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海南岛低海拔小粒种咖啡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一级分枝的结果百分率和果节数极显和显高于二、三级分枝。在研究的4个品种中,一极分枝的干豆产量分别为二、三级分枝的1.6-5.6倍,达到极显和显的水平,是植株主要的结果枝条。(2)一级分枝和高产与其果节数量密切相关,它是经济产量构成因素的决定因素。因此低海拔小粒种咖啡可考虑采用多干整形,以提高其一级分枝的数量,增加植株的果节数,从而达到产。(3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当前国内广为种植的小粒种咖啡品种群体为总体,观察了26个品种幼龄树的28个性状。这些性状分为头年营养性状、当年营养性状和当年产量性状三组。营养性状与产量性状之间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年的营养性状均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头年的株高、第一分枝数、最长第一分枝长度及节数和角度,当年的株高、头年所抽最长第一分校长度及节数。当年所抽最长第一分枝节数及角度等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尤为显著。这些分析结果对培养咖啡树的理想株型及育种实践均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卡杜拉7号等小粒种咖啡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海南西北部地区小粒种咖啡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卡杜拉7号产量较高,适应性、抗叶锈病能力较强,其他性状也比较优良,在没有更优良的品种之前,可作为海南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种植材料。  相似文献   

4.
采集云南怒江流域海拔784~1 508 m中8个不同海拔高度的小粒种咖啡品种Catimor CIFC 7963(F6)的咖啡豆进行千粒重、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咖啡因、总糖等营养成分含量测定,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对小粒种咖啡品质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咖啡豆千粒重和总糖含量分别与海拔高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咖啡因含量与海拔高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粗脂肪含量与海拔高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粗蛋白质、粗纤维、水浸出物、灰分与海拔高度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出适合于生产推广种植的中粒种咖啡优良品种,开展了以5个中粒种咖啡品种为接穗,小粒种卡蒂莫和中粒种实生苗为砧木的种间和种内嫁接试验。结果表明:26号品种单株干豆产量种间嫁接与种内嫁接差异不显著,百粒重种间嫁接大于种内嫁接,26号品种与小粒种卡蒂莫的亲和性较好;兴28、兴1、24-2、热研2号4个品种种间嫁接植株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相比种内嫁接植株矮,主干细,冠幅小,一级分枝数少,一级分枝短,叶色黄,产量低,差异显著。中粒种咖啡各品种的一级分枝节间距、出米率、百粒重性状稳定,种间嫁接和种内嫁接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小粒种咖啡卡蒂莫在干热区的生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试验,在常规管理下,小粒咖啡卡蒂莫系列各品种在干热区均 生长良好,能获得较高产量,除卡蒂莫5号由于各方面性状不是很好外,其余各品种均可在干热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咖啡种植者对咖啡品种的商品性及杯品质量认识不足、盲目引种而造成的生产中咖啡品种混乱,咖啡豆质量下降等问题,对普洱普遍种植的小粒种咖啡品种咖啡豆的商品性及杯品质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小粒种咖啡品种生咖啡的商品性及杯品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Catimor系列品种之间杯品质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8.
以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作为生化指标,对咖啡的中、小粒种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小粒种咖啡在不同的发育时期酶谱不同,以成熟叶片进行同工酶分析较好。②中、小粒种不同品系或品种之间酶谱各异。③中粒种二倍体与自然四倍体酶谱不同。④中粒种具有慢区和中区酶带,而小粒种只有慢区酶带。  相似文献   

9.
为快速、准确地鉴别中粒种与小粒种咖啡,以不同种源的中粒种和小粒种咖啡为试验材料,对514对SSR引物进行中、小粒种咖啡种间特异性引物筛选,最终筛选到1对特异性引物,该引物在小粒种咖啡样本中扩增出90 bp和110 bp双带产物,而在中粒种咖啡样本中只扩增出90 bp或100 bp的单带产物,根据产物条带的数目即可对中粒种和小粒种咖啡进行鉴别。经随机抽取中、小粒种咖啡样本进行种类鉴别准确性验证,验证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海南省小粒种咖啡炭疽病大田农药筛选和综合防治结果。波尔多液、灭病威和甲基托布津防效较高,且相对稳定。采取加强栽培管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防病,可以明显减轻小粒种咖啡炭疽病的为害,产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不同基因型小粒种咖啡的氮素吸收特性,进一步为遗传改良咖啡氮营养性状提供参考,本研究对同一氮素供应水平下20个小粒种咖啡氮素吸收效率的生理、形态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小粒种咖啡种质间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NRA)、根氮、茎氮、叶氮含量差异不显著,且叶绿素含量及NRA与叶氮、总氮累积量和氮吸收效率间相关性不显著;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均与根氮累积量、总氮累积量、氮吸收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氮素在植株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依次为:根氮>叶氮>茎氮;聚类分析表明,‘M13’氮吸收效率最高,为84.43%,最低为‘CATUAI’,仅为32.12%,其余种质为58.36%~43.08%。  相似文献   

12.
以20个小粒种咖啡种质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分析咖啡种质苗期生长量和根系形态差异。结果表明,各种质苗期株高、叶片数、分枝数差异显著,通过苗期株形分析,把小粒种咖啡种质分成高干、中等和矮生3个类型。M13、M14可作为高干型,CATUAI为矮生型鉴定的标准品种;CA ZHONGⅢ、M13为高干、多叶、多分枝品种,CATURRA、T8667为株高中等、多叶、多分枝品种,热引2号为矮生、多叶、多分枝品种;各种质主根长除了CA ZHONGⅡ较小以外,其他种质间差异不显著,各种质主根直径差异不显著;M13侧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显著大于CATUAI,参试的小粒种咖啡种质绝大部分都具有细而且数量较多的侧根,各种质间差异较小。侧根直径与侧根长为显著的负相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与地下部干物质累积量间呈显著的正相关,长势强壮,枝叶繁茂的植株,根系发达;各种质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相协调的根冠比在0.40~0.35。  相似文献   

13.
云南不同海拔小粒种咖啡生长发育情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云南思茅、保山、德宏、西双版纳4个地区的调查结果,小粒种咖啡在海拔900m以下的植株生长量和第3年的产量大于海拔1100、11300m植区的生长量和产量,但随海拔升高咖啡干豆千粒种增加,大象豆减少,随海拔升高,咖啡的果酸度增加,杯品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种间嫁接生产应用可行性,以解决连作咖啡园再植植株长势弱、死亡率高的问题,布置了以未嫁接的中粒种咖啡热研3号实生后代为对照,查理种16号为砧木、中粒种咖啡热研3号实生后代为接穗的种间嫁接大田试验。经过5 a的田间性状观测,结果表明:1年生种间嫁接植株株高、茎粗、冠幅、最长一级分枝长度大于未嫁接植株,但差异未达显著,种间嫁接植株一级分枝对数、最长一级分枝节数显著大于未嫁接植株;2015年单节果实数未嫁接植株显著高于嫁接植株,其余年份(2014年、2016年)差异不显著;干鲜比、百粒重、单株鲜果产量两者间差异不显著。虽然嫁接植株2015年单节果实数显著低于未嫁接植株,但种间嫁接促进了中粒种咖啡的生长,增加了单株结果节数,因而嫁接植株单株鲜果产量未显著减少。综上,嫁接不影响中粒种单株鲜果产量和果实的品质性状,该组合的种间嫁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中粒种咖啡(Coffea canephora)适宜施氮量,以其高产无性系24-2为试材,在咖啡果干物质积累高峰期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研究施氮量对咖啡生长及光合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未施氮,CK)相比,施氮能够显著提高咖啡株高、冠幅等形态指标,显著增加植株一级分枝对数、果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且显著提高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随施氮量增加各指标总体呈增加趋势。对咖啡产量与各测定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时发现,咖啡产量与一级分枝对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施氮通过提高咖啡光合能力和增加植株一级分枝对数来提高产量。综上,重视咖啡果干物质积累高峰期的氮素供应,是确保植株较高光合能力和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仅以产量考量,N760为最佳施氮处理。本研究结果为海南中等肥力咖啡植区的氮肥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咖啡抗锈种质资源收集与抗锈鉴定评价[第二部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咖啡种质进行抗病性鉴定。共鉴定45份,其中小粒种27份,中粒种17份,其他种南1份。已鉴定出抗锈品种25个,其中免疫品种4个,免疫一高抗及高抗品种20个,中抗品种1个。  相似文献   

17.
对云南小粒种咖啡高海拔种植适应性进行分析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适宜的范围内,海拔越高,杯品质量越好。高海拔是生产精品咖啡的重要条件,卡蒂姆咖啡在高海拔种植杯品质量显著提高。发展高海拔咖啡生产,可提高咖啡生产经营效益,对促进国内小粒种咖啡生产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际市场咖啡消费出现新趋势。从地区结构来看,不同地区的市场之间、不同经济水平的市场之间、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之间消费趋势差异明显;从产品结构来看,小粒种及中粒种咖啡的消费偏好也体现显著的地区特征,同时价格走势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云南思茅地区咖啡生产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思茅地区发展小粒种咖啡生产的经验,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巩固建设咖啡生产基础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零上低温对咖啡幼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2℃、5℃和8℃分别对中、小粒种咖啡幼苗处理4~5天,结果表明,随着低温强度的增强与处理时间的延续,叶片含水量、Vc含量和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不断下降,而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和钾离子外渗量却逐渐增加,与此同时,呈现幼苗叶片受害面积不断扩大,受害程度相应加重。以上述生理生化指标为依据,比较不同品种对零上低温的反应,反映了中粒种咖啡幼苗对低温比小粒种咖啡幼苗更为敏感。当不同低温处理后回到室温下半个月,观察其生长情况,发现5℃连续处理4天,中粒种咖啡幼苗整株干枯直至死亡,2℃连续处理3天,小粒种咖啡幼苗致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