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关于山西小杂粮发展的几点反思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对小杂粮应从3个方面理解,一是“小”字,二是“杂”字,三是“区域性”。“小”主要指面积小、产量低;“杂”是因为种类多、但因规模小而无法独立成体系;“区域性”是指“小”与“杂”是相对的,在一个地方“小”,但换个地方可能就不一定“小”了。山西的小杂粮应包括荞麦(甜荞、苦荞)、燕麦、糜子、绿豆、小豆、豌豆、蚕豆、芸豆、豇豆、小扁豆、黑豆等11种,面积不足20万hm2。小杂粮的“小”决定了它虽在农民增收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山西不具有战略地位;由于它的保健功能,又使其在保健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作者参加第二届山西省食品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的获奖论文。该论文为制定山西省“八五”规划提供了依据,特选登本刊。调味品是食品工业中的一大主干行业。从古迄今在文明古国的史册中均有详尽的记载。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也带来饮食文化的兴起,可以断言,我国饮食文化著称于世、色、香、味、形别具特色,究其奥秘之点就在于调味品不仅种类多,风味全,用途广,适应范围大,加之人的口味感觉不同,食法各异,又一日三餐必备,这样必然形成了食品工业中的安全产业。近代随着世界范围的交流日益广泛,调味品正向广泛的食品领域延伸。未来的调味品必将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向更高阶段,更快速度开拓发展。  相似文献   

3.
山西主要气候资源探析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采用山西省109个气象台(站)30年标准气候资料,对山西省主要气候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重点探讨了光、热、水等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省光、热资源十分丰富,水资源严重缺乏,干旱频繁出现。详细了解光、热、水资源的利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重要,可进一步趋利避害,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有计划地发展.但是由于乱征乱占林地矛盾日渐突出.虽然我国早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我省也颁布了《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这些法律、法规对征占用林地的行为进行规范.然而,近年来,征用方与被征用方的矛盾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就征占用林地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山西玉米病害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我省玉米播种面积仅次于小麦,而总产居粮食作物之首。建国40年来玉米生产得到飞速发展,总面积扩大将近1倍,单产提高2倍以上,总产增加了4倍多。在此期间病害始终威胁着玉米生产,此伏彼起,时轻时重,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就我省玉米病害的现状、问题和研究重点作些阐述和讨论。一、山西的玉来病害 (一)种类和分布迄今为止,山西省尚未作过玉米病害的普查鉴定。有关玉米病害种类分布的报告散见于零星文献,从文献报告和所据标本统计,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山西省连翘的产区、产量、提取了种籽油并进行了成分分析,旨在为进一步综合开发连翘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发挥小杂粮产业优势是山西省实施特色农业工程的突破口之一。近几年来,山西省小杂粮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品种不优、加工档次低、规模效益不高、消费者接受程度较低、市场占有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应该树立杂粮产业思想,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优质杂粮的加工档次,发展订单农业,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8.
从1985年迄今,作者对山西省象虫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采集到象虫标本72种、隶属于10个亚科、37个属。其中山西新记录有16种,华北新记录9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山西农业大学校园规划的设计理念和具体布局的分析介绍,论述了如何营造一个文化内涵丰富、景现优美、生态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从而为当今的校园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网络数据库、蔬菜施肥、作物栽培、农业环保、稀土化学等应用为例阐述了信息技术在山西农业上的应用以及研究开发的路线方法,提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合作共建模式,其要点以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选择适合农业领域的开发工具和平台,根据农业特点进行知识的收集、整理及其内涵的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1.
为保障阿克陶县搬迁牧民的生活,采用平整土地、修筑灌排水系统等治理措施将未利用的盐碱地逐步开发成为耕地,对项目区原始地貌、工程完工后及第一次灌水洗盐后的土样进行采集,并测定土壤全盐的含量,作为实施效果的分析。结果表明:治理措施实施后,0-60cm土壤层含盐量可减少58.4%,但第一次灌水洗盐效果不明显,后期需要水利、农业等多种措施的有效配合,才能逐步达到理想的种植要求,本文研究为盐碱地的开发治理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盐碱地面积不断扩张,土壤盐碱化问题成为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生态农业发展进程的掣肘。治理不同程度、不同地型盐碱地的措施逐渐多元化,总结过往的改良技术,分类分区,精准治理,兼顾高水平与低成本。本文就盐碱地的各项治理措施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盐碱地治理研究方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盐碱地开发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土地盐碱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在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开发治理盐碱地具有重要意义。对盐碱地的形成以及综合治理技术与方法进行了阐述,指出土壤盐碱化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对盐碱地的开发治理也应因地制宜,根据盐碱土成因、特点、利用目的并结合当地的气候,经济等条件,在一定区域内对盐碱地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4.
深松垄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深松耕作在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下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春深松30cm,秋深松30cm垄作及常规表层旋耕15cm耕作模式对耕层土壤水分状况、物理性状和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30cm垄作有利于降低15~35cm耕层土壤紧实度与容重,常规表层旋耕有利于降低0~15cm耕层土壤紧实度与容重;深松垄作比常规表层旋耕有利于蓄积降水和降雨,秋深松30cm处理蓄水效果好于春深松30cm处理,秋深松30cm、春深松30cm垄作处理分别比表层旋耕15cm处理增产11.15%和7.26%。  相似文献   

15.
连续周年耕作对砂姜黑土农田蓄水保墒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筛选利于改善黄淮区砂姜黑土农田蓄水保墒效果及提高作物产量的夏玉米-冬小麦周年耕作方式。【方法】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置5个夏玉米季-冬小麦季周年耕作方式处理:免耕-旋耕(对照)、免耕-深耕、深松-旋耕、深松-免耕、免耕-免耕,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周年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及作物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处理相比,免耕-深耕处理显著降低夏玉米收获期15—25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20—35 cm土层土壤容重,深松-免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显著降低夏玉米收获期15—4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20—25 cm土层土壤容重,而免耕-免耕处理显著增大夏玉米收获期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5—20 cm土层土壤容重。免耕-深耕、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收获期0—40 cm土壤贮水量,而深松-旋耕和免耕-免耕处理却降低冬小麦收获期0—40 cm土壤贮水量。与对照免耕-旋耕处理相比,深松-免耕处理提高夏玉米-冬小麦整个周年内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免耕-免耕处理提高作物收获期40—160 cm土壤含水量,而深松-旋耕处理在冬小麦收获期则降低40—160 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冬小麦周年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7.67%和10.21%,免耕-深耕处理冬小麦籽粒产量增加而夏玉米产量降低,最终周年籽粒产量降低0.44%,免耕-免耕处理夏玉米-冬小麦周年籽粒产量降低2.19%。【结论】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作物籽粒产量,其中深松-免耕处理能够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产量及经济效益增加效果较优,可作为相对较适宜的黄淮区砂姜黑土农田夏玉米-冬小麦周年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耕作覆盖对旱作土壤团粒结构、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于2013—2016年进行连续3个作物生长季定位试验,通过设置3种耕作方式(深松、免耕、翻耕)和3种覆盖措施(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不覆盖),研究耕作结合覆盖对土壤团聚体数量、土壤蓄水量及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二者交互作用可显著增加0—4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深松覆盖秸秆处理0—2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欠水年(2016)和相对欠水年(2014)分别较翻耕不覆盖显著提高14.2%、16.9%,而免耕覆盖秸秆处理在平水年(2015)较翻耕不覆盖显著提高8.5%;20—4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欠水年以深松覆盖秸秆、相对欠水年深松覆盖地膜和平水年免耕覆盖秸秆处理最高,分别较翻耕不覆盖显著提高18.2%、21.5%、18.7%。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二者交互作用对0—200 cm土层蓄水量影响显著,深松覆盖秸秆处理休闲期土壤蓄水量分别在相对欠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29.6%、9.3%、11.4%;其关键生育时期平均土壤蓄水量分别在欠水年和相对欠水年较翻耕不覆盖显著增加21.9%、28.9%,而免耕覆盖秸秆处理在平水年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增加17.1%。在相对欠水年,耕作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而覆盖措施及耕作与覆盖交互作用对其有显著影响,以免耕覆盖秸秆处理最佳,分别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51.8%和50.5%;在平水年和欠水年,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其二者交互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极显著影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以深松覆盖秸秆处理效果最佳,平均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56.9%和44.8%。【结论】耕作结合覆盖措施可改善耕层土壤团粒结构,显著增强休闲期和生育期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从而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平水年和欠水年采用深松结合秸秆覆盖、相对欠水年采用免耕结合秸秆覆盖模式可实现宁南旱作马铃薯增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周年土壤不同层次碳对耕作措施的响应,为复播条件下进行有利大豆土壤固碳的合理耕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017年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翻耕覆膜(TP)、翻耕(T)、深松(ST)、免耕(NT)4种土壤耕作处理,研究不同耕作处理对不同土壤层次土壤总有机碳(SOC)、微生物有机碳(MBC)、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的影响。【结果】相对于T与TP处理,NT与ST处理均有利于增加0~10 cm表层土壤的SOC、MBC和POC的质量分数,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在10~30 cm耕作层,TP处理较比于其余三种处理,能保持土壤中SOC、MBC和POC的质量分数。但在土层深度30 cm以下,ST处理的MBC、POC质量分数逐渐与其余三种处理的差异性逐渐增大并呈显著性差异。在0~60 cm土层深度,微生物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范围分别为1.29%~2.35%与17.81%~31.99%,并均在深度至60 cm的土层达到最高点,其占在总有机碳的比率为ST>TP>T>NT。【结论】深松和免耕均能够有效增加表层土壤的SOC、MBC和POC的质量分数,其中深松对土层深度30 cm以下的MBC、POC质量分数与比率具有显著提升,而在土层20~30 cm翻耕覆膜能够更好保持土壤中SOC、MBC和POC的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8.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农田土壤风蚀影响因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风蚀是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从风蚀气候因子、地表粗糙度、植被覆盖度、土壤性质和人为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农田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一地区农田土壤风蚀的防治对策,提出了以实施保护性耕作为主,辅之以间作、轮作的防治风蚀措施.这种措施既能发挥保护性耕作带残茬降风速、保水土、抗风蚀的作用,并对翻耕带形成保护;又可满足地区种植结构,解决保护性耕作带来的杂草防治和农家肥施用难题,对实现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豫西坡耕地不同耕作方式麦田水分动态及其生态效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豫西夏休闲坡耕地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田水分变化规律及其生态效益 ,结果表明 :免耕、深松的土体内 ,含水量、接纳降水能力均明显高于传统耕作 ,免耕与深松处理降水贮蓄率分别比传统高1 3 .3 3 %和 5 .84% ,能促使降水在不同坡位中均匀分布 ,其中免耕优于深松。免耕条件下 ,提高了冬小麦出苗率 ,明显地促进生长发育 ,比传统耕作增产 1 9.3 % ,水分利用率提高 1 7.5 % ;深松也提高了冬小麦出苗率 ,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不明显 ,产量比传统耕作提高 9.4% ,水分利用率提高 8.5 %。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表土作业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对4种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着重探讨了免耕法和免耕+深松耕作法增加耙地表土作业后,对土壤水分保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碎秆覆盖+深松、免耕碎杆覆盖+深松+耙和免耕耙3种处理的小麦平均产量分别比传统处理增加9%,11%和14%,对采用纯粹免耕法的小麦地增加耙地表土作业后,休闲期蓄水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改善,小麦增产12%;对免耕+深松耕作法增加播前耙地作业后,小麦地休闲期蓄水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产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