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狼尾草、高丹草、黑麦草3种牧草为试材,以受除草剂莠去津污染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法,研究了3种牧草对受莠去津污染的土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最好的牧草是狼尾草,其次是高丹草,黑麦草的修复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2.
土壤是最基础的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对土壤的长期利用过程中,受自然成土因素特别是人为不合理利用方式等因素影响,土壤酸化、污染等现象日益突出,导致植物生长明显受阻,甚至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各种土壤调理剂应运而生,被应用于土壤治理、污染修复,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2014-2017年,我国土壤调理剂产量分别为97.5万、148.3万、207.9万、305.6万t,2018年上半年达210.9万t,增长迅速[1].2018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法》正式出台,作为修复土壤和提升耕地质量重要产品的土壤调理剂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土壤调理剂种类多、作用差异大,为科学使用土壤调理剂,有效改良土壤、修复土壤污染,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我国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石油开采规模日益扩展,但由于技术落后与环保意识的缺乏,土壤石油污染越演越烈,并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及身体健康,故探究其治理方式方法显得极为迫切,各种修复技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目前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技术因其优越性而被人们所提倡。现就我国科研人员从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机理、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实践、各种修复技术的探寻研究经历及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介入的必要,最后对我国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徐铖  朱四喜  赵斌 《北方园艺》2018,(5):118-123
以草海湿地生态系统3种不同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贵州省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研究重金属铬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为草海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草海湿地土壤存在一定的铬污染,且铬含量的分布并不均匀;3种不同类型土壤的铬含量平均值总和变化趋势为林地沼泽地耕地,但在土壤剖面深处它们受到的污染影响均不显著;沼泽地和林地土壤中铬含量总体上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特点;在耕地土壤耕作层中的铬含量较其它2种土壤要高,说明耕作对表层土壤中铬的积累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污染范围广、危害严重令人堪忧,如何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对我国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来源加以阐述,结合已有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发现重金属污染的复杂性不是单一的修复技术就能解决的,当务之急需积极寻求新的复合修复技术,根治重金属污染土壤。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以贵州喀斯特山区林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耕地和弃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重金属(Cd、Cr、Pb、Ni、Hg、As)的含量、分布特征等的影响,并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剖面中,Cd和Pb均呈表层富集,Cr、Ni、Hg在林地、天然草地、耕地中层富集,As呈均匀分布;在各土层不同利用方式中,土壤重金属的分布无明显规律;Cd与Pb,Pb和As来源相同,pH与Ni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b、As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阳离子交换量CEC与Cd、Pb、As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Ni、Hg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r呈显著负相关(P0.05)。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的评价结果综合表明,贵州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6种土壤重金属元素均主要来源成土母质,除了Cd外,其它5种元素均未对土壤造成污染;人工草地和弃耕地为中度污染,林地、耕地、天然草地为轻度污染,主要是由喀斯特山区特殊的地质环境造成的Cd的背景值高引起的污染;5种土地利用方式均为轻度生态危害。土壤Cd污染需要引起注意,研究区土壤偏酸性,可考虑植物修复将重金属移除土壤。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直接威胁着人类健康,受到普遍关注,各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植物修复技术因其安全、廉价,被认为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较好的措施之一,其中园林植物具有美化环境、不进入食物链及可带来环境效益等优势而成为植物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该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查阅,阐述了近年来关于园林植物对我国主要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并从园林植物种类、富集特性、耐受性和环境效益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进一步开发园林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重金属污染土壤园林植物修复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我国大棚蔬菜面积已超过5 000万亩,大棚蔬菜在丰富百姓"菜篮子"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大棚菜地的土壤环境如何?大棚菜地污染的源头在哪里?如何拯救受污染的大棚菜地?带着这些问题,3月16日,我们"土壤保健中国行"采访团在陕西、山西等地进行了专题采访。据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在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 cm~100 cm下降到20 cm~30cm。近年,南方土壤酸化、华北耕层变浅、西北  相似文献   

9.
金晓艳  郑险峰  张明科 《蔬菜》2020,(10):27-33
为实现无公害蔬菜生产和蔬菜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总结了我国蔬菜农田的农药、农膜、化肥等有机物污染情况,介绍了土壤物理修复技术(热脱附技术和土壤蒸汽浸提技术)、土壤化学修复技术(土壤淋洗技术、氧化-还原技术、光催化降解技术)、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修复技术)及土壤联合修复技术;其中,物理修复技术见效快且处理效果较好,但其成本高昂,不适合用于修复大面积污染的土地;化学修复技术操作较为简单且可以处理更深层的土壤,但化学修复只适于修复小面积土壤且容易破坏土壤;而生物修复具有成本低、绿色无污染等优势,但需解决耗时长、修复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增加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提高修复效率、缩短修复周期成为土壤修复的研究热点。未来,要研究出多种土壤修复技术,并开发适用范围广且经济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而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可改善土壤环境、修复污染土壤,将成为农业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目前国土整治的重点,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污染物大量增加,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根系分泌物是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物质与信息交换和传递途径,同时,植物根系分泌物能够改善土壤根际微环境,增强植物对逆境的抗逆能力。加强生态修复是当前我国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同时能推动各个地区生态和谐发展。本研究重点论述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在环境生态修复中对重金属污染所起作用过程中潜在生态修复机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该文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措施的研究现状,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综合修复等.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展望,为进一步开展土壤重金属修复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我国大棚蔬菜面积已超过5 000万亩,大棚蔬菜在丰富百姓"菜篮子"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大棚菜地的土壤环境如何?大棚菜地污染的源头在哪里?如何拯救受污染的大棚菜地?带着这些问题,3月16日,我们"土壤保健中国行"采访团在陕西、山西等地进行了专题采访。据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在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黑土层已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通过生物链放大作用进一步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综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修复和调控的重要性及对无公害生产的影响,提出用农艺调控、植物修复及微生物修复技术来治理和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相似文献   

14.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对“环保育种”的呼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人类活动诸如采矿、冶炼、电镀、电源和燃料生产、垃圾堆积过程和农业集约化中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大量和超量使用等排入到环境中,导致重金属污染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而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避性和富集性及超富集性,使得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和利用成为可能.由于自然的超富集植物具有地域性、植物种类的差异性,且忍耐重金属浓度的有限性,因此,超富集植物具有修复时间长的特点.现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利用提出了“环保育种”的概念,以及开展“环保育种”的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加快修复和利用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环保育种”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中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问题尤为突出,也是江西省高度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并介绍了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修复技术,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榆黄菇(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为试材,采用覆土栽培方式修复韶关市某重金属污染区农田土壤,研究平菇、榆黄菇覆土栽培对土壤中重金属镉(Cd)、铜(Cu)、锌(Zn)污染的吸收积累特性以及修复效应,以期为后续食用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平菇与榆黄菇的子实体和菌糠对污染土中的Cd、Cu、Zn均具有富集能力,其中2种食用菌对Cd、Zn的修复效果最优,均能使土壤中的Cd、Zn含量降至污染风险筛选值以下,但土壤中Cu含量仍处于污染风险筛选值以上。因此,平菇与榆黄菇均对土壤Cd、Zn重金属复合污染具有较高的修复潜力,可用作修复Cd、Zn农田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  相似文献   

17.
<正>长期以来,由于过傲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生产资料,缺乏淸洁生产意识和环保意识,全球土壤环境破坏、耕地质W退化形势严峻。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土壤问题也在不断加剧,耕地质量下降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根据全国土壤质量普査数据,我国酸性土、盐碱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0%,当前耕地土壤面临着两"大"两"低"问题,即退化面积大、污染面积大,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地力低。  相似文献   

18.
杨金红 《北方园艺》2017,(4):171-176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利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是当前环境修复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相继开展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报道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芦苇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耐受及吸收能力,综述了芦苇对重金属的吸收及重金属在芦苇体内的分布特征,重金属对芦苇的毒害及芦苇对重金属的解毒机制,芦苇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强化途径,并对芦苇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煤矿区绿化及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性能源,储存丰富,产量大。煤矸石是煤炭业产出最多的,被视为固、气、液三害俱全的“工业废料”。文章阐述煤矸石在堆放过程中经受风吹、日晒和雨淋等风化剥蚀作用下对土壤、大气和水环境的严重污染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基于营造植物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功能以及美学不同,科学合理地选择树种和栽植技术与措施,可以有效地修复土壤、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应用,针对土壤污染,广泛应用生物、物理、化学和综合修复技术。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也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和综合修复技术。此外,列举了各种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讨论了修复技术的经济和环境评价,展望了修复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