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卡那霉素间接鉴定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利用卡那霉素间接鉴定转基因抗虫棉的方法。结果表明,在棉花苗期使用8000mg/kg卡那霉素溶液处理子叶,或者在蕾期使用6000mg/kg卡那霉素溶液处理棉株顶部第2片展开叶,7~9d后非转基因棉株的叶片点液处出现黄色斑块,而转基因抗虫棉的叶片仍为正常绿色,从而简便有效地鉴别出转基因抗虫棉。经网室接虫测试和室内饲养生物学测试方法验证,该方法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抗虫棉田间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NPTⅡ基因 (卡那霉素标记基因 )与Bt抗虫基因紧密连锁的关系 ,试验研究了利用卡那霉素水溶液点涂叶片在田间快速鉴定携带转Bt基因抗虫棉株的方法。虫测鉴和Bt基因遗传规律调查证明该方法简便、快速、有效 ,可在转基因抗虫棉育种选择和繁种保纯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接虫鉴定技术,对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新棉33B的4个代别转基因材料进行了抗棉铃虫鉴定。结果表明,新棉33B各代别对棉铃虫均表现一定的抗虫性,同一转基因材料各代别间抗虫性依次为:第1代种、第2代种、原代种、第3代种。经抗虫棉饲喂的幼虫由于受抗虫棉不同程度的毒蛋白影响,抑制了幼虫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结果影响了化蛹时间、蛹的质量和产卵量。  相似文献   

4.
转Bt基因抗虫棉卡那霉素田间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转基因抗虫棉不同时期、不同叶片对卡那霉素不同浓度的反应及其与棉花抗虫性的关系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选取4 000 mg·L-1的卡那霉素液在棉花苗期、蕾期涂抹棉株倒二片平展叶最适宜,田间卡那霉素反应与田间棉铃虫发生实况结果吻合率高.说明棉花田间抗卡那霉素反应能够准确检测转基因抗虫棉,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的田间检测转基因抗虫棉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抗虫棉筛选与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卡那霉素抗性鉴定法和Bt基因PCR扩增法联合检测共9个回交群体的抗虫性,对180株NPTⅡ阳性的植株进行PCR扩增,获得170个Bt基因条带.结果表明,符合率在阳性植株上为94.4%,非阳性植株上为96.7%,认为分子特异性标记检测法与卡那霉素涂抹鉴定法相结合,是选育转基因抗虫材料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本试验选育出一批高世代的抗虫棉材料,为抗虫棉新品种的选育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转基因抗虫棉根际卡那霉素抗性细菌的种群动态,检测转基因棉卡那霉素抗性细菌nptII基因漂移。【方法】采用常规培养方法分析了转基因抗虫棉GK12、GK19、33B、SGK321,常规棉泗棉3号、33、石远321等7个棉花品种根际卡那霉素抗性细菌种群在棉花整个生育期的种群动态变化。以质粒pBI121为对照,设计nptII基因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对分离的根际卡那霉素抗性细菌菌株进行nptII基因漂移检测。【结果】7个棉花品种根际卡那霉素抗性细菌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同一棉花品种不同采样时间卡那霉素抗性细菌数量差异显著,而同一采样时间抗虫棉和对应的受体棉间差异不显著。Simpson、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受体棉根际卡那霉素抗性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高于转基因棉。PCR检测结果表明,21株卡那霉素抗性细菌菌株中18株发现有阳性片段,但其测序结果与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序列比对的同源性未能达到100%,不能判断nptII是否发生了转移。【结论】根际卡那霉素抗性细菌的数量在转基因棉与对应受体棉之间差异不显著,受体棉根际卡那霉素抗性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转基因棉,更均匀稳定。未发现转基因棉卡那霉素抗性标记基因nptII向根际细菌的基因漂移。  相似文献   

7.
陕204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用我国转基因抗虫棉材料GK95-1(晋棉26)作母本,陕棉4080作父本杂交,F1用中206回交,经抗卡那霉素标记基因鉴定、"优生境——逆境交替选择"而育成。2005年通过国家农业部转基因农业品种安全性评  相似文献   

8.
邓欣  赵廷昌  高必达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1):2488-2494
 【目的】研究转基因抗虫棉叶围卡那霉素抗性细菌的种群动态变化,并监测nptⅡ基因向叶围细菌漂移的情况。【方法】采用常规培养的方法分析转基因抗虫棉33B、SGK321和GK12、受体棉33、石远321和泗棉3号叶围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细菌在整个生育期的种群动态变化,并以质粒pBI121为对照,根据nptⅡ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菌落PCR方法对分离的叶围卡那霉素抗性细菌进行nptⅡ基因漂移监测。【结果】6个棉花品种的叶围卡那霉素抗性细菌总数量和群落多样性指数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同一棉花品种不同采样时间之间差异显著,而同一采样时间抗虫棉和对应的受体棉间多数差异不显著。在转基因抗虫棉品种SKG321,GK12及受体棉泗棉3号的叶围细菌中发现阳性片段。【结论】叶围卡那霉素抗性细菌的总数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抗虫棉与对应的受体棉之间多数差异不显著。转基因抗虫棉中的nptⅡ基因可能向叶围细菌漂移。  相似文献   

9.
王振  邓欣  赵廷昌  刘学敏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1):4401-4408
【目的】研究转基因抗虫棉根际卡那霉素抗性细菌的种群动态,检测转基因棉卡那霉素抗性细菌npt II基因漂移。【方法】采用常规培养方法分析了转基因抗虫棉GK12、GK19、33B、SGK3,常规棉泗棉3号、33、石远321等7个棉花品种根际卡那霉素抗性细菌种群在棉花整个生育期的种群动态变化。以质粒pBI121为对照,设计npt II基因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对分离的根际卡那霉素抗性细菌菌株进行npt II基因漂移检测。【结果】7个棉花品种根际卡那霉素抗性细菌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同一棉花品种不同采样时间卡那霉素抗性细菌数量差异显著,而同一采样时间抗虫棉和对应的受体棉间差异不显著。Simpson、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受体棉根际卡那霉素抗性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高于转基因棉。PCR检测结果表明,21株卡那霉素抗性细菌菌株中18株发现有阳性片段,但其测序结果与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序列比对的同源性未能达到100%,不能判断npt II是否发生了转移。【结论】根际卡那霉素抗性细菌的数量在转基因棉与对应受体棉之间差异不显著,受体棉根际卡那霉素抗性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转基因棉,更均匀稳定。未发现转基因棉卡那霉素抗性标记基因npt II向根际细菌的基因漂移。  相似文献   

10.
通过 5个隐性核不育系材料与 5 2个来源不同的抗卡那霉素标记的单价转基因抗虫棉进行双列杂交 ,做连锁测验 ,创建具有标记的核不育系材料。F2 代苗期通过叶片涂抹适当浓度的卡那霉素溶液进行连锁测验。连锁紧密的 ,抗卡那霉素的均为可育株 ,不抗的为不育株 ;连锁较紧密的 ,除苗期鉴定外 ,开花时需要拔除 10 %连锁互换部分的可育株。这个材料应用于棉花杂交制种 ,比需拔除 5 0 %的一般核不育材料 ,可大大降低制种成本  相似文献   

11.
野生棉种多茸毛是一种形态抗蚜性状,其抗虫机理在于阻碍害虫特别是刺吸式害虫的取食,对幼虫的移动产生机械障碍作用,对棉蚜、棉叶螨、棉叶蝉、红铃虫等棉花害虫具有抗性。通过远缘杂交方式将野生棉种的多茸毛性状转育到栽培种陆地棉上,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Bt基因导入形态抗蚜棉,获得转Bt基因形态抗虫棉纯合系;对纯合系2种害虫的抗性检测表明,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高抗棉铃虫特性导入到形态抗蚜棉,但转化株系仍然保留了受体材料的抗蚜性状。表明通过远缘杂交与转基因技术可以实现多茸毛抗蚜性状与转基因抗棉铃虫性状的融合,并可有效解决棉花生产上的主要虫害。  相似文献   

12.
从转Bt基因抗虫棉田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适合本农区种植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种植比例对棉铃虫发生程度的影响、转Bt基因抗虫棉田天敌种群的消长动态、主要害虫的监测要点及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等7个方面,探讨了转Bt基因抗虫棉在江苏沿海地区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3.
转Bt基因抗虫棉棉铃虫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1995~1997年就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及棉铃虫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虫棉对棉铃虫具有很强的内在抗性,对初孵幼虫致死率达90%以上,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严重,其毒力随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在棉铃虫大发生年份,对二、三代棉铃虫不进行药剂防治则显著减产。初步提出抗虫棉的棉铃虫防治策略为:二代以保棉株生长点为主,三代要重点防治以保蕾铃。其防治指标是: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200~300粒,三代百株累计卵量80~120粒。  相似文献   

14.
江苏沿海地区Bt棉主栽品种的性状评价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室内饲养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苏棉9号"比较,4个Bt棉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饲喂Bt棉组织,能使棉铃虫幼虫发育延缓、蛹期缩短和蛹重减轻;1~3龄棉铃虫幼虫对Bt棉的敏感程度高于4龄以上幼虫。田间调查结果表明,Bt棉田棉铃虫的虫量和蕾铃被害量与对照棉田差异极显著,其趋势与室内试验一致。在棉花品种的生育特性方面,4个Bt棉品种的株高和果枝数与"苏棉9号"相近;蕾铃数量及成铃率高于或接近于常规棉;各品种间生长发育指标的差异均达不到显著水平。按照供试的4个Bt棉品种在当地的抗虫性及丰产性状的优劣排序,依次为"鲁棉研15">"中棉所29">"南抗3号">"科棉1号"。  相似文献   

15.
2000-2001年在新疆喀什叶城县研究了转Bt基因棉MD-80不同发育阶段对棉铃虫的抗性表达和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果表明:1)转Bt基因棉棉叶对棉铃虫初孵幼虫有2个抗性高峰期5月中下旬和7月底,抗虫性分别为94.5%和83.3%,8月份抗性最低(22.7%),而河南的研究表明8月份正是第2个抗性高峰,抗虫效果高达93.8%;2)7月上旬棉株不同器官抗棉铃虫的强弱依次为:棉苞叶(96.7%),棉蕾(74.2%),花瓣(60%),棉叶(50.2%),棉铃(30%),花蕊(26.8%);3)转Bt基因棉对不同龄期棉铃虫抗性随着龄期的增大而降低;4)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均匀度顺序依次为普通棉对照田(不进行任何防治,0.7706和0.1883),Bt棉药防田(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0.3968和0.0931),Bt棉自控田(仅依靠自然天敌控制害虫,0.2211和0.0549),优势集中性依次为Bt棉自控田(0.9264),Bt棉药防田(0.8625),普通棉对照田(0.6881),表明普通棉对棉田的节肢动物群落最稳定,Bt棉药防田次之,Bt棉田自控田最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2个转Bt+CPTI双价基因抗虫低酚棉"C020"和"C022"的抗虫性及抗病性,室内棉叶鉴定结果显示,2个抗虫低酚棉对棉铃虫的抗性表现为低抗,其抗性虽略高于常规有酚棉"泗棉3号",但明显不如抗虫有酚棉"SGKz9";而田间罩笼接蛾鉴定结果显示,2个抗虫低酚棉的抗性综合评价均表现高抗,其抗性等级与抗虫有酚棉"SGKz9"一致,明显优于有酚常规棉"泗棉3号"。但抗虫低酚棉的抗病性表现一般,其中"C020"高抗枯萎病、感黄萎病;"C022"耐枯萎病、感黄萎病。  相似文献   

17.
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及其天敌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年和2000年对转基因棉田棉铃虫及天敌进行了定点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棉对棉铃虫成虫、卵无驱避作用和抗性表现,不影响棉铃虫在植株上的落卵量,但转基因棉第二、三代棉铃虫幼虫数量与常规棉相对显著减少,存在明显抗虫性。转基因棉不影响捕食性天敌的数量。  相似文献   

18.
转Bt基因抗虫棉Bt毒蛋白表达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抗体夹心ELISA技术 ,对转Bt基因抗虫棉植株中Bt毒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Bt基因在所检测的器官中均有表达 ,但是不同器官中的Bt毒蛋白含量明显不同。在苗期全展功能叶中Bt毒蛋白含量最高 ,根、茎和叶柄中含量较低 ;不同生育期的功能叶中Bt毒蛋白含量差异显著。Bt毒蛋白含量在苗期叶片中最高 ,蕾期次之 ,花铃期最低。随着棉花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 ,Bt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强度逐渐减弱。Bt基因在棉株体内的表达随着器官的不同 ,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出时空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从棉花种植、供试棉株器官选择、棉铃虫饲养、标准试虫选择、室内生测方法、抗性级别评价标准等方面 ,系统地总结了转 Bt基因棉抗虫性的室内鉴定技术。以从美国引进的转 Bt基因棉“保铃棉 32 B”为参考 ,对我国自行培育的第一个转 Bt基因棉“品种国抗棉 1号”的抗虫性进行了较系统的比较鉴定。  相似文献   

20.
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系)生育特点与种植效益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3类抗虫棉品种(系)生长发育和种植效益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抗虫杂交棉6H1和H9513在生长发育上有明显的优势,常规抗虫棉美国33B表现苗弱、前期生长慢、后发性强的特点。两个抗虫杂交棉品系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中棉所9418,两个常规抗虫棉的产量比对照低5%~20%。抗虫棉品种(系)的总治虫用工可减少57%,其中减少防治棉铃虫用工70%;总治虫用药投入减少70%,其中防治棉铃虫用药投入减少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