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汪玲平 《茶业通报》1999,21(1):20-22
绿茶是我国出口茶叶中主要的品种之一,年出口量均在5~8万t之间,占世界绿茶销售市场总量的80%左右。近年来,国际绿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如越南、印度、斯里兰卡、日本等国家的绿茶纷纷走向国际市场,而且,他们的绿茶价格低廉,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对我国绿茶出口...  相似文献   

2.
张必桦  王剑锋 《茶业通报》2003,25(4):158-160
本文分析加入WTO后我国绿茶发展所具备的优势现状和影响我国绿茶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并具体阐述今后我国绿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是种传统商品,深受人们欢迎。中国绿茶,特别受到西北非人的赏识。从经济效益上看绿茶是换汇率最高的一种茶类。近几年来,由于切细红茶的国际市场价格较低,国际上不少产茶国竭力改制绿茶扩大出口与我国绿茶竞争。如印度在积极仿制中国型绿茶向摩洛哥等地出口,1979年出口摩洛哥就有2万担,到1982年已增加到6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际市场上的绿茶出现呆滞现象,我国茶叶界议论纷纷,对滞销的性质,滞销的原因及今后趋势都有许多不同看法。笔者根据了解及有关资料的分析,综述如下,供大家讨论研究。世界绿茶产销概况目前,全世界绿茶年生产量约在27—28万吨,其中我国15万吨(台湾省约2万吨在外),印度1.4万吨,日本10万吨,苏联0.5万吨。其它生产绿茶的地区有斯里兰卡、肯尼亚、土耳其、喀麦隆等。  相似文献   

5.
浅析汉中绿茶优异品质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安 《茶业通报》2006,28(4):168-168
汉中绿茶包括绿茶类名茶秦巴雾毫、午子仙毫、汉水银梭、城固银毫、定军春、金牛早、灵崖仙茗、金峡云芽、西乡龙井等20余品和大宗绿茶秦巴绿茶、西乡特炒、胡氏绿茶、熊氏绿茶、鹏翔绿茶、陕南绿茶、南湖炒青、武侯绿茶、卧龙绿茶共10余品及中档绿茶秦巴毛尖、陕南毛尖、西乡毛尖、衮雪香茗、武侯毛尖、卧龙毛尖、黄云翠竹等等。均以品质优异而扬名省内外,在国内国际评比中屡屡获奖,有的被评为“全国名茶”、省名牌产品,有的成为“中南海用茶”“省政府外事专用茶”,在日本国际茶会上锋芒初露,受到各国代表的好评。茶叶的优异品质主要反映…  相似文献   

6.
正1前言绿茶是我国也是我省销量和生产量最大的茶类。根据杀青的方式不同,绿茶可分为蒸青绿茶和炒青绿茶两大类;根据干燥的方式不同,绿茶可分为烘青绿茶、炒青绿茶、晒青绿茶三大类;根据外形的不同,绿茶可分为扁形绿茶、芽形绿茶、卷曲形绿茶、针形绿茶、尖削形绿茶、条形绿茶、颗粒形绿茶及特种绿茶等。生产上一般按外形进行绿茶分类,根据  相似文献   

7.
浅谈杀青技术与绿茶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志刚  曹刚 《茶业通报》1996,18(3):36-37
浅谈杀青技术与绿茶品质的关系罗志刚,曹刚(安徽省池州供销学校邮编:247100)绿茶是我国的主要茶类之一,素以香高、味醇、色绿而著称,一直占领国际市场,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欢迎。但近几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色泽不正,香气不高甚至有焦糊味,...  相似文献   

8.
二、中国茶叶推进外销对策我国茶叶外销历史悠久,独占世界茶叶市场有一百多年。输出数量以百万担计,创历史上茶叶销售最高记录。我国生产的六大茶类,有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五大茶类输出,销路遍及世界各地,享有物美价廉的世界荣誉。红茶市场兴衰转化剧烈,切细红茶独占市场上风,不利于我国工夫红茶的推销。绿茶市场衰而复兴,除固有的外销眉茶、珠茶外,高级名茶亦进入国际市场。青茶如铁观音、  相似文献   

9.
绿茶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多的茶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绿茶栽培技术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不同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会对绿茶的品质产生重要影响,对常规栽培与设施栽培后绿茶的香气进行比较,有利于改进现有的栽培技术,提高绿茶的香气及品质,以促进我国茶行业的整体发展。对绿茶的常规栽培和设施栽培技术进行了简单的论述,结合栽培技术特征就绿茶香气存在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世界绿茶主产地和最大的出口国,以优异独特的品质,赢得了市场优势和国际信誉。传统绿茶在对外贸易中,有关名称、规格、价格,历来以其茶号(即型号)来区分、签订合同。各茶号标准规格、深深地被广大销区消费者所熟悉、承认、爱好、信赖。因此维护各号茶贸易样的自身质量,维护其真实性、统一性,是“重合同守信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陈刚 《茶业通报》1999,21(3):31-32
煎茶是日本的一个主体茶类,属绿茶;制作方法是在蒸 青玉绿茶和碾茶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蒸青绿茶起源于我国,后逐渐被炒青绿 茶取代。根据考察、并 参考有关资 料就其工艺 技术特点进 行论述。同时,结合我国绿茶在日的“处境”进行比照与反思,试提出几点技改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绿茶在输出口岸集中拼堆出口的方式,现在已为多数经营部门所接受,一般认为,绿茶集中拼堆出口,在品质上可以扬长避短,有利于发挥中国绿茶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但回顾过去的历史,分析当前的情况,这种经营方式是否有利,值得进一步研究,愿在此一抒已见。一、绿茶集中在上海出口的历史回顾绿茶集中在上海出口是有其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在五十年代前,外销绿茶的产区集中在皖、赣、浙三省,尤是在皖南、赣东北和浙东地区,这些地区与上海水陆交通方便,商品流向合理。上海又是当时的金融中心和主要输出入口岸,茶叶出口商多集中在上海,他们与产地制茶商都有不同形式的经济关系,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茶栈)以信贷、预付货款、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炒青绿茶已由传统的手工制法过渡到机械化生产。如何保持炒青绿茶传统的优良品质,克服存在的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创新是当务之急。当前,炒青绿茶品质的常见“病”,主要有:一、烟焦味;二、短秃断碎;三、香气低沉;四、条索松扁;五、不耐冲泡;六、绿茶不绿。这些“病”的形成,涉及较广,本文仅从采制技术上粗浅的分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14.
前沿科技     
<正>我国成功破解绿茶不能久存难题绿茶不能久存的难题,现已成功破解。这就是以绿茶为原料,经后熟化工艺研发出的老茶生产技术,其具有稳定、耐储存和改善风味等特点,该产品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该老茶生产技术是以龙  相似文献   

15.
李楚华 《茶业通报》1998,20(2):26-27
蒸青绿茶是我国古老的茶叶品种,近代生产很少,全国只有少数地方生产蒸青绿茶。蒸青绿茶除"干茶色绿、汤色清绿、叶底匀绿"三绿特点外,口感甘醇,苦涩味低,颇受消费者青睐。在国内茶叶市场上蒸青绿茶已崭露头角,但产量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11临沧蒸青绿茶的开发临沧兼青绿茶的开发时间很晚。七十年代前只是作为一种技艺偶尔展露过。直到1980年临沧地区茶科所成立后,在上永泉茶试站进行研究开发,制出了样品,由于蒸青绿茶杀青工艺要求严格,传统杀青工具是蒸笼、蒸箱。当时全靠人工掌握。因加工技术不稳,难以推广。直到1985年为发展临…  相似文献   

16.
马金生 《茶业通报》1993,15(4):38-39
我国从七十年代初先后引进日式蒸表设备十多套,从60K到300K都有。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其制茶工艺性能和机械性能稳定、可靠。笔者试从其机理分析,总结其先进的地方,以供我国茶机行业同仁们设计时借鉴。一、制茶工艺的合理性煎茶虽不同我国绿茶风味,仍是绿茶的特征,色绿、汤绿、叶底绿,清香、醇和。全程以蒸汽  相似文献   

17.
论眉茶品质     
眉茶为珍眉绿茶简称,它条索紧秀,香气清高,气味浓醇,风格独特,是我国出口绿茶的主要种类,年输出量长期以来占世界绿茶贸易总量60~70%,换汇成本低,创汇价值高,以一九五○年出口换汇指数为100至一九八二年出口换汇指数达1,600对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对绿茶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作出了贡献。但十年浩劫以来,质量却逐年有所下降,货不对样,质次价高,国外客户反映强烈,而印度、印尼等产茶国乘机仿制我国眉茶争夺市场,来势日趋凶猛,事关我国眉茶产销、经营的生命线问题。应予重视。眉茶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应如何发挥制茶技术和品质风格的传统优势把质量搞上去。现着重从这方面加以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黄山银钩,系近年来综合运用我国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传统制作技术创制的新名茶,产于我省歙县黄山茶区的大谷运乡岱岭一带。其品质特征是:色泽黄绿油润,条索细紧,弯曲如钩,白毫显露。开汤以后,香气清高持久,滋味浓醇爽口,回味生甘。叶底黄绿匀齐,汤色黄绿明亮,堪称绿茶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9.
绿茶片是制外销绿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对外出口代号为34403,它和大宗数量的眉茶一样,数量上也是非常大的,每年出口2000多吨。多年来,我国绿茶片在非洲劳苦人民的心目中有着良好的信誉,主销尼日尔、尼日利亚、乍得、摩洛哥等,是这些国家劳苦人民的主要饮料。每年销尼日尔茶片为700多吨,尼日利亚700多吨,摩洛哥500多吨,  相似文献   

20.
刘晓霞 《贵州茶叶》2009,37(4):16-18,23
青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具有独特的品质特点,深爱人们的喜爱,在国际茶叶市场上销量较好,近年来年增长量在11%以上。贵州引进了传统的青茶加工技术。利用贵州茶区适制青茶的品种和中低档绿茶原料所制青茶品质较好,花果香明显,口感接近绿茶。符合当地饮茶者的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