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成为研究热点,树轮密度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代用资料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树木年轮密度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基于当前国内外对树轮与气候关系的研究进展,本文分别从树轮密度测量方法、树轮密度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树轮密度对气候响应的影响因素方面等进行综述。总结了树轮密度与主要气候因子(温度、降水)综合作用的关系,树高、海拔、树龄和坡向等非气候因子对树轮密度与气候响应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它们的关系体现在早材密度与降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晚材密度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树轮密度受降水和温度双重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2.
树木年轮是反映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条件下,树木年轮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西藏作为受气候影响的敏感地域,同时有着独特的气候带区域变化,在树轮与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文章主要阐述树木年轮的研究背景、基本概念、树木年轮研究方法、全国树木年轮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西藏树木年轮的研究情况,以期为未来西藏的树轮生态学的研究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研究福州高盖山马尾松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建立农业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研究模型,为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科学经验。【方法/过程】以福州高盖山马尾松的树轮样本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马尾松树轮宽度年表,并分析了马尾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结论】不同季节限制马尾松生长的气候因子不同,上年1-3月份的降水成为影响马尾松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树轮宽度与上年1-3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r=-0.347);当年7-9月份温度成为影响马尾松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树轮宽度指数与当年7-9月温度呈显著正相关(r=0.379)。研究表明,一年中不同时期限制马尾松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不同,说明亚热带湿润地区的树木径向生长也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响应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杨保等人通过使用改进的树轮气候学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大复本、长序列树轮宽度年表的研究揭示,如果未来温度持续上升,该区域气候将会变得更加湿润。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提高对区域不同时间尺度干湿变化规律的认识水平,是人类有效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树轮作为气候代用指标,在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杨保与英国气候研究组相关学者合作,利用半化石、朽木和活树样本,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部自公元前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临沂地区的历史气候变化,测定了临沂市郯城县新村乡的银杏树轮宽度,用COFECHA交叉定年质量控制程序对定年和测量结果检验合格后,利用ARSTAN树轮年表研制程序建立银杏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差值年表和自回归年表.结果表明,标准化年表比其他2个年表包含更多气候信息,适宜进行树轮气候学研究.银杏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气象数据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树轮宽度与多数月份的平均温度呈正相关,与多数月份的降水量呈负相关.利用银杏树轮宽度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重建了临沂地区1851-2012年10月的平均气温,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51-1878年,此阶段气温变化幅度较大;第二阶段为1879-1950年,此阶段气温波动小,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不显著;第三阶段为1950年以后,此阶段气温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上升趋势越来越明显.该重建结果不仅延伸了临沂地区现有的气象观测记录,而且为研究当地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鸽  韩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274-4276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启动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领域。系统总结了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的相关研究,最后根据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太白山树木年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以秦岭地区太白山森林公园及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高山林线附近的太白红杉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地区1822~2013年树轮标准化年表;应用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对其树轮生长动态及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太白山地区太白红杉树木年轮包含了丰富且敏感的气候信息,适合进行树木年轮学分析,且其标准化年表与当年3、5和6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当年4、6月平均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滞后性研究表明其标准化年表与上年4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上年12月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上年月平均降水量均无显著相关。[结论]建立了太白山树木年轮宽度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函数,为研究及解释秦岭地区气候变化对树木生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经济社会视角的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环境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了严重危害,全世界不得不去适应气候系统的改变。在概述气候变化和国际社会共同行动的背景下,综述了气候变化适应性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并着重从经济社会视角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了回顾,包括:①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②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决定因素研究;③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策略研究等。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3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综合述评,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参45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我的我样性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物种灭绝的内在机制,并从全球变暖与生物多样性丢失间的正反馈因果关系出发,指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对遏制全球变暖的重要价值,同时也指出了生物多样性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利用树木年轮资料分析环境污染是树木年轮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理解树轮对环境污染的信息记录,污染历史反演与分析等理论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利用树轮资料研究环境污染的研究进展。分析认为,利用树轮化学方法分析环境污染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响应因素,借鉴成熟的树轮气候学的研究方法,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不断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度,为环境污染研究提供丰富的长序列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应用响应函数分析方法研究东北地区人工林樟子松生长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前1年4月至当年9月的气候变化可以解释生长轮宽度径向变异的44.1%。温度是影响樟子松生长轮宽度径向变异最主要的气候因素,其中,当年6月平均气温对其影响最大,回归系数达到-0.350。  相似文献   

12.
将乐林场马尾松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福建将乐地区马尾松年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本地区的树木年轮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为当地马尾松的生产、农林业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福建将乐林场采集的80根马尾松树芯为对象,运用ARSTAN程序建立差值年表和标准年表,通过相关函数、响应函数、单年分析等方法研究马尾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并采用响应面函数建立树木径向生长?气候因子关系模型。结果马尾松年轮宽度序列对气候变化相当敏感,上一年5月到当年12月的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的响应函数模型可解释年轮宽度变化的57.43%;温度对马尾松径向生长的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上一年6月平均气温促进马尾松径向生长;月降水量和月极端最低气温是马尾松抽梢期生长的气候限制因素,当年抽梢期的降水和极端最低气温对马尾松年轮宽度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当年3月份的降水和极端最低气温对马尾松年轮宽度的作用尤为显著;月极端最高气温是马尾松伏旱期径向生长的气候限制因素,其中8月份的气温对马尾松年轮宽度表现出显著的负效应。结论该研究地区马尾松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马尾松年轮宽度序列对气候变化相当敏感。建立的马尾松径向生长?气候因子关系模型R2为51.2%,进一步验证了当年的逐月气候因子对马尾松径向生长的影响,该模型可较好地模拟马尾松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不同纬度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兴安岭地区3个不同纬度地区的兴安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建立不同纬度兴安落叶松年轮宽度年表;探索1967—2005年间,不同纬度气候因子变化规律,对气候因子和年轮宽度年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967—2005年间,大兴安岭不同纬度地区温度均显著上升,降水量未呈现出显著性变化;1927—2007年间,高纬度兴安落叶松树木径向生长显著增加,与此相反,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变化不明显;温度是影响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降水变化对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的影响较小;高纬度地区气候变暖后,降水量的下降抑制了该地区兴安落叶松的径向生长。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气候适宜度模型对陕西关中地区1986年以来的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和全生育期的气候适宜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生长发育期间,温度适宜度和光照适宜度最高,降水适宜度最小;自1986年以来,随着气候变暖,多年温度、光照、气候适宜度变化呈逐年上升,降水适宜度则呈现逐年降低,从变化倾向来看,光照、温度和气候适宜度以每年0.004 4、0.000 2和0.001 3的速度升高,降水适宜度以每年0.002 1的速度减少。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于关中地区冬小麦生产而言,光热资源较为充足,降水则是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主要气候因素,且随着气候进一步变暖,降水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将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人工林落叶松生长轮宽度年表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东北地区人工林长白落叶松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合理建立其生长轮宽度年表的方法。根据人工林落叶松生长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特点,提出采用线性回归方法提取生长趋势,采用滤波方法消除培育措施产生的影响,采用算术平均的方法消除立地条件的影响,建立其生长轮宽度年表。相关分析表明,运用此方法建立的年表科学、合理,可以进行年轮气候学分析。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的判定系数定量分析了不同因素对人工林落叶松生长轮宽度径向变异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生长轮宽度径向变异的40%左右是由气候因素引起的,30%左右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约20%是由培育措施引起的,仅有10%左右是由立地条件和其它未知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16.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ee ring width of Pinus tabulaeformis in the southern Taihang Mountains in Hebei Province and climate factors, such as mean temperatur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e find that tree-ring width correlates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with mean and maximum temperature in March and Spring, and with minimum temperature in March, April, Spring and Autumn. The sampling tree radial growth responds sensitively to spring temperature change.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七星河湿地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芳  高永刚  姜春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63-11565
利用黑龙江省81个气象站1961~2007年逐日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气候学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了黑龙江省、双鸭山地区、宝清县、七星河湿地的气温、降水量气候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七星河湿地气温变化趋势与黑龙江省、双鸭山地区气温变暖趋势总体一致;气温升高趋势以年平均最低气温最显著、年平均气温次之、再次是年平均最高气温;七星河湿地对当地(宝清县)气候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宝清县、七星河湿地近50年来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黑龙江省、双鸭山地区降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在七星河湿地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总体下降趋势下,七星河湿地的保护在水资源方面可能面临着缺水条件的制约,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并充分利用云水资源可能是解决七星河湿地将面临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对典型荒漠草原四子王旗1987—2016年植被NPP进行测算,分析NPP时空变化及其与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等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987—2016年四子王旗植被NPP值为144.52g/(m2·年)(C),植被类型地带性分布差异明显,空间上表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2)1987—2016年四子王旗植被NPP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年际波动为3.09~3.69Tg(C);3)研究区植被NPP与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与年降水量相关系数更高,表明年降水量是影响荒漠草原区植被NPP的主要气候因子。通过研究荒漠草地植被NPP时空分布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有助于认识荒漠草原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地区植被覆盖及生产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81~2000年鄱阳湖地区的气象台站数据、NOAA/AVHRR—NDVI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8km)以及光能利用率模型GLO—PEM模拟的鄱阳湖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空间分辨率为1km),基于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全球变化背詈下该地区均温和降水、年最大植被指数(NDVImax)以及年NPP的年际变化趋势,探讨了植被年NDVImax、NPP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鄱阳湖地区气候变化比较显著,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1980~2000年闰鄱阳湖大部分地区年NDVimax存在增加趋势,但也有少部分地区呈降低趋势,其中增加趋势的显著性水平相对较高,而降低变化趋势不够显著。1980~2000年,鄱阳湖地区NPP变化主要呈现增加趋势,且显著性水平较高;其中,整个鄱阳湖地区NPP年变化率为111257t/年.滨湖区为49920t/年,外围区为61337t/年;在离湖不同缓冲距离上,NPP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鄱阳湖地区气候暖湿化发展对植被改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54年临汾市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文义  缪启龙  段春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613-12615
利用临汾市1954年1月~2007年12月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分析了临汾54年来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冷积温和热积温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54年来临汾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尤其是春、冬季升温显著,且冬季升温大于春季升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和冷积温显著上升,年极端最高气温和热积温略有上升;冷冬皆分布在80年代以前,而暖冬主要分布在90年代以后;凉夏主要分布在80年代,酷暑主要分布在80年代以后;90年代以来酷暑和暖冬频繁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