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机理与新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工艺也逐步应用于污水处理中.首先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脱氮除磷的机理,然后着重介绍了几种污水处理的新方法:SHARON-ANAMMOX联合工艺、UCT工艺和BCFS工艺以及这几种新工艺的主要特点.最后对当前我国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表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固定化生物膜技术已在流域水污染控制方面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但受污染水体高效稳定的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仍然相对缺乏。文章综述了受污染水体原位生物强化脱氮除磷修复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以期为地表水体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研究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3.
养猪废水氮磷污染及其深度脱氮除磷技术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规模化养猪场废水氮磷污染监测,揭示氮磷污染现状;指出传统A/O工艺脱氮除磷的局限性;探讨养猪业废水在沼气厌氧发酵基础上通过水生生物氧化塘工艺进行深度脱氮除磷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以模拟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应用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系统进行除污试验,考察反应器中溶解氧(DO)浓度对除污效果的影响。通过运行条件优化研究,综合脱氮除磷效果及经济因素,确定复合区最适DO浓度为2.5 mg/L,此时反应器除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反硝化聚磷菌(Denitrifying 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s,DNPAOs)兼具反硝化脱氮和除磷的性能,在节省能耗、减少污泥产生量的同时,解决了传统脱氮除磷过程中聚磷菌和反硝化菌碳源竞争的矛盾以及聚磷菌和硝化菌泥龄差异的矛盾。总结了近几年DNPAOs种类,介绍了DNPAOs的除磷机理,并阐述了影响DNPAOs脱氮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SBR生物脱氮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开发高效经济的生物脱氮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本文介绍了SBR系统的微生物相、硝化-反硝化、亚硝化-反亚硝化生物脱氮技术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当前SBR法在脱氮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生物脱氮技术是防治水体氮素污染的重要途径。利用铁循环与氮转化耦合治理氮素污染,已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文章概述了目前废水生物脱氮主流技术,主要介绍微生物驱动下的铁氧化还原现象,包括与生物脱氮过程密切相关的铁自养反硝化,硝酸盐型厌氧亚铁氧化,亚硝酸盐型厌氧亚铁氧化和铁氨氧化等。预见未来基于铁氧化还原耦合生物脱氮研发的对环境领域氮素污染控制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北京市郊区污水主要结构、成分及污水处理的一些技术,针对目前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分析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污水处理反应器目前的使用情况,对污水处理反应器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探讨。认为针对京郊的特点,以脱氮除磷为主要目的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是当今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并利用CFD技术对反应器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引入自动化控制技术是污水处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厌氧氨氧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厌氧氨氧化的发现使人们对微生物氮循环的认识更加全面,本文综述了厌氧氨氧化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活性的影响因素,介绍了厌氧氨氧化在废水生物脱氮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对生物慢滤技术脱氮性能和硝化反硝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当慢滤反应器表面形成成熟稳定的生物粘膜后,分别进行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氮的去除效果试验研究。并通过投加重金属盐,进行了原水中重金属存在情况下,对脱氮效果影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氨氮去除率与进水氨氮浓度关系不大,氨氮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2)生物慢滤反应器中硝化过程主要在滤料上部0.5m高度内完成,反硝化过程位于反应器下部。3)生物慢滤反应器为维持较高的氨氮去除效果,滤速应小于0.6m/h。4)当进水中铅、镉离子浓度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标准时,氨氮去除率下降50%。  相似文献   

11.
王璐 《农业工程》2018,8(10):44-46
高光谱技术是一个非常有利于农业行业发展的技术,该技术在农业遥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效果较好,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仍然存在着一些的问题。首先对高光谱技术在农业遥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其次阐述了高光谱技术在农业遥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旨在提升高光谱技术的应用质量,促进农业遥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光谱技术是一个非常有利于农业行业发展的技术,该技术在农业遥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效果较好,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仍然存在着一些的问题。首先对高光谱技术在农业遥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其次阐述了高光谱技术在农业遥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旨在提升高光谱技术的应用质量,促进农业遥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阐述了科技革命的概念与满足条件,提出并分析了内生及外生农业颠覆性技术及其差异,特别是提出了跨界技术的概念并论证了其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外生影响。然后分析了作为跨界技术的集大成者——智慧农业技术的特点,智慧农业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的替代以及智慧农业与农村经济转型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智慧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关键颠覆性核心技术研发、改革现有的农业高等教育体系、推动跨界技术的农业产业化研发以及在高标准农田及规模化养殖场实施智慧农业生产等。  相似文献   

14.
智慧农业是农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在农业机械高度自动化的基础上,智慧农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一步增加,使农业机械的便捷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农业机械的智能驾驶技术是农机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其应用有利于农业机械作业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农机智能驾驶技术更是农机无人智能作业的基础,已成为各国农机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以农机智能驾驶技术...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种植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目前,农业种植领域已经投放了多项新的技术,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文章对计算机技术、信息数据库技术、光技术、生物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技术分别进行阐述,分析这些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效果,围绕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疆棉花地下滴灌应用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疆是我国最主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被认为最复杂、效率也最高的地下滴灌技术,这几年在新疆兵团棉花的应用上,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直没有规模化扩大,反呈负增长态势.分析了所产生问题的种类和原因,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应用实践,认为应总结经验,正确评价地下滴灌技术的优缺点,因地制宜,加强管理;积极开展试验研究工作,特别是积极研究应用棉花移栽地下滴灌技术,它可能是兵团棉花节水灌溉和地下滴灌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无人机施药技术具有快速、高效、适应性广和操控人员安全等显著特点,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已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产业。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针对田间作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和病虫草害状况,按需对作物喷施农药,可显著提高施药作业效率、增加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并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精准施药技术得到了植保行业的高度重视。该文从无人机机体、无人机飞控导航避障技术、田间作物信息获取和航空变量施药技术方面,综述实现无人机精准施药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在指导实际田间无人机精准施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缺乏针对具体作物和病虫害的药剂及药量配方指导、所需雾化特性参数和应有的飞行参数的系统研究,提出应将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术有效引入无人机精准施药系统中,提高系统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使农业从业者容易操纵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系统,推动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尽快得到应用、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8.
概括了马铃薯薯饼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阐述了开发马铃薯薯饼产业化的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马铃薯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马铃薯薯饼加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展望了新型马铃薯半成品的应用前景,总结马铃薯薯饼在人们饮食、经济和其他领域带来的效益,对我国马铃薯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新型马铃薯半成品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激光热处理表面硬化技术在拖拉机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激光加工技术的特点、分类及应用行业进行了介绍。着重阐述了激光热处理工艺中,激光表面硬化技术的特点、分类、工艺适用范围及应用实例。最后就激光热处理在工业上的应用及发展模式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20.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作物胁迫检测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通过接收事物自身的分子及原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热辐射后,对事物进行成像的一种机器视觉技术。目前,国内外均在红外热成像方面做了较深入的理论方法研究。为此,简要地概括了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原理,介绍了该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并从作物病害胁迫检测、水分胁迫分析、冻害胁迫分析3个方面,具体说明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作物胁迫检测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通过总结热红外技术的特点及优势,对未来该技术在作物检测方面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