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探索氟唑菌酰羟胺与咪鲜胺复配对枸杞根腐病主要病原菌——腐皮镰刀菌的毒力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氟唑菌酰羟胺与咪鲜胺17种不同比例的复配处理对腐皮镰刀菌的室内毒力作用,在最佳增效配比下,明确复配处理相较单剂对病原菌孢子萌发、产孢量、芽管伸长和菌丝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与咪鲜胺单剂及其复配处理对腐皮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均有明显作用,其单剂EC50值分别为0.365 8 mg·L-1和0.120 8 mg·L-1,氟唑菌酰羟胺与咪鲜胺的配比在3∶2时增效作用最大,EC50值为0.044 3 mg·L-1,增效系数SR达4.560 0,可作为枸杞根腐病药剂防治的最佳复配处理;氟唑菌酰羟胺与咪鲜胺单剂及其复配处理对腐皮镰刀菌的孢子萌发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单剂EC50值分别为0.116 7 mg·L-1和1 455.784 8 mg·L-1,最佳复配处理EC50值为0.060 2 mg·L-1,增效系数SR达3.231 1。在质量浓度为0.8 mg·L-1时,最佳复配处理对腐皮镰刀菌产孢量的抑制率达100%,对芽管伸长、菌丝干重的抑制效果均显著高于单剂处理。因此,氟唑菌酰羟胺与咪鲜胺复配比在3∶2时,可作为枸杞根腐病药剂防治的最佳复配处理,为预防耐药性的产生提供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优良的菌种资源是污染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的核心。为获取红霉素高效降解菌,采用梯度驯化法,以长期堆放鸡粪的有机肥生产车间土壤为对象,开展降解菌筛选鉴定,并研究不同红霉素质量浓度、培养温度、转速、初始pH值,以及外加碳氮源、金属离子对菌株降解红霉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筛选获得一株红霉素高效降解菌株Ery-6。通过菌落形态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将该菌株鉴定为甲基菌属(Methylobacillus sp.)。Ery-6菌株可以在以红霉素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快速生长,60 h后进入生长稳定期。接种Ery-6菌株可提高红霉素在培养基中的降解速率常数,使其半衰期从88.4 h降低至30.7 h。该菌株在含有100 mg·L-1红霉素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在温度35 ℃、转速120 r·min-1、初始pH值7.0、外加50 mg·L-1蔗糖的条件下,对红霉素的降解效果最佳,48 h降解率达88.68%。菌株可耐受1 000 mg·L-1高质量浓度的红霉素,在温度35 ℃、转速120 r·min-1、初始pH值7.0的条件下48 h降解率达31.95%。该菌株对多种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但Cu2+既会抑制Ery-6菌株的生长,也会对其降解红霉素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首次发现甲基菌属菌株具有降解红霉素的能力,且降解效果较好,为生物降解养殖废弃物与环境中的抗生素污染提供了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和鉴定稻田中具有降NH3作用的土著菌株并评估其降NH3效果,探讨其在水稻追施尿素中减少氮肥损失的潜力,本研究首先通过降NH3菌株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富集,然后利用平板划线法对其进行分离,进而根据细菌的降NH3效果进行复筛,对筛选出的高效降NH3菌株通过16S rDNA测序鉴定菌属,并对目标菌株的氮利用能力、产脲酶性能和溶血性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通过选择性培养基从稻田土-水界面样品中筛选出3株具有降NH3效果的菌株,分别命名为菌Ⅰ、菌Ⅱ、菌Ⅲ。利用NH3降低率实验进行复筛,其中菌Ⅱ的NH3降低率最高,达到88.60%,根据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Ⅱ为污水溶杆菌(Lysobacter defluvii)。将菌Ⅱ接种到富氨和富硝的培养基后,培养基铵态氮浓度从25.00 mg·L-1降到9.85 mg·L-1,硝态氮浓度从34.00 mg·L-1...  相似文献   

4.
为获得适宜嗜吡啶红球菌(Rhodococcus pyridinivorans)Rp3生长的碳氮源并明确不同因素对Rp3菌株降解粪臭素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Rp3菌株的发酵培养基,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培养液中粪臭素含量,分析最适碳氮源、金属离子、温度和传代对Rp3菌株生长和降解粪臭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Rp3菌株能够以粪臭素为唯一碳源生长。碳氮源对Rp3菌株生长的影响排序依次为酵母浸粉>牛肉膏>蔗糖,适宜碳氮源用量为蔗糖16 g·L-1、牛肉膏14 g·L-1、酵母浸粉6 g·L-1。培养液中不添加Mg2+时,粪臭素不能被降解,Mg2+被Fe2+、Mn2+、Zn2+替代后,Rp3菌株对粪臭素的降解率显著下降。Rp3菌株对粪臭素的降解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8~40 ℃,培养24 h,降解效果可达到82.9%~95.5%。碳氮源和传代不影响Rp3菌株对粪臭素的降解。研究结果表明,嗜吡啶红球菌Rp3是易培养、不易退化的粪臭素高效降解菌株,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高效降解食用菌废弃菌渣的复合菌系,有效促进菌渣的降解速率,明确复合菌系主要功能菌株最佳发酵环境。利用富集培养、限性继代培养和低温逐代驯化技术对205份采集的菌源材料进行筛选,通过对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选取最佳菌源提取物料。同时采用划线分离培养,分离主要功能菌株,对菌株的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从205份菌源提取物质中分离纯化的1个具有较强的纤维素降解能力的材料,发现该菌属于曲霉属,产酶较高的主菌株是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对该菌株的产酶环境优化发现,产半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的最优环境是菌渣35 g·L-1、硫酸铵3.5 g·L-1、吐温-80为1.4 mL·L-1、KH2PO4 1.0 g·L-1、MgSO4·7H2O 1.0 g·L-1、NaCl 0.5 g·L-1、FeSO4·7H2O...  相似文献   

6.
‘凤丹’牡丹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凤丹’牡丹芽为材料,对其外植体消毒、褐化防治、组培苗扩繁和生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75% 酒精消毒30 s,0.1% 升汞消毒8 min消毒效果最佳,外植体的污染率和成活率分别为32.31%和64.32%;其最适初代诱导和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1+NAA 0.2 mg·L-1和MS+6-BA 1.0 mg·L-1+NAA 0.2 mg·L-1+PIC (毒莠定,Picloram) 1.0 mg·L-1,增殖系数为4.84;生根培养基为1/2MS+CaCl2 220 mg·L-1+IBA 3.0 mg·L-1+NAA 0.5 mg·L-1,生根率为74.30%;低温结合3 mg·L-1硝酸银培养可使褐化率降至29.15%。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简称5-ALA)对苹果疏花的作用,减少农场劳动力使用和成本投入。[方法]在苹果园疏花试验中喷施不同浓度的5-ALA,试验出苹果园疏花的最佳浓度;通过不同浓度5-ALA在授粉前后不同时间间隔处理柱头,以获得5-ALA的最佳使用时间;并通过离体培养不同浓度的5-ALA溶液对花粉粒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其对苹果的疏花效应和使用浓度。[结果]用0~400 mg·L-1的5-ALA处理苹果盛花期的花枝,其中疏花效果最好的是200和400 mg·L-1的5-ALA,坐果率仅为19.1%和21.6%,可以达到人工疏花的效果。在0~200 mg·L-1的5-ALA溶液花粉萌发试验中,10 mg·L-1的5-ALA可以对花粉的萌发起到促进作用,10 mg·L-1的5-ALA明显使得花粉粒萌发率和花粉管的长度更加长,萌发率也比对照高了8.8%。而20、50、100 mg·L-1的5-ALA均...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植物内生菌提高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效率及机制,本试验以生长于丽水市水阁村重金属污染地区的植物为材料,分离筛选耐铅优势菌株,对其促生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从供试植物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耐铅性强的内生细菌GZ01,经鉴定为链球菌属。该菌最高耐受Pb2+浓度为700 mg·L-1,且具有分泌吲哚-3-乙酸(IAA)、产铁载体、溶解难溶性磷及合成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等功能。在初始接种量为3%、Pb2+浓度为500 mg·L-1条件下培养5 d,该菌分泌IAA效果最佳;在初始接种量为10%,培养6 d时,该菌溶磷效果最好;在初始接种量为10%、Pb2+浓度为200 mg·L-1的条件下培养6 d,该菌产铁载体效果最佳。回接试验表明,染菌组大豆的株高、鲜重等指标均比对照组高,其体内Pb2+含量低于对照组。说明菌株GZ01能通过分泌促生物质,促进宿主植物生长,降低重金属Pb2+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可作为内生菌植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目标菌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旨在构建既可在高粱根际高效定殖,又可显著强化单菌株溶磷、产吲哚-3-乙酸(IAA)能力的复合菌系,提高土壤中难溶性磷利用率,实现高粱节磷栽培。[方法]采用抗生素标记、Salkowski比色法、田间灌根试验、室内液态发酵试验和响应面CCD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可在高粱根际高效定殖、促生效果明显的解磷细菌进行鉴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复合菌系并测定其对高粱栽培的磷肥减施效果。[结果]菌株gz4-1、gz2-2、1-1和1-3可在主推高粱品种(晋杂22号、晋糯3号和晋杂2001号)根际高效定殖,灌根处理20 d后活菌数量均可达4.00×105 cfu·g-1,同初始接种浓度1.00×105 cfu·m L-1相比活菌数量呈现增加趋势;4菌株产IAA能力以gz4-1、gz2-2、1-1较优,均高于20 mg·L-1;发酵72 h菌株1-3发酵液中的IAA浓度虽然低于菌株gz4-1、gz2-2、1-1,但仍达9.12 mg·L-1,且促生效果明显;复合菌系中菌...  相似文献   

10.
以铁皮石斛茎段为外植体,探究最佳的外植体消毒方法和最适的诱导、增殖、生根培养基,进而优化铁皮石斛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最佳外植体消毒方法为30%次氯酸钠消毒10 min,外植体污染率6%,死亡率0;最适诱导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MS)+2 mg·L-1细胞分裂素(BA)+0.5 mg·L-1萘乙酸(NAA),在此培养基中再生芽生长快速且健壮,诱导率为5.6;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0.5 mg·L-1 NAA+1.0 mg·L-1 BA,在此培养基中丛生芽芽势健壮,生长快,增殖率为3.8;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0.5 mg·L-1 NAA,在此培养条件下组培苗的平均根数达7.3条,平均根长5.8 cm,根系正常且生长快速。本研究优化了铁皮石斛组培快繁体系,可为组培快繁工厂化生产流程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株耐盐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孔雀石绿脱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舟山双峰盐场的盐田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对孔雀石绿具有较强脱色能力的细菌,经鉴定为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 sp. JJ-1)。研究孔雀石绿的浓度、脱色pH、氯化钠浓度及氧气对染料脱色的影响,并对脱色产物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HPLC分析和GC-MS分析,以揭示孔雀石绿的降解产物。脱色反应条件初步研究表明,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 sp. JJ-1在4 h内对200 mg·L-1孔雀石绿脱色率可高达95%;该菌在低浓度孔雀石绿(50 mg·L-1)时能够在1 h内快速脱色;在有氧和厌氧条件下该菌的脱色率基本保持一致;在15%NaCl,200mg·L-1孔雀石绿条件下,5 h后的脱色率为94%;该菌脱色的适宜p H 7~10,培养时间4 h,脱色率达到95%。孔雀石绿的主要降解产物为4-(二甲氨基)二苯甲酮。  相似文献   

12.
四环素由于其低生物降解性和水溶性而在水环境中持续存在,对生态环境安全造成较高的潜在风险。为探讨水环境中残留的四环素与藻类的相互作用,以斜生四链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斜生四链藻对水中不同浓度四环素(0.5、1.0、1.5、2.5、4.0和6.0 mg·L-1)的胁迫响应及去除作用。结果表明,各浓度四环素处理组均对斜生四链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达到了72.99%,四环素对斜生四链藻的半数效应质量浓度(96 h-EC50)和抑制效应为80%质量浓度(96 h-EC80)分别为2.46和6.9 mg·L-1。在相同浓度四环素胁迫下,斜生四链藻的光合色素含量和Fv/Fm值呈现出和斜生四链藻细胞密度变化相同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6.0 mg·L-1浓度处理组中斜生四链藻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96 h的抑制率分别是87.32%、66.91%和87.58%,Fv/Fm值降幅达到了77.4%。在低、中、高浓度四环素(0.5、1.5和6.0 mg·L-1)胁迫下暴露96 h,斜生四链藻的丙二醛(...  相似文献   

13.
以传统水产养殖池塘底泥为材料,从中分离筛选得到31株亚硝酸盐去除菌,从中筛选到1株亚硝酸盐去除能力最强的菌株N-F-0117。该菌株对40 mg·L-1亚硝酸盐的去除率高达92%,对80 mg·L-1亚硝酸盐去除率仍有53%;初始p H值5~10时菌株对亚硝酸盐去除率保持在80%以上;菌株去除亚硝酸盐时最适碳源为蔗糖,浓度为2 g·L-1;去除亚硝酸盐时最佳菌液添加浓度为0.05%。对菌株进行形态分析、生理生化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栖稻黄色单胞菌(Flavimonas oryzihabitans)。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Cd2+(10 mg·L-1、30 mg·L-1)胁迫下不同浓度Ca2+(0、80、160、320 mg·L-1)对板蓝根种子萌发、幼苗抗氧化酶系统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Ca2+(80、160 mg·L-1)可缓解Cd2+毒害,显著提高板蓝根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促进蛋白质含量的增加,提高SOD、POD、CAT活性,且160 mg·L-1 Ca2+缓解效果最好,缓解能力随Cd2+浓度的升高有所下降;高浓度Ca2+(320 mg·L-1)与Cd2+作用,反而抑制了板蓝根种子的萌发,幼苗的POD、SOD、CAT活性及蛋白质含量下降。低浓度Ca2+可以显著提高板蓝根的抗性,对Cd2+毒害起缓解作用,高浓度的Ca2+与Cd2+对板蓝根种子起协同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四尾栅藻对重金属镉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浓度镉(0、0.5、1、3、5、7 mg·L-1)胁迫实验,对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生长、色素、过氧化氢、超氧化物阴离子、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四尾栅藻对重金属镉胁迫的响应情况。实验显示:镉胁迫使四尾栅藻的生长受到抑制,在较高镉浓度(3~7 mg·L-1)下四尾栅藻的生长受到强烈抑制;随着镉浓度的上升,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减少,过氧化氢、超氧化物阴离子含量增加,过氧化氢含量在镉浓度为5~7 mg·L-1时显著增多,超氧化物阴离子含量在镉浓度为7mg·L-1时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增加,并在镉浓度为1 mg·L-1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镉浓度的上升而逐渐减小。研究结果表明,四尾栅藻对重金属镉有较好的耐受性(可以耐受1 mg·L-1的镉)。  相似文献   

16.
凤尾蕨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景观植物凤尾蕨作为供试植物,研究其对土壤铅污染的修复效果,并通过分析凤尾蕨植物酶、土壤酶活性的变化,铅积累量的变化等探讨其可能的修复机理。结果表明:叶绿素、植物POD酶(过氧化物酶)、植物CAT酶(过氧化氢酶)一系列指标,在0~500 mg·L~(-1)时随着铅浓度的增加而上升,植物SOD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在铅胁迫下呈下降趋势,表明凤尾蕨具有一定的耐铅性能;凤尾蕨可以吸收高浓度Pb,其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铅积累量均随土壤铅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地下部铅最大富集量82.578 mg·kg~(-1)、地上部铅最大富集量16.153 mg·kg~(-1),且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其中地下部最大富集系数达10.819,表明凤尾蕨具有将土壤中重金属富集在植物体内的能力;在低浓度Pb(0~500mg·L~(-1))处理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三种酶活性相对于对照组有所增加,表明凤尾蕨根际微生物在低浓度铅污染情况下,可协同植株强化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选取水体中广泛存在的壬基酚为代表,研究其对四尾栅藻生理特性及群体形成的影响。实验设置6个暴露组(0.63、1.02、1.65、2.67、4.32和7.00 mg·L-1)和1个对照组(0 mg·L-1),测定了96 h内四尾栅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胞外多糖合成、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以及群体形态等变化。结果表明,四尾栅藻起始细胞密度6.64×105 cells·m L-1下,壬基酚对四尾栅藻细胞密度的EC50为2.05 mg·L-1;随着壬基酚质量浓度的提高,四尾栅藻的叶绿素a含量和Fv/Fm下降,四尾栅藻的生长受到抑制,但细胞胞外多糖含量增多,导致细胞间黏性增强,同时双细胞和多细胞(≥3个)群体占总细胞比例上升。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探明谷胱甘肽系统对镉引起的氧化损伤的防御作用,根据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96 h镉的半致死浓度,设置5个染毒组(4.22、8.43、16.86、33.72、67.45 mg·L-1)和1个对照组,处理24、48、72、96 h分别测定鳃与肝脏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除48 h、4.22 mg·L-1处理组鳃中GSSG含量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外,GSH和GSSG含量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性降低(P0.05,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GSH/GSSG比值在低浓度(4.22、8.43 mg·L-1)处理组先降后升,在高浓度(33.72、67.45 mg·L-1)处理组则逐渐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24 h鳃中GST活性呈梯度型降低(P0.01);在48、72、96 h GST活性整体呈升高趋势,且在低浓度组升高、高浓度组降低,呈现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P0.01)。鳃中GR活性在48 h、8.43 mg·L-1,72 h、67.45 mg·L-1和96 h、4.22 mg·L-1处理组出现显著性升高。随着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肝脏中GSH含量和GSH/GSSG比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性降低(P0.05,P0.01)。肝脏中GST活性整体呈升高趋势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24 h、4.22 mg·L-1处理组GST活性达到最高。同一时间,随着镉浓度的升高,肝脏中GST活性逐渐降低。肝脏中GR活性整体呈升高趋势且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P0.01),在72 h、4.22 mg·L-1处理组浓度达到最高。研究表明,肝脏中GSH含量的变化对镉引起的损伤反应灵敏且发挥了重要作用,GST解毒酶对镉的毒性反应灵敏,且肝脏较鳃的反应迅速。GSH含量、GST活性和肝脏分别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生化指标和靶器官。  相似文献   

19.
以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成熟胚为试验材料,进行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条件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山松成熟胚外植体表面灭菌以75%的乙醇处理1 min,3%的次氯酸钠处理10 min为适宜;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以MS + 1.0 mg·L-1 6-BA + 0.2 mg·L-1 NAA为最佳;适宜的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DCR + 1.0 mg·L-1 6-BA + 0.05 mg·L-1 NAA;不定芽伸长以DCR + 0.1 mg·L-1 6-BA + 0.05 mg·L-1 NAA为适宜;生根培养基以1/2 DCR + 2.0 mg·L-1 IBA + 0.05 mg·L-1 NAA为适宜。建立的植株再生体系为黄山松种质资源的保存、遗传改良及优质种苗繁殖等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乌头酸是兰州百合一种重要的根系分泌物,为探究乌头酸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百合专化型的作用效果,测定外源乌头酸对F.oxysporum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1.175~1 175 mg·L-1时,乌头酸对F.oxysporum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增加,抑菌作用显著。浓度为1 175 mg·L-1时,与CK相比,乌头酸对F.oxysporum抑菌率、产孢量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达到91.95%、77%、93%。乌头酸处理引起菌丝体电导率增大,随着浓度和时间的增加,SOD、POD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SOD酶合成基因在转录水平上于11.75~1 175 mg·L-1处理下调表达, 1.175 mg·L-1处理时SOD酶合成基因出现上调,与CK差异不显著。POD酶合成基因在转录水平上所有处理均下调表达。可见,乌头酸可以作为化感抑制剂应用于植物土传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