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云南地方猪品种高黎贡山猪和撒坝猪及其杂交组合的生产性能进行研究,以期生产出适应云南气候环境且生产性能好的杂优商品猪。实验选取胎次、出生日期、体重相近的高黎贡山猪、撒坝猪、高×撒杂交猪(高黎贡山猪×撒坝猪)各12头(6♂,6♀)进行饲养,饲养结束后每组随机屠宰6头(3♂,3♀),对其各项生产性能指标进行测定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撒杂交猪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高黎贡山猪,但低于撒坝猪,且耗料增重比最低;与高黎贡山猪相比,高×撒杂交猪屠宰性能中的宰前活重、胴体重极显著增高,皮厚降低,腰大肌肌纤维直径降低,背最长肌氨基酸中的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极显著增高,脂肪酸中的油酸、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一烯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著增高,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与撒坝猪相比,高×撒杂交猪屠宰性能中的瘦肉率增高,皮率、脂率降低(P<0.05),肉质性能中的瘦肉率增高、滴水损失降低(P<0.05),背最长肌氨基酸中的苯丙氨酸极显著增高,脂肪酸中的棕榈酸、十七烷酸、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烷酸、二十二碳一烯酸含量极显著增高。由此可见,高×撒杂交猪结合了高黎贡山猪和撒...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利用高原藏猪肉质鲜嫩、风味独特的优点发展江苏地区特色养猪业,试验将藏猪分别进行纯繁(藏猪公猪与藏猪母猪选配,记为T♂×T♀组)和杂交(姜曲海猪公猪与藏猪母猪选配,记为J♂×T♀组;藏猪公猪与姜曲海猪母猪选配,记为T♂×J♀组),测定各组繁殖性能指标(窝总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出生窝重、出生个体重及45日龄断奶窝重、断奶个体重、窝断奶头数和窝断奶成活率)和F1代哺乳、保育阶段的日增重、日耗料量及育肥阶段的日增重、日耗料量及料重比,并从各组中选取6头猪进行屠宰,测定屠宰性能指标(胴体重、屠宰率、背膘厚、瘦肉重、脂肪重、瘦肉率、胴体直长和斜长)和肉品质指标(眼肌面积、肉色、大理石纹、pH1 h值、系水力、剪切力)。结果表明:T♂×J♀组窝总产仔数、窝产活仔数、45日龄窝断奶头数极显著高于J♂×T♀组和T♂×T♀组(P<0.01);T♂×T♀组45日龄断奶窝重和窝断奶个体重极显著低于T♂×J♀组和J♂×T♀组的(P<0.01);三组的出生窝重、出生个体重和窝断奶成活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在哺乳阶段,J♂×T♀组和T♂×J♀组日增重和日耗...  相似文献   

3.
选择3~4岁,体重相近的巴什拜羊母羊96只做母本;成年萨福克公羊、巴什拜公羊各2只做父本,分别组成萨♂×巴♀杂交组与巴♂×巴♀对照组。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于2005年10月15日~11月25日配种,2006年4月产羔完毕,哺乳期3个月。2006年11月30日(即7月龄以上)进行屠宰试验和产肉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后代胴体重、净肉重分别比对照组高5.74kg、3.88kg。增重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河西肉牛最优杂交组合,试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将河西肉牛5个杂交组合的F1代公牛架子牛分为5个试验组(夏♂×西杂♀组、西♂×西杂♀组、皮♂×西杂♀组、安♂×西杂♀组、德♂×西杂♀组),用自行设计的配方日粮进行育肥及屠宰试验。结果表明:5个杂交组合F1代育肥牛的始重、末重(屠宰前活重)、胴体重及屠宰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安♂×西杂♀F1代肉牛日增重最高[(2.18±0.06)kg],且与其他4个组合相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安♂×西杂♀为最优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5.
(1)应用28窝L♂×LW·Q♀三元杂交和26窝L♂×Q♀二元杂交,比较两者之间初生窝重、窝仔猪数、断奶窝重等繁殖性能,结果L♂×LW·Q♀三元杂交各项指标均高于L♂×Q♀二元杂交,分别高1.4kg、1.31头、9.2kg,初生窝重、窝仔猪数经统计分析P<0.05,表明组间差异显著,断奶窝重经统计分析P<0.01,表明组间差异极显著.这亦说明以清平猪为第一母本的三元杂交模式应成为清平猪产区主要的商品猪生产方式.(2)应用25头L♂×LW·Q♀三元杂交猪和21头L♂×Q♀二元杂交猪进行育肥饲养实验,L♂×LW·Q♀三元杂交猪平均日增重686g,L♂×Q♀二元杂交猪平均日增重613g,两者比较三元杂交猪比二元杂交猪平均日增重高73g,统计分析P<0.01,表明组间差异极显著.L♂×LW·Q♀三元杂交猪与L♂×Q♀二元杂交猪的料重比比较,降低饲料消耗7.3%,育肥猪增重营养成本:DE下降7.8%,CP下降6.3%,说明L♂×LW·Q♀三元杂交猪在育肥性能上优于L♂×Q♀二元杂交猪.  相似文献   

6.
萨福克羊、哈萨克羊、小尾寒羊杂交后代生产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3~4岁、体重相近的适龄小尾寒羊和哈萨克母羊各90只作母本,成年萨福克公羊、小尾寒羊、哈萨克公羊各2只作父本,组成4个杂交组合,并以小尾寒羊和哈萨克羊为两个纯繁对照组。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配种。在相同的饲养环境下,于8月龄时,进行屠宰试验和产肉性能分析。萨♂×哈♀和萨♂×寒♀其后代的胴体重比哈萨克羊和小尾寒羊分别高出5.72kg和4.12kg,净肉重分别高4.81kg和3.86kg,增重显著(P<0.05);而萨♂×哈♀后代胴体重、净肉重比小尾寒羊分别高出12.01kg和10.49kg。增重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食欲素前体(prepro-orexin)基因对长白猪采食和生长性状的影响,试验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132头长白猪prepro-orexin基因的C62T和G426A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对各位点与30~100kg阶段的采食及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长白猪prepro-orexin基因C62T和G426A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等位基因频率表现为野生型(C、G)高于突变型(T、A);两个位点的4种单倍型和7种单倍型组合中,CG、TA为主要单倍型,CG/CG、TA/CG和TA/TA为主要单倍型组合。C62T位点的CC基因型、G426A位点的GG基因型及CG/CG单倍型组合均可显著减少日采食次数、延长每次采食时间和提高每次采食量(P0.05);其中CG/CG组合的日采食次数、每次采食时间、每次采食量分别较TA/CG组合显著减少1.22次、延长0.79min和提高32.18g(P0.05),而与TA/TA组合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C62T位点的TT基因型、G426A位点的AA基因型及TA/TA单倍型组合可显著或极显著缩短达100kg体重日龄、提高30~100kg平均日增重(P0.05;P0.01);TA/TA组合达100kg体重日龄分别较CG/CG、TA/CG组合分别显著缩短6.23和6.69d(P0.05),平均日增重分别极显著提高47.91和50.04g/d(P0.01)。结果表明,prepro-orexin基因C62T和G426A位点对长白猪采食和生长性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选择3~4岁,体重相近的适龄小尾寒羊和巴什拜羊母羊各90只作母本。成年萨福克公羊、小尾寒羊公羊、巴什拜公羊各2只作父本,组成4个杂交组合,以小尾寒羊和巴什拜羊为两个纯繁对照组。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于2002年7 ̄8月配种,2003年1月产羔完毕,哺乳期4个月,在相同的饲养环境下,于2004年9月中旬,即8月龄时,进行屠宰试验和产肉性能分析。萨♂×巴♀和萨♂×寒♀其后代胴体重比巴什拜羊和小尾寒羊分别高出5.72kg和4.12kg,净肉重比巴什拜羊和小尾寒羊分别高4.81kg和3.86kg。增重显著(p<0.05)。但萨♂×巴♀后代胴体重、净肉重比小尾寒羊分别高出12.01kg和10.49kg。增重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9.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设计,设3个处理(空白对照组、添加50 g组、100 g组),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用自行研制的纯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速肥绿药"对西♂×西杂♀1代肉牛架子牛进行了育肥及屠宰试验。结果表明,3组间初始重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50 g组和100 g组末重(宰前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0 g组胴体重、屠宰率、日增重分别为402.67kg、59.28%、1.75 kg/d,后2项指标均较50 g组及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6,(5):70-72
为了加强浦东白猪的开发和利用,结合杂种优势预测,我们选择♂杜×♀长浦(♂D×♀LP,DLP)、♂大×♀长浦(♂Y×♀LP,YLP)、♂浦×♀长大(♂P×♀LY,PLY)三元杂交模式以及浦东白猪纯繁(♂P×♀P,PP)和二元杂交模式的♂长×♀大(♂L×♀Y,LY)作为试验杂交组合,分别测定了各组合的繁殖性能和育肥性能。结果显示:♂D×♀LP、♂Y×♀LP、♂P×♀LY之间母本的总产仔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P×♀P(P0.05);♂Y×♀LP的母本产活仔数最高,♂P×♀LY的次之,且均显著高于♂P×♀P(P0.05);PLY初生个体重显著高于DLP(P0.05);同时PLY商品猪达40 kg、60 kg、95 kg时的日龄最短,与DLP、PP显著差异(P0.05);PLY在日增重上与DLP、YLP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PLY料重比最高。综合来看,♂D×♀LP、♂Y×♀LP、♂P×♀LY均可作为配套杂交组合,但♂P×♀LY可能更加值得推崇。研究结果为浦东白猪的杂交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试验对HMGA1基因的两个SNPs位点进行分析,研究了HMGA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与生长、饲料利用性状的关联性。利用大白猪和民猪重测序结果比较发现了HMGA1基因的两个SNPs位点(g.-543 T > C和g.1356 C > T),利用Sequenom质谱测序平台对杜洛克猪g.-543 T > C和g.1356 C > T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生长、饲料利用性状的关联性。结果发现,杜洛克猪群体g.-543 T>C位点,CT与CC基因型相比,90日龄体重升高了2.15 kg(P<0.05),30 kg体重日龄降低了3.21 d(P<0.05),断奶重升高,剩余采食量降低,100 kg体重日龄减少,30~100 kg平均日增重、40~90 kg平均日采食量、40~90 kg平均日增重均降低。杜洛克猪群体g.1356 C>T位点,CC与TT基因型相比,90日龄体重升高了0.37 kg(P<0.05);平均日采食量降低0.13 kg/d(P<0.05),100 kg背膘厚降低0.43 mm(P<0.05),剩余采食量降低了70.42 g(P<0.05),30 kg体重日龄降低了0.56 d(P<0.05);40~90 kg平均日采食量降低了0.17 kg(P<0.05),断奶重升高,100 kg体重日龄增大,30~100、40~90 kg平均日增重均降低;CT与TT基因型结果与上结果类似。结果初步表明HMGA1基因两个SNPs位点的突变有利于杜洛克猪的生长、饲料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研究通过PCR-SSCP技术对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共计574头母猪的VEGF基因进行多态分析,并将基因多态性与猪总产仔数(TNB)和产活仔数(NBA)进行关联分析,旨在探讨猪VEGF基因多态性对其产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VEGF 5′调控区内有2个突变位点。P1产物第191位点处由A突变为G,在3个猪品种中只发现AA、AG 2种基因型,其中AG为优势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长白猪第1胎中AG型的TNB和NBA比AA型分别高出1.34头和1.44头(P<0.01),杜洛克猪所有胎次中AG与AA的TNB差异显著(P<0.05),NBA差异极显著(P<0.01)。P2产物第103位点处由C突变为T,在3个猪品种中发现TT、TC、CC 3种基因型,T为优势等位基因。TT、TC分别比CC型的TNB高出2.63头(P<0.05),在杜洛克所有胎次中TC比TT的TNB和NBA分别高出0.84头和0.94头(P<0.05)。P1位点和P2位点能否作为产仔性状的标记基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究绵羊速激肽受体3(tachykinin receptor 3,Tacr3)基因g.21484478A>C、g.21560640C>T和g.21560688T>C位点多态性与绵羊产羔数之间的关系,为绵羊高繁殖力分子育种提供新的遗传标记。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结合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常年发情绵羊品种(小尾寒羊、湖羊和策勒黑羊)和季节性发情绵羊品种(滩羊、苏尼特羊和草原型藏羊)Tacr3基因3个多态位点进行检测,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3个位点均存在3种基因型,其中g.21484478A>C位点存在AA、CC和CA基因型,g.21560640C>T位点存在TT、CC和TC基因型,g.21560688T>C位点存在TT、CC和CT基因型,3个多态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种发情模式绵羊品种间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g.21484478A>C位点在滩羊和策勒黑羊中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T位点在6个绵羊品种中均表现为中度多态;g.21560688T>C位点在小尾寒羊、苏尼特羊、湖羊和草原型藏羊中均表现为低度多态。卡方适合性检验表明,g.21560640C>T位点在6个绵羊品种中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g.21484478A>C位点在草原型藏羊中处于哈代-温伯格不平衡状态(P<0.05);g.21560688T>C位点在滩羊、策勒黑羊中处于哈代-温伯格不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表明,3个多态位点与小尾寒羊第一、二、三胎产羔数均无显著关联(P>0.05)。推测Tacr3基因3个多态位点均不适用于小尾寒羊产羔数选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促卵泡激素受体(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基因多态性与拜城油鸡产蛋性状、蛋品质及孵化性能的关系,为选育高生产性能的种鸡提供新的分子标记。【方法】以129只拜城油鸡为研究对象,利用DNA混池重测序技术筛选SNPs位点,采取Sequenom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相关位点分型,通过SPSS 26.0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进行FSHR基因多态性与拜城油鸡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结果】FSHR基因外显子1上存在2个SNPs位点:SNP1(g.7640519 C>A)、SNP2(g.7640639 T>C);外显子4和5上分别存在1个SNP位点:SNP3(g.7692270 C>T)、SNP4(g.7698478 A>G);外显子10上存在3个SNPs位点:SNP5(g.7716725 G>C)、SNP6(g.7715900 A>G)、SNP7(g.7716470 T>C),除SNP6外,检出率均在90%以上。SNP1位点仅检测到2个基因型:CC和CA,CC为优势基因型;SNP2、SNP3和SNP7位点均存在3种基因型:TT、TC和CC;SNP4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AA、AG和GG;SNP5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CC、CG和G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NP2位点CC基因型个体开产日龄极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1),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TT基因型个体蛋重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入孵蛋死胚率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SNP3位点TT基因型个体蛋壳厚度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SNP5位点CG基因型个体300日龄总产蛋量极显著高于CC和GG基因型(P<0.01),300日龄平均蛋重和开产蛋重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开产体重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GG基因型个体蛋壳厚度显著低于CC和CG基因型(P<0.05)。SNP7位点TT基因型个体开产蛋重和个体蛋重均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P<0.05),蛋白高度和蛋黄重均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哈氏单位值极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P<0.01)。【结论】FSHR基因SNP5(g.7716725 G>C)位点CG基因型可作为影响拜城油鸡产蛋性能的标记基因型,SNP7(g.7716470 T>C)位点TT基因型可作为影响拜城油鸡蛋品质的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15.
肌糖原含量与猪生产性能、胴体品质及肉质性状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比较2个不同基因型猪肌糖原含量、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的差异,并分析肌糖原含量与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肉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将7头纯种汉普夏阉公猪体重为(19.48±1.1)kg和6头长撒公猪体重为(20.5±1.5)kg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单圈饲养,到体重达100kg左右时屠宰,并测定肌糖原、胴体品质和肉质。结果表明:汉普夏猪比长撒猪有较高的日增重(P>0.05),较高的肌糖原含量(P<0.05);长撒猪有较高的背膘厚(P<0.01),较低的屠宰率(P<0.05)、眼肌面积和瘦肉率(P<0.01);汉普夏猪有较低的pH2(P<0.05)、剪切力(P<0.05)和b值(P<0.01),但滴水损失和失水率(P<0.05)高于长撒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肌糖原含量与眼肌面积和瘦肉率呈正相关,与剪切力、滴水损失、平均日增重、b值、pH1和pH2呈负相关,而与平均日增重、屠宰率和胴体长相关性不大。这表明肌糖原含量是影响猪胴体品质和肉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麻城黑山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城黑山羊是优良的肉皮兼用型品种,主产于湖北省麻城市.它具有体形高大,被毛纯黑,遗传性能稳定,生长发育快,育肥性能好,繁殖能力突出,屠宰率和净肉率高,肉质好,膻味轻,耐粗饲,适应性强等优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哺乳期日增重♂96g、♀91 g,6月龄体重♂18.3 kg、♀16.1kg,成年体重♂51.5kg、♀45.0 kg,平均年产羔率330%以上,周岁羊屠宰率51.6%、净肉率81.6%、骨肉比14.42.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选用美系和台系杜洛克作终端父本与长大母猪杂交,对其繁殖性能、生长肥育性状、胴体性状指标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繁殖性能方面,美系♂×长大♀组合(美系杂)好于台系♂×长大♀组合(台系杂),窝均产仔总数、窝均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分别高1.04头、1.09头、1.33 kg;生长育肥性状方面,美系杂在30~100kg阶段的日增重比台系杂高52 g,差异显著(P0.05),饲料转化率则是美系杂略优于台系杂,在30~100 kg阶段的耗料增重比分别为2.86︰1和2.94︰1;胴体性状方面,台系杂胴体的瘦肉率比美系杂胴体的瘦肉率高3.05%。说明2个品系的杜洛克公猪各有优势,因根据需要选择最佳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8.
笔者通过试验研究不同能量蛋白质水平对蜀宣花牛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笔者选择体重352.6±28.0 kg的健康蜀宣花牛公牛15头,随机将其分为A、B、C 3组,A组为高能量低蛋白组(HELP),B组为低能量高蛋白组(LEHP),C组为低能量低蛋白组(LELP),每组5个重复,试验期360 d。育肥结束后,按照国标《牛胴体及鲜肉分割》(GB/T 27643-2011)进行胴体分割,测定屠宰性状并评定胴体等级。结果表明,育肥开展至90 d,B组体高增加值极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1);育肥270 d~360 d,A组的胸围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较B组和C组高28.92%(P<0.05);A组和B组眼肌大理石花纹等级均达到了3级,而C组眼肌大理石花纹等级为2级;3组的料重比顺序为C组>B组>A组;A组的平均收益最高。研究表明,提高日粮蛋白质水平可显著增加蜀宣花牛架子牛体高,同时在育肥过程中消耗饲料较少;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可显著增加平均日增重,增加养殖收益。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旨在探究鲁中肉羊HIRA基因g.71833755 T>C和g.71874104 G>A两个位点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鲁中肉羊高繁殖力分子育种提供新的遗传标记。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结合Sequenom MassARRAY~? SNP技术对鲁中肉羊HIRA基因2个多态位点进行检测,并与其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鲁中肉羊HIRA基因g.71833755 T>C位点存在TT、TC和CC三种基因型,g.71874104 G>A位点存在AA、AG和GG三种基因型。g.71833755 T>C位点在鲁中肉羊中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该位点在鲁中肉羊中处于哈代温伯格不平衡状态(P<0.05);g.71874104G>A位点在鲁中肉羊中表现为中度多态(0.250.05)。HIRA基因g.71874104 G>A位点多态性与鲁中肉羊第2胎、第3胎产羔数显著关联(P<0.05),杂合型AG个体各胎产羔数均高于野生型GG和突变纯合型AA个体;g.71833755 T>C位点多态性与鲁中肉羊第2胎产羔数显著关联(P<0.05),杂合型TC个体第2胎产羔数均高于野生型TT(P>0.05)和突变纯合型CC个体(P <0.05)。综上,g.71833755 T>C位点的C等位基因和g.71874104 G>A位点的A等位基因可能是提高绵羊产羔数的潜在有效的DNA标记。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无角牛新类群的肉用性能,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数据支撑,笔者选择10头体重为324.79±43.51 kg的8~10月龄健康无角公犊牛(西门塔尔牛×巴山牛)作为实验动物,开展育肥试验。育肥期300 d,育肥结束后分别按照国标《牛胴体及鲜肉分割》(GB/T 27643-2011)和日本肉牛胴体最终评分方法进行胴体分割和等级评定。结果显示,无角牛新类群18~20月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分别为131.33 cm、166.67 cm、194.33 cm、22.67 cm和569 kg,计算BPI为4.33;育肥期平均日增重为0.81 kg;屠宰率,净肉率,高档肉块产率分别为54.43%、43.56%和11.41%;中国胴体等级评定为优级,日本胴体等级评定为B1级40%、C1级60%。以上数据表明,无角牛属于兼用牛,体型较大,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优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