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春季不同质量育肥猪栏舍的氨排放特征。【方法】选取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某规模化生猪养殖场针对3、4、5月份育肥猪进行氨排放监测(按质量分为育肥猪Ⅰ(19.5~21.5 kg)、育肥猪Ⅱ(23.5~27.5 kg)、育肥猪Ⅲ(24.5~36 kg)3个阶段)。【结果】(1)育肥猪Ⅰ、Ⅱ、Ⅲ栏舍外氨质量平均浓度分别为0.093,0.104,0.201 mg/m3,栏舍内氨质量平均浓度分别为0.882,1.091,1.235 mg/m3;(2)各栏舍内氨排放具有显著的日变化过程,表现为06:00氨排放开始波动增大,达到一个相对的较高值,受人为饲喂的影响,13:00—15:00的氨排放也会相对较高,随后至夜间保持低值排放;(3)氨小时排放速率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湿度呈显著负相关;(4)不同质量育肥猪氨排放速率存在明显差异,育肥猪Ⅰ、Ⅱ、Ⅲ栏舍日排放速率分别为3.46,4.99,5.68 g/(头·d);育肥猪Ⅲ的氨排放速率是育肥猪Ⅰ的1.64倍,育肥猪Ⅱ的1.12倍。【结论】春季干清粪育肥猪舍氨浓度及排放速率研究显示在对猪舍氨排放影响因子合理调控下,可有效降低栏舍氨排放量。  相似文献   

2.
规模猪场机械通风育肥舍氨气产生及排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获取机械通风育肥猪舍内氨气产生和排放的基础数据,分春、夏、秋和冬四季对规模化种猪场育肥猪舍(试验期间猪的日龄在90~110 d)的氨气浓度进行测定,在猪舍设定3个采样点,每个季节连续采样5 d,每日采样4次,同时采用通风量现场测定系统对风机通风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育肥猪舍内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氨气平均浓度分别为(3.60±1.67)、(3.15±1.02)、(3.88±0.38)、(8.41±0.98)mg·m~(-3),夏季氨气平均浓度最低,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氨气浓度最高;育肥猪舍不同季节通风量为38.1~112.7 m~3·h~(-1)·头-1,夏季通风量分别是春季、秋季和冬季通风量的2.08、2.34、3.04倍,在此通风条件下育肥猪舍内氨气浓度为1.6~10.0 mg·m~(-3)(风机故障除外),均未超过GB/T 17824.3—2008的限值(25 mg·m~(-3));育肥猪舍不同季节白天管理活动时间内(7:00—17:00)氨气排放速率为0.17~0.24 g·h~(-1)·m~(-2),而全天平均氨气排放速率为0.13~0.23 g·h~(-1)·m~(-2),夏季和冬季猪舍氨气排放值较高、其次是春季,秋季排放相对最低。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奶牛养殖场粪便中甾体雌激素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安徽省奶牛养殖场粪便中甾体雌激素的污染特征.[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了安徽省6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奶牛粪便及养殖场周边水样和粪便堆积场土样中雌激素的种类和浓度.[结果]奶牛粪便中的甾体雌激素主要以雌酮(E1)、17α-雌二醇(17α-E2)和17β-雌二醇(17β-E2)3种形式存在,其中17α-E2的含量最高.不同生理时期奶牛粪便中雌激素排放总量分别为青年期奶牛432.90 μg/kg,泌乳期奶牛为1 114.51 μg/kg,干奶期奶牛1 540.13 μg/kg,不同养殖场中奶牛的雌激素排放总量及E1、17α-E2和17β-E2所占比例无明显差异.奶牛日平均雌激素排放17β-E2当量值为931.51μg/(头·d),以此推算可知安徽省奶牛养殖场通过粪便排放的年雌激素当量为23.24 kg/a.奶牛养殖场附近水塘水样及粪便堆积场土样中17β-E2当量总浓度分别为1 252.02ng/L和1 424.21 μg/kg,表明粪便不加任何处理堆置存放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结论]该研究可为安徽省奶牛养殖场的科学管理及甾体雌激素的有效去除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揭示奶牛场的甲烷排放特征,在我国首次采用国际上最新的反演式气体扩散技术与开路式激光仪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于2009年冬季和2010年春季测定了保定市某奶牛养殖基地甲烷的排放特征,测定期间养殖基地的动物总量平均为1 200头.结果表明,奶牛养殖场尺度的甲烷排放在冬季和春季均呈现出规律性的日排放特征,即养殖场甲烷日排放高峰出现在05:00、11:30和16:30,排放高峰的出现时间与上料时间基本吻合;冬季和春季试验期间该养殖场的反刍和粪尿甲烷总排放量分别为0.31 t·d-1和0.36t·d-1,养殖基地内整个牛群平均每头牛的反刍和粪尿甲烷日排放总量分别为0.26 kg·d-1和0.30 kg·d-1,春季的甲烷日排放量比冬季约高16.7%,初步揭示了奶牛场尺度甲烷排放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典型季节规模化猪场氨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求典型季节规模化猪场主要污染环节的氨排放特征,通过高分辨率在线监测设备对上海典型某规模化猪场的肉猪养殖棚舍与堆粪棚的氨浓度进行连续监测,获取主要环节典型季节的氨排放通量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肉猪养殖棚舍夏秋两季平均氨浓度水平分别为3.31±0.31 mg·m~(-3)和4.91±0.56 mg·m~(-3),而堆粪棚夏秋两季氨浓度水平分别为6.26±1.57 mg·m~(-3)和3.19±0.61 mg·m~(-3)。肉猪棚舍夏秋两季氨浓度日小时范围分别为2.9~3.7 mg·m~(-3)和3.8~5.5 mg·m~(-3),即夏季肉猪棚舍氨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主要受温度、畜禽活动强度的影响;秋季肉猪棚舍氨浓度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主要受9:00—15:00机械通风运行模式的影响。肉猪养殖棚舍夏秋两季的氨排放通量分别为10.12±0.96 g·d~(-1)·头~(-1)和7.07±1.58 g·d~(-1)·头~(-1),堆粪棚夏秋两季氨排放通量分别为2.99±0.69 g·d~(-1)·头~(-1)和0.89±0.31 g·d~(-1)·头~(-1)。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夏季,通风量是影响肉猪养殖棚舍氨排放通量的主导因素,而在秋季,氨排放通量则更多地受到温度与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发酵床生猪养殖过程中氨气的排放率,选择彩钢瓦和大棚膜2种结构类型的半钟式发酵床猪舍,利用猪舍环境数据自动监测系统测定发酵床猪舍内氨气浓度,采用二氧化碳平衡法估算发酵床猪舍的通风量,并确定发酵床猪舍的氨气排放率。研究结果显示,测试期间彩钢瓦和大棚膜猪舍内氨气平均浓度分别为(5.8±1.3)、(6.2±2.0)mg/m3;2种类型猪舍内氨气浓度差异不显著,随着季节冬-春-夏的变化而逐渐降低,冬季猪舍内的平均氨气浓度显著高于春季、夏季,春季、夏季猪舍内的氨气浓度差异不显著;2种类型猪舍的氨气排放率分别为(6.7±2.0)、(7.4±0.5)g/(d·头),差异不显著,平均排放率为(7.1±0.3)g/(d·头);冬季排放率显著低于春季和夏季(P0.05),春季与夏季发酵床猪舍氨气的排放率间差异不显著,分别为(7.5±0.2)、(8.9±0.6)g/(d·头)。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规模化肉鸡场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给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选择减排技术提供依据,选择山东某商业化肉鸡养殖场,对肉鸡生产过程中CO2和CH4的排放情况进行了研究。利用多功能气体分析仪对肉鸡舍CH4和CO2的浓度进行测定,肉鸡舍通风量测定则采用风机风量现场测定系统,根据不同季节连续5d测试结果计算提出肉鸡的CH4和CO2排放因子。结果表明:肉鸡在36~42d龄间的CH4和CO2的排放因子分别为(0.276±0.19)g·d-1·bird-1(58.9±37.2g·d-1·AU-1),154.4±45.7g·d-1·bird-1(33.5±8.0kg·d-1·AU-1),不同季节CH4排放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夏季最高为0.552g·d-1·bird-1,冬季最低为0.111g·d-1·bird-1,春季和秋季分别为0.187g·d-1·bird-1和0.254g·d-1·bird-1;CO2排放因子夏秋季节差异不显著,分别为186.8g·d-1·bird-1和179.8g·d-1·bird-1,但显著高于春季(163.4g·d-1·bird-1)和冬季(87.4g·d-1·bird-1);分析表明,鸡舍通风量...  相似文献   

8.
华北平原小麦季氮肥氨挥发损失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试验采用间歇式密闭室通气法,测定了冬小麦生长季氨挥发的损失量。结果表明:冬小麦施用氮肥后氨挥发速率升高,高峰期持续时间较短,基肥与追肥后氨挥发速率最大分别达到1.12 kg/(hm2.d)和0.66 kg/(hm2.d),可见冬小麦基肥氨挥发损失高于追肥。从整个生长季节来看,冬小麦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75,150,225,300 kg小区的累计挥发量分别为5.25,5.97,7.22,9.31,12.85 kg/hm2;冬小麦生长季节来自氮肥的氨挥发为0.72,1.97,4.07,7.61 kg/hm2,占施氮总量的1.0%,1.3%,1.8%,4.2%。当氮施用量超过150 kg/hm2时,由于氨挥发增加将使农田氮损失显著提高,通过Elovich动力学方程(y=a+blnt)对时间和氨挥发量进行拟合。土壤0~10 cm NH4+-N含量和氨挥发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温度是氨挥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太湖地区规模奶牛场粪尿年产生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估算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产污与排污量,采用源强估算法监测与估算奶牛场的泌乳牛和育成牛4个季节的粪尿产生量,同时监测了奶牛饲料氮磷摄入量与奶牛在运动场的粪尿产生量。结果表明:①每头泌乳牛日平均排泄粪便32.03 kg、尿20.93 kg,育成牛日平均排泄粪便13.58 kg、尿7.60 kg;泌乳牛日平均氮、磷产生量分别为274.23 g和95.93 g,育成牛每日氮、磷产生量分别为54.15 g和18.05 g,泌乳牛排泄量明显大于育成牛。②泌乳牛磷摄入量与磷排泄量呈线性相关(P0.05),r=0.935 9;氮排泄量与饲料氮摄入量相关性不显著。③奶牛夏季在运动场上粪尿产生量占粪尿总产生量的30%左右,冬季占10%左右。  相似文献   

10.
奶牛集约化生产体系中铜素产污系数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集约化奶牛场的育成牛和泌乳牛各季节的粪尿产生量进行测定,并且分析粪样和尿样,从而计算出育成牛和泌乳牛的铜产污系数,并比较两者各季节间的差异性。结果显示集约化奶牛场的育成牛铜产污系数4个季节平均为0.14g/(head.d),泌乳牛铜产污系数4个季节平均为0.31g/(head.d),泌乳牛铜产污系数远大于育成牛铜产污系数。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地区不合理的肥料和粪便管理造成了大量的氨排放,促进了该地区PM2.5的上升。本研究基于排放因子法和高分辨率活动数据建立了京津冀地区2015—2019年的氨排放清单,阐明了该地区农业源氨排放的总量和来源、时间变化、空间格局以及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15—2019年京津冀地区年均农业源氨排放量为429.1 Gg·a~(-1),玉米种植、尿素施用和室内圈舍是氨排放的主要来源;农业源氨排放量逐年下降,其中种植业贡献了75%的减少量。京津冀地区农业源氨排放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50%的县(区、市)贡献了80%以上的排放。提高作物氮利用率可以大幅降低种植业的氨排放(57.5%),采用酸性碳酸钙替代饲料中的碳酸钙则可以有效降低畜禽养殖业的氨排放(26%~53%)。  相似文献   

12.
氨排放清单编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欧洲和美国氨排放清单研究历程、编制方法和氨排放源构成,以及中国氨排放清单研究现状,汇总并分析了氨排放清单编制方法,提出了中国进一步完善氨排放清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酸碱性土壤对氨挥发特征及排放系数的影响,为我国农田土壤氨排放清单的准确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于2018年2—5月,以塿土(碱性土壤)和赤红壤(酸性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清江白菜为试材,采用室外模拟场方法,设置土壤pH类型为A组,分别为碱性土壤(A1)和酸性土壤(A2);同时,设置氮肥类型为B组,分别为不施肥(B0)、尿素(B1)、碳酸氢铵(B2)、尿素与有机肥混施(B3)和复合肥(B4)共5组氮肥施用类型,开展正交试验。试验共设置10个处理,各处理的氮肥施用量均为200 kg·hm-2。清江白菜种植过程中,共施肥3次,其中基肥施肥方式为沟施覆土,第1次追肥为撒施,第2次追肥为撒施后灌水。采用通气法对两种土壤进行室外模拟原位氨挥发测定,研究了不同施肥类型下土壤氨挥发情况和不同土壤pH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并尝试确定氨排放系数。结果表明:清江白菜种植过程中的氨挥发几乎全部来自追肥,追肥期间碱性土壤氨挥发量占全生育期氨挥发总量的97%~98%,酸性土壤追肥期间氨挥发量占全生育期氨挥发总量的99%。对比不同施肥处理的氨挥发量,碱性土壤A1B1、A1B2、A1B3和A1B4处理的氨挥发总量之间差异显著(P<0.05),呈现A1B2>A1B1>A1B3>A1B4的趋势,不同施肥类型氨挥发总量之间比值关系A1B1∶A1B2∶A1B3∶A1B4为3∶5∶2∶1;酸性土壤不同施肥处理的氨挥发总量之间也呈现A2B2>A2B1>A2B3>A2B4的趋势,不同施肥类型氨挥发总量比值关系A2B1∶A2B2∶A2B3∶A2B4为3∶15∶3∶1。碱性土壤各施肥类型氨挥发总量和氨排放系数显著(P<0.05)高于酸性土壤各施肥类型。20~30℃气温条件下,碱性土壤不同施肥类型的氨排放系数为2.73%~3.03%(A1B1);5.27%~5.31%(A1B2); 2.27%~2.67%(A1B3); 1.07%~1.23%(A1B4)。酸性土壤不同施肥类型的氨排放系数为0.40%~0.78%(A2B1); 2.75%~3.25%(A2B2); 0.44%~0.52%(A2B3); 0.18%~0.22%(A2B4)。研究表明,土壤酸碱性是影响农田氨挥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碱性土壤的氨挥发量和氨排放系数显著高于酸性土壤;复合肥是能够有效减少土壤氨挥发的施肥类型;覆土深施和撒施后灌水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的氨挥发损失率。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农业源氨排放清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山东省农业源氨排放清单,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6》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估算了山东省2015年农业源氨排放清单。结果表明,山东省2015年农业源氨排放量为105.831万t,排放强度为6.71 t·km-2。畜禽养殖是最大的排放源,排放量为68.673万t,占总排放量的64.89%,猪和家禽是畜禽养殖排放量的最大贡献源,两者占畜禽养殖排放量的72.88%;其次是氮肥施用,排放量为30.835万t,占总排放量的29.14%;生物质燃烧、人体排放、土壤本底的氨排放量分别为2.173、2.117、1.943万t,分别占总排放量的2.05%、2.00%、1.84%;固氮植物的氨排放量最小,仅为0.09万t,不足总排放量的1%。菏泽、德州、潍坊、临沂、济宁、聊城是山东省农业源氨排放大市,氨排放量为7.910~13.662万t。研究表明,应从规范畜禽养殖规模和合理施肥两方面着手,精准施策,以减少山东省农业源氨排放量。  相似文献   

15.
我国畜禽养殖氨排放特征及减排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畜禽生产-污染防治大协同、污水-废气-固废处理小协同目标,开展各畜禽养殖模式氨排放特征分析。研究发现:相同清粪方式下,机械通风封闭化圈舍氨排放速率要小于自然通风开放式圈舍,相同通风方式下,圈舍氨排放速率表现为水冲粪 < 干清粪 < 垫草垫料 < 水泡粪,各畜种肥水储存模式氨排放最大;通过养殖模式与减排技术的政策、规范协调性分析,发现圈舍封闭化+机械通风、堆肥发酵、厌氧发酵等养殖模式,低蛋白日粮、排风口处理、覆盖、密闭堆肥+废气处理、粪肥机械深施等控氨技术可作为畜牧业氨减排的方向。明确了氨减排模式与技术的对应关系,构建了模式替代和技术减排相耦合的畜禽氨减排体系,提出了制定大气氨环境质量标准、畜禽养殖氨排放标准及配套的氨监测技术规范、畜禽养殖场氨减排核算技术规范及配套的氨减排工程建设技术规范等配套落地政策建议,为顺利推动畜禽氨减排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复合菌剂对兔粪堆肥碳氮转化与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促腐和保氮功能兼具的发酵菌剂,探究不同配比菌剂对兔粪和香油渣堆肥碳氮转化与损失的影响及其机理。本试验以纤维素降解复合菌剂和功能菌剂两类自制菌剂为研究对象,采用封闭式好氧堆肥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不添加菌剂(CK)、EM商品菌剂(EM)、自制纤维素降解复合菌剂(CR)、V(功能菌剂)∶V(自制复合菌剂)=1∶1(CAR1)、V(功能菌剂)∶V(自制复合菌剂)=1∶2(CAR2)、V(功能菌剂)∶V(自制复合菌剂)=1∶3(CAR3)。研究各处理对堆体腐熟过程中发酵参数、碳氮损失、养分含量和腐熟度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启动过程中,CAR3堆体升温迅速,酸碱度适宜,利于堆体好氧发酵;堆肥结束时,CAR3有机质降解率高达34.17%,CO2排放量较排放量最高的CR低13.43%,总腐殖酸生成量达15.52%,较CR显著提升11.92%;堆体全氮含量显著提高,氨挥发量较CK降低10.28%;有机氮含量较CK显著提升19.74%,有利于氮素的固持。因此,V(功能菌剂)∶V(自制复合菌剂)=1∶3时(CAR3),可显著提高堆肥腐熟程度,促进碳转化,减少氮损失。本...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农田生态系统氨排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生态系统氨排放分人为源和自然源2种,以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氮肥施用、土壤本底、固氮植物和秸秆堆肥为统计单元,利用排放系数模型算了安徽省农田生态系统氨排放现状。2014年全省农田生态系统氨排放量为50974.0 t,其中,氮肥施用氨排放量最大,占总排放量的80.4%。在此基础上提出大气氨污染防治措施,旨在减少农田生态系统大气氨排放,提高空气质量,为科学施肥、合理综合利用秸秆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育肥猪舍氨气浓度测定与排放通量的估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北京选择一典型猪场,对不同季节育肥舍的氨气浓度进行了为期1年的试验测定,2004—2005年试验期间每2个月测定1次,每次测定3~4d,每2h采样一次,并根据二氧化碳平衡原理,对猪场不同生长阶段的育肥猪氨气排放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05年1月舍内氨气的平均浓度为(10.09±4.60)mg·m-3。2004年7月舍内氨气平均浓度为(3.44±2.34)mg·m-3,5月舍内氨气浓度为(6.29±4.07)mg·m-3,11月舍内氨气浓度为(6.98±2.63)mg·m-3,夏季舍内氨气浓度日夜变化不显著,冬季每日最低氨气浓度出现在9:00—17:00时段;育肥猪饲养期间的氨气排放通量为每头107.18~424.42mg·h-1。  相似文献   

19.
农田氨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源头上控制对大气中PM2.5贡献率较高的氨排放,对降低大气污染物PM2.5含量、以及减少雾霾污染起着很重要作用。在农业源氨排放中,由农业活动(主要是施肥)导致的氨排放占整个农业源氨排放的40%。因此,总结农田氨排放的研究进展,分析影响农田氨排放的主要因素,描述农田氨排放的规律,对国家制定氨减排措施有指导意义。通过对农田氨排放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发现影响农田系统氨排放的因素包括气象条件(温度、降水、风速和光照强度)、土壤因素(土壤类型、理化特性、含水量等)、施肥因素(肥料种类、施肥量、施肥方式及灌溉和施肥时期)、和农作物(种类,生长时期)。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温度、风速、土壤pH、土壤粘粒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率、肥料类型、施肥量、施肥及灌溉的方式。其中温度、土壤pH、有机质含量以及施肥量与农田氨挥发量呈正相关关系;风速与含水率在一定范围内与氨挥发呈正比关系;土壤粘粒含量与氨挥发呈负相关。上述的研究都是基于合理施肥,增加氮肥利用率,减少氨排放导致的氮损失为目的的,而以减少环境污染物、保持空气质量为目的氨减排措施的研究较少。因此,开展农田氨排放污染系数的确定,建立农业氨排放清单模型的研究,可为环境相关部门有效控制和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农业生产健康良性发展和环境保护起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