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齿瓣石斛病原链格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齿瓣石斛(Dendrobium devonianum Paxt.)黑斑病病原物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进行分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齿瓣石斛叶片中分离黑斑病病原物链格孢菌,以PSA为基本培养基,研究培养基pH值、附加不同碳源和氮源、温度、光照等培养条件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齿瓣石斛链格孢菌菌丝最适宜生长的温度25℃,20℃最宜产孢;最适宜的pH值为5~6;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产孢量以光暗交替下培养最多;在PSA培养基上加入淀粉或硝酸铵对菌丝生长最好,产孢则以葡萄糖较好,在其他碳源或氮源的培养基上极少产孢.齿瓣石斛链格孢菌适宜在PSA培养基pH值为5~6,附加一定葡萄糖和硝酸铵,25℃和光暗交替下生长.  相似文献   

2.
芍药进入设施栽培后,常发生一种枝叶枯萎现象,危害严重。为明确病害发生原因,了解发病规律,笔者对北京地区设施栽培的芍药枝叶枯萎现象进行定期观察。通过分离培养、病原菌形态特征和寄主范围测定,鉴定该病为芍药灰霉病,其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研究表明,该菌生长产孢的温度范围是4~28℃,最适合的温度范围是16~24℃;pH 2~11范围都可以生长,最适的pH范围是3~5,pH为2时不能产孢;光照对菌落生长和产孢影响显著,给予一定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黑暗有利于产孢,连续光照下不能产生孢子。  相似文献   

3.
长枝木霉TlCC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木霉TlCC,为明确其分类地位及其生物学特性,对该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并对其生长培养基、光照、温度、碳源、氮源、微量元素和pH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 longibrachiatum)。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株TlCC在PDA上生长量最大,查氏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上生长量最小;不同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无明显差异,但在连续光照条件下可明显促进孢子产生;在15~40℃范围能够生长产孢,在35℃时菌丝生长最快,但产孢量在25~35℃最大;果糖最能促进菌丝生长,果糖、可溶性淀粉最有利于产孢;谷氨酸对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都有促进作用;Cu最能促进菌丝生长,而Zn、K和Mg则对菌丝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Cu最有利于产孢,Zn对产孢明显抑制;在pH值在2~10范围内均可生长,在pH为5时为生长最佳,在pH值3~7范围内最有利于产孢。  相似文献   

4.
长枝木霉TICC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木霉T1CC,为明确其分类地位及其生物学特性,对该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并对其生长培养基、光照、温度、碳源、氮源、微量元素和pH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 longibrachiatum).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株T1CC在PDA上生长量最大,查氏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上生长量最小;不同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无明显差异,但在连续光照条件下可明显促进孢子产生;在15~40℃范围能够生长产孢,在35℃时菌丝生长最快,但产孢量在25~35℃最大;果糖最能促进菌丝生长,果糖、可溶性淀粉最有利于产孢;谷氨酸对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都有促进作用;Cu最能促进菌丝生长,而zn、K和Mg则对菌丝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Cu最有利于产孢,zn对产孢明显抑制;在pH/值在2~10范围内均可生长,在pH为5时为生长最佳,在pH值3~7范围内最有利于产孢.  相似文献   

5.
晋绿豆8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1999年以串辐-1(串地龙经钴60辐射)为母本、绿豆资源Vc1973A为父本,经人工杂交并对其后代进行多代选择选育而成。该品种直立抗倒伏、结荚集中、高产稳产,田间鉴定具有一定的抗旱性,适宜山西省北部地区春播,中南部地区复播种植。  相似文献   

6.
对绿豆种质抗丝核菌根腐病鉴定方法及有关发病因素进行了研究。选用砂培灌根接种法,选择4日龄幼苗、7日龄菌、接菌浓度1.2~2×10~5菌丝段/毫升、25—26℃。对1104份绿豆种质进行抗病性鉴定,未发现抗病品种,中感品种有2份:山西的羊角角,山东的摘绿豆。  相似文献   

7.
冀绿 25 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以 9820-14-4(潍 9002-341/ 冀绿 98-1)为母本、冀绿 2 号为父本,通过杂交、定向选拔、初级产比鉴定、高级产比鉴定、联合鉴定试验及萌发期室内耐盐性鉴定选育出的高耐盐绿豆新品种,于 2022年通过中国作物学会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绿豆)2022003。该品种具有高耐盐、早熟、高产、直立、抗倒性好、结荚集中、成熟一致、不炸荚、适宜一次性收获等特性。盐胁迫是影响绿豆生长和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开展绿豆耐盐胁迫研究,培育耐盐品种,对盐碱地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探究甘薯疮痂病菌(Elsinoe batatas)的生物学特性,筛选疮痂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快速、大量地产生分生孢子的方法,为甘薯抗疮痂病育种提供依据。以疮痂病病原菌菌株CRI-CJ2为研究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在不同培养基、p H和光照处理条件下的菌落生长直径,利用凹玻片悬滴法测定在不同温度、pH和光照处理条件下的分生孢子萌发率,比较Fries液体培养法、摇菌法和菌丝涂布法等3种方法的诱导产孢效果。结果表明,最适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DA,p H 6~7,致死温度为48℃、10 min,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但连续光照使菌落呈鲜红色;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 5,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48℃、10 min,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影响不显著;采用菌丝涂布法可使疮痂病菌在培养第12天分生孢子产孢量达7.09×107个/m L,分生孢子萌发率为24%,产孢量和孢子活力均高于摇菌法,采用Fries液体培养法未观察到分生孢子及产孢结构。可见,选用适宜的培养基、p H能促进菌丝体生长,菌丝涂布法具有产孢快、产孢量大的优点,是一种适合甘薯疮痂病菌分生孢子诱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芦荟黑斑病病原鉴定及培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了解芦荟黑斑病的发生规律,采用组织分离法、血球计数板法、悬滴法等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鉴定及其培养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芦荟黑斑病的病原菌为倒梨形链格孢(Alternaria obpyriformisT Y Zhang)。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为25℃;在pH 3.92~10.82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 3.92~6.83,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pH 5.23~6.83;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0~30℃,最适pH 3.86~9.23。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81%时不能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5℃,10 min。光暗交替下培养的菌丝生长最好,产孢量最多,其次是完全黑暗下,而连续光照条件下的菌丝生长缓慢且产孢量少。该菌适合在含有芦荟成分的培养基上生长和产孢,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及醇类作碳源和L-亮氨酸等有机氮和硫酸铵等无机氮作氮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自2016年以来在新疆棉田发现1种棉花茎腐病,在潮湿环境下,该病害可导致棉花茎秆上产生纵裂和表皮组织崩溃等腐烂症状;在干燥环境下,病斑扩展明显变慢,甚至不再扩展,呈现坏死斑症状,严重时会导致茎秆枯死。明确其病原种类及生物学特性对病害防治至关重要。【方法】从南北疆11个地点采集病样18份。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经单孢纯化,共获得20株代表性菌株。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进行种的鉴定,并测定菌株的致病性及其代表性菌株在不同温度、光照、pH和培养基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和致死温度,了解适宜生长、产孢条件。【结果】引起新疆棉花茎腐病病原为Fusarium incarnatum和F.proliferatum,其中F. incarnatum为优势种。适于2种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温度均为25℃;光照有利于F.incarnatum生长,黑暗培养有利于二者产孢。二者生长的最适pH均为8,产孢的最适pH均为7。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二者生长和产孢较好。F. incarnatum和F. proliferatum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8℃、60℃,菌丝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0℃、61℃。【结论】引起新疆棉花茎腐病的病原菌为F.incarnatum和F. proliferatum,其中F. incarnatum为优势种。20~30℃、pH 7~8和全光照条件有利于其生长,黑暗条件有利于其产孢,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均有利于其生长和产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链格孢的产孢表型、分生孢子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了从河北鸭梨、新疆库尔勒香梨、美国和日本以及智利的梨上分离的链格孢菌的种类.经对115支Alternaria菌株的形态学鉴定,共确定了3个种,即Alternaria alternata、A.tenuissima和A.infectoria.ITS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表明,Alternaria大孢子种彼此间及大孢子种与小孢子种间已发生明显分化,可以根据ITS序列差异明确区分.而供试的多数小孢子种在ITS序列上差异很小,因而不能根据ITS序列差异来区分.  相似文献   

12.
环境因子对荔枝霜疫霉生长及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本文就环境因子对荔枝霜疫霉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孢子囊萌发及侵染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结果表明,该菌生长及产孢最适的温度为24℃,pH值为 7.0;菌丝生长最适的光照时间为20 h,产孢最适的光照时间为16 h;另外该菌孢子囊的致死温度为45℃,10min。另外,实验还明确了该菌在不同的温度条件、光照时间、pH值和营养成分下其萌发状态和萌发率不同。该菌pH值为7,光照时间为20h的PDA培养基上培养所产生的孢子囊,在24℃条件下萌发率最高。此外,该菌在24-28℃条件下最易侵染荔枝果实,其发病最为严重。实验结果加深了对该病菌的了解,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生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漆树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江彤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286-290
采集感染炭疽病的漆树病叶,组织分离得病原菌纯培养,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培养特征、致病性和寄主范围将其鉴定为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发现,漆树炭疽菌菌丝生长与时间呈直线相关,菌丝在10~35 ℃范围内均能生长,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48 ℃,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达到90 %时才能萌发,连续光照可以促进菌丝生长量和产孢量的增加,菌丝在pH 3~12 范围内均能生长,生长最适pH为6.0。漆树炭疽菌对多种碳、氮源都能利用,以葡萄糖、果糖为碳源以及以天门冬酰胺、丙氨酸为氮源时,其菌丝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14.
赵吉平 《中国种业》2009,(11):81-81
晋绿豆6号(原名汾绿豆2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绛县绿豆为母本,汾阳农家品种灰骨绿为父本,采用人工有性杂交,经多年定向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旱、耐瘠、抗病性强及适应性广的特点,是一个遗传性状稳定、综合性状优良的绿豆新品种。于2009年3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定名为晋绿豆6号。  相似文献   

15.
冀绿9239是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培育的绿豆新品种,2004年通过国家鉴定。该品种解决了高产与早熟的矛盾,实现了高产与广适应性的统一,综合性状好,适宜平作和间作套种,是目前我国绿豆生产的主栽品种之一。1选育方法与过程通过对搜集保存的1300份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鉴定结果,选择了冀引3号作为母本,于1992年与Vc2802A进行组配杂交,1993-1997年采用改良混选法,选出了编号为的单株。年进行了株行  相似文献   

16.
枯萎病是影响绿豆产量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枯萎病病原菌厚垣孢子抗逆性强,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农业及化学防治方法均难以控制,因此筛选和创制抗性种质和培育抗性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本研究采用剪根浸根接种法,对杂交选育的81份绿豆高代品系进行了苗期枯萎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品系间枯萎病抗性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初级产比试验、高级产比鉴定试验、省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培育出抗枯萎病、高产稳产、优质的绿豆新品种冀绿23。  相似文献   

17.
黄瓜尖孢镰刀菌的营养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研究黄瓜尖孢镰刀菌生长对营养的需求及不同生长阶段的产孢差异,同时筛选一种最适产生小型分生孢子的培养基,为菌株小型分子孢子的收集及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Bilai's培.养基和VBC培养基为基础设计了6种培养基配方,分别为全糖型、淀粉型、低糖型、尿素型、低氮型和VBC型,运用方差分析及聚分析研究了黄瓜尖孢镰刀菌菌落生长与产孢的营养需求及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差异;[结果]研究表明培养基类型对菌株的菌落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但是对分生孢子产量影响差异很大,不同类型培养上产孢量在(1.25~14.60)×106cfu/ml之间.全糖型培养基对菌株小型分生孢子的产生最有利,对大型分生孢子的产生最不利,而VBC型培养基则相反;[结论]促进尖孢镰刀菌小型分生孢子产生的最佳培养基为全糖型培养基,最大产孢量发生在培养11d.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调查中发现在咖啡苗圃以及咖啡幼树中出现的一种疑似咖啡褐斑病的病原菌以及发生条件,本研究通过采集咖啡病叶,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分离,同时利用引物ITS1/ITS4及H3F/R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最后利用平板培养法测定不同温度、光照和pH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最终共分离获得5个分离物,其菌落特征、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形态无明显差异,形态特征与尾孢相一致。5个菌株均能对中粒种咖啡致病,再分离获得的菌株其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特征均符合尾孢特征。ITS及组蛋白H3基因序列分子鉴定结果表明,ITS树不能鉴别5个菌株的分类地位,尤其CF13的分类地位。而基于H3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5个待鉴定菌株与11株咖啡生尾孢菌C. coffeicola聚为一支。结合分离物形态特征,将其鉴定为咖啡生尾孢菌(C. coffeicola)。培养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3℃~35℃,最适温度为25℃~28℃;菌丝体生长的pH值为3~11,最适pH值为6~7;光照条件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在小麦、燕麦、玉米、高粱四种谷物培养基上进行芸苔链格孢[Alternariabrassicae(Berk.)Sacc]孢子产生的试验表明,小麦粒及玉米粒培养基是很好的产孢基物.在16天的产孢过程中,每克基物可分别得到166.75、156.65万个孢子.获得孢子期分别为达8及14天,共可诱发出4至7次.按产孢量来看,小麦粒培养基最大,但不及在玉米粒培养基产孢期长而稳定.玉米粒培养基是更合适的芸苔链格孢产孢培养基.用紫外线光灯及日光灯对培养9天的小麦粒产孢基物照射1小时以上即可明显地提高其产孢量.紫外光灯下照射2小时,日光灯下照射2~12小时产孢能力最强.用日光灯照射其产孢总量要高于紫外光灯照射.本项研究为进行白菜种质材料抗芸苔链格孢筛选提供了诱发孢子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0.
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是导致采后橄榄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原菌,本文研究了pH、温度、光照、碳源、氮源等条件对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菌落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生长最适pH为6,最适温度24~26℃;产孢最适pH为7,最适温度24~26℃,光暗交替条件下产孢量最多;以D-果糖、甘露醇为碳源和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最有利于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菌丝的生长,以葡萄糖、蔗糖为碳源和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最有利于该菌产孢;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为6,最适温度26~28℃,全黑暗条件下孢子萌发率最高;该菌菌丝致死温度为54℃(3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6℃(2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