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0年代以前,小麦叶枯病只在河南省部分地区偶尔发生。1979—1985年我省引种春播小麦,根腐叶枯在春小麦上普遍发生,引起严重的叶枯和穗腐,减产一般在30%以上。1990年河南省小麦叶枯病发生650万亩,仅尉氏县西部沙丘陵发生11万亩,产量损失平均30—40%。1991年全省发生此病1000多万亩,其中周口、商丘、驻马店和南阳地区的发生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小麦叶枯病成为严  相似文献   

2.
小麦叶枯病(SeptoriatriticiRob.etDesm.)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病害。2003~2004年在山东省潍坊市普遍流行。2003年笔者在本市寒亭、坊子、昌乐、寿光等区、县调查,小麦叶枯病病田率达100%,病叶率平均48郾7%,严重田块达80%。2004年在寿光、安丘、潍城、寒亭等市、区调查,病田率82郾3%,病叶率35%,严重田块达75%。这2年全市发生面积分别为17郾7万hm2和18郾2万hm2,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给农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近年发生较重原因1郾1气候条件适宜小麦叶枯病是真菌性病害,气温低、降雨量大,有利其发生。2003年本市4月中旬至5月中旬降雨量1…  相似文献   

3.
小麦雪腐叶枯病Fusarium nivale(Fr.)Ges.是青海省东部川水、脑山地区麦田中、后期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近年来逐渐加重。发病率一般70—80%,个别品种如“高原338”春小麦发病率在90%以上;损失率在10—13%左右,已成为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的限制因子。本文仅就该病害在高原生态环境下的发生流行与几个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作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材料和方法 材料:1983—1984两年间,于春小麦灌浆——乳熟阶段(即小麦雪腐叶枯病发病高峰期)对民和、乐都、西宁市、湟源、格尔木市、贵德等全省8县2市14个地区大田  相似文献   

4.
小麦雪霉叶枯病及其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鸿生 《植物保护》1989,15(6):31-32
小麦雪霉叶枯病是我国小麦的一种新病害,据现有的资料,至少在西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已有发生。本文详细介绍其诊断依据,供进一步查明该病的分布与危害参考。 一、症状 小麦雪霉叶枯病菌自苗期至成熟期均可侵染,引起芽腐、苗枯、基腐、鞘腐、叶枯和穗腐等一系列症状,但常以叶斑和叶枯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小麦叶枯病流行成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叶枯病已成为安阳县小麦生产上的常发性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质量和产量.为此,笔者等从2002年开始对小麦叶枯病进行定田块系统调查和大面积普查,基本摸清了小麦叶枯病在本县的发病种类、发病规律及流行成因.同时,开展防治技术研究,找出了具体的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巴东县位于鄂西北,属于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县之一,主要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小麦、油菜等.马铃薯常年播种面积在1.6~1.73万hm2,面积占夏播作物的68%,平均单产1 250~1 300kg,产量占夏粮总产量的70%.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中叶探讨该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努力寻找一个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好、对环境友好的农药.现就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宁夏山区小麦产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宁夏山区各气象站1957~2002年的气候资料及同期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小麦产量和气候要素的周期性变化特征以及小麦产量与气候要素的关系.采用常用的墨西哥帽小波(Mexican Hat)函数,分别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小麦单产气候产量和气候要素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分析,分高、提取了小麦单产气象产量和气候要素时间序列的波动周期,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954~2002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小麦单产在波动中增长.气候产量与5月份降水量有明显的正相关.中部干旱带小麦气候产量具有4年左右、8年左右和16年左右的周期振荡,且以8年左右的周期最为显著.5月份降水量有4年左右、8年左右、16年左右和32年左右4个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以8年左右、16年左右和32年左右的周期性振荡最强.气候产量和5月份降水量在4年和8年的振荡周期上有同位相,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宁夏南部山区小麦单产在波动中稳步增长.气候产量与5月份降水量有明显的正相关,与5月份平均气温有明显的反相关.宁夏南部山区小麦气候产量有4年左右和8年左右的周期振荡,以4年左右的周期性振荡最强.5月份降水量有4年左右、8年左右、16年左右和32年左右4个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以8年左右、16年左右和32年左右的周期性振荡最强;5月份平均气温存在着8年左右和16年左右2个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以16年左右的周期性振荡最强.气候产量与5月份降水量4年和8年的振荡周期上具有明显的同位相,与5月份平均气温8年的振荡周期有明显反位相.气候变化对宁夏南部山区及宁夏中部干旱带小麦产量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小麦叶枯病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的病害,2003-2004年在潍坊市普遍大发生.2003年笔者在潍坊市辖的寒亭、坊子、昌乐、寿光等区县调查叶枯病病田率100%,病叶率平均48.7%,严重田块病叶率达80%;2004年在寿光、安丘、潍城、寒亭等市区调查叶枯病病田率为82.3%,病叶率为35%,严重田块病叶率达75%.2003年和2004年全市发生面积分别为17.7万hm2和18.2万hm2,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给粮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小麦雪霉叶枯病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小麦雪霉叶枯病最早在1961年发现于陕西武功,现在西北各省均有发生。1972年国外亦有报道。本病是一种暴发性病害,引致小麦成株产生叶斑、叶枯、鞘枯、基腐和穗腐,据我们在高陵县测定,仅叶斑一项就可使矮丰小麦千粒重降低12—13%,从而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全市小麦常年种植面积23.3万hm2。近几年来,小麦叶枯病突发为害,已上升为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控制其发展势头,笔者等自1998年以来对小麦叶枯病在本地区的发生特点、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1病原鉴定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原鉴定分析,鲁北地区发生的小麦叶枯病种类较多,初步确定的有根腐叶枯(Drechslerasorokiniana)、交链孢叶枯(Alternariatenuissima)、雪霉叶枯(Gerlachianivalis)、壳针孢叶枯(Septiriatritici)等11种。叶枯病多数是由病原真菌所致,个别是由细菌所致,生…  相似文献   

11.
 雪腐格氏霉[Gerlachia nivalis,异名:雪腐镰刀菌(Fusarium nivalis)]是引致小麦雪霉叶枯病的病原菌,国内外学者均有该菌能够产生毒素(Gn-毒素)的报告。本试验就该菌毒素对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叶组织细胞膜渗透性和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施用新型杀菌剂丙硫菌唑及施用次数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总量[包括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DON)?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的控制效果, 2020年-2021年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发病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小麦不同生育期施用丙硫菌唑及施用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并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不同处理小麦籽粒中对DON毒素总含量?结果表明, 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OD)防治2次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对DON毒素的控制效果均显著高于防治1次; 防治2次时, 其首次最佳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期至扬花20%, 防效为90.25%~95.13%, 毒素控制效果为77.35%~79.97%?30%丙硫菌唑OD作为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新型药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为该药剂推广应用于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鞘腐病发生程度与玉米倒伏及产量损失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深入探讨鞘腐病的发生对玉米倒伏及产量的影响,通过温室接种法测定了玉米不同发育阶段鞘腐病的发病程度及相关防御酶活性,以确定玉米鞘腐病的易感时期;并通过田间接种不同浓度的层出镰孢菌获得不同发病级别的玉米鞘腐病病株,于乳熟期调查病害发生程度,利用YYD-1B数显植物茎秆强度检测仪测定每株玉米茎秆的抗倒伏能力,收获后测定其产量。结果显示,玉米鞘腐病的易感时期为开花期,郑单958和浚单20在此时期鞘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为64.36%和40.22%;病情指数分别达42.73和19.58,均高于其它时期;玉米自交系OH43Ht1、郑58和杂交品种郑单958的茎秆抗倒伏能力均随着玉米鞘腐病发病级别的升高而降低;郑58和郑单958的产量随玉米鞘腐病发病级别的升高而降低,每公顷产量损失郑58从13.84%增加到29.53%、郑单958从3.99%增加到16.72%。表明玉米鞘腐病严重发生时能够降低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和产量,且对自交系的影响大于杂交品种,生产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小麦纹枯病(Pellicularia gramineum Ikata et Matsmura)是一种土传病害.在我国各麦区均有发生.近年来,该病在我市发生逐年加重,特别是小麦-水稻、小麦-玉米连作田发病面积大、为害重.一般田块病株率40%~70%,减产10%~20%.重病地病株率100%,减产达30%以上.目前小麦纹枯病已上升为我市春季麦田一大病害,成为制约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因此,认识和掌握小麦纹枯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治对策,对提高小麦的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使用地面平行观测资料,就甘肃陇东黄土高原作物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进行初步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主要表征为全生育期与越冬期缩短,返青期与成熟期提前;各发育阶段对增温的响应差异明显,增温使营养生长阶段的返青~起身~拔节和生殖生长阶段的开花及成熟日期提前,乳熟日期和开花~成熟期间的总日数无明显变化,但增温使开花~乳熟有延长趋势,使乳熟~成熟有缩短趋势.产量随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和≥0℃、≥5℃、≥10℃及≥15℃积温的增加而增加,随≥20℃积温的增加而减少,表明乳熟期的高温天气对冬小麦产量有逼熟减产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小麦在抽穗到扬花期,如果遇到连续阴雨或大雾天气,小麦赤霉病就会大发生。防治小麦赤霉病,要抓住最佳时机。一般来说,最佳防治时机就在抽穗至扬花初期。1观察发病症状小麦各生育期都可被赤霉病菌感染,引起苗腐、秆腐和穗腐等症状,最常见的是穗腐,常表现为整穗或半穗或小穗腐。穗腐症状主要是病菌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浸入,从灌浆至乳熟期显现虫症状。初期表现为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散到整个小穗,气候潮湿时,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  相似文献   

17.
河南小麦叶枯类病害春季流行的时间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8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叶枯病害在河南麦田春季的流行曲线基本呈S型曲线。始发期一般在3月20日~4月10日,指数增长期大约10~20d,该期流行速率最高;4月10~20日以后该病进入逻辑斯蒂增长期,可持续30~40d,流行速率比指数增长期稍低,没有明显的衰退期;影响小麦叶枯类病害始发期的气象因子为3月份的日照、降水量和气温,4月份的气温、日照、降水日数、相对湿度与发生程度关系密切。河南主栽小麦品种中没有对叶枯类病害免疫的品种,70%以上的主栽小麦品种为感叶枯病品种。  相似文献   

18.
近40年来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的气候背景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滑动平均和短期预测方法分析了科尔沁沙地的 8个气象台站 1 961~ 2 0 0 0 ( 1 998)年多年气温和降水量数据的变化趋势 ,并用简单气候偏差指数计算了逐年的降水量变差 ;同时用变异系数计算了 8个站点 1 961~ 2 0 0 0 ( 1 998)年的降水量年际变差。结果表明 ,近 40年来 8个站点的年均温度呈现显著的直线上升趋势 ,平均增温 1 .5 1℃ ,增温幅度在 0 .90~ 1 .79℃ ;年均温增加主要表现在冬季增温和春季增温 ,而年降水量未发现显著上升或下降的趋势。但从降水季度分布来看 ,春季降水占全年的百分比有显著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暖对甘肃夏秋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甘肃省日平均气温≥0℃积温与冬小麦、春小麦产量及≥10℃积温与玉米产量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得出≥0℃和≥10℃积温与旱作区和灌溉区的冬小麦、春小麦和玉米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旱作区冬小麦产量与秋春季降水量呈较显著的正相关。气候变暖使农作物生育期热量资源增加,有利于作物产量提高;但是,由于河东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限制了热量资源增加所能发挥的作用,影响夏秋作物产量的提高,气候变暖的负面影响显现。  相似文献   

20.
卫辉市小麦秆黑粉病重发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辉市是优质小麦的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2.9万hm2左右.多年来,小麦秆黑粉病在本市均属零星发生,2005年以来,该病发生为害逐年加重.尤其是2008年小麦拔节期秆黑粉病在本市的太公泉镇、安都乡、唐庄镇等山丘旱区麦田严重发生,平原灌区麦田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全市小麦发病面积约0.52万hm2,占全市小麦种植总面积的17.8%.平均病株率19.5%,严重地块病株率达45%以上,病田平均减产20%左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为此,笔者对本市小麦秆黑粉病重发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