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10~30日龄肉鸡的一种发病快、致死率高的传染病。近几年来,随着规模养殖的不断出现,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流行毒株发生了变异,出现了超强型毒株,加上免疫方法和免疫程序不合理,导致了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炎控制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2.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理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危害不仅使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1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3.
3种免疫植物多糖对法氏囊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60只1日龄北京白鸡,饲养至14日龄,随机分组进行传染性法氏囊中等毒力疫苗的免疫,各组分别添加黄芪、岩藻和油菜3种植物提取的多糖成分,添加剂量为10 mg/只。26日龄进行二免,首免及二免都采用滴鼻点眼方式进行。二免后定期采血检测法氏囊中和抗体效价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转化率。结果表明:二免后2周,除了油菜多糖以外,其他2种多糖添加组的中和抗体滴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各组的淋巴细胞体外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3种植物多糖成分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4.
从江苏南京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的鸡场采集病料,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人工感染、SPF鸡胚接种、琼脂扩散试验和PCR扩增鉴定等,证实了该鸡场发生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且从病料中分离到了纯净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同时,证实该毒株的毒力较强,具有标准毒株的理化特性,免疫原性也比较好.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IBD)是一种由双链双节段RNA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袭雏鸡的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肝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在养鸡场中可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控制本病的主要方法仍是免疫接种,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养禽户常遇到IBD疫苗免疫失败的问题.下面就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免疫失败的原因作一浅要分析,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急性暴发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法氏囊淋巴组织和淋巴细胞坏死,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不仅造成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而且极易引发其他疫病。耐过鸡的法氏囊组织受损,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常造成免疫失败。由于该病发病快、病程短、死亡高,给养鸡业造成极大危害。笔者现将一起80日龄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例介绍如下,以提醒养殖户做好该病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7.
杭柏林  李杰 《科学种养》2011,(10):47-47
鸭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鸭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高、淘汰率高,影响增重,同时可导致免疫抑制,造成免疫失败,使鸭群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加。现将鸭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以期为临床生产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8.
2007年下半年以来,因市场行情持续走高,养殖户纷纷补栏,肉鸡存栏量大幅度增加,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今年5月份以后,该病在许多地区大面积流行,发病比较严重。为此,笔者以接诊病例为例,结合该病在发病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谈谈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制体会,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急,来势猛,传播快,病情重,已成为危害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部分鸡群在进行过1-2次法氏囊灭活疫苗免疫接种后仍然发病,出现这种现象并不一定是疫苗的质量或防疫方法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参考GenBank发表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特异扩增IB-DVVP2基因的引物。以广西玉林发病火鸡群分离的IBDV野毒YL株为材料,以其基因组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了1.5kb的cDNA产物,将VP2基因克隆于PUC119质粒上,得到重组PUC119质粒。并对VP2基因全序列测定、分析和聚类表明,YL株与欧洲超强毒株非常相似,而与经典强毒株、弱毒株和变异株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1.
<正>第十一届(2014)中国羊业发展大会在贵州省务川县召开,蕉坝乡组织选送了6只山羊参加比赛。为了避免山羊因运输、环境改变而引发山羊传染性口疮、羊肠毒血症、感冒、传染性胸膜炎、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和肠炎等疾病,我们对选送山羊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确保山  相似文献   

12.
在牛养殖过程中腹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一旦发生传染性腹泻便会影响到养殖户的经济收益。牛传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可能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为了避免遭受经济损失养殖户在牛养殖过程中要提高对传染性腹泻病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阐述了牛传染性腹泻的发病机理及造成传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因,分析了牛传染性腹泻的临床症状,提出防治牛传染性腹泻的有效对策,以及日常养殖过程中应注意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笔者实验分别建立了用于检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及猪轮状病毒的RT-PCR方法,通过该方法对52份疑似病料进行了检测,以调查猪群中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混合感染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7份样品表现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与猪轮状病毒混合感染,占样品总数的28.8%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在养牛场(户)调研时遇到多例犊牛顽固性腹泻,同时也听到多位养殖户反映在生产中犊牛发生腹泻后久治不愈、死亡率高,经济损失严重,深感困惑。犊牛腹泻是多病因引起的一种常见临床疾病,分为非传染性腹泻和传染性腹泻。非传染性腹泻是指由饲养管理、营养调配不合理、饲料中毒、天气变化和长途运输等非病原因素引起的腹泻。传染性腹泻是指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腹泻。常见病毒主要包括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细菌主要包括魏氏梭菌、沙门氏  相似文献   

15.
为了预防鸡IBD的区域性流行,以当地典型发病鸡群的法氏囊为组织源,以蜂胶为佐剂,研制鸡IBD蜂胶囊毒组织灭活苗。室内试验表明,对10日龄AA肉鸡接种后,20、50d血清AGP抗体阳性率和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均达100%;田间试验表明,对6批7~15日龄,3万多只不同品种的雏鸡免疫,未发生一起IBD;常规检验表明,该苗安全、无毒副作用,保存期内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观察蟾酥注射液对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的调节作用,采用中药免疫药理学方法,选择不同浓度的蟾酥注射液与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联合使用,作为试验组。于7、14、21、28、35、42、49、56日龄,通过静脉采集血液,采用MTT法,检测外周血T、B淋巴细胞吸光度值(OD值);采用β-微量法,检测血清中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抗体效价。结果显示,所有试验组中,蟾酥注射液均能够显著提高外周血T、B淋巴细胞OD值,中剂量组(0.25mg/mL)T、B淋巴细胞OD值最大;蟾酥注射液能够显著提高血清中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抗体效价,中剂量组免疫后期抗体存在时间长,抗体高峰期持续时间也长。因此,说明蟾酥注射液是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有效的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17.
采用UF-1型工业平板式超滤机对鸡新城疫病毒(NDV)及法氏囊病毒(IBDV)进行了初步的浓缩试验。该调和浓缩工艺简单、效率高,浓缩液HA液价与未浓缩液比较按浓缩比率相应上升。用浓缩液与未浓缩液制成灭活疫苗免疫鸡,均可获得100%抵抗ND及IBD的保护力,以浓缩苗免疫的DN HI抗体及IBD中和抗体滴度明显高于未浓缩苗。试验表明,浓缩苗安全有效,并优于未浓缩苗。  相似文献   

18.
摘要:本实验通过对21日龄雏鸡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来制造传染性法氏囊病病理模型。14日龄时开始灌服紫锥菊、黄芪提取物合剂(药物混合配比:紫锥菊黄芪比例为1:3),连续灌服7天,观察雏鸡免疫器官指数变化差异及血液生化指标动态变化。试验结果:用药各组免疫器官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有不同水平的显著差异;血液生化指标中Ast/Alt用药各组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这说明紫锥菊、黄芪提取物合剂对机体免疫有显著增强作用,能显著降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从而有利于该疾病的防治,提高疫苗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采用UF1型工业平板式超滤机对鸡新城疫病毒(NDV)及法氏囊病毒(IBDV)进行了初步的浓缩试验。该设备浓缩工艺简单、效率高,浓缩液HA效价与未浓缩液比较按浓缩比率相应上升。用浓缩液与未浓缩液制成灭活疫苗免疫鸡,均可获得100%抵抗ND及IBD的保护力,以浓缩苗免疫的NDHI抗体及IBD中和抗体滴度明显高于未浓缩苗。试验表明,浓缩苗安全有效,并优于未浓缩苗。  相似文献   

20.
对虾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检测方法及综合防治现状。笔者研究前人研究成果,对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的基本特性、感染宿主、传播条件、致病性、地理分布、基因组研究、检测技术及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对虾IHHNV的防控提供系统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