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运用灰关联熵分析方法,对品种比较试验中10个甘蓝型优质油菜杂交新组合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灰关联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优质油菜杂交新组合的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熵关联度为:株高0.9969,分枝部位0.9875,一次有效分枝数0.9897,主花序长度0.9975,主花序角数0.9932,主花序结角密度0.9868,主花序角长0.9939,总角数0.9957,角粒数0.9953,千粒重0.9833,全生育期0.9867;熵关联序为:主花序长度>株高>总角数>角粒数>主花序角长>主花序角数>一次有效分枝数>分枝部位>主花序结角密度>全生育期>千粒重,并以此确定了甘蓝型优质油菜杂交新组合及高产品种的选育方向。  相似文献   

2.
对11个恢复系与其对应优质油菜质不育系B101A所测配新组合的单株产量进行灰关联熵分析。结果表明,测交新组合的产量与对应恢复系的农艺性状熵关联度为:株高0.9832,一次有效分枝数0.9864,主花序长度0.9892,主花序角数0.9865,主花序角长0.9838,主花序结角密度0.9745,总角数0.9897,角粒数0.9770,千粒重0.9880。熵关联序为:总角数>主花序长度>千粒重>主花序角数>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角长>株高>角粒数>主花序结角密度,并以此确定了油菜质不育系B101A的恢复系的选育和筛选方向。  相似文献   

3.
杂交油菜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伟  肖华贵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1961-1962
[目的]研究杂交油菜选育过程中各农艺性状对油菜产量的相对重要性。[方法]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油菜产量与株高等9个农艺性状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株高等9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重要性依次为:每角粒数〉单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分枝部位〉结角密度〉千粒重〉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长。影响杂交油菜产量的经济性状的作用依次为:每角粒数(r=0.4169)〉单株有效角果数(r=0.3927)〉主花序有效角果数(r=0.3204)〉分枝部位(r=0.3049)〉结角密度(r=O.2947)〉千粒重(r=0.2921)〉株高(r=0.2741)〉一次有效分枝数(r=0.2602)〉主花序有效长(r=0.21917)。[结论]该研究为杂交油菜的选育及其新组合的综合评定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6个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联顺序大小依次为单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分枝部位、1次有效分支数、每角粒数、千粒重、株高、结角密度。  相似文献   

5.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河南省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2001~2005年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信阳试点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主要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顺序为角粒数>主花序角数>主花序长度>总角数>株高>主花序角长>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结角密度>分枝部位>千粒重>不育株率。说明在河南省与油菜产量形成关系密切的主要性状为角粒数、主花序角数、主花序长度,并以此确定了河南省油菜杂交组合及高产品种的选育方向。  相似文献   

6.
油菜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丽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4):421-424
[目的]通过对油菜产量与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为油菜育种中对数量性状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对11个油菜品种的9个农艺性状及单株产量进行分析.[结果]油菜单株产量与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为:生育期0.6253、株高0.6343、分枝部位0.6421、第一次有效分枝数0.6458、主花序有效长度0.5911、主花序有效角果长度0.5775、单株有效角果数0.5917、每角粒数0.5983、千粒重0.6762;关联序为:千粒重>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分枝部位>株高>生育期>每角粒数>单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主花序有效角果长度.[结论]在油菜育种中,应加强对千粒重、第一次有效分枝数的选育力度.  相似文献   

7.
高密度种植专用油菜重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目的】分析适宜高密度种植的油菜与适宜常规密度种植的油菜间重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差异,为机械化高密度种植油菜的选育方向提供借鉴。【方法】对2008—2009年中国冬油菜区试中22个机械化高密度种植组合(品系)和72个常规密度种植的组合(品系)9个重要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间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高密度专用油菜组合的每角粒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结角密度与小区产量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对小区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顺序为:结角密度(0.881)>分枝部位高度(-0.614)>株高(0.586)>每角粒数(0.360)>分枝数(-0.144)>主花序有效角果数(-0.143)>单株有效角果数(0.111)>主花序有效长(0.095)>千粒重(-0.055)。常规密度种植的油菜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以及分枝部位高度与产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对产量的直接效应顺序则为单株有效角果数(0.412)>株高(0.297)>主花序有效角果数(0.260)>每角粒数(0.249)>主花序有效长(-0.224)>千粒重(0.156)>分枝部位高度(-0.104)>分枝数(0.095)>结角密度(-0.003)。【结论】相比于常规密度种植的油菜,高密度种植油菜的选育应重点加强对结角密度和主花序有效角果数的选择,努力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并适当减少无效分枝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油菜产量与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为油菜育种中对数量性状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对11个油菜品种的9个农艺性状及单株产量进行分析.[结果]油菜单株产量与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为:生育期0.6253、株高0.6343、分枝部位0.6421、第一次有效分枝数0.6458、主花序有效长度0.5911、主花序有效角果长度0.5775、单株有效角果数0.5917、每角粒数0.5983、千粒重0.6762;关联序为:千粒重>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分枝部位>株高>生育期>每角粒数>单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主花序有效角果长度.[结论]在油菜育种中,应加强对千粒重、第一次有效分枝数的选育力度.  相似文献   

9.
运用灰关联熵分析方法,对11个2017~2018年度长江中游区国家油菜新品种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灰关联熵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熵关联度为:硫苷0.9793,菌核病发病率0.9808,菌核病发病指数0.9806,株高,0.9863,有效分枝数0.9734,单株有效角数0.9876,角粒数0.9848,千粒重0.9807,单株产量0.9894;熵关联顺序为:单株产量、单株有效角数、株高、角粒数、菌核病发病率、千粒重、菌核病发病指数、硫苷、有效分枝数,为长江中游区杂交油菜品种选育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甘蓝型油菜越冬期叶丛增大,其苗期主要农艺性状都相应增大,整体的综合长势也随之增强;收获期的一次有效分枝数、总角数、角粒数和单株产量明显增加,株高、分枝部位和主花序结角密度略有增加,主花序角数和千粒重增加不明显;而产量随着越冬期叶丛的增大而显著提高。结果表明,越冬期叶丛对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进行早期预测是一种便于掌握、较为实用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矮杆油菜种质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矮杆油菜品种的选育效率。对214份矮杆甘蓝型油菜材料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相关性分析显示株高与产量、有效分枝高度、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呈正相关,单株产量与株高、一次分枝数、主花序长度和主花序角果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农艺性状综合为株高因子、角果密度因子、千粒重因子、有效分枝高度因子和每角粒数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0.42%,涵盖了主要农艺性状的全部信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017—2018年度长江中游区11个国家油菜新品种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灰关联熵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熵关联度为硫苷0.979 3、菌核病发病率0.980 8、菌核病发病指数0.980 6、株高0.986 3、有效分枝数0.973 4、单株产量0.989 4、千粒重0.980 7、角粒数0.984 8、单株有效角数0.987 6;熵关联顺序为单株产量、单株有效角数、株高、角粒数、菌核病发病率、千粒重、菌核病发病指数、硫苷、有效分枝数,本结果可为长江中游区杂交油菜品种选育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4—2015年汉中市16个油菜机械化品种筛选的试验结果,利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汉中气候条件下直播油菜的产量与几个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油菜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主花序结角密度主花序有效角果数一次有效分枝数分枝部位。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千粒重均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是油菜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高产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长期驯化与改良的油菜为试验材料,通过常规种植在该区域,经过对经济性状千粒重、每角粒数、结角密度、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主花序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一次有效分枝数、分技部位、株高的调查,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在该区域气候条件下,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与单株产量的关联度较高;株高、每角粒数、千粒重与单株产量的关联度次之.这个结果提示了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首先要有适宜的性状特征,特别是受环境影响较大的性状要满足该地区生长的需要,达到一种最适宜状态,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遗传的方式改良受环境影响较小的性状,如提高千粒重和每角粒数,这样对产量的提高就变的更加有效.同时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育种者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两组甘蓝型油菜有限花序/无限花序近等基因系及4份不同背景的甘蓝型油菜有限花序品系为材料,在相同的遗传背景下比较有限花序和无限花序在各农艺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无限花序,甘蓝型油菜有限花序能提前终花和成熟、缩短主花序长度、降低株高、增强抗倒伏性、增加分枝数,但对初花期、全株有效角果数、千粒质量、每角粒数、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低芥酸油菜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7~1998年度10个低芥油菜区试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产量、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呈显著的正相关(0.7427*、0.6795*),产量与千粒重呈近显著的负相关(-0.5957),产量与株高、一次分枝高度、一次有效分枝数和全株角数也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通径分析得出,主花序有效角果数的通径系数为0.5579*,单株产量的通径系数为0.5476*,全株角数的通径系数为-0.5330*,千粒重的通径系数为-0.4963*。四者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力是,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全株角数>千粒重。得出,低芥油菜高产新品种选育应从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和单株产量入手,稳定全株角数和千粒重,兼顾株高、一次分枝高度、一次有效分枝数、生育期和抗病性等性状,这样可提高选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云贵高原优质油菜新品种的选育及合理测配杂交组合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对2017-2018年度云贵高原组国家油菜新品种区试中的11个油菜品种的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灰关联熵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熵关联度为:硫苷0.989 1,含油量0.981 3,菌核病发病指数0.979 4,株高0.983 7,有效分枝数0.994 1,单株有效角数0.992 7,角粒数0.987 8,千粒重0.983 8,单株产量0.999 2;熵关联序为:X_9X_5X_6X_1X_7X_8X_4X_2X_3,即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性由高到低为:单株产量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数硫苷角粒数千粒重株高含油量菌核病发病指数,可据此确定云贵高原杂交油菜品种的选育方向。  相似文献   

18.
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判对10个晚播油菜新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晚播油菜新品种10个性状(小区产量、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数、主花序角长、主花序结角密度、单株总角数、每角粒数、千粒重)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135、0.092、0.103、0.087、0.099、0.101、0.100、0.101、0.085、0.096;10个晚播油菜新品种的灰色模糊综合评判优劣顺序为:K8 K5K1 K9 K4 K10 K3 K7 K2 K6,其中K8的综合评价值是0.759 1,综合表现最好,其次是K5,它的综合评价值为0.598 9,K6综合评价值是0.268 8,综合表现最差。此结果与以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的结果来看,灰色模糊综合评判筛选的油菜新品种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以此来筛选适合晚播的油菜新品种,是一种较为全面的、客观的、合理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判对10个油菜新品种展示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品种10个性状(小区产量、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数、主花序角长、主花序结角密度、单株总角数、每角粒数、千粒重)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142、0.089、0.094、0.108、0.090、0.107、0.090、0.100、0.086、0.094;杂交新品种的灰色模糊综合评判大小顺序为:K3K6K10K5K1K9K2K4K8K7;其中K3的综合评价值是0.622 8,综合表现最好,其次是K6,它的综合评价值为0.593 3,K7综合评价值是0.289 3,综合表现最差。此结果与以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的结果来看,灰色模糊综合评判筛选的杂交新品种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以此来筛选油菜新品种,是一种较为全面的、客观的、合理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播期、密度和氮肥用量对‘浙油50’产量和含油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新品种‘浙油50’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播期、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其产量、经济性状和含油量的影响,探索‘浙油50’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在供试条件下9月20日—10月10日播种期,随着播期推迟,平均产量、含油量及单株总角数、单株产量、一次分枝数和主花序结角密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千粒重不断增大;种植密度7.5万株.hm-2的平均产量、含油量和有效分枝位显著低于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的密度水平,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和一次分枝数与之相反,而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2个密度水平间以上性状除有效分枝位外无显著性差异。在氮肥用量150~450 kg.hm-2范围内,施用氮肥越多,产量极显著增高,一次分枝数越多,单株总角数越多,单株产量也越高,而每角粒数越少,含油量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