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山西省2002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山西省200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200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量为2.491 941 hm2/cap,扣除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后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10 258 hm2/cap,生态赤字达1.681 683 hm2/cap;通过分析万元GDP的生态足迹,表明山西省的资源利用效率很低;通过计算分析2001年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发展能力,表明山西省的发展能力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2.
生态足迹视角下的宁波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模型,对宁波市2002-2010年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2-2010年宁波市水资源的人均生态足迹保持在0.62 hm2/cap以下,且变化幅度较小。其中生产用水生态足迹占水资源生态足迹比重最大,达67.9%-79.8%;生活用水生态足迹其次,生态用水生态足迹最小。第一产业用水生态足迹大于第二、三产业之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生态足迹持续上升。水资源人均生态承载力保持在0.99 hm2/cap以上,受气象、水文影响起伏变化较大;水资源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一致。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下降,在经济发展方面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正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杜轶  蔡继清  张勇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1):215-217
以黄土丘陵区王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对该流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八五"期间王家沟小流域生态足迹由0.536244615 hm2/cap增至0.665469085 hm2/cap,提升幅度为24.10%,生态承载力由0.900738097 hm2/cap增至1.192844588hm2/cap,提升幅度为32.42%,说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的改善了王家沟小流域生态环境,促进了小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程度的重要指标.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神农架为研究区,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神农架2008 ~ 201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①神农架总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大体呈现增长趋势,分别从2008年86 464.477 4、1.076 1 hm2增长到了2012年的93 137.591 1、1.171 3 hm2;②神农架总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波动变化趋势,总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承载力均分别大于总的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呈现生态盈余;③各类型用地中水资源生态盈余量最大,建筑用地、林地次之;水域和化石能源用地则呈现生态赤字,需要外部供给.总之,神农架生态环境优良,破坏程度小,可持续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5.
基于能值理论的重庆市生态承载力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较为实用的评价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方法,而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缺点.该研究利用能值足迹模型对重庆市2007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重庆市2007年实际可利用的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为1.602hm2/cap,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为6.331hm2/cap,生态赤字为5.729hm2/cap.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生态足迹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EFAA)计算了陕西省2000~2004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采用GM(1.1)模型对陕西省2005~200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和评估。结果表明,2000~2004年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5年间增加了0.393 2 hm2,年均增长5.14%;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5年间下降了0.057 5 hm2,年均减少1.22%,人均生态赤字从2000年的0.554 7 hm2增加到2004年的1.042 7 hm2,预计2005~2009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生态承载力减少,说明人口、资源、环境在省域尺度上处于不协调状态。最后提出了增加科技投入、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等平衡该地区生态需求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利用改进后的生态占用模型,计算了2003—2017年南宁市人均生态占用、2011—2017年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视角采取相关生态占用影响因素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度确定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对南宁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宁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3年的1.3006 hm2/cap增加到2017年的1.8861 hm2/cap,增幅为45.02%,南宁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11年的0.7192 hm2/cap下降到2017年的0.6617 hm2/cap,减少0.0575 hm2/cap,降幅为7.99%,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区域可持续发展形式严峻,总人口数、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对南宁市的生态占用有深远影响.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控制城镇人口增长是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实现南宁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2001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对陕西省2001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2001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688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276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7612hm2,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1.8倍。说明陕西省2001年生态系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耕地足迹,耕地生态赤字为0.4919hm2/人,占总生态赤字的64.62%。  相似文献   

9.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根据2002~200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资料,对兵团十五期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兵团十五期间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4.968391 hm2增长到2005年的5.540852 hm2,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1年的2.412742 hm2下降到2004年的2.28535 hm2,2005年稍有回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反向发展趋势使兵团的十五期间生态赤字由2.555649 hm2增至2.922504 hm2,说明兵团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1997—2007年福建省纵向时间序列的能源生态足迹,结果发现:福建省1997—2007年间人均能源生态足迹波动性较大,1997年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292 ghm2,而2007年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878 ghm2,能源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997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 168.82万t标准煤,2007年能源消费总量为7 774.52万t标准煤,年平均增长23.50%;福建省1997—2007年的能源足迹产值(VEF)和能源足迹压力强度(EFI)变化幅度不大,人均林地生态承载力从1998年的盈余0.058 hm2到2007年的赤字0.408 hm2,说明福建省生态环境压力增大问题日益严重,急需转变能源使用方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相似文献   

11.
1998~2005年金华市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晔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954-6956,6959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金华市域1998~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5年金华市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总生态承载力略有上升,人均生态赤字由1998年的0.414 14全球公顷增加至2005年的0.586 79全球公顷,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金华市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处于非协调的不可持续状态。根据金华市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了减小生态赤字、促进生态平衡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50多年来南宁市气候变化总趋势是逐渐变暖,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变暖明显,增幅加大。对气候变暖明显的近20年,根据生态足迹理论方法测算了南宁市历年的生态足迹,对南宁市生态安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了评价。结果表明,南宁市生态安全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而且随着气候变暖引起的旱涝灾害日趋分布不均,人均耕地和人均化石能源地的生态承载力将越来越小,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势必给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改善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恩施州2003~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进行计算并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显示,2003~2009年恩施州人均生态足迹从0.941 7 hm2增长至1.333 9 hm2,人均生态承载从0.490 6 hm2增长至0.476 0 hm2。总体而言,恩施州的土地利用状况呈现生态赤字,从人均-0.451 1 hm2减少至-0.857 8 hm2。2003~2009年恩施州土地利用表现为不可持续性。同时,恩施州的万元GDP所占的生态足迹也有明显的降低。经过预测,恩施州的生态足迹将会呈现加大趋势,其土地不可持续的程度也会继续加大。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的贵州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贵州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2005年贵州省土地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5年贵州省人均土地生态足迹需求为2.290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178hm2,区域土地利用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生态赤字,人均赤字-1.8728hm2,贵州省2005年土地利用为不可持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谢雨萍  向悟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128-5131
应用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构建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模型,定量评价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2004年和2006年旅游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足迹处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旅游生态占用率小,生态农业旅游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说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旅游模式是减少旅游生态足迹和提高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和方法,以西北干旱绿洲农业区城市张掖为例,对其可持续发展状况及程度进行了评价和度量。结果表明:张掖市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为3.798hm2,人均承载力为1.453hm2,人均生态赤字为2.345hm2。在此基础上,对张掖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2001—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将黑龙江省资源利用的动态特性融入到生态足迹模型中,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明:2001—2005年黑龙江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呈整体上升趋势,由2.2467hm2·人-1攀升到3.0084hm2·人-1,增长近1.34倍。其中,草地和能源生态足迹对黑龙江省人均生态足迹贡献最大,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2001—2005年黑龙江省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整体呈下降趋势。5a间黑龙江省均表现为生态赤字,且随着人均生态足迹的不断增大,生态赤字逐渐加大,黑龙江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2001—2005年黑龙江总GDP的生态足迹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消耗增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总体上,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生态足迹作为度量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该文利用合肥市2000—2004年数据,分别计算了当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合肥市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且大大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现象严重。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1.7041hm~2/人增长到2004年的2.10108hm~2/人。生态供需平衡依赖其他地区的生态输入。而万元GDP生态足迹则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545955减少为2004年的1.791977,表明在工业、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衡量和评价新疆可持续发展的状况,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以土地生产力基础,在不同类型生产性土地进行统一换算时会造成偏差的缺点,结合能值理论,运用能值的生态足迹模型对新疆2001~2010年的发展状况进行动态分析.结果得出:①新疆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7.21 hm2增长到2010年的14.58 hm2;②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1年的7.92 hm2下降至2010年的6.72 hm2;③自2003年以后,新疆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且赤字量逐年增大.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分析两者关系、构成及变化原因,针对造成生态赤字的原因,结合新疆特点提出了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等实现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