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山西农业科学》2016,(3):323-327
通过个体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晋西北酸粥发酵过程中的酵母菌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在晋西北酸粥发酵过程中的6个时间段共分离出41株酵母菌,形态学初步归为5种类型,经生理生化试验和ITS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3种酵母,分别为: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其均存在于晋西北酸粥的整个发酵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云南弥勒是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的葡萄酒产区,以该产区云中舞葡萄为试验材料,对其果皮以及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WL培养基的菌落培养形态,酵母细胞微观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分类鉴定方法对弥勒云中舞葡萄果皮以及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进行分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结果】从云中舞葡萄分离得到的80株酵母菌共分为5个培养类型,采用26S r DNA D1/D2区序列分析对选出的具有典型特征的15株酵母菌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序列比对分析和WL培养基聚类表明80株被测菌株鉴定为5属5种,分别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陆生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terricola)、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粘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和桔假丝酵母(Candida quercitrusa),显示了酵母菌种类多样性;其中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占了所分离酵母总数的43.18%,为弥勒云中舞葡萄相关酵母菌的优势种。通过构建15株被测菌株与相关模式菌株的系统发育树,分析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各供试菌株均与各自相关模式菌株聚为一枝,和序列比对鉴定结果相一致。另外,鉴定为同种酵母的不同菌株间以及和模式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具有一定的差异,显示了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结论】云南弥勒云中舞葡萄相关酵母菌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本研究为进一步选育优良的本土葡萄酒酵母提供了材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疆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酵母菌的种类和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WL营养琼脂培养基,对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分离的408株酵母菌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供试酵母菌被归人8个属的9个种: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季也蒙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guilliermondii、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毕赤克鲁维酵母Pichia kluyver、膜璞毕赤酵母Pichia membranefaciens、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pulcherrima、红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 mucilaginos和假丝酵母Candida zemplinina,分别占到了分离总菌株的44.12%、19.36%、8.09%、13.73%、4.66%、3.43%、4.17%、2.21%和0.25%.  相似文献   

4.
赵山山  石楠  张利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955-4957
[目的]介绍了红酵母分离纯化的方法,菌株系统发育分析及发酵产物番茄红素的测定。[方法]从土壤及落花样品中分离纯化出7株红酵母,对其进行18S rDNA序列分析,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7株野生菌株的胞内色素产物进行了初步分析鉴定。[结果]18SrDNA序列分析可初步鉴定这7株菌分别属于红冬孢酵母菌属和红酵母属。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7株菌种胞内抽提物中的番茄红素含量,发现仅有菌株06944的胞内抽提物中含有番茄红素。将菌株06944发酵产番茄红素的HPLC图谱与番茄红素标准品的对比,可初步鉴定所筛出的菌株06944产番茄红素,产量为2.96μg/ml。[结论]菌株06944为红冬孢酵母属,无致病性,可直接作为工业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5.
在无菌条件下,对内蒙古西部地区赤霞珠葡萄汁进行自然发酵,分别在发酵初、中、后期分离酵母菌株,采用WL营养琼脂对其进行形态学分类,采用基于酵母5.8S rRNA-ITS区域的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析对分类酵母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统计不同发酵时期发酵液中酵母菌株的种类及数量。结果表明,分离到的327株酵母菌分属于5个属的5个酵母菌种,分别是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克鲁维毕赤氏酵母(Pichia kluyveri)、浅黄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flavescens)及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自然发酵初期,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克鲁维毕赤氏酵母的数量占据优势,分别占分离总菌株数的64.22%、17.43%;随着发酵进行,非酿酒酵母(non-Saccharomyces)菌株的数量有所减少,酿酒酵母的数量逐渐增加,至发酵后期,发酵液中仅能检测到酿酒酵母的存在。这表明内蒙古西部地区野生酵母菌种较为丰富,WL营养琼脂形态学分类法结合酵母5.8S rRNA-ITS区域的RFLP分析能够快速分类、鉴定野生酵母菌种,实时监测发酵液中酵母菌群的动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神索葡萄自然发酵酵母菌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L营养琼脂培养基,对宁夏御马葡萄酒厂的神索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分离得到的105株葡萄酒相关酵母进行初步鉴定和聚类,进而对代表性菌株进行26S rDNA D1/D2区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供试酵母菌株经分类鉴定应归入4属5种,分别是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毕赤克鲁维酵母Pichia kluyveri、假丝酵母Candida zemplinin、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巴氏酵母Saccharo-myces pastorianus,分别占分离菌株总数的3%、8%、1%、1%和87%;非酿酒酵母non-Saccharomyces在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数量分别占各发酵阶段菌株总数的24.7%、3.9%和0%,呈动态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新疆石河子和吐鲁番2个地区酿酒葡萄园可培养酵母菌的种类鉴定及分布进行研究,旨在明确酿酒葡萄园主要酵母种类及分布规律,为酵母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基础。对酿酒葡萄园果实表面和土壤进行稀释后平板划线分离纯化,挑取单菌落,并对菌落和细胞显微特征进行形态观察。对分离获得的酵母菌株进行WL培养基培养观察,区分聚类,选取其代表菌株进行糖发酵及碳源利用试验,且对其26S rDNA D1/D2区序列测序鉴定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发现,从酿酒葡萄园土壤及果实表面中共分离获得41株酵母菌株,其中在石河子地区分离获得28株,经鉴定属于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有孢汉逊酵母属(Hanseniaspora)、威克汉姆酵母属(Wickerhamomyces)、毕赤酵母属(Pichia)、棒孢酵母属(Clavispora)、红冬孢酵母属(Rhodosporidium)、红酵母属(Rhodotorula)、假丝酵母属(Candida)、Rhodosporidiobolus和Kazachstania等10属13种,在吐鲁番地区共分离获得13株,经鉴定属于棒孢酵母属(Clavispora)、假丝酵母属(Candida)、红酵母属(Rhodotorula)、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Kazachstania和Rhodosporidiobolus等6属6种。结果表明,新疆酿酒葡萄园的酵母菌组成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其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广西毛葡萄产区野生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的种类进行鉴定及分布研究,明确毛葡萄产区主要酵母种类及分布规律,为当地酿酒酵母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基础.[方法]从葡萄果实表面和果实自然发酵汁中分离、纯化野生葡萄酒相关酵母,利用WL培养基对分离获得的酵母菌株进行分类,从每一类型中选取代表菌株进行26S rDNA基因测序鉴定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从葡萄果实表面及自然发酵汁中共分离获得180株酵母菌株,根据菌株在WL培养基上的颜色及菌落形态差异将180株酵母菌归为5类.2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0株代表菌株分属于6个属9个种,分别为:汉逊酵母属的Hanseniaspora thailandica、H.opuntiae、H.occidentalis和H.guilliermondii;毕赤酵母属的Pichia pastoris;伊萨酵母属的Issatchenkia terricola;酿酒酵母属的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aturnispora属的S.diversa和红酵母属(Rhodutorula,未鉴定到种).葡萄汁自然发酵过程中由H.thailandica启动发酵,随后出现Hthailandica、H.opuntiae、H.occidentalis、H guil liermondii和S.diversa,最后由S.cerevisiae逐渐主导并控制发酵.[结论]在广西都安县毛葡萄产区生态环境中存在6个属9个种的葡萄酒相关酵母菌,其中H.guilliermondii是毛葡萄果表优势酵母菌种;在毛葡萄自然发酵汁中存在汉逊酵母的4个不同种及S.diversa和S.cerevisiae,随着发酵环境的变化此消彼长.  相似文献   

9.
以红富士苹果为试验材料,在烟台、威海、临沂、泰安等山东苹果主产区采集成熟健康的红富士苹果,采用稀释分离法从苹果样品果面分离纯化得到酵母菌株;依据核糖体26S D1/D2区核苷酸序列的比较结果,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得出酵母菌的分类地位,并对红富士果实表面酵母菌的多样性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红富士果实表面蕴含丰富的酵母菌资源,分离得到163株酵母菌菌株,经鉴定属于13属20种;在分离得到的菌株中,子囊菌占优势,共分离到95株子囊菌酵母,属于6属10种,占酵母总数的58.3%;共分离得到53株担子菌酵母,属于6属9种,占酵母总数的32.5%;其余15株酵母为普鲁兰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等,占酵母总数的9.2%。由研究结果得出,红富士果实表面酵母菌的优势属为毕赤酵母属(Pichia)(3种)、假丝酵母属(Candida)(3种)、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3种),占总酵母种数的45%。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凉州熏醋酿造醋醅为材料,以经典的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从醋醅材料中分离筛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通过应用Voges-Proskauer(V-P)反应和分光光度法对筛出菌株发酵产乙偶姻能力进行考察以得到高产乙偶姻的功能菌株,结合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定性试验确定菌株类别。对高产菌株进行发酵动态跟踪,以获得其发酵特性。结果表明,从醋醅中共筛选获得了5株芽孢杆菌和8株酵母菌,其中芽孢杆菌和酵母各有5株和7株可以发酵产乙偶姻,以酵母J2产量最高,为8.55 g/L。经鉴定得知该菌株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动态跟踪该菌株的发酵特性,其在发酵40 h时乙偶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树莓果酒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寻树莓果酒发酵工艺影响因素及工艺控制条件。[方法]以树莓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初糖浓度和酵母接种量等6个因素对树莓果酒发酵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树莓果酒发酵工艺的最佳条件,并对主发酵后的果酒进行感官综合评定。[结果]单因素试验表明,SO2添加量为20 mg/L时,对酵母PF1398菌种发酵有良好促进作用;果汁在自然pH值下发酵口感和风味良好;适宜的发酵温度与发酵时间能有效控制树莓果酒酒精的产生。极差分析可知,影响树莓果酒主发酵的因素依次为:酵母接种量>初糖含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结论]树莓果酒发酵工艺的最佳条件为:初糖含量220 g/L,SO2添加量20 mg/L,酵母接种量3%,21℃下主发酵8 d后,可获得酒体深红色和香气浓郁的树莓果酒。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树莓果酒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以树莓全汁为原料,新鲜浆果中分离的树莓果酒最佳酿酒酵母为发酵菌种,探讨发酵温度、pH、初糖浓度及酵母接种量对树莓果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这4个因素对树莓果酒发酵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小次序为初糖浓度、酵母接种量、发酵温度、pH,当发酵温度26℃、酵母接种量8%、pH3.7、初糖浓度23%时得到的果酒品质最佳,其总酸9.23g/L,残糖3.48g/L,酒精度11.6%vol,具有鲜亮的宝石红色,澄清透亮,果香浓郁,酒体丰满,口味纯正。[结论]在该研究得出的工艺条件下可获得优质高档的树莓果酒,为树莓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自然发酵的传统酸面团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优势乳酸菌进行分离及鉴定,并评价其产酸性能。结果表明:共筛选到7株乳酸菌,经形态学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面包乳杆菌1株、短乳杆菌1株、植物乳杆菌3株、白面粉乳杆菌2株;供试乳酸菌的产酸能力具有菌种及菌株特异性,其中植物乳杆菌L2-2产酸能力最强,37℃发酵24 h发酵液pH值可达3.81。  相似文献   

14.
陈静  朱强  朱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01-1504
[目的]从泡菜中分离筛选优势乳酸菌并对其产抑菌物质进行研究,为生产纯菌乳酸菌发酵剂、改进传统乳酸发酵食品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乳酸菌分离培养基从泡菜中分离产酸菌,并通过产酸试验、形态学及生化特性判断是否为乳酸菌属;取发酵上清液进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从泡菜中分离获得11株产酸菌,产酸试验表明J-4、J-5、J-9、J-11为优势产酸菌;通过形态学及生化特性,初步鉴定4株产酸菌均为乳酸杆菌属;发酵上清液抑菌试验表明,4株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中,J-4还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结论]研究对于纯种发酵及乳酸菌抑菌素的开发应用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复合型酸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复合型酸奶的最佳生产配方和制作工艺,研究推广其规模化生产,以胡萝卜、红枣、茉莉花茶和鲜奶为主要原料,使用嗜热性链球菌和保加利亚杆菌按1∶1的比例混合作为发酵剂,分别对原料的添加量、发酵温度、时间等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胡萝卜汁添加量为20%,红枣泥添加量为4%,茶叶汁添加量为4%,菌种接种量为3%,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4h时,能生产出色泽鲜艳,风味最佳,且有一定保健功效的产品。  相似文献   

16.
HPLC法测定红树莓籽中鞣花酸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红树莓(Rubus corchorifolius Linn.f.)籽提取物中鞣花酸的含量。[方法]色谱条件:ODSHYPERSL C18柱(100.0 mm×4.6mm,5μm),柱温25℃,流动相CH3OH-0.03%三氟乙酸(体积比50∶50),检测波长254 nm,用外标法测定鞣花酸含量。[结果]鞣花酸含量在0.322~8.05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精密度试验RSD为0.69%,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重现性试验RSD为0.95%,表明方法的重现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32%,RSD为1.08%,表明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后续分析。最后测得鞣花酸含量可达994 mg/kg。[结论]红树莓籽中鞣花酸的含量高于所报道的红树莓果实中鞣花酸的含量,可更进一步对其机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解决连续发酵中杂菌污染的问题。[方法]树干毕赤酵母(Pichia stipitis)二级连续发酵戊糖己糖时采用低pH值处理技术来抑制杂菌。[结果]采用低pH值处理技术后,以15 g/L木糖和30 g/L葡萄糖混合物为发酵底物,发酵温度(35±1)℃,底物流加速度30 ml/h,二级连续发酵液中酒精平均浓度为15.22 g/L,还原糖利用为95.66%。该系统在连续发酵22 d的运行中从未发现染菌现象,发酵操作相当稳定。[结论]树干毕赤酵母对低pH值处理有良好的驯化适应性,pH值为2.40~3.60的处理条件对树干毕赤酵母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红树莓总黄酮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筛选适合分离纯化树莓总黄酮的大孔吸附树脂并确立纯化工艺参数。以树脂对树莓黄酮的吸附量和解吸率为考察指标,选用7种型号的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纯化。结果表明,AB-8树脂吸附和解吸效果最佳,吸附流速为2 BV/h,吸附pH值为3.0,解吸剂为60%乙醇。经纯化的树莓黄酮纯度可达到21.93%。且AB-8大孔吸附树脂对树莓总黄酮的精制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丰富天津市果品市场,延长供应期,进行了树莓新品种的引种和设施栽培,研究了不同栽植地区(天津市北辰区和蓟县)的红树莓和黄树莓的果实横径、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及贮藏特性。结果表明:红树莓果实的单果重、果实横径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着果实成熟而逐渐增加。从未成熟的白色期到完全成熟的深红期,平均单果重从14.41g增加到25.91g,后者是前者的1.8倍;果实横径从14.20mm增加到17.25mm,增加了3.03mm;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由6%增加到了9%,增加了3%。同一成熟期(深红期)的红树莓果实单果重约是黄树莓的1.7倍;红树莓果实横径是黄树莓的1.13倍;红树莓可溶性固形物最大值为9%,也略高于黄树莓的8%。在4℃低温贮藏时,红树莓果实随着贮藏期的延长,腐烂率逐渐增加,贮藏到第3天时腐烂率增加了50%,贮藏到第7天时腐烂率达到100%。在粉红规采收红树莓果实,贮藏期最长,但可溶性固形物较低。应在果实粉红期至鲜红期之间采收。  相似文献   

20.
黑莓和红树莓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第三代新兴小浆果类果树。本试验以威娜米特(Willamatt)和沙泥(Shawnee)为试材,研究了在组培快繁时,影响其初代培养的因素,结果表明:初代培养时,选黑莓和红树莓中部半木质化的茎段为外植体存活率最高,褐化率最低;在大田栽培的植株,黑莓和红树莓以6月中旬取材,外植体萌芽快,萌芽率高,污染率低;黑莓和红树莓适宜的初代培养培养基为MS+BA 1.0+NAA 0.1,为黑莓和红树莓良种的快速繁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