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小麦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小麦纹枯病稳定抗源,在对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初选的基础上,采用人工病麦粒接种法对114份小麦品种纹枯病抗性进行了连续3年的鉴定.结果表明,在参试品种中未发现免疫或高抗纹枯病材料,大部分为中抗材料,共筛选出包括Niavt 14、剑子麦、新麦26在内的37份稳定抗和中抗纹枯病种质.在这些抗病材料中,13份为国内改良品种,7份为国内地方品种,17份为国外引进品种.其中国内改良品种农艺性状较好,可直接用于抗病育种,国内地方品种和国外品种农艺性状较差,需要进一步改良后用于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在育种和生产上可利用的纹枯病稳定抗源,采用温室牙签接种法对156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存在纹枯病抗性差异,共筛选出36份两年表现稳定中抗及以上的种质材料,包括10份国内改良品种,16份美国引进小麦材料和10份小麦-华山新麦草后代材料。其中,Y-83-1和Y-83-3两年表现稳定抗病,且农艺性状较好,可作为抗小麦纹枯病育种的稳定抗源。  相似文献   

3.
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种质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给培育持久性抗条锈病小麦品种提供抗源,利用此前温室鉴定的48份小麦抗病种质于2006~2010年利用多个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在陕西杨凌进行分小种、混合小种人工接种抗条锈病鉴定,并在甘肃天水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了抗条锈病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26份有较好的成株期抗性;结合农艺性状和白粉病抗性的综合表现以及天水自然发病鉴定圃的抗病表现,筛选出16份具有成株期广谱抗条锈性的小麦抗源,其它部分农家种和国外引进种质虽然具有良好的成株期抗条锈性,但其农艺性状、生育期及抗白粉病等需要进一步改造。  相似文献   

4.
小麦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土壤接种方法,1996~1999年从国内外小麦资源中筛选抗纹桔病种质。发现小麦品种对纹桔病的抗性存在差异。其中表现抗病的品种(相对抗病指数大于O.80)有8份,都是国外品种,另有26份国外品种表现中抗;国内地方品种有9份表现中抗;国内改良品种纹枯病抗性较差。利用ARz、C112633、Niavt14、Rendezvous等抗源与农艺性状较优的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宁麦9号、淮麦17等杂交,创造新的抗病种质,目前已筛选出一批抗纹桔病的小麦新种质。  相似文献   

5.
134份四川小麦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条锈病是四川小麦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为了系统掌握四川小麦品种和后备品系的条锈病抗性水平,给四川乃至全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及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信息,利用7个条锈菌流行小种对134份四川审定品种和后备品系的苗期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品种(系)在苗期对7个条锈菌小种CYR31、Su11-7、CYR29、Su11-4、CYR32、CYR33和V26(新致病类型)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2.4%、92.5%、89.3%、89.4%、87.3%、85.0%和82.8%;其中,76份品种(系)抗所有小种,占56.0%;此外,条锈菌新致病类型V26对四川小麦品种(系)的毒性已经超过当前的优势小种CYR32和CYR33。根据抗谱分析结果,将所有品种(系)分为四大类。其中,66.4%的品种(系)为全生育期抗性,17.9%为成株期抗性,9.7%表现为苗期抗性,6.0%表现为感病。表明四川小麦品种(系)整体抗性水平较高,但抗病类型相对单一。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宽抗源,提高抗病基因的多样性;同时应逐步开展全生育期抗病基因和成株期抗病基因聚合育种,以提高品种抗病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6.
1989—1994年对961份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抗赤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雪霉病性进行了鉴定;改进了对三种病害的抗性鉴定方法和抗性指标;鉴选出一批适宜关中麦区利用的中间抗源材料和小麦品种(系)。此外,本文就如何合理利用对这三种病害的抗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小麦纹枯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近20年来小麦纹枯病危害有普通加重的趋势,对小麦高产稳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从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发生规律、危害损失、抗性遗传、抗病机理、抗源筛选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小麦纹枯病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缺乏简便可行的抗性鉴定技术、稳定高抗抗源和有效研究手段,提出了运用复交、近缘杂交、诱变等方法创造新抗源,利用分子生物技术进行遗传研究和辅助抗病育种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山东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选择条锈菌优势流行生理小种对107个山东小麦育成品种分别进行室内苗期抗性鉴定和田间成株期抗性鉴定,并利用与已知抗病基因(Yr5、Yr9、Yr10、Yr15、Yr18、Yr26、Yr36和Yr62)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抗性基因检测。抗性鉴定结果表明,7个品种在苗期、25个品种在成株期对条锈菌生理小种具有中抗及以上水平,其中济宁13号表现为全生育期中抗,济麦262、烟农836、菏麦17等24个品种表现为成株期中抗或高抗。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携带Yr9、Yr10、Yr18和Yr62基因的品种分别有27、27、5和12个,未检测到携带Yr5、Yr15、Yr26和Yr36基因的品种。本研究还发现,2012年以前审定的山农18、德抗961、金铎1号等23个品种仍然具有较好的成株期抗性水平,而2012-2019年育成的20个品种中,仅济麦262和烟农836具有中抗及以上水平的成株期抗性。  相似文献   

9.
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的创制和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创制和筛选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以济麦22为受体,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连续回交相结合的方法,将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抗病主效QTL导入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济麦22;对黄淮麦区育成的564份品种(系)采用单花滴注方法进行连续3年赤霉病抗性鉴定和筛选。结果创制含苏麦3号抗赤霉病主效QTL的材料18份,其中4份农艺性状与济麦22相仿,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通过筛选获得赤霉病抗性水平达中感以上的材料18份,分子标记和 Fhb1基因鉴定结果表明,其中9份材料不含有 Fhb1基因,其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可能与苏麦3号不同。这些创制和筛选获得的抗赤霉病种质材料将为提高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在西藏的抗条锈性变异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在西藏的抗锈性表现,于2009-2011年在西藏林芝西藏农牧学院实习农场,对来自全国小麦条锈病菌变异观察圃的46份已知抗性基因小麦品种、45份生产及后备品种和由西藏农牧学院保存的26份西藏小麦种质资源(包括生产品种、引进抗源品种及区试材料)进行了田间自然诱发抗条锈病鉴定。结果表明,在小麦条锈病菌变异观察圃中,46份已知基因品种中33份表现为抗病,3份表现为感病,10份抗性不稳定;45份生产及后备品种中20份表现为抗病,12份表现为感病,13份抗性不稳定;26份西藏种质中,22份表现为抗病,3份表现为感病,1份抗性不稳定。调查表明,大部分材料表现出较稳定的抗病性,但目前在西藏高原麦作区实际生产中应用却较少。为减轻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应进一步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麦纹枯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近年来中国小麦纹枯病的研究现状,对该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陈述,并建议在今后的小麦纹枯病研究工作中,应加强抗性遗传机理研究;通过抗源材料的鉴定、筛选,辅以分子标记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抗病品种选育的效率,以尽快满足生产之需.  相似文献   

12.
为了挖掘小麦近缘物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新亚基和抗白粉病基因新类型,以小麦品种中国春和Alcedo(来自德国)为对照,对133份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进行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分析和白粉病抗性调查。HMW-GS分析发现,25份材料与对照小麦的HMW-GS类型不同,其中,含外源染色体HMW-GS的有16份;亲本部分HMW-GS发生沉默的有2份;含外源染色体HMW-GS且亲本的部分HMW-GS发生沉默的有7份。在含外源HMW-GS的材料中,73.9%的HMW-GS来自于小麦近缘物种第1同源染色体,17.4%的HMW-GS来自第2、3和5同源染色体。白粉病抗性调查显示,尾状山羊草E#1、两芒山羊草2Mbi#1、沙融山羊草4Ssh#8、高大山羊草6Sl#3和簇毛麦5V#3S染色体上可能含有抗小麦白粉病新基因,值得进一步向小麦转育。本研究发现的新HMW-GS和潜在抗小麦白粉病新基因为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小麦抗病育种与品质改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研究多重染色体易位在培育小麦新品种(系)中的潜在价值,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小麦品种川麦62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发现川麦62含5BS·7BS和5BL·7BL易位染色体。从杂交组合内麦8号/2*川麦62的后代中选育出了农艺性状优异的高代稳定品系16EW381和16EW458,原位杂交鉴定发现16EW458是含6VS·6AL、5BS·7BS和5BL·7BL的三重易位系,16EW381是含6VS·6AL、5BS·7BS、5BL·7BL、3BS·5AS和3BL·5AL的五重易位系。同时,产量比较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16EW381和16EW458产量及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有明显提高。综上,本研究将为今后的小麦育种及种质创新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小麦抗纹枯病和赤霉病QTL定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小麦抗病育种中分子标记的辅助选择提供依据,利用苏麦3号/白免3号重组自交系群体,对小麦赤霉病、纹枯病抗性QTL进行分子定位,证实了苏麦3号3BS染色体上的主效QTL,获得了连锁更紧密的分子标记;在6B、2B、6A、5A、3B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抗纹枯病QTL,可分别解释纹枯病抗性表型变异的9%~13%.相关分子标记可进一步用于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春背景下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穗偃麦草具有良好的赤霉病抗性,是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为了深入研究长穗偃麦草的赤霉病抗性并对其抗性相关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连续两年两地于开花期通过单花滴注法对中国春-长穗偃麦草二体附加系、置换系等31份材料进行穗部接种,21d后调查发病情况;同时调查了各材料的自然发病情况。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的赤霉病抗性主效基因定位于1E和7E染色体,其中7E染色体的短臂具有良好的赤霉病抗性,2E和4E染色体具有微效抗性基因,而3E、5E和6E可能存在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6.
为选育黄淮麦区的抗赤霉病高产小麦新品种,对495份普通小麦和长穗偃麦草(十倍体)杂交后代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发现兰小偃麦6号、兰小偃麦15号2个与苏麦3号抗性相当的抗赤霉病材料及一批赤霉病抗性中抗以上的种质及新品系,表明利用普通小麦和多年生长穗偃麦草杂交可以选育抗赤霉病且适应黄淮麦区种植的中早熟小麦品种(系),采用此法选育出天民363、天民369等对赤霉病中抗或中感品种(系)进入黄淮麦区国家或省级试验。分析了黄淮麦区近16年四月份的气象条件,结果发现可以通过选育早抽穗避病品种(系)的途径减轻甚至避免赤霉病的危害。培育出天民198早抽穗避病品种(系),已累计推广约2.67×106 hm2,其早熟避病、抗倒春寒、稳产高产已经得到充分验证,在黄淮麦区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