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油井产出物的准确计量是获取较高采收率的重要前提,是保障油田稳产,高产的基础。介绍了两相分离器配流量计和在线含水分析仪测含水、两相分离器配流量计和在线密度计测含水、三相分离器配流量计在线含水分析仪测含水三种油井计量方法、分别对其日产原油量及综合误差进行分析。通过讨论确定误差公式中油井计量采样误差δb、工作条件附加误差δF以及含水分析仪在原油计量中造成误差的取值,得出,采用第一种计量方法使计量精度达到  相似文献   

2.
从建立功图法量油模型入手,结合油井特征,提出了产量远程自动计量软件计算数学模型,实现了油井产量远程自动计量,并在西翟庄油田进行了应用,优化了油田现有的地面量油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高气液比油井气液比高、生产稳定性差而难以精确计量的难题,研制了适合高气液比计量的三相自动计量装置。该装置采用两级分离和旋流预分离器双入口设计,分离效果好、抗波动性强;实现了装置的小型橇块化,可设为车载式或固定式,扩大了适用范围;控制系统采用RTU作为数据控制模块,计量过程完全自动化,无需人工操控,采用GPRS数据传输模块可实现计量数据远传至中心服务器;采用连通管原理,配套高精度液位计,实现了产液和含水率同时计量。在高气低液单井、高液低气单井以及间出井等不同工况下开展单井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高气液比三相自动计量装置不仅计量结果稳定、精度高,且对间出井等特殊工况适应性好,产气量、产液量、含水率计量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低于10%、2%、5%。(图1,表3,参6)。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XX油矿井筒结蜡对油井生产造成的严重危害,首先通过试验方法对原油基本物性以及析蜡特性进行分析,再运用SPSS大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油井产液量、含水量、生产气油比和生产时间是影响蜡沉积速率的地面生产特征,而剪切应力、原油黏度、径向温度梯度、蜡分布密度为其地下内在联系。将这4个内在影响因素作为输入参数,蜡沉积速率作为目标参数,使用SPSS Modeler软件建立神经网络模型。最终应用模型计算可以得到各油井的清蜡周期,针对蜡堵严重油井进行提前预判,采取相应清防蜡技术,降低结蜡对油田开发的不利影响,提高油井生产时率,这对油田的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示功图监控诊断计量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阐述了示功图诊断方法和计量方法。对胜利油田胜采九队36口抽油机井日产液量进行对比分析,示功图计量产液量比分离器计量产液量的准确性高。示功图监控诊断计量系统实现了单井工况诊断、井下技术状况、油井生产状况的多角度分析,节省了现场数据采集的用工量和测试工的用工量,降低了油田开发的劳动力成本,提升了油气生产现场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单井计量是油田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大庆油田采用的翻斗量油等计量技术,投资较高。为了解决投资高的问题,同时提高计量的稳定性,研制了温差式单井计量装置。温差式单井计量装置工作原理是:通过测量流体流过计量装置的温升值ΔT,折合计算油井的产液量。装置由加热器、温度传感器和预处理电路等组成,并采用高精度温度变送器实现高精度温度差值ΔT的测量,同时对确定加热功率、优化装置结构、实现数据存取和后期回放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现场应用试验表明:该装置不仅可以提高计量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而且在降低投资的同时实现了在线监测与连续计量,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苏里格气田井间串接、井口带液计量模式下无法计量单井产液量的问题,在孔板差压噪音测量气液两相流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计量模型中经验常数关系数据库,结合锥形孔板及整流器的应用情况,研制了锥形孔板气液两相流量计。流量计由锥形孔板、整流器、一体化仪表、温度传感器、计量直管段等组成,通过测量50次/s差压波动信号的相对方差,利用差压噪音测量模型及经验常数关系数据库,得出气液两相流量。石油工业计量测试研究所实流测试与气田现场比对试验结果表明:该流量计气相计量误差小于5%,液相计量误差小于20%,计量精度满足现场生产需求,已在长庆气田应用150余套。  相似文献   

8.
气液两相嘴流的临界压力比值(Rc)是判断自喷井是否处于临界生产状态的重要参数,也是判别 自喷井能否实现稳产的关键数据.前人通过实验模拟获得的油嘴后与油嘴前的压力比值(R21)在油田实际应用中常出现较大的偏差,为精准地确定北阿油田的Rc,利用现场设备,选取井口压力、产量或油嘴直径均有很大差别的25 口油井,历时3个月的现场测试,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最终确定该油田Rc为0.532.在全油田范围内剔除Rc大于0.532的13 口井,对剩余的41 口井使用不同的气液两相嘴流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运用Achong模型计算产能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3.26%,平均绝对误差为15.12%,相关系数为85.54%,综合评定系数为0.86,相比其他模型更符合油田的生产特征,对合理选择该油田油嘴直径、完成日产指标及延长油井自喷期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其他类似油田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里格气田在井间串接、井口带液计量模式下,存在单井产液量无法准确计量的问题。基于孔板流量计、涡街流量计流体测量理论,将两种流量计串联组合,开展了不同液气比条件下的空气-水两相流室内实验,并将不同液气比情况下孔板流量计、质量流量计与组合测量装置空气、水的计量误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液气比为0~100 m~3/(10~4 m~3)时,气相测量误差均低于5%;当液气比为3~86 m~3/(10~4 m~3)时,液相测量误差基本低于10%。孔板与涡街流量计组合测量装置的液相测量范围广,可以为苏里格气田排水采气井的气液两相计量提供技术支持。(图3,表2,参20)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在实际生产中,天然能量开发强边水重油油藏表现出不同于普通边水油藏及热采稠油油藏的开发规律。因此,利用油藏工程方法等手段对哥伦比亚C油田的开发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体能量是影响该类油藏开发特征的主要因素;油田中低含水期含水率上升快,高含水期是主要产油期;受原油重度影响,油井在生产过程中易发生含水率突升、产油量突降;随着含水率上升,油田的采液指数上升,高含水期可通过提液增加油井产量。  相似文献   

11.
海上高含蜡油田隔热油管防蜡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上高含蜡油田生产过程中井筒结蜡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的问题,提出了采用隔热油管保温生产来提高井筒温度,从而达到油井防蜡目的。通过数值模拟方法,以井口产液温度不低于析蜡点温度为目标优化了隔热油管的下入深度;研究了产液量、含水率、动液面深度对井口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井产液量增大、含水率升高,动液面深度增加后均会使井口产液温度升高,有利于减轻油井结蜡程度;对于目标油井,下入700m的隔热油管后井口产液温度高于原油析蜡点温度,可有效达到防蜡目的,此种方法可应用于海上高含蜡油田隔热油管防蜡设计。  相似文献   

12.
高含水期油井可在原油凝点以下进行低温集输,但当集输温度低于其黏壁温度时,会发生原油在壁面黏附积聚的情况,影响油田实际生产运行。基于大量的油田现场实验,利用可视化实验装置,通过停三管伴热降低油水进站温度的方法,分析华北油田高阳区块油水两相流在不同进站温度下的管输流动特性,得到了进站温度与压降间的关系,并发现黏壁温度下压降突增的现象,从而得到油田现场测定高含水期油井原油黏壁温度的方法,并测得高阳区块3口典型油井的黏壁温度,其实际生产条件下的黏壁温度均低于原油凝点3~4℃,且油井液量越大,含水率越高,黏壁温度越低。提出的黏壁温度测试方法,对华北油田高含水期油井实现低温集输具有指导意义。(图5,表1,参24)  相似文献   

13.
周伦元同志在《油气储运》1989年第3期上发表的“油罐温度计测量方法的改进”一文中谈道,要使所测的油温数据准确,只需将温度计直立固定在一个小容器(如罐头盒)中,使温度计的水银球浸泡在容器内的油液中。这个方案是可行的,但是油罐量油孔直径一般仅有100mm,测量要求温度计有一定的插入角度,并测其上、中、下三个油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注水冷采稠油地面集输要求,昌吉油田下设吉7井区采用了回掺热水集输工艺。随着产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吉7井区出现了油井掺水温度和压力较低、掺水量过大等问题。通过统计现场相关生产数据,分析了油井掺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计算了回掺热水集输过程中的热力损失,并进行了部分油井的停掺热水试验。结果表明:油井回掺水量主要受油井集输管长影响;掺水集输管道的保温效果较差,热力损失较为严重;在停掺热水集输过程中,井口采出液存在较明显的段塞流,极易造成油井采出液集输困难。研究成果可为昌吉油田冷采稠油的现场管理和工艺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图7,表1,参20)  相似文献   

15.
基于海上油田实际井身结构,考虑了空气段、海水段和地层段对井筒总导热系数的影响,以及潜油电机散热对产液温度的影响,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适用于海上油井实际井身结构的井筒温度场计算模型,以实际井为例进行了计算,并对影响井筒温度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计算结果精度较高;海水段和空气段对海上油井井筒温降影响明显;电机散热可使产出液流体温度升高;油井产液量、含水率、油管导热系数对井筒温度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根据油井热洗工艺流程,分析了钟市油田油井洗井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如造成油井地层伤害、水压油层、排蜡速度跟不上熔蜡速度、损伤地面流程、蜡堵地面设备等,并从确定合理的热洗周期、确定洗井介质和洗液量、确定合理的洗井参数等方面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法。实际应用表明,大多数井用活性水热洗过后,排水期很短,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清蜡效果,而且还获得了一定的增油效果。建议对于洗井制度的制定,需要前期研究油井结蜡周期,了解油井生产状况,分析地层特性等,只有将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才能取得良好的清蜡效果以获得一定增油功效。  相似文献   

17.
刘吉华 《油气储运》1994,13(2):62-62
夹江石油支公司油库安装了两座1000m~3铝浮顶金属罐,使用中发现,铝浮顶上的量油孔有待改进。其原因是:(1)投尺测量提起测尺读数时,耐油橡胶片在测尺周围相互摩擦,把测尺上面的油印刮掉,无法读数,难以测准。(2)浮顶上量油孔(直径为250mm),仅用一耐油橡胶片遮盖,橡胶片从圆心处划成4片,罐中油品常年通大气,油气呼吸损耗大。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调查了制作厂家及有关石油库,提出了改进量油孔的方法。其制作方法和操作  相似文献   

18.
冷冬梅 《油气储运》2013,(10):1080-1083
电热管集油工艺是严寒地区低产油田实现单管集油、简化工艺、降低投资的一种有效技术措施,大庆外围油田某区块的10口油井采用了电热管单管通球工艺.采用电热保温管道配合单管通球的集油工艺,在不启用井口电加热器的情况下,利用油井进行单管通球试验,探索原油集输系统优化地面工艺、降低投资的新途径.通过对电热管配套单管通球工艺集油流程进行现场跟踪测试,对通球方式和流程、通球效果的实用性进行评价,认为电热管配套单井通球集油工艺在大庆外围油田虽然可行,但收球时间不便掌控,管理困难;通过长期开展电热管单管不通球集油试验,判定电热管单管集油工艺流程不用通球,可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9.
海上油田酸化返排液处理技术选用气浮隔油-斜板除油-中和絮凝过滤的工艺流程。采用实际海上油田酸化返排液,对气浮隔油、斜板隔油、中和过滤等处理单元进行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气浮隔油池-斜板除油器的工艺流程处理海上油田酸化返排液是可行的。处理出水达到考核指标,实现了酸化返排液油水分离的目的。优选出了预分离处理设备及参数,确定了最优及最经济的预分离单元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20.
苏桥油田的原油通过在集输模拟试验装置上进行不同流量、不同含水、不同油气比和不同输送温度的投球清蜡试验中,找出了油、气、水混输的流动规律。即油气混合阻力系数“λ”与油气混合雷诺数“Re_(Lg)”之间关系。利用华北油气混输热力及水力计算公式计算出油井集输管路的热力和压力损失。计算结果表明:苏桥油田的集输管路采用泡沫塑料黄夹克保温防腐,埋地1米深,井口投球,单管低温不加热输送工艺流程较为合理。油井投产时井口最低温度达-26℃,计量站达-15℃,投产顺利,生产正常。苏桥油田实行低温不加热输送工艺流程,节约大量基建投资和能源,很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