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强化栽培的适宜秧龄和栽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杂交稻协优527为材料,研究了在强化栽培条件下适宜的移栽叶龄和栽植密度。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叶龄(2~5叶龄)对其产量的影响很小,在强化栽培应用中,可以采用4~5叶龄的带蘖秧苗移栽;在本试验范围内,强化栽培的适宜栽培密度为9万穴/hm2~13·5万穴/hm2,此时,后期光合产物积累多,穗、粒结构合理,产量可达最高。  相似文献   

2.
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应用水稻强化栽培,移栽密度为15.3株/m2到6.9株/m2。产量以密度15.3株/m2最高,比对照增产10%,主要表现在增粒增产。移栽密度显著影响产量和每穗实粒数(R12=0.9917,R32=0.9339)。水稻强化栽培各处理密度之间比较,产量随移栽密度的下降而下降,主要是由于单株分蘖和有效穗的增加,导致平均穗型变小。单株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与移栽密度成显著的相关(R82=0.9594,R92=0.9506)。因此,在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时应重视适宜移栽密度的选择及综合技术配套。  相似文献   

3.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移栽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单季杂交晚稻浙优18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极显著地提高有效穗数,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却明显下降,从而导致移栽密度在10.00万~26.67万丛·hm2的6个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氮肥用量的增加极显著地提高有效穗数,而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却表现为极显著的下降趋势,纯N用量180、270、360和450 kg·hm-2处理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该4个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纯N用量90 kg·hm-2处理和不施肥对照。综合分析认为,浙优18在台州作单季晚稻栽培,视肥水条件,移栽密度以11.50万~16.00万丛·hm-2、纯N用量以180 kg·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移栽密度对单季杂交晚稻嘉丰优2号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移栽密度19.5万丛·hm-2处理的产量与6.0万丛·hm-2处理的产量在10%水平上差异显著,其他的均未达显著水平;移栽密度对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但对每穗实粒数的影响不显著;5个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以及5个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复杂,随着移栽密度增减,各主要经济性状对于产量的作用也随之变化,从而导致移栽密度各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很明显;通径分析结果显示,除千粒重外,其他各主要经济性状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都比较大,高产高效栽培应特别重视在促进较大群体形成并获得较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健壮个体,提高结实率,促进穗大粒多;综合试验结果分析和生产实际认为,嘉丰优2号的移栽密度以15.0万丛·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安徽省中籼稻区超级稻品种新两优6号优质超高产标准化栽培的技术指标,包括品种介绍、产量及穗粒结构、壮秧标准、育秧技术、移栽密度、施肥、管水、病虫防治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不同栽培条件下,泸玉糯9号各穗部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方法]以鲜食糯玉米品种泸玉糯9号为材料,采用"3414"肥效试验,设2种种植方式(直播、移栽)、3种密度(45 000、52 500、60 000株/hm2)处理,对6个穗部性状(穗长、穗粗、秃尖长、行数、行粒数、千粒重)与鲜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直播条件下,穗长、穗粗与鲜穗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移栽条件下,各性状与鲜穗产量间的相关性表现各不相同;糯玉米高产目标性状要建立在不同品种、栽培措施基础上进行抉择。[结论]该试验为糯玉米高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林琼 《福建农业学报》2012,27(7):685-690
以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为材料,在大田中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播期和移栽密度对天优330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移栽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也显著.移栽密度主要影响穗数,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多,穗粒数下降,而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对稳定.在建阳及闽西北地区,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的适宜播期为5月20~30日,适宜栽插密度为25.0万丛·hm-2,在此条件下可形成足够穗数和穗粒数,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两优6326杂交稻强化栽培技术。[方法]试验采用大区设计,强化栽培采用大孔软盘旱育秧,四周起垄栽培,每次沟中灌满水可保持7 d左右;水稻栽插密度设3个处理:强化栽培(6.7+16.6)cm×26.7 cm(S1)、强化栽培23.3 cm×26.7 cm(S2)、常规栽培16.6 cm×20.0 cm(CK);通过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分析两优6326农艺、经济性状变化趋势,探讨不同栽培措施的作用效果。[结果]强化栽培S1处理获得实产9 940.5 kg/hm2,比对照增产5.0%,其有效穗比对照多15.0万/hm2,每穗实粒数多12.2粒,千粒重高0.7 g;S 2处理的有效穗比对照少16.5万/hm2,每穗实粒数多12.1粒,千粒重高1.2 g,产量与对照相当。[结论]强化栽培下两优6326表现穗大、结实率和千粒重高的特点,栽插密度以(6.7+16.6)cm×26.7 cm为宜。  相似文献   

9.
超级杂交稻新组合II优602经济性状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2年在四川3个不同生态区对杂交稻II优602在不同栽培密度和不同施氮水平下的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生态区,II优602有效穗随着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最高有效穗达250.5~322.5万/hm2;在同一施氮水平下,II优602穗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达159.23~165.08粒;不同生态区,不同密肥处理对II优602结实率、千粒重、稻谷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不同肥力条件下选择适应的栽培措施II优602均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探讨水稻品种原谷珍香在黄山市的种植表现,开展了移栽和直播2种栽培方式对原谷珍香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直播方式栽培的水稻基本苗和有效穗显著增多,但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下降明显,千粒重变化不大;采用移栽方式栽培的水稻实收产量高于直播方式,但从综合经济效益来看,相比移栽方式,直播方式更省工省时,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原谷珍香水稻品种的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三围立体强化栽培密度对杂交水稻Q优6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遵义市部分农户稀大窝种植水稻(密度0.6~0.8万穴/667m2),单位面积水稻产量在低水平(产量350~400 kg/667m2)上徘徊的情况,应用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研究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栽培规格对超级稻品种Q优6号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旱育秧、适当增大移栽叶龄(6~7.5叶)、移栽规格为40 cm×45 cm、每窝采用等边三角形单株苗距7 cm移栽、大田每667 m2施1 500 kg厩肥基础上补充化学氮磷钾肥、科学管水等强化栽培措施的应用,Q优6号的大面积产量可达579.7 kg/667m2以上,高于常规栽培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强化栽培对水稻后期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高产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和II优7954为材料,研究强化栽培对水稻中后期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在单位面积穗数不占优势下,主要是通过改善水稻后期群体质量,促进大穗形成从而实现增产。在强化栽培适宜种植密度下,抽穗期功能叶的配置比较合理,叶片宽且挺,能较好的截获光能,且水稻抽穗期至花后20 d的叶面积衰退率较少,有利于抽穗后光合能力的提高和物质积累,抽穗期茎鞘物质积累多,有利于提高穗粒数和结实率,保证水稻大穗形成。  相似文献   

13.
杂交稻Ⅱ优1259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Ⅱ优1259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结实率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有效穗、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也较大,但未达显著水平.有效穗与每穗粒数的负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每穗粒数、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929 3、0.734 9、0.572 0、0.292 0.为了探讨Ⅱ优1259高产栽培技术,运用最优设计,进行移栽叶龄、密度、施氮量、施钾量4项栽培措施研究并建立产量与4项栽培措施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移栽叶龄、密度和施氮量.经微机模拟筛选出高产的技术措施是:4.5~5.8叶移栽,每公顷插21.75万~29.55万丛,施纯N 122.3~207.4 kg,施K2O 56.8~200.9 kg.  相似文献   

14.
杂交粳稻新品种10优18的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10优18的特征特性及田间表现,提出了在确保足穗的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增加千粒质量高产栽培策略。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为:培育多蘖壮秧;适时移栽,增加栽插密度;管好水浆,科学用肥;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相似文献   

15.
春优927是东阳市从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的单季籼粳杂交稻新品种,从东阳市高产栽培试验示范表现来看,植株长势强、穗粒数多、产量高,2016—2017年平均产量达12.24~12.56 t·hm-2。其高产栽培技术为培育壮秧、适龄移栽、精准施肥、定量灌溉和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相似文献   

16.
运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对Ⅱ优航1号进行秧苗4叶期喷施多效唑浓度、移栽期、插植密度、施N量、施K量5项农艺措施进行研究。对Ⅱ优航1号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和各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穗数对产量作用最大,每穗粒数、结实率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较低。建立产量与5项农艺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了农艺措施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产量的影响主要是多效唑浓度、移栽期、密度、施N量。并经微机模拟,其高产栽培[措施是:多效唑浓度为718.7~783.1mg/kg,移栽期为7月10—12日,每公顷插25.52~26.78万丛,施纯N166.8~176.5kg、KO122.4~134.1kg。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高产条件下超级稻对种植密度的反应,选用五优308、广两优1128、深两优5814、玉香油占、C两优608、两优培九、黄华占、宜香1577、Y两优一号、珞优9348等10个超级稻品种,于2013年在贵州省兴义市进行大田小区试验,设置2种移栽密度,移栽15万、30万穴/hm2。结果表明:10个超级稻品种的产量范围为7 527.6~12 732.3 kg/hm2,高密度条件下10个品种平均产量为10 330.6 kg/hm2,低密度条件下为9 632.0 kg/hm2,高密度平均产量比低密度高出7.25%。产量高的原因主要是高密度条件下的平均有效穗数为301.5万穗/hm2,比低密度高出21.35%。对种植密度较敏感的品种有玉香油占、宜香1577、五优308、Y两优一号、黄华占,其高密度条件下的产量比低密度分别高出2.47%、11.33%、17.15%、4.75%、15.84%,其高密度条件下的有效穗数比低密度分别高出28.33%、16.07%、22.58%、3.67%、14.36%;而对种植密度反应钝感的品种是C两优608、广两优1128、两优培九、珞优9348。可见,在高产栽培中,应对不同的品种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对密度反应敏感的品种应适当密植,以保证有足够的有效穗数而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18.
张春妹 《现代农业科技》2008,(4):116-116,118
通过杂交晚粳强化栽培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强化栽培条件下的杂交晚粳嘉优1号、富优1号、常优1号在穗型、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等方面都比常规晚粳嘉花1号要高,而有效穗数、成穗率和结实率上则要少;这3个品种都表现出分蘖强、穗数较多、穗型大、丰产性好等优点,可在海盐县强化栽培条件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超级杂交稻的优化(稀植、结构施肥)栽培试验于2002-2004年在长沙进行,以比较不同栽培方法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以两优培九为材料,并以汕优63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两种栽培法,两个供试品种的产量表现不同,其中两优培九采用优化栽培单产为8.20~10.37t/hm2,比传统栽培增产显著。主要表现为有效穗多,而结实率、千粒重、穗实粒等产量因子差异不明显。汕优63采用优化栽培单产比传统栽培减产0.37%~8.8%。两种栽培方法间的茎蘖发生动态和单株分蘖数存在极显著差异,两组合单株分蘖数优化栽培比传统栽培分别多110.36%和110.64%,但由于移栽密度不同,两种栽培方式间的单位面积分蘖数没有明显差异。两优培九采用优化栽培的在各个生育时期,植株体内的含氮量比传统栽培的高。  相似文献   

20.
重灾区二晚主栽品种岳优华四、合优粘采用不同育秧方式,以及手插、抛栽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采用不同育秧、移栽方式,移栽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株高、千粒重的影响很小,穗实粒数的变幅亦较小。合优粘手插、抛秧以31.50万蔸/hm2为宜,岳优华四手插以31.50万蔸/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