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小麦控株增穗栽培模式在源流库方面的特点,对5个品种的控株增穗栽培与常规栽培两种栽培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控株增穗栽培的单位面积穗数,收获指数以及产量均明显高于常规栽培;控株增穗栽培模式在产量形成期总叶面积系数稳定的前提下,通过缩小上三叶面积来增加单位面积穗数,使非叶光合面积增加,最终提高总的光合源,同时群体的总粒数和总维管束数也显著高于常规栽培,而且控株增穗栽培的分蘖急增速减特点突出.因此认为,控株增穗栽培在源、库、流方面较对照都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栽培模式和花后去叶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花后去叶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集雨面栽培下穗粒数最多;全程覆膜、覆膜150d和集雨面栽培模式千粒重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和三密一稀栽培;全程覆膜栽培下籽粒产量最高。去叶处理对稳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影响差异显著(P〈O.05),各去叶处理穗粒数均大于对照。不同去叶处理千粒重均小于不去叶对照。不同去叶处理籽粒产量大小顺序为去全旗叶〉对照〉只保留旗叶〉去1/2旗叶〉去旗叶、倒二叶。去叶处理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因栽培模式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寒地水稻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当地种植户栽培、高产高效栽培和超高产栽培3种栽培模式,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建成过程中叶龄、茎蘖、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以及籽粒灌浆动态变化的影响,比较其相应的增产途径。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差异明显,其中高产高效和超高产栽培的实收产量分别为9 750.48 kg·hm~(-2)和11 013.06 kg·hm~(-2),较当地种植户栽培分别增产10.48%和24.79%。与种植户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单株粒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灌浆速率持续时间长,最终获得产量增加;而超高产栽培则是极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增加了穗部一次枝梗数和粒重,与高产高效栽培差异达显著。上述说明,高产的获得要有高的每平方米有效穗数、枝梗数和一次枝梗粒重,足够多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较长时间的灌浆持续期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穗粒数的影响,利用121个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因子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穗粒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地理水平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穗粒数呈现斑状交错分布的格局,栽培大麦穗粒数的高值主要集中在西藏林芝地区和山南地区,穗粒数的低值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区;在地理垂直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集中分布在海拔3500~4000 m,以海拔2500 m以下的栽培大麦穗粒数最多,随着海拔的升高,栽培大麦穗粒数逐渐增加,在海拔3500~4000 m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海拔的升高,栽培大麦穗粒数逐渐降低,海拔4500 m以上的穗粒数最少。环境因素对栽培大麦穗粒数的影响表现为土壤速效磷含量>年均降水量>日平均气温≥0℃积温>地理纬度>土壤pH含量>土壤全钾含量>土壤速效氮含量>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5.
采用小区对比法,对无水层栽培和常规浅—干—湿栽培模式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无水层栽培比常规栽培节约灌溉用水40%左右;无水层栽培能加大表层土壤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吸收和运输;无水层栽培使植株生长减慢,无效分蘖减少,株高降低,植株的发病率和感病指数普遍降低,并最终导致产量结构发生改变,穗长、穗粒数降低,而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增产6.3%~9.7%;无水层栽培可实现增收节支1000元/hm2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下的粳稻产量构成及其穗部特征,以12个水稻品种(A1~A12)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组成及其成穗率、穗部构成特征.结果表明: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平均值以A6最高,膜下滴灌水稻主要依靠主茎和一级分蘖成穗,且主茎和一级分蘖的贡献率占97%以上,群体数量的上升较平稳,成穗率中等;膜下滴灌水稻可以依靠二次枝梗数来增加穗粒数,二次枝梗对穗粒数的贡献率在57%以上.膜下滴灌水稻栽培应选用着粒密度较大、紧实的大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7.
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南粳46稻鸭共作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稻鸭共作栽培模式对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南粳46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南粳46的株高和有效穗数,但增加了每穗总粒数,提高了结实率。虽然稻鸭共作栽培模式产量不及常规栽培,但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每667 m2经济效益比常规栽培提高525.05元。同时,稻鸭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水稻生产的安全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4种栽培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向大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栽培模式。改向大垄有效地改善了群体通风透光条件,使个体生长更有利于收受光照,从而延长下位叶功能期,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增加。改向大垄分蘖成穗率、结实率、穗粒数分别比正常栽培高18.1%、5.1%、9.6。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滴灌模式下矮秆基因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对不同麦区的271份小麦品种(系)所含的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进行检测,并对其在滴灌栽培模式下的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单株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271份小麦品种(系)中有177份含矮秆基因Rht-D1b,占65.31%;110份含Rht-B1b,占40.59%;58份含有Rht8,占21.40%;27份材料不含有所检测的3个矮秆基因。34.68%的品种(系)含有2个或3个矮秆基因。根据所含矮秆基因的类型可将271份材料分为8类。3个矮秆基因都能显著降低滴灌栽培模式下小麦的株高,其中Rht-B1b还显著降低了穗长、小穗数和单株产量,对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Rht8对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单株产量均产生了负效应,但影响不显著;Rht-D1b对株高的影响最大,并对穗长、穗粒数和单株产量具有正效应,在育种中应加强利用。  相似文献   

10.
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提高小麦穗粒数的技术途径与栽培管理模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豫麦49-19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当前农民栽培管理模式、节本增效栽培管理模式、超高产栽培管理模式、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模式)对小麦小花发育动态模式与结实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随播后累积生长度日的增加,小麦小花的分化动态均符合二次曲线方程模式,退化和败育动态均符合一次方程模式,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间小花发育方程参数上存在明显差异;与当前农民栽培管理模式相比,其他3种栽培管理模式均显著增加了可孕小花数和最终结实粒数,并显著提高了小穗、小花和可孕花的结实率,其中以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模式分化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和最终结实粒数提高的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