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探明适宜的钾肥施用量与施肥时期在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实现钾肥的高效利用和优化管理。以优质食用型甘薯徐薯32为试验材料,研究3个钾肥用量(0,150,300 kg/hm2)和3个施钾时期(生长早期即栽插后2周内、封垄期和块根膨大初期)处理对甘薯产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早期施用钾肥300 kg/hm2时,块根鲜薯和薯干产量获得最高值,分别为36495.0,12175.5 kg/hm2。钾肥不同施用期和施用水平对所测甘薯品质性状影响较大,甘薯生长早期追施钾肥有利于淀粉、麦芽糖和蔗糖的积累;低钾处理有利于淀粉及糖类物质的积累,而高钾处理则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广西沿海高磷低钾沙壤土种植甘薯氮磷钾施肥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沿海淡酸田速效磷含量高、速效钾含量低的沙壤土上进行甘薯品种红姑娘缺素和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试验。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鲜薯产量为15457.5kg/hm2;氮磷钾肥配合施肥处理鲜薯产量最高,为26893.5kg/hm2,与不施肥处理和不施钾处理相比较,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与不施氮处理比较,增产达显著水平,与不施磷处理比增产不显著;不施钾处理产量最低,仅为12798kg/hm2。提出防城港市沿海淡酸田沙壤土稻—薯轮作种植红姑娘甘薯品种的推荐施肥配方为氮75kg/hm2、五氧化二磷45kg/hm2、氧化钾270kg/hm2,磷不宜多施,土壤的速效磷接近100mg/kg时不必施磷肥,氮肥和磷肥宜在前期施,钾肥宜在甘薯中期大培土时施。  相似文献   

3.
应用"3414"试验设计方案,进行不同肥力水平下土壤氮磷钾肥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土壤肥力高水平时,施用氮、磷、钾肥料与缺素区相比平均增产效果为NKP,施氮效果最好,增产率为21.2%;土壤肥力中、低水平时施用氮、磷、钾肥料与缺素区相比平均增产效果为KNP,施钾效果最好,增产率分别为25.1%、26.0%。高肥力水平土壤上,仙草氮磷钾经济施肥量为N 195.2 kg/hm~2、P_2O_583.8 kg/hm~2和K_2O 204.4 kg/hm~2,三要素最佳比例为1:0.43:1.05;在中肥力土壤上,仙草氮磷钾经济施肥量为N 193.8 kg/hm~2、P_2O_589.2 kg/hm~2和K_2O 238.7 kg/hm~2,三要素最佳比例为1:0.46:1.23,多施用钾肥;在低肥力土壤上,仙草氮磷钾经济施肥量为N 186.4 kg/hm~2、P_2O_590.5 kg/hm~2和K_2O 231.8 kg/hm~2,三要素最佳比例为1:0.49:1.24,少施氮肥,多施钾肥。  相似文献   

4.
以甜玉米超甜135和扬甜2号为材料,设置不同钾肥用量K_2O 0 kg/hm~2、75 kg/hm~2、150 kg/hm~2、225 kg/hm~2、300 kg/hm~25个处理,研究施钾量对甜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玉米产量、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逐渐降低,淀粉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皮渣率随施钾量的增加显著升高。超甜135和扬甜2号的鲜穗产量均以施K_2O 150 kg/hm~2最高,比不施钾处理分别增产15.26%、19.52%。甜玉米物性受施钾量的影响较大,施钾量增多,硬度显著变大;脆性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以施K_2O150 kg/hm~2最高。经回归分析,甜玉米最高产量钾肥用量为K_2O 151.9~164.8 kg/hm~2,最优品质的钾肥用量为K_2O 150.8~176.6 kg/hm~2。  相似文献   

5.
施钾对甘薯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顺义  李欢  刘庆  史衍玺 《作物学报》2017,43(7):1057-1066
为探讨施钾调控甘薯根系生长的生理机制,设K0(K_2O:0 kg hm~(-2))、K1(K_2O:75 kg hm~(-2))、K2(K_2O:150 kg hm~(-2))和K3(K_2O:225 kg hm~(-2))4个处理,调查施钾对甘薯生长前期和薯块膨大期根系生长、13C分配量、碳代谢酶活性、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以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钾处理2个生长时期光电子传递速率(ETR)提高12.7%~63.6%,净光合速率(Pn)提高7.2%~26.4%,施钾通过提高光合特性加速光合产物积累,为根系生长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施钾有利于光合产物由地上部向地下部运转,地下部13C分配量提高10.6%~66.2%(P0.05)。其次,施钾处理提高了块根中蔗糖合酶、磷酸蔗糖合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加速了块根中碳的同化,利于光合产物在块根中的积聚,促进甘薯根系分化与生长。生长前期,施钾处理总根长提高13.6%~22.8%,根平均直径提高11.3%~51.9%,显著提高了不定根向毛细根和块根分化量(P0.05),有利于有效薯块的早期形成,保证有效的单株结薯数。薯块膨大期,施钾处理提高块根生物量,有利于薯块的膨大,提高平均薯块重,最终显著增产。与CK相比,2014年K1、K2和K3处理分别增产15.8%、24.3%和44.7%,2015年分别增产7.9%、13.4%和22.8%。  相似文献   

6.
施钾量对紫甘薯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施钾量对紫甘薯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紫甘薯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田间试验与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施钾量对低肥力土壤上紫甘薯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氮磷钾素积累、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甘薯整个生育期,施钾处理紫甘薯块根干物质积累量高于K0处理,在施钾量为180 kg/hm~2时块根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值。施钾可提高地下部干物质分配比率,增加单株结薯数和单块薯质量,从而提高紫甘薯产量,以施钾量为180 kg/hm~2时增产幅度最大,与不施钾处理相比,2016,2017年分别增产20. 78%,26. 19%,且差异显著(P 0. 05)。与K0处理相比,施钾可促进紫甘薯对氮素和磷素的吸收,并显著提高收获期整株氮磷累积量,以K3处理增幅最大;块根和整株氮累积量分别增加75. 38%,65. 75%,磷累积量分别增加45. 24%,60. 28%,且差异显著(P 0. 05)。施钾处理显著提高钾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与K0处理相比,K3处理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了47. 82百分点,158. 11%,且差异显著(P 0. 05)。因此,在该试验条件下,紫甘薯最适施钾量为180 kg/hm~2。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钾量对龙薯28号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钾肥(K2O)施用量(0、75、150、225、300、375kg/hm~2)对龙薯28号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粗主要由品种特性决定的,适量的钾肥能显著提高单株分枝数、蔓长、蔓重、薯块重和单株大中薯率;施钾能促进薯块干物质的积累,提高薯块干物率,且低钾对薯块干物率的贡献高于高钾条件。龙薯28号属于迟衰型甘薯品种。施钾能够提高膨大期(90~120d)的块根膨大速率的峰值,降低T/R(蔓重/薯重)比值。在土壤速效钾含118.6mg/kg水平下,施纯N 120kg/hm~2、P2O5 75kg/hm~2、K2O 300kg/hm~2,龙薯28号可获得最高鲜薯产量40 416.94kg/hm~2,最高薯干产量13 479.05kg/hm~2,最高淀粉产量9 154.55kg/hm~2,最高经济效益79 113.88元/hm~2。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施氮量对甘薯块根膨大过程中淀粉含量及特性的影响,以‘心香’和‘商薯19’为试验材料,设置0kg hm-2 (CK)、57.5kghm-2 (N1)、115kghm-2 (N2)3个氮肥(N)处理在栽插当日施用。在栽插后60、80、100、120和140 d取样,研究了施加氮肥后甘薯块根膨大过程中淀粉的含量、糊化特性、流变特性、凝胶质构特性及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块根膨大过程中,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2个甘薯品种淀粉含量。块根膨大前期施氮显著降低‘心香’淀粉糊化特性的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和消减值,后期显著降低‘商薯19’淀粉糊化特性的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和消减值,显著提高‘心香’淀粉糊化特性的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和消减值;(2) 3个处理下,淀粉凝胶硬度和咀嚼性随块根的膨大逐渐降低。在块根膨大后期,N2处理可显著提升2个品种的淀粉凝胶硬度;(3)2个品种淀粉凝胶呈现弹性性质, N1、N2处理可提高‘心香’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降低‘商薯19’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4)块根膨大前期,施氮降低2个品种α-淀粉酶...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砂姜黑土地区甘薯钾肥适宜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商薯19淀粉含量高、食味优、产量高,具有适合食用及加工的双重性能,是当前安徽省砂姜黑土地区甘薯主栽品种。甘薯为喜钾作物,根据土壤钾素含量状况,经济合理施钾肥,是甘薯栽培高产高效的基础。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钾肥用量对甘薯产量、钾素吸收及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块根产量、植株钾素累积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高产量施钾量为266.98kg/hm2,最佳经济施钾量为161.75kg/hm2。甘薯钾素生理效率、钾素利用效率、钾肥农学利用率、钾肥效率和钾肥利用效率均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施钾量为K2O 75kg/hm2时,甘薯钾肥利用效率最高。综合产量水平、经济效益、土壤钾素含量状况,在砂姜黑土区甘薯栽培上K2O用量为75150kg/hm2是较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土壤水分对甘薯块根形成的影响及其与块根数量和整齐度的关系。选用鲜食型甘薯品种烟薯25作为试验材料,在发根分枝期设置50%±5%(W50)、60%±5%(W60)、70%±5%(W70)、80%±5%(W80)、90%±5%(W90) 5个土壤相对含水量水平,通过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土壤水分对甘薯潜在块根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代谢相关酶活性及收获期块根数量、整齐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潜在块根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以及蔗糖转化酶活性,栽植后10~35d,W70处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甘薯潜在块根中蔗糖合酶活性和淀粉含量,栽植后10~25d,W70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栽植后30~35 d, W70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W70处理的单株结薯数和块根产量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14%~120%和22%~122%、单薯重的变异系数较其他处理降低9%~34%。甘薯发根分枝期土壤相对含水量70%有利于促进块根形成,增加收获期单株结薯数、单薯重和块根产量,改善块根商品品质。  相似文献   

11.
施肥对马铃薯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施肥与马铃薯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和产量的关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定位施肥条件下,研究了有机肥+氮磷钾(MNPK)、有机肥(M)、氮磷钾(NPK)、氮磷(NP)、氮钾(NK)、磷钾(PK)、不施肥对照(CK)对马铃薯田土壤水分含量时空变化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施肥量为腐熟羊厩肥22 500kg/hm 2、N 150kg/hm 2、P2O575kg/hm 2、K2O 270kg/hm 2。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各土层土壤含水量随着马铃薯生育期的推进均呈现波动变化;生育期土壤剖面含水量呈现“?”形变化趋势,20~40cm土层为最大蓄水层和耗水层。NPK、MNPK、M处理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NK、NP、PK和CK,说明施用有机肥或氮磷钾化肥配施均能提高土壤持水性能。两年平均产量以M处理最高,其次是NPK处理,再次是MNPK处理;商品薯率也以NPK、M和MNPK处理较高;单株结薯数以M、PK、MNPK、NPK处理较高,NK和CK处理较低。研究结果表明,缺乏磷、钾较缺乏氮素对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结薯数的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during wet and dry seasons of 1987–88 and 1988–89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green manures with and without fertilizer nitrogen in lowland rice and their residual effect on succeeding crop of chickpea grown under rice-chickpea cropping system. Incorporation of Ipomea carnea (green leaves), Cassia tora and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green young plants) ca. 5 t/ha fresh weigh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namely panicles per hill, panicle length, grains per panicle and test weight of transplanted r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least 20 kg/ha fertilizer nitrogen applied to rice could be replaced by incorporation of 5 t/ha fresh weight green manure. Supplementation of 60 kg N/ha through urea to the green manures treated plots proved to be the best in respect of grain yield and was comparable to the yield obtained under 80 kg N/ha as urea alone. Plant N-uptake followed the similar pattern of rice grain yield. Residual fertility in terms of available nitrogen increased under the green manure treatments, whereas urea nitrogen alone made no impact on fertility build-up. Green manure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residual response than fertilizer N alone to seed yield and N uptake of chickpea.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高产马铃薯普遍存在水肥资源的大量投入带来了水肥利用率低、养分损失量大等一系列问题,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农民传统灌溉施肥处理CF(沟灌+复合肥1 500 kg/hm~2)为对照,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即CK(不施肥)、D1(缓释肥1 245 kg/hm~2)、D2(复合肥1 500 kg/hm~2)和D3(水溶肥675 kg/hm~2)对马铃薯生长、品质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施用不同肥料均可促进马铃薯株高、根长、根体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和植株鲜质量的增加,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和SOD活性。试验同时表明,与传统沟灌施肥比较,膜下滴灌的D1、D2和D3处理促进了马铃薯对土壤养分的吸收与积累,使产量分别增加了18.4%,13.3%,26.0%;淀粉含量分别增加了10.3%,5.5%,15.1%;粗蛋白含量增加了12.9%,8.6%,13.8%;而可溶性糖则分别降低了5.6%,2.4%,15.3%。尤其是采用水肥一体化的D3处理,氮、磷和钾肥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2.7%,20.5%,23.5%。从农学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来看,磷肥要高于氮肥和钾肥。因此,马铃薯生产中需重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和肥料的科学施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密度、氮磷钾配比对甘薯产量和商品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探索不同密度和不同氮磷钾配比下对甘薯产量和商品率的影响,以期为甘薯高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2019、2020年度以兼用型甘薯新品种‘郑红23’为材料,设置7个密度水平、7个氮磷钾配比水平、49个处理组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能极显著影响甘薯产量和商品率,随着密度增加产量先升后降,商品率逐渐降低;产量与商品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单株结薯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地上部茎叶鲜重、冠根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商品率分别与茎叶鲜重、根鲜重、商品薯块鲜重、商品薯块个数、单商品薯块鲜重、单株结薯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冠根比呈极显著负相关;3万株/hm2产量最低,7.5万株/hm2次之,4.5万株/hm2产量最高,5.25万株/hm2产量次之,商品率虽然随密度增加有逐渐下降趋势,但在4.5万~5.25万株/hm2密度水平下也能达到90%以上;不同氮磷钾配比均极显著影响产量和商品率,N:P:K=1:1:2配比下产量和商品率均最高,N:P:K=0.8:0.8:2配比次之。通过2年的试验研究表明,甘薯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5.25万株/hm2,氮磷钾配比为N(0.8-1):P(0.8-1):K(2)时,产量最高,达到22611.41 kg/hm2~22933.57 kg/hm2,商品率达到90.40%~92.30%,因此在此密度和氮磷钾肥料配比下,甘薯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商品率。  相似文献   

15.
氮磷钾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试验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N2P2K2产量最高,达到42275.09kg/hm2,增产88.1%;其次为处理N2P2K1,产量为40472.60kg/hm2,增产80.0%。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单薯重以及大中薯率均以处理N2P2K2最高,分别达到4.97个/株、174.95g/块、99.05%,并且均显著高于处理N0P0K0;氮、磷、钾肥施用量对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磷肥有利于还原糖含量的降低和Vc含量的提高,氮肥则相反,使块茎中还原糖含量增加,而Vc含量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马铃薯高产优质的氮、磷、钾肥适宜施肥方案为:纯N114.0~150kg/hm2、P2O563.75~75kg/hm2、K2O220~270kg/hm2。  相似文献   

16.
炭基肥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生物炭与化肥混合加工制成的炭基肥具有改良土壤,保水保肥,延长肥效的作用。为了给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生产中合理施用炭基肥提供理论依据,以‘克新1号’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0、300、600、900、1200 kg/hm2炭基肥及等量N、P、K化肥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炭基肥施肥量的增加,马铃薯产量逐渐增加。炭基肥施用量300、600、900、1200 kg/hm2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26.01%、34.77%、43.39%、49.71%,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1200 kg/hm2的炭基肥施肥量下,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单薯重、大薯率均高于对照。块茎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支链淀粉含量、淀粉总含量和蛋白质含量虽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但与对照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各炭基肥处理均可降低块茎还原糖含量,且600、900、1200 kg/hm2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等量N、P、K条件下,施炭基肥的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单薯重、大薯率、产量、块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以及效益均高于化肥,还原糖含量低于化肥。炭基肥施用量为1200 kg/hm2的产量、品质和效益最好,是适合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种植的施肥量。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氮磷钾效应试验分析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414”施肥设计方案,对不同氮磷钾供应水平下马铃薯对氮磷钾利用效应进行研究,以明确马铃薯最佳氮磷钾施肥量,为开展该地区测土配方施肥提供有效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该种植地块的地力贡献率为51.94%,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施钾量,其次是施磷量,再次是施氮量。影响马铃薯养分吸收的限制因子是施氮量,其次是施磷量。当季各种肥料利用率氮肥29.85%,磷肥1.64%,钾肥50.39%,肥料综合利用率为78.16%。推荐马铃薯最高施肥量为:N 208.35 kg/hm2,P2O5 117.3 kg/hm2,K2O 585.0 kg/hm2,产量18862.95 kg/hm2,最佳施肥量为:N 204.9 kg/hm2,P2O5 111.0 kg/hm2,K2O 585.0 kg/hm2,产量18783.6 kg/hm2。  相似文献   

18.
平衡施肥对马铃薯-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西北一熟制灌区土壤养分条件以及马铃薯-大豆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互补的特点,选用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和大豆品种冀豆12作为试验材料,设置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小区处理最优施肥(OPT:N、P、K分别为180、135、135 kg hm~(–2))、最优减N(OPT-N)、最优减P(OPT-P)、最优减K(OPT-K)、最优减1/3N(OPT-1/3N)、最优增1/3N(OPT+1/3N)、最优减1/3P(OPT-1/3P)、最优增1/3P(OPT+1/3P)、最优减1/3K(OPT-1/3K)和不施肥(CK)10个处理。通过2012—2013连续2年大田试验,系统分析N、P、K对套作马铃薯及套作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OPT-N处理与OPT处理套作马铃薯产量差异最大(11 653.86 kg hm~(–2));OPT-P处理与OPT处理套作大豆产量差异最大(751.55 kg hm~(–2)),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影响套作马铃薯、套作大豆产量的最大的因素分别是N和P。随N水平递增,套作马铃薯产量呈现递增的趋势,OPT+1/3N处理产量最高为50 231.85 kg hm~(–2);套作大豆产量则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OPT处理产量最高为3373.55 kg hm~(–2),方差分析表明,OPT和OPT+1/3N各处理套作马铃薯产量差异不显著,OPT-1/3N、OPT、OPT+1/3N各处理套作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随P素水平增加,套作马铃薯和套作大豆产量均呈现增加趋势,OPT+1/3P处理下套作马铃薯、套作大豆产量均最高,分别为52 430.03 kg hm~(–2)和3637.13 kg hm~(–2),同样在OPT+1/3P处理下,套作马铃薯平均单薯最重,套作大豆有效荚数、每荚粒数及单株粒数均最高,2年平均分别为185.13、74.24、1.87和139.15 g。综合考虑薯豆套作产量效应及养分利用效率,OPT施肥方案中,N适宜,P偏低,K偏高。  相似文献   

19.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河北省低平原区土壤有机质、不同氮形态含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秸秆全量还田下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36个小麦玉米轮作周期的不同施肥处理后,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施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且随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化肥施用量≤N 360kg/hm2+P2O5 240kg/hm2时,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化肥施用量为N 540kg/hm2+P2O5 360kg/hm2时,增加速度减缓。与CK相比,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而对土壤铵态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单施化肥时,表层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秸秆还田下,N360+P240+S9000处理表层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施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单施化肥处理,小麦、玉米产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在化肥施用量≤N 360kg/hm2+P2O5 240kg/hm2时较单独施用化肥的处理增产。由以上结果可知,长期施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适宜的氮肥施用量配合秸秆还田可固持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过量氮肥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长期单施化肥或化肥配合秸秆还田均可提高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对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长期施肥可提高作物产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施用量为N 360kg/hm2+P2O5 240kg/hm2时,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氮磷钾对红花草固氮根瘤菌生长及种植后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发展有机水稻,以红花草-有机水稻轮作培肥水田土壤肥力,研究氮、磷、钾对红花草固氮根瘤菌生长及种植后土壤肥力的影响,为红花草的合理种植、培肥地力提供依据。2012—2013 2年稻后茬种植红花草,过冬前分别单独施用不同用量的氮肥、磷肥、钾肥,以不施肥为对照,探讨不同肥料不同用量对红花草产草量、固氮根瘤菌数量、固氮根瘤菌重量的影响及种植后的土壤肥力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红花草前期补施氮、磷、钾,氮素对红花草的影响较大,在施氮75 kg/hm2(N 46%)时,产草量最高,固氮根瘤菌数量最多,固氮根瘤菌重量大;种植后土壤全氮变化表现为不同施氮量增幅随肥料用量增加而增加,施磷、施钾各处理增幅随肥料用量增加而先降后升;土壤速效磷变化为施氮、施磷各处理增幅随肥料用量增加而增加,施钾各处理增幅趋势表现不明显;土壤速效钾变化表现为施氮、施磷各处理增幅变化趋势是随肥料用量增加先升后降,在施氮150 kg/hm2(N 46%)、施磷300 kg/hm2(P2O5 12%)时,土壤速效钾增幅达最大;土壤有机质变化表现为增幅随肥料用量增加而增加。所以,种植红花草,前期适当补施氮、磷、钾,可以提高红花草产草量,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