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包膜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用量对玉米穗位叶衰老、产量和效益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施氮水平和2个水分水平,研究不同类型尿素与水分耦合对玉米花后不同时期穗位叶含水量、净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比较处理间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讨论花后穗位叶衰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相同水分条件下,与常规尿素相比,开花期包膜控释尿素处理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较低,花后始终保持较高值,且越到后期优势越大。相同施氮水平下,与常规尿素相比,包膜控释尿素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穗位叶含水量、SOD、POD和CAT酶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MDA积累量,因而包膜控释尿素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灌浆水有利于延缓穗位叶衰老,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由于包膜控释尿素成本较高,在灌浆水条件下施氮量较高时经济效益低于常规控释尿素。【结论】与常规尿素相比,包膜控释尿素与灌溉对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耦合效应更显著,其原因是提高了叶片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增加了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MDA的积累量,延缓叶片衰老和提高净光合速率,有利于高产。随着包膜控释尿素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它在粮食作物生产上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2.
深松和尿素类型对不同玉米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常规尿素与控释尿素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灌浆速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不施氮为对照,设置耕作方式为主区(旋茬处理和旋茬后再深松处理);品种为副主区(郑单958和登海3号);尿素类型为副区(常规尿素和控释尿素,用量均为225 kg N·hm<'-2>).[结果]相同耕作方式、施氮水平和品种条件下,与常规尿素相比,控释尿素处理0-100 cm土层含水量在玉米小喇叭口期较高,而收获期较低,实现了土壤水分的时空高效利用;控释尿素处理的玉米籽粒灌浆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深松可显著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与郑单958相比,登海3号有较高的籽粒灌浆速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控释尿素、深松和品种间有明显的正耦合效应,利于旱作高产.[结论]土壤水分的时空高效利用和较高的灌浆速率是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半湿润玉米种植区,选用适宜品种、施用控释尿素并结合深松,可以更好地调控土壤的水分供应状况,实现土壤水分供应与作物需水的时空吻合.  相似文献   

3.
以郑单958为供试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施氮方式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耕作条件下,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入不同类型肥料处理之间相比,施氮量为150 kg/hm~2和225 kg/hm~2的控释尿素处理的籽粒产量比对应的施入等量普通尿素处理平均分别增产5.3%和13.5%,增产达显著水平。与常规耕作相比,深松处理后,普通尿素处理和控释尿素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平均分别提高3.2%和8.1%,干物质量平均分别提高6.2%和6.1%;普通尿素处理的籽粒产量略有增加但不显著,而控释尿素处理的籽粒产量平均提高6.4%,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石麦18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播前旋耕(RT)、深松(SRT)和深耕(MRT)3种耕作方式对节水栽培条件下冬小麦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分配量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生育后期叶片光合能力的调控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各种耕作措施相比,灌浆期间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等叶片光合参数、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速率、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产量均表现为:深松处理最佳,深耕处理次之,旋耕处理最差。此外,在成熟期,与深耕和旋耕处理相比,深松处理植株干物质向收获器官的转运数量和效率明显提高,且深松处理籽粒产量显著提高5.4%和6.98%。说明在河北平原区推广播前深松技术,能有效改善小麦群个体发育,增加光合同化面积和光合碳同化能力。这可能与播前深松增加耕层深度、改善植株对深层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有关。与目前旋耕耕作措施相比,小麦播前深松措施具有显著增强河北平原区节水冬小麦群个体植株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土壤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改善土壤耕作方式和氮肥施用技术是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浅旋、免耕和条带深松3种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和常规施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阐明其产量及氮肥效率差异形成的生理过程。【方法】试验于2013—2014年在河南新乡进行。采用裂区设计,耕作方式为主区,设浅旋耕作(rotary tillage,R),免耕直播(no-tillage,N)和条带深松(sub-soiling,S)3种耕作方式;肥料类型为副区,设缓释肥(slow release fertilizer,SRF)和常规施肥(conventional compound fertilizer,CCF)2个处理。【结果】与传统施肥和土壤耕作方式比,施用缓释肥与条带深松耕作均能维持植株开花后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速率,且条带深松与缓释肥耦合处理的值最大。成熟期,3种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处理叶面积指数降幅两年平均分别低于常规施肥处理7.5%(N)、9.7%(R)和11.8%(S);缓释肥处理净光合速率降幅两年平均分别低于常规施肥处理7.3%(N)、11.5%(R)和16.8%(S)。条带深松耕作下缓释肥处理LAI高于其他处理16.0%—47.9%,穗位叶光合速率较其他处理高14.5%—52.3%。花后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速率可促进玉米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速率及积累持续期的增加,从而显著提高花后光合产物的积累量及同化量。3种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处理花后干物质同化量较常规施肥处理两年平均分别提高1.5%(N)、21.4%(R)和24.4%(S);缓释肥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常规施肥处理两年平均分别提高11.0%(N)、12.2%(R)和17.0%(S)。其中条带深松耕作与缓释肥耦合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同化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两年平均增幅分别为13.4%—28.9%和17.4%—39.6%。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同化量的增加是玉米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施用缓释肥通过增加千粒重,条带深松耕作通过增加收获穗数分别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条带深松与缓释肥耦合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幅为9.2%—23.2%。【结论】条带深松满足了作物对氮素的空间要求,缓释肥满足了作物对氮素的时间要求,施用缓释肥并结合条带深松,可有效调控土壤的养分供应状况,提高土壤氮素供应与作物需氮的时空吻合度,有利于实现黄淮海区夏玉米高产高效及生态安全生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以"郑单958"为试材,研究深松及分期施氮对春玉米灌浆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后玉米最大灌浆速率明显提高,追施氮肥及深松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期提早;深松与分期施氮均提高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增加籽粒产量;施氮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等量氮肥3次施用2次施用1次施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及时有效地供应氮素可以延缓叶片衰老,改善籽粒灌浆特性,提高玉米产量。研究不同控氮比例控释肥对夏玉米衰老特性、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究适合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产的适宜控氮比例,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种肥同播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2021年,选用中早熟品种登海518(DH518)和中晚熟品种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氮肥类型为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掺混、普通尿素。设置10%(T1)、20%(T2)、30%(T3)、40%(T4)和50%(T5)5个控氮比例处理,以普通尿素(CK)处理为对照,探讨不同控氮比控释肥对夏玉米衰老特性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控氮比控释肥可以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其中,30%控氮比的控释肥效果最佳。与普通尿素相比,不同控氮比控释肥均可显著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片SPAD值,提高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改善籽粒灌浆特性。控氮比为30%的控释肥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夏玉米生育后期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叶片丙二醛(MDA)积累量,延缓叶片衰老;显著提高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  相似文献   

8.
增加种植密度是实现产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过高的种植密度导致玉米冠层结构不合理,影响籽粒灌浆过程,制约产量提升。本研究在密植条件下,设置不同去叶处理,以期明确改变密植夏玉米冠层透光条件后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规律。本试验在10.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于夏玉米吐丝后7天做去叶处理,分别减少植株顶部2片叶(L2)、4片叶(L4)和6片叶(L6),并设置不去叶处理为对照(L0),研究不同去叶数量对夏玉米冠层透光率、籽粒灌浆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植株顶部叶片显著改善夏玉米吐丝后30天的群体光照条件,使穗位层透光率显著提高,但是L4和L6处理导致该层内光照损失严重,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LAI)显著降低,而L2处理完熟期LAI显著高于L0处理,郑单958和先玉335的L2分别增加18.65%、28.56%。同时密植条件下去叶影响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L2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籽粒体积,郑单958的L2处理籽粒体积增加5.36%,先玉335的L2处理增加6.29%。较L0而言,两品种L2籽粒灌浆速率增大,郑单958、先玉335的L2最大灌浆速率较L0分别增加6.19%、8.66%,平均速率分别增加8.10%、9.35%。L2处理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_(max))增加,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T_(max))及籽粒灌浆活跃期(P)延长,郑单958、先玉335的W_(max)分别增加8.55%、10.92%,T_(max)分别增加0.45、0.59天,P分别延长0.63、1.81天。同时L2处理籽粒干重显著增加,较对照L0,郑单958和先玉335吐丝后49天籽粒干重分别增加8.10%、9.40%。但是过度减少植株顶部叶的L4、L6处理则显著降低两品种籽粒体积和灌浆速率,W_(max)、T_(max)减少,P缩短,同时显著降低籽粒干重,郑单958的L4、L6处理吐丝后49天籽粒干重分别降低8.34%、19.05%,先玉335的L4、L6分别降低7.46%、14.90%。此外,密植条件下减少顶部叶片对籽粒产量也有显著影响,L2处理较L0显著增加籽粒产量,郑单958、先玉335产量分别增加9.14%、9.92%,但是L4、L6处理造成产量显著降低,郑单958的L4、L6处理分别减产17.22%、34.28%,先玉335的L4、L6分别减产21.13%、38.46%。可见,密植条件下减少夏玉米顶部2片叶显著改善籽粒灌浆阶段穗位层光照条件,延长绿叶面积持续期,籽粒体积、籽粒灌浆速率增加,获得较大粒重,从而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9.
灌溉和尿素类型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条件下,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用量对玉米氮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施氮水平和2个水分水平,研究不同类型尿素与水耦合对玉米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同灌水条件下,施氮处理玉米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均大于对照,控释尿素处理玉米的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大口期前低于常规尿素,开花后却显著高于常规尿素;增加施氮量可显著提高玉米吸氮量及花后籽粒吸氮量,营养器官虽可获得较大的氮素累积,但降低了向籽粒转移氮量。同一氮水平下,灌浆水提高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降低了玉米地上部吸氮量、花后籽粒吸氮量和花前转移氮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也显著降低。与常规尿素相比,控释尿素与水分对玉米氮素吸收、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耦合效应更显著。【结论】与常规尿素相比,不论有无灌浆水,控释尿素均能较好地协调玉米的地上部生长,具有明显的“前控后保”效果,利于获得高产与优质的同步,而灌浆水可以显著提高这种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实现高产的最适耕作方式,研究施肥条件下,休闲期深松、深翻、免耕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休闲期免耕处理相比,深松、深翻处理可以提高施肥后开花前土壤蓄水量,显著提高开花后积累的干物质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2014—2015,2015—2016年穗数分别提高4%~9%,6%~9%;产量分别提高9%~18%,19%~2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14%,14%~19%。休闲期深松、深翻后休闲期土壤蓄水效率、开花前土壤蓄水量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量、开花后积累的干物质量及对籽粒的转运率、穗数、千粒质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也显著提高,以深松效果较好。此外,施肥条件下休闲期深松、深翻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开花前土壤水分呈正相关,而与开花后呈负相关。施肥条件下,休闲期深松、深翻有利于开花前土壤水分的蓄保,促进干物质的积累及向籽粒的运转,实现增产,且以深松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超高产夏玉米植株氮素积累特征及一次性施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目的】探讨实现超高产夏玉米(≥12 000 kg?hm-2)简化、高产和高效施肥技术。【方法】2007年和2008年在河南省浚县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分配和积累特性及具有知识产权的缓/控释氮肥施用效果。【结果】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至灌浆中期是超高产夏玉米两个氮素吸收关键时期,从出苗到吐丝期,叶片是氮素的分配中心,吐丝期以后,籽粒/果穗成为氮素的分配中心;吐丝后超高产夏玉米氮素吸收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40%—48%,生育后期土壤充足供氮促进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保证籽粒灌浆,对实现超高产至关重要。苗期一次性施用缓/控释氮肥的植株氮素积累量比常规2次施氮提高了6%—7%,产量提高了3%—4%,氮肥利用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1.26—1.59 kg?kg-1。【结论】施用缓/控释氮肥有利于超高产夏玉米生育后期氮素吸收利用,实现了超高产夏玉米的一次性施肥,增产显著且省工高效。  相似文献   

12.
为保证黑龙江省玉米的高产稳产,以嫩单14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花粒期的不同生育时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对春玉米的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及其品质进行测定,分析了花粒期干旱胁迫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粒期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春玉米株高、单株干重、单株叶面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穗粒数在抽雄期干旱处理降低幅度最大,百粒重在灌浆期干旱处理降低幅度最大,单株产量在抽雄期干旱胁迫处理减产最大;抽雄期、吐丝期和灌浆期干旱胁迫处理使籽粒粗脂肪含量下降,粗蛋白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3.
氮水耦合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利用大型活动式防雨棚,设计了3个施氮水平和2个水分水平,研究了氮水耦合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尿素处理开花前玉米的地上部干重、叶面积指数低于常规尿素处理,开花后开始赶超常规尿素处理,收获时其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尿素。适宜的水分和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的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从产量上看,在田间持水量的50%±5%(W1)处理中常规尿素N 150 kg/hm2(NU)和控释尿素N 150 kg/hm2(CU)的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5.77%和29.97%;在田间持水量的75%±5%(W2)中二者分别提高35.60%和40.87%,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因此,与常规尿素相比,不论在干旱或水分适宜条件下,控释尿素能更好地协调玉米的地上、地下部生长,利于获得高产,而适宜的水分可以显著提高这种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少免耕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5种土壤耕作方式在山东龙口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中夏玉米的灌浆速率符合“S”型曲线,可与Logistic方程Y=k/(1+ae-bt)很好的拟合。相对于常规耕作,耙耕秸秆还田方式能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灌浆速率,增产14.5%,与旋耕秸秆还田方式无明显差异,而免耕秸秆覆盖方式减产11%。  相似文献   

15.
针对燕山丘陵区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导致肥料利用率低的现状,研究了有机肥、缓控释尿素、秸秆还田和生物炭与化肥减量配施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探讨了化肥减量替代的可行性,旨在探索燕山丘陵区春玉米田化肥减量配施技术模式。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以赤单218为试验材料,设置平衡施用化肥(NPK)、NPK基础上减氮20%(RN)、RN基础上有机肥替代总氮量的20%(RN+OM)、RN基础上缓控释尿素替代总氮量的40%(RN+CRU)、RN基础上秸秆全量还田(秸秆还田)和RN基础上生物炭基肥替代总氮量的20%(生物炭肥)共6个处理,研究燕山丘陵区化肥减量配施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氮配施可以增加玉米产量、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对穗粗、穗长、行粒数和千粒重也有积极的影响。减氮配施有机肥条件下,玉米产量最高,相应的产量构成因素穗粗、穗长、行粒数和千粒重也最高,。其次是减氮配施缓控释尿素处理,而秸秆还田和生物炭肥配施处理的表现却并不突出,综合考虑作物产量与环境保护等因素,在春玉米生产中减少氮肥用量、施用有机肥和缓控释尿素可以保证产量,同时还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值得在生产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Leaf growth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growing environment critically affect leaf area,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 and ultimately affects grain yield of maize(Zea mays L.). To detect the effects of leaf area dynamics, growth periods, and the environment on maize grain yield, a three-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two maize varieties, medium plant-size variety Zhengdan 958(ZD958) and large plant-size variety Zhongnongda 4(ZND4), and three to five sowing dates. The sowing dat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maize yield as a result of changes in leaf area, growth stage, and growing environment. Prior to the 12 th leaf stag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leaf area dynamics, environment, and yield were seldom detected. The expansion of leaf area from 12 th leaf stage to silking stage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owing degree days(GDD), solar radiation, and grain yield,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leaf area dynamics during this period. After silking, solar radiation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inducing leaf senescence than GDD, particularly in the 2 nd half of the grain filling stage. Accelerated leaf senescence in late growth period can increase maize yield. The environment affected leaf area dynamics and yield of the large plant-size variety(ZND4) more easily than the medium plant-size variety(ZD958) at the optimum plant density, reflecting the difference in varietal capacity to adapt to the growing environment.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optimizing the interaction among leaf area dynamics, growth periods, and environment is a sound strategy to increase maize yield. Favorable interactions are useful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sowing date of a given variety.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和氮肥后施对夏玉米叶片衰老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氮肥后施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升高,玉米生育后期穗位叶POD、CAT、SOD活性和玉米产量呈升高趋势,MDA含量呈降低趋势。同时,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氮肥后施处理玉米穗位叶MDA含量明显降低,SOD、P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也显著提高,增产幅度达15.0%。氮肥后施可以延缓夏玉米叶片衰老进程,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氮肥后移对滴灌夏玉米源库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氮肥后移对夏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改善、籽粒库容的调节以及增产效应,选择库容差异较大的玉米品种登海605和郑单958,利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方式设置氮肥全部(100%)底施、底施40%+十二叶展(V12)60%、底施40%+吐丝期60%和底施40%+十二叶展20%+吐丝期40%处理。结果表明,与一次性底施相比,氮肥分次施用处理登海605和郑单958穗位叶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14.4%~33.3%和6.1%~16.9%;籽粒建成期玉米素核苷含量、籽粒绝对含水量、体积分别提高了9.4%~53.0%、5.2%~13.5%、5.1%~13.5%和9.7%~45.9%、12.5%~36.4%、5.6%~30.6%;库容及光合速率的提高促进了籽粒灌浆速率,快速灌浆阶段的灌浆速率分别提高了0.66~2.24mg/(粒·d)和0.65~1.64mg/(粒·d)。最终2个品种的粒重及登海605的穗粒数显著提高,分别增产5.8%~13.6%和5.1%~12.4%。氮肥后移保证了夏玉米全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源库特性明显改善,产量显著提高,底施40%+十二叶展20%+吐丝期40%施肥方式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施氮量下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光合机制,分析不同施氮量对氮肥利用率、土壤氮素盈余量等的影响,为当地合理施用氮肥,促进春玉米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玉米品种仲玉3号为试验材料,分别于2019、2020年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试验农场的肥效长期定位试验地进行田间试验,设置5个供氮水平,分别为0(不施氮)、90 kg·hm-2(低氮)、180 kg·hm-2(适量氮)、270 kg·hm-2(农民习惯施氮)、360 kg·hm-2(高氮),记为N0、N1、N2、N3、N4。于拔节期、吐丝期和灌浆期测定叶面积,分别计算叶面积指数、光合势;于灌浆期测定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等光合参数以及吐丝期、灌浆期测定叶绿素含量;吐丝期、灌浆期、收获期测定地上部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时测定产量,分析各部位氮含量,计算土壤氮素盈余量、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和施氮经济效益。【结果】(1)春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升后持平,2019、2020两年都是N2处理的产量最高,平均为9 746 kg·hm-2,相较于N0、N1处理分别增产179%、28.7%(P<0.05),而N2与N3、N4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两年产量经线性+平台拟合,平台施氮量为134.8 kg·hm-2,平台产量为9 604 kg·hm-2,此时产投比也最高(12.6)。(2)适量施氮(N2)相比不施氮均显著提高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以及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等,继续增施氮肥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甚至显著降低。(3)结合光合特性与收获期产量的相关性分析及偏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春玉米光合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面积指数、叶绿素a+b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且影响春玉米产量的主导因素是叶绿素a+b。(4)收获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地上部氮总积累量两年都是随施氮量增加先显著上升,在N2处理后(超过180 kg·hm-2)微弱上升或基本持平;经拟合表明土壤氮素盈余量为0时施氮量为139 kg·hm-2;春玉米氮肥表观利用率两年都是N2处理最高,平均达73.7%,较N1处理提高10.8%(P<0.05),继续增施氮肥,氮肥表观利用率则显著下降,N3、N4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相较于N2处理分别降低32.9%和48.1%(P<0.05)。【结论】适量施氮能明显提高春玉米叶片光合性能,延缓穗位叶总叶绿素的降解,延长光合作用持续期,优化总叶绿素、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春玉米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同时,适量施氮能显著增加地上部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促进玉米对氮素的吸收与积累,降低土壤氮素残留,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综合产量、施肥经济效益、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素盈余量等因素,试验区(四川雅安)氮素投入量为139—180 kg·hm-2能维持春玉米的高产高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