎中(平均43.11%)。6月初,球茎生物量增长速率高于其器官,6月中旬球茎生物量首先出现负增长,8月份以后植株开始枯萎,各器官生物量均出现负增长。球茎、茎叶和根生物量分别与总生物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以上分析说明,为了适应温带针阔混交林下光照等变化,球茎在轮叶百合整个生长季节中发挥了能量调节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地下车库顶部的生态性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璞 《中国园艺文摘》2009,25(8):96-97,85
现今住宅小区规划为增大室外景观布置,大多将车库移至地下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而由于景观设计是在建筑设计之后进行的,甚至是在建筑已经开始施工之后进行的,建筑上已经定型的条件,对后续的景观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制约。着重从地下车库顶部景观的生态性设计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菜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瓜菜》2017,(8):1-6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了较大风险。农田氮素随地表径流流失和地下淋溶是引起日益突出的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氮素养分是影响蔬菜产量的重要因子,为追求经济效益,菜地氮肥投入量大,过量施肥造成的氮素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笔者综述了菜地氮素迁移转化研究现状,探讨了菜地施肥、地表径流、地下淋溶、氨挥发等菜地土壤氮素迁移和转化途径,分析了土壤中氮素矿化、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朱缨花属(Calliandra Benth.)植物全球约125种,其中细叶粉扑花(Calliandra brevipes)、红粉扑花(Calliandra emarginata)和朱缨花(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等较为常见。通过对3种朱缨花属植物扦插幼苗的形态指标和生物量进行测量,采用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研究同属植物间的差别和共性。结果表明:3种朱缨花属植物地下部分根的生长较为相近,根冠比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植物生物量的大小存在较大差异;根长、高径比(株高与地径的比值)与生物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地上、地下与总生物量之间相关性显著,其中又以地上部分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试验研究了滴灌和膜下滴灌处理对番茄植株茎粗、株高、地上部分和地下根系生物量以及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对滴灌措施下的番茄植株的株高和茎粗与滴灌处理相比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积累均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植株的根冠比,并促进了番茄产量的提高,覆膜对滴灌措施下的番茄生产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综合生产中的除草、防病等因素,在番茄生产中对滴灌措施采取覆膜处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肌醇及钙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均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分析两者协同作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的肌醇结合钙处理大白菜幼苗,分析了其对大白菜生长的促进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肌醇和钙处理后,显著提升大白菜的生物量,效果强于单一因子处理,地上部叶绿素含量及地下部根系活力也与外源肌醇及钙浓度呈正相关,SOD活性在肌醇及钙处理后也呈上升趋势,且明显促进了植株对钾离子和钙离子的吸收,但镁离子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以1株野生菌株"草原一号"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法,研究培养基中不同营养因子对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甘露醇29.47g/L,蛋白胨7.39g/L,复合维生素B11.02g/L,硫酸镁为0.6g/L,菌丝体生物量最高可达到25.023g/L,与试验模型预测值一致。  相似文献   

19.
闫永亮  马艳弘 《食用菌》2006,(Z1):26-27
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了在液体培养中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对竹荪菌丝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麦芽糖、葡萄糖是适合竹荪菌丝生长的碳源,但从成本上考虑以蔗糖为碳源更为合适;黄豆粉是竹荪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在不同的无机盐中,MgSO4对竹荪菌丝生物量影响最大,CaCl2、ZnSO4也能明显地促进竹荪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小菇属真菌(Mycena sp.)是天麻种植的重要萌发菌,系统研究小菇属真菌的营养生长因子需求,对天麻产业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小菇属真菌菌落直径和生物量同时增加作为优化目标,利用均匀设计法对影响真菌生长的14个营养因子进行配比优化,获得的最优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4 g·L~(-1)、蛋白胨4 g·L~(-1)、酵母膏4 g·L~(-1)、甘露醇8 mg·L~(-1)、烟酸4 mg·L~(-1)、 KH_2PO_41.6 g·L~(-1)、 MgSO_4·7H_2O 1.6 g·L~(-1)。在25℃, pH5.5培养21d,菌落直径达到69 cm,生物量为0.2685 g。可溶性淀粉和KH_2PO_4,蛋白胨和酵母膏间的交互作用对菌落直径有显著影响;蛋白胨和MgSO_4·7H_2O,甘露醇和MgSO_4·7H_2O间的交互作用对生物量大小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小菇属真菌生长的营养因子较多,且其多被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