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甘蔗螟虫是我国甘蔗害虫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类害虫。在广西发生的主要种类有二点螟、条螟、黄螟、大螟、沿海蔗区还有白螟发生为害,宿根蔗、高旱地、沙质地发生较重,近年来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甘蔗整个生长期间,从下种到收获,均受到各种蔗螟不同程度的为害。苗期受蔗螟幼虫入侵造成枯心;中后期为害造成虫蛀节,甘蔗梢部枯萎,  相似文献   

2.
甘蔗螟虫为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田间自然条件下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时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情况,给甘蔗螟虫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详实的实测数据,本研究于2012—2013年在蔗螟发生严重蔗区,选择主栽品种,同田设立并调查防治区和不治区螟害枯心苗率、螟害株率及螟害节率和有效茎数,甘蔗成熟期分别收砍称量和测定分析甘蔗产量及糖分,并计算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螟害调查结果表明,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严重,螟害枯心苗率为8.3%~65.8%、螟害株率为26.7%~96.7%、螟害节率为4.4%~27.9%;667 m2有效茎数减少296~1 846条,平均1 111.3条。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结果显示,667m2甘蔗实测产量减少354.7~4 706.7kg,平均1 822.2kg;甘蔗产量损失率为5.3%~44.5%,平均25.9%;甘蔗出汁率减少0.9%~3.8%,平均2.4%;甘蔗糖分降低0.8%~5.6%,平均2.2%;蔗汁锤度降低0.8~6.3°BX,平均2.1°BX;蔗汁重力纯度降低1.1%~12.5%,平均4.1%;而蔗汁还原糖分则增加0.1%~1.6%,平均0.6%。可见,目前云南甘蔗主产区存在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甘蔗减产减糖严重,甘蔗螟害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影响甘蔗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障碍之一,切实加强甘蔗螟虫的科学有效防控,减少为害损失,对确保甘蔗生产安全和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金秀县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螟虫发生及危害情况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3月份甘蔗苗期螟害造成枯心苗率平均达到13.62%;在9月份中后期平均螟害株数率37.36%,平均螟害节率7.32%。分析了螟虫发生为害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选用抗虫甘蔗品种、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等综合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研究了释放螟黄赤眼蜂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甘蔗苗期,放蜂区的平均卵块寄生率达93%以上,明显高于农药防治区和空白对照区;枯心苗率为8.88%,相对防治效果为48.05%。在甘蔗生长后期,放蜂区的螟害株率、螟害节率和断尾率均低于农药防治区和空白对照区,甘蔗产量和糖分比空白对照区分别增加了10.42%和6.38%。  相似文献   

5.
甘蔗是我省和珠海市重要经济作物,甘蔗螟虫是甘蔗主要害虫,1973年,甘蔗螟虫为害,苗期枯心苗率达10~15%以上,造成严重缺株,生长中后期,造成蔗茎螟蛀节常在8~10%。珠海市地近海边,大风和台风频繁,螟蛀节常达5~8%左右,使甘蔗倒伏,损失较大。由于甘蔗生长期长,植株高大茂密,蔗螟种类有条螟、黄螟、二点螟等,世代重叠,给化  相似文献   

6.
2015年笔者对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主要病虫害发生程度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螟害枯心苗率为0~30.60%,黑穗病发生率为0~41.52%,花叶病发生率为0~5.51%.南宁试点螟虫为害严重,甘蔗枯心苗率显著高于其他试点.各试点宿根蔗黑穗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新植蔗.河池试点参试材料黑穗病发生率相对较低.桂辐06-156和桂糖07494感染黑穗病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可以考虑选择作为黑穗病抗性育种的亲本材料.参试材料在各试点花叶病的发病较轻.其中,桂糖05-3846的花叶病发生率最高仅为1.09%,可以考虑选择其作为花叶病抗性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7.
广西蔗区突背蔗犀金龟分布及为害情况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3年对突背蔗犀金龟在广西蔗区的发生区域和为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突背蔗犀金龟主要分布在百色地区(右江河谷一带)和河池地区(宜州市、罗城县)。其中,平果县果化镇的虫口密度最大,达22555.7头/667m2,宜州和田阳蔗区甘蔗苗期被害最重,枯心苗率分别为40.6%和35.4%,宿根蔗比新植蔗受害严重。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蔗田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新植蔗中,放蜂区平均螟虫节率、螟害株率和断尾率分别为15.11%、93.50%和8.58%,较常规防治区降低17.23个百分点、6.5个百分点和9.2个百分点;在宿根蔗中,平均螟虫节率、螟害株率和断尾率分别为11.08%、82.50%和8.60%,较常规防治区降低23.72个百分点、15.5个百分点和12.61个百分点。2015~2016年连续放蜂后放蜂区螟虫节率进一步降低30.25%,螟害株率降低3.92%,断尾茎率降低14.34%;每667m2理论产量比2015年增加425kg,增产率8.20%;甘蔗理论糖分提高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崇左甘蔗螟虫种群动态及螟黄赤眼蜂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明了崇左甘蔗螟虫发生规律和探索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蔗螟的田间效果,为应用该天敌控制螟虫危害提供参考。在崇左市龙州县连续两年开展了甘蔗螟虫人工合成性诱剂诱集成虫,监测其种群动态和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蔗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崇左市诱集到的甘蔗螟虫种类以条螟和二点螟为主,黄螟少;2016年条螟成虫高峰期分别在3月下旬、5月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下旬,2017年条螟成虫的高峰期在3月中旬、5月中旬、6月中旬和8月中旬;而二点螟主要诱集到第1代成虫,2016和2017年二点螟第1代成虫的高峰期分别在4月中旬和3月中旬,其他时期诱蛾数量少。释放螟黄赤眼蜂两年后,甘蔗田螟虫造成的枯心苗率和死尾率均控制在1.56%~8.76%,螟害节率控制在4.45%~7.39%,两年平均挽回产量和减少损失为15194.4 kg/hm2和18.68%,糖分含量增加1.18%~2.25%,甘蔗产糖量增加3529.9~3879.3 kg/hm2,可挽回蔗农经济损失7293.31元/hm2,平均每公顷可增加纯收入6873.25元。本研究表明释放螟黄赤眼蜂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较显著。  相似文献   

10.
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是我国甘蔗螟虫中主要的一种。在广东、广西、台湾、福建、云南和浙江等蔗区均有发生。一、黄螟再猖獗现象的发生作者在1956年开始应用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的试验时,就发现了以黄螟为优势种的蔗区施用六六六后会出现黄螟的再猖獗现象。如1956~1958年在广东佛山围田蔗区的试验证明,六六六无论以喷粉、点蔸或喷雾方式施用后,黄螟枯心苗的数量可能会在短期  相似文献   

11.
为准确掌握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情况及种群动态,筛选适合当地种群监测的性诱捕器,通过田间人工调查不同种植方式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为害情况,采用2种类型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进行田间诱捕试验,探讨甘蔗田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的使用技术。结果表明:不论新植蔗田还是宿根蔗田,均有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被害株率呈先缓慢上升后下降趋势,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达到高峰,最高可达88.40%。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幼虫数量不多,宿根蔗田草地贪夜蛾幼虫数量较新植蔗田多,5月下旬到6月上旬达到高峰。监测期间不同种植方式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共出现5个诱集高峰期,新植蔗田草地贪夜蛾诱集高峰较宿根蔗田迟一个月出现。船形诱捕器和桶形诱捕器均可诱捕到草地贪夜蛾成虫,船形诱捕器田间诱集效果明显,但两者周均诱集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论新植蔗田还是宿根蔗田,应加强甘蔗苗期草地贪夜蛾虫情普查和早期监测预警,在开展草地贪夜蛾监测时建议使用桶形诱捕器,在实际防治中结合甘蔗绵蚜防控采用植保无人机科学施药,防早防小,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甘蔗绵蚜为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是现今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甘蔗种植区,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叶部害虫。为探明现有生产水平条件下甘蔗绵蚜对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的为害损失和对新植宿根出苗的影响情况,给甘蔗绵蚜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翔实的实测数据。本研究于2014—2016年,选择主栽品种,同田设立为害区和未为害区,调查评估绵蚜为害对新植宿根出苗的影响,甘蔗成熟期分别收砍称量和测定分析甘蔗产量及糖分含量,并计算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研究结果显示,甘蔗实测产量减少2 503~4 123kg/667m~2,平均3 079kg/667m~2;产量损失率为28.5%~45.7%,平均35.9%;出汁率减少2.4%~4.13%,平均3.01%;甘蔗糖分降低5.48%~8.16%,平均6.38%;蔗汁锤度降低6.95~9.05°BX,平均7.66°BX;蔗汁重力纯度降低8.43%~19.97%,平均12.35%;而蔗汁还原糖分则增加1.01%~1.3%,平均1.21%;新植出苗率降低24.7%~27.3%,平均26.0%;宿根出苗数减少3 829~5 083株/667m~2,平均4 456株/667m~2,相对出苗损失率为57.6%~58.0%,平均57.8%。可见,目前云南蔗区甘蔗绵蚜为害造成的甘蔗产量及糖分损失十分严重,甘蔗绵蚜为害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挑战之一。研究结果对加强甘蔗绵蚜的科学有效防控和支持中国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果蔗脱毒种苗甘蔗花叶病、黄叶病和宿根矮化病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监测2016-2017年种植的果蔗脱毒种苗脱毒效果,分别采集广州市南沙区和增城区、湛江市麻章区及华南农业大学甘蔗育种基地共83份果蔗脱毒种苗样本,进行甘蔗花叶病毒(SCMV)、高粱花叶病毒(SrMV)和甘蔗黄叶病毒(SCYLV)RT-PCR检测。结果表明SCMV的阳性样本数为3个,阳性检出率3.61%;SrMV的阳性样本数为0;SCYLV的阳性样本数为78个,阳性检出率93.98%。采用常规PCR和巢式PCR技术对采集于广州市增城区和华南农业大学甘蔗育种基地的30份果蔗脱毒种苗样本进行宿根矮化病菌(Lxx)检测,常规PCR检测阳性样本数为0,巢式PCR检测疑似阳性样本数为8,疑似阳性检出率26.67%。本研究采用茎尖组织培养脱毒技术培育的果蔗脱毒种苗能有效脱除果蔗种苗内的SCMV、SrMV和Lxx,但SCYLV的脱除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大面积防治甘蔗螟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1983年引自美国,经多年观察研究,该蜂具有易繁殖、耐高温、雌性比高等优点。自1986年3月中旬至6月底,在广东省番禺县800亩蔗田放蜂9批,累计每亩放蜂量5.5万头,其寄生效果显著高于本地优势种拟澳洲赤眼蜂。  相似文献   

15.
 甘蔗白叶病(sugarcane white leaf, SCWL)是由植原体引起的甘蔗毁灭性病害,对甘蔗生产危害极大。为明确不同品种不同植期SCWL的发病规律,2018年对我国SCWL发病最为严重的耿马芒翁和贺派蔗区进行了SCWL田间发病情况调查和巢式PCR检测分析。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田间自然发病率不同,其中粤糖60号平均发病率最高,为73.50%,柳城05-136平均发病率最低,为13.67%;不同植期田间自然发病率也有差异,新植蔗田间发病率最低,为32.38%,3年宿根蔗的田间发病率最高,为64.33%。病原检测结果表明,所有品种的阳性检出率均在90%以上,其中盈育91-59阳性检出率最低,为90.95%,柳城05-136阳性检出率最高,为96.67%,无白叶症状样品的阳性检出率为81.53%,2年和3年宿根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均为96.67%。本研究结果表明SCWL发病率随宿根年限增加而升高,依据白叶症状进行的田间病害调查不能准确反映SCWL的真实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6.
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宿根矮化病是由Leifsonia xyli subsp. xyli (Lxx)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甘蔗细菌病害。根据Lxx的Pat1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Pat1F (5′-GGTTCCATTGCTTACCGATT-3′)/Pat1R(5′-CAAGTTTCGACAGGAACAGC-3′),和一条TaqMan探针(FAM-5′-CCACGGCTACGTCAATTCGGG-3′-TAMRA),建立了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Lxx的检测最低下限为102 copies·μL-1。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常规PCR方法对14个甘蔗品种进行Lxx检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6%和43%,表明实时荧光定量PCR比常规PCR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研究结果为甘蔗宿根矮化病的诊断、田间发生动态监测、脱毒健康种苗检测及品种/材料交换检疫检测提供了新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快速有效地对甘蔗重要病害病原进行诊断检测,明确监测病害的病原是科学有效防控甘蔗病害的基础和关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通过探索研究、改进创新、优化建立了甘蔗黑穗病、锈病、白条病、宿根矮化病、赤条病、花叶病、斐济病、黄叶病、杆状病毒病和白叶病等10种重要病害13种病原的分子快速检测技术,为甘蔗病害的有效诊断和防控、脱毒健康种苗检测及引种检疫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以来,双江县部分水田和水浇地甘蔗相继受到一种攀援植物的侵害,由于未引起足够重视,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发生程度不断加重,到2008年11月中下旬,在最初发生地严重发生该有害生物,致使成片甘蔗倒伏、腐烂和枯死。经形态特征识别和同田对比调查,确定该有害生物系当地野生非归化种植物钮子瓜,在其严重发生时,可使每公顷甘蔗的有效茎损失29.03%;株高平均降低0.21 m;理论产量损失34.1%;蔗糖分降低3.34百分点,同时可导致简纯度、重力纯度下降,还原糖升高,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和品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防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ase,RSD)是甘蔗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细菌病害之一,常导致感病品种新植蔗减产10%~15%,宿根蔗减产20%~25%,在干旱的情况下感病品种的宿根蔗产量损失可达60%[1]。RSD病原菌为 Leifsonia xyli subsp.xyli(Lxx),寄生于甘蔗木质部导管内,革兰氏阳性[2],体外分离培养非常困难。该病害自从1944 年首次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甘蔗品种Q28 上发现以来,在世界各产区普遍发生,现已广泛分布于各甘蔗种植区。该菌主要通过带菌种茎和砍收工具传播[3],已感病的蔗株又无明显的外部症状,从而导致该病害无意识地传播,造成病害蔓延,对甘蔗生产危害极大。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形态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血清学由于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灵敏度好,同时能够处理大量样品而在国外被广泛采用。目前国内所用的RSD血清全部依赖于国外进口,检测成本高,使得血清学方法无法在国内普及。为此我们分离纯化了RSD的病原菌并制备了RSD的多克隆抗体,为甘蔗宿根矮化病敏感、稳定和快捷的检测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1981—1984年广东省开展甘蔗害虫综合防治研究、试验、示范。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释放赤眼蜂防治蔗螟;科学用药,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自然控制多种害虫的作用”。在10万亩大面积上,收到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