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
强迫肉鸡进行拍翅运动诱发胸深肌病,19只试验鸡在6d中拍翅,有8/19只发生典型胸深肌病,其中单侧或双侧胸深肌病各占4例。胸深肌病的病变程度不等,有些病例只有局部病变。严重急性病例整块肌肉出血、肿胀,在严重病例的胸浅肌内侧面充血或出血。胸深肌病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是出血性坏死性肌炎,肌肉出现变性、坏死、炎症和再生。并分析了胸深肌病的发生原因和发生机理,以及和屠猪运输应激引起的腿肌坏死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牛蛙(Rana catesbeiana)腐皮红腿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牛蛙腐皮红腿症的病理学改变。【方法】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法,对发生腐皮红腿症的牛蛙自然病例进行病理形态学变化观察。【结果】剖检发现病蛙头、背部皮肤腐烂,露出肌肉,腹部及腿部皮肤出血发红;肝肿大,严重充出血,呈花瓣状;脾、肾出血肿大,颜色加深;胃肠道黏膜出血发红,内充满大量淡黄色黏液。镜检以全身多组织器官充出血、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以皮肤肌肉、肝、脾、肾和胃肠道的变化最为明显。胃肠道表现为严重的出血性、卡他性炎症,胃肠黏膜上皮严重坏死、脱落;肝细胞严重空泡变性,并出现大面积坏死,肝间质充满大量炎症细胞;脾脏淋巴细胞、网状内皮细胞严重坏死;肾间质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坏死,肾小球毛细血管严重充血。【结论】头背部体表皮肤溃烂,腹部及四肢出血,肝、脾、肾、胃肠道等多器官组织炎性病变是本病的示病症状。机体多器官组织严重病变是引起病蛙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专家大讲堂     
《新农业》2014,(2):26-29
<正>大石桥永安镇周家屯村周先生拨打12316咨询:初生仔猪尾根发红,结痂,有的尾巴脱落,怎样防治?养殖专家刘英介绍,以上为猪坏死杆菌感染导致的坏死性皮炎,其特征症状为猪的颈、胸侧、背部、臀、尾、耳、四肢下部等的皮肤及皮下发生坏死和溃疡。病初皮肤上突起小丘疹,局部发痒,表面盖有一层干痂、质硬,痂下组织发生坏死,形成较大的囊状坏死区,坏死组织腐烂,积有多量灰黄色或灰棕色恶臭液体,并可从坏死皮肤破溃处流出,最后皮肤发生溃烂;少数严重病例,坏死深达肌肉,甚至波及骨骼。  相似文献   

4.
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微生物方法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110例中华鳖自然病例,采用病理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鳖红脖子为主的急性败血症病型,其肉眼病变以肝和肾肿大、出血,消化道严重出血、水肿,鳃状组织出血、坏死为主要变化;显微病变以全身各主要器官的细胞广泛性破坏,出血,溶血为特征;实质器官中以肝细胞被破坏最为严重,表现肝细胞空泡变性,细胞破碎、消失,有的只剩下肝组织结构的网状支架。文中还结合观察结果对中华鳖嗜  相似文献   

5.
通过微生物方法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110例中华鳖自然病例,采用病理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鳖红脖子为主的急性败血症病型,其肉眼病变以肝和肾肿大、出血,消化道严重出血、水肿,鳃状组织出血、坏死为主要变化;显微病变以全身各主要器官的细胞广泛性破坏,出血,溶血为特征;实质器官中以肝细胞被破坏最为严重,表现肝细胞空泡变性,细胞破碎、消失,有的只剩下肝组织结构的网状支架.文中还结合观察结果对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雏、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严重腹泻,以胸、腿部肌肉出血,法氏肿大、出血和坏死为其特征。发病多在4~9周左右雏、幼鸡,发病突然,发病率较高。该病只要诊断及时,治疗用药及时,  相似文献   

7.
南宁市郊区某饲养场内的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后第3天,该场的600只5周龄鸭也相继发病,发病率高达90%,死亡率58%,发病后用抗菌药治疗无效,剖检12例发现肌肉有出血斑、法氏囊肿大、出血或萎缩,组织学检查法氏囊、淋巴滤泡的淋巴细胞变性坏死,间质充血,粘膜上皮坏死脱落。用IBD-EELISA检测,8例法氏囊抗原阳性率为100%,用高免蛋白抗体治疗效果良好。证明该鸭为自然感染IBDV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3-6周龄的幼鸡多发。病理变化主要为法氏囊肿胀、出血、坏死和萎缩,胸、腿部肌肉出血,肾脏肿大等。  相似文献   

9.
用美人鱼弧菌Vibrio damsela与创伤弧菌V.vulnificus人工感染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后,对病鱼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美人鱼弧菌与创伤弧菌均能引起鱼的鳃、肝、脾、肠、胃、肾等多种组织器官发生较为严重的病理变化,且这两种弧菌导致的病鱼组织病理变化存在较多的相似性。病鱼鳃严重病变,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相互融合在一起呈棍棒状,鳃小片基部的泌氯细胞肥大,有的泌氯细胞与鳃小片上皮细胞层连在一起;肝严重出血或发生脂肪变性,肝组织结构疏松,肝细胞变性坏死;胃、肠黏膜变性坏死,脾、肾出血;肾小球、肾小管与肾间质变性坏死等。  相似文献   

10.
<正>一、流行情况草鱼出血病发病率高,流行时间长,发病范围广,往往造成大批草鱼死亡。从2厘米至15厘米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有时2龄以上的草鱼也患病,特别是水温在20—33℃时,极易发生流行。当水中溶氧降低,透明度下降,水中总氮、有机氯、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较弱,病毒量多时易发病。水温在12—30℃时也有病害发生。二、症状草鱼出血病主要症状是病鱼各器官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鱼体暗黑色,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看到皮下肌肉充血、出血;病鱼的头顶部、口腔、上下颌、眼眶周围、鳃盖、鳃和鳍条基部都有充血。有时眼球突出,剥掉病鱼皮肤,可以看见肌肉呈点状或环状出血、充血,严重的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这时,鳃常出现"白鳃";肠壁充血,但还有韧性,肠管里没有食物,肠系膜、周围脂肪、鳔、肝、胆囊、脾、肾也有出血点或血丝。个别情况,胆囊和鳔呈紫红色,在肌肉出血严重时,肝、脾、肾的颜色经常变淡n但并不是每条鱼的症状都相同,病轻的,出血程度比较轻,有的病鱼以体表出血为主,有的以肠出血为主,有的以肌肉出血为主,个别的也有全身各器官、组织都出血或较多器官组织出血的症状。  相似文献   

11.
以生长速度不同的花山麻鸡和清远麻鸡为试验素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鸡9、12、16、21胚龄(E9 d、E12 d、E16 d、E21 d)和出雏后7日龄(7 d)时胸肌和腿肌中IGF1R mRNA表达变化情况,并与肌肉质量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21胚龄时,花山麻鸡和清远麻鸡胸肌质量都出现了显著降低,腿肌质量持续增长。花山麻鸡胸肌IGF1R mRNA表达呈前高后低趋势,9胚龄时表达量最高,之后显著降低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出雏后7日龄时表达量再次下降;清远麻鸡在胸肌中的表达则呈“波浪形”,9胚龄和16胚龄表达量升高,其他日龄表达量显著降低。腿肌中,花山麻鸡IGF1R mRNA表达量在16胚龄之后显著降低;清远麻鸡腿肌IGF1R mRNA表达呈依次递减模式,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显著(P<0.05)。品种间各个时间点胸肌和腿肌IGF1R mRNA表达量均呈显著差异(P<0.05)。两个品种骨骼肌IGF1R mRNA表达与胸肌、腿肌质量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以上结果初步揭示了生长发育早期不同品种鸡胸肌和腿肌IGF1R基因表达发育变化趋势和品种差异,为深入研究IGF1R基因在鸡肌肉发育中的调控机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日粮酪氨酸水平对泰和乌骨鸡生产性能和组织黑色素含量的影响,选用1日龄泰和乌骨鸡随机分成3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12只鸡(公母各半),饲养至4周龄.试验鸡组分别饲喂3种酪氨酸水平的日粮,日粮酪氨酸水平分别为0.46%、0.63%和0.80%.结果表明:日粮酪氨酸水平对0~4周龄泰和乌骨鸡平均日增体质量、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胸肌黑色素含量随日粮酪氨酸水平的提高而显著提高(P<0.05),而日粮酪氨酸水平对腿肌黑色素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腿肌黑色素含量有随酪氨酸水平提高而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浙东白鹅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屠宰性能,取屠宰率(x_1)、全净膛率(x_2)、腹脂率(x_3)、胸肌率(x_4)和腿肌率(x_5)5个性状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指标综合成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4.5143%,基本反映了原指标所提供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广东清远电子垃圾回收地周围农户散养的17只公鸡和16只母鸡中17种PBDEs在肌肉及肝脏组织中的浓度与分布模式,PBDEs在公鸡肉、肝和母鸡肉、肝中的浓度范围分别为4.4~4 382.9 ng/g(脂肪归一化后浓度,后同),3.6~7 916.5ng/g和3.2~178.6 ng/g,0.7~395.8ng/g。结果表明:母鸡肌肉、肝脏中PBDEs浓度稍低于公鸡的相应组织,但无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公鸡、母鸡肌肉组织中PBDEs浓度显著高于肝脏中浓度。浓度对比结果显示,研究地区鸡肉中PBDEs的浓度高于其他区域的报导值,表明电子垃圾回收活动释放的PBDEs在家禽(鸡)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多溴联苯醚各同系物在肉与肝脏的分布模式基本相似,主要以高溴的BDE209、BDE207、BDE206、BDE208,以及低溴的BDE47、BDE99为主,其他成分所占比例较小。相对于鸡肝,鸡肉更容易富集低溴代的多溴联苯醚。  相似文献   

15.
张涛  陈建武  张林  周剑光  何力 《南方农业学报》2017,48(12):2281-2287
[目的]从形态特征和生化遗传层面上丰富赤眼鳟种质资源研究数据,同时为筛选出鉴定赤眼鳟种群的生化遗传标记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形态学测量观察赤眼鳟的形态特征,并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其不同组织(心脏、眼睛晶状体、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分析两种同工酶表达的组织特异性.[结果]赤眼鳟的眼上缘可见一红斑,鳃耙短而疏,主要形态特征为背鳍D.iii-7,胸鳍P.i-14,臀鳍A.iii-7~8,腹鳍V.i-8,其齿式2·4·5/4·4·2或2·4·4/4·4·2.从赤眼鳟的心脏、眼睛晶状体、肌肉、肝脏和肾脏等5种组织中共检测到7条LDH酶带和6条MDH酶带,不同组织中的酶带数目和活性各不相同,呈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且同一组织不同个体间也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同工酶表达的组织特异性除了受遗传基因调控外,还与各组织的生化代谢活动相关,其中心脏LDH可作为鉴定赤眼鳟种质的生化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鸭配套系中的父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胸肌质量的分化生长率、拟合胸肌发育的数学模型以及比较胸肌直接和间接选择效果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北京鸭胸肌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胸肌是晚熟性状,与其他模型相比,Logistic模型更适合描述北京鸭胸肌生长发育规律,而龙骨长度较适合作为胸肌质量的间接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7.
试验检测分析了林下放养条件下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和中草药对北京油鸡屠体性状和肌肉品质影响。结果显示,益生菌组、中草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胸肌重和胸角极显著增加(P<0.01),龙骨长、半净膛重和全净膛重显著增加(P<0.05);整体上其他屠体性状表现中草药组和益生菌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有提高趋势;肉色、剪切力、失水率无显著差异,皮肤色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制剂和益生菌对提高北京油鸡生长发育、改善肌肉品质有一定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选用9周龄初始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的泰和乌骨鸡18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成6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对照组)、0.1、0.3、0.5、0.7、0.9 mg/kg硒的试验日粮,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试验期为4周。结果表明,日增重随日粮硒添加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0.3 mg/kg和0.5 mg/kg水平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随硒添加水平的提高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0.3mg/kg硒添加水平能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不同硒添加水平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肾脏、胸肌和皮肤黑色素含量随硒添加水平的提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当日粮硒添加水平为0.5mg/kg时,肝脏和胸肌黑色素含量达到峰值;当日粮硒添加水平为0.3mg/kg时,肾脏和皮肤黑色素含量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19.
以120日龄、体重1.5~1.6 kg的雪山草母鸡为原料,取其胸大肌在4℃条件下排酸成熟,于0.5 h、2.0 h、4.0 h、8.0 h和24.0 h 5个时间点取样,研究其肌节长度和肌纤维直径等微观结构以及剪切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肌纤维直径在宰后2.0~4.0 h显著增大(P<0.05),4.0~8.0 h显著减小(P<0.05),之后变化趋于平缓;肌节长度在宰后0.5~4.0 h显著减小,4.0~8.0 h显著增大(P<0.05),之后变化也趋于平缓;而肌肉剪切力(嫩度指标)则在宰后0.5~2.0 h显著增大(P<0.05),2.0~8.0 h显著减小(P<0.05),之后缓慢减小。雪山草鸡宰后肌肉僵直过程中,肌纤维直径变粗,肌节长度缩短,肌肉剪切力增大。而解僵排酸过程中变化正好相反。三者之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此外雪山草鸡在宰后4℃条件下8.0 h肌肉成熟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20.
菊黄东方鲀脊柱、附肢骨骼及皮刺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初孵仔鱼到56日龄菊黄东方鲀的脊柱、附肢骨骼及皮刺的早期发育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第5天髓弓出现,第9天脊柱开始软骨化,第13天脉弓出现,第17天出现硬骨环,并从前往后开始硬骨化,第29天脊柱硬骨化完成。附肢骨骼开始发育的顺序依次为胸鳍、臀鳍和背鳍、尾鳍。胸鳍的发育以2日龄胸鳍的支鳍骨原基的出现为起点,28日龄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形成,42日龄胸鳍硬骨化基本完成。背鳍和臀鳍出现在9日龄,29日龄同时开始硬骨化,至38日龄时,硬骨化完成并且出现分支鳍条。尾鳍发育以11日龄长出鳍条为起始特点,至38日龄硬骨化完成。期间伴随着鳍条转移、尾下骨及侧尾下骨生长发育、长出镰刀状横骨等特点。皮刺发育始于4日龄鱼少量肚皮刺的出现,16日龄开始长出头皮刺。所有肚皮刺硬骨化几乎是同时进行,而头皮刺则是从前往后进行。研究结果可为菊黄东方鲀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性、适应性研究及该鱼的系统演化和分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