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袋栽金针菇采收两潮菇后,由于失水严重,第三、四潮菇产量很低,难以充分利用菌筒的养分,作者根据平菇覆土栽培经验,室内采收两潮菇后,移至室外进行覆土出菇,生物学效率高达130%以上,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2.
袋栽平菇采完2~3潮菇后,由于脱水和缺肥,常会导致后期菇蕾枯死、菇形变小、色泽变差等。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打孔浸水、脱袋砌墙法,既起到了补水增肥的作用,还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湿度,可多收3~4批菇,生物效率可增加50%~100%。现将具体方法简介如下: (一)脱袋、打孔和浸液 采完2~3潮菇后,应及时将菌袋搬出培养室脱去塑料袋,在菌筒上并排扎3~4个直径2cm的孔,间距视菌筒长度而定,一般在10cm左右,再将菌筒浸泡在配备好的营养液中3~4小时。同时准备一些菜园土(也可用一般田土,加入3%~5%的过磷酸钙,若碱性土应将pH值调到6~7),打碎过筛,喷雾水拌匀至手握不成团为宜。 (二)排筒、撒土和砌墙 将菌筒捞起,再把菜园土铺成似菌筒长、宽的条幅,厚2~3em,将沥水后的菌筒浸水孔朝上,逐个挨紧并排在土上,每摆好一层上面撒一层菜园土,并把空隙填满,以利于菌墙形成一个整体,一般可叠5~6层,若场地太少也可多砌几层,但以不超过10层为好。在最后一层的菌筒上撒4~5cm厚  相似文献   

3.
冷剑 《食用菌》1992,14(5):33-34
袋栽平菇收2~3潮菇后的菌袋,料内养分还未耗尽,尚有潜力可挖,我校从1989年4月起,对袋栽平菇脱袋后再高产进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1997,(2)
(一)平菇高邮126 是从100个菌株中筛选育成,出菇温度2~35℃,严冬季节缓慢现蕾生长,高温季节正常出菇,菇体灰白色丛生,柄长2~3cm,盖径20cm左右,肉厚平展,韧性好不易碎,一般丛重4~5kg,菌丝满袋即可大量现蕾,转潮5~7天,无畸形菇,抗性特强,适于春、秋、冬季多种原料,多种形式栽培,各地布点中试表明,产量、菇质均为同品种之首,棉壳袋栽覆土总转化率350%~450%。 (二)平菇高邮201 我所新育成的菌株,出菇温度3~30℃,菇体白色不受气候影响,柄长2~3cm,盖径20cm左右,不易破碎,菌丝抗性特强,适应各种原料栽培,发菌15~18天现蕾,转潮7天左右,一般丛重4kg左右,后劲足,尾潮菇依然肥壮,棉壳袋栽覆土转化率350%~420%。菇体色质美观、市场销售极好。 (三)平菇广温7号 95年全国推广以来信誉最高,为客户认定的当家品种,特抗杂,高产稳产,出菇2~28℃,菇体白至灰白色,丛重4.5kg以上,耐运不碎,无畸形菇,头潮转化率120%左右,总转化率300%~400%。 (四)平菇P86 高温型,该菌株具有以下10大优点:①全国23个高温品种评比产量最高。②抗杂力特强。③发菌速度快,夏季10天左右菌丝即可满袋。④耐高温,15~36℃菇体正常现蕾生长。⑤菇体灰白丛生,柄短或无,盖大而肥厚,韧性好,弥补了一般高温品种菇盖薄而脆的缺点猛  相似文献   

5.
4个白灵菇菌株栽培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DYPA均是4个白灵菇菌株的最适母种培养革。白灵N2菌丝长速最快,满袋时间最短23d。接种培养30d后开始催蕾的菌袋未搔菌处理,白灵N1、N2现蕾率最高为100%,且现蕾数多,现蕾时间快,但成菇畸形率高。接种培养90d后开始催蕾的菌袋。未搔菌均都不能现蕾;搔菌的白灵N1、N2现蕾率为100%,催营期比接种培养30d后开始催蕾的短近1倍以上。接种90d后开始催营的搔菌处理留营1个的,成菇畸形率为0%,自灵N2生物学效率最高,其次为白灵N1,白灵L最低。成熟期出菇温度为13~15℃的白灵Z生长周期比出菇温度7~15℃的缩短6d。  相似文献   

6.
根据笔者的多年试验和观察,在食用昔栽培中对其进行培土或覆土,不仪可大幅度增加产量,且可显著地提高品质,从而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培土或覆土的增产实例(一)平菇生料袋栽平菇在我省比较普遍,当采收二潮菇后,在温室内挖坑作1.2米宽的畦,眭间留25厘米人行道.把脱袋的菌块用竹签划破菌皮3~4道线后平码于畦内,尔后覆1~5厘米厚土,每米2泼浇35~50公斤水.泼水后大部分土随水冲入菌块缝间,待水渗掉后随即再覆0.5~1.5厘米厚的湿润细土,以不露菌料为宜,并经常喷水保持土壤湿润,覆土后经出二潮菇,如见畦面土壤板结,可用铁耙划  相似文献   

7.
平菇后期断植覆土出菇方法,就是将以出过3~4潮菇的菌筒从中间截料,栽植在阳畦内覆2~3cm颗粒肥土,使其继续出菇,栽培料得以充分利用,栽后仍可出菇3~4潮,增产4 0 %~6 0 %。具体方法介绍如下:①作畦:选土质肥沃近水源,最好选东西向作畦,畦深4 0cm ,宽90cm ,长度不限,视地形而定,畦高出地面10~15m ,畦内浇足水,水渗后用石灰消毒。②断植:把以出过菇的菌筒脱去菌袋,选没有污染的,用刀切成两段在筒四周用铁丝扎5~6个洞,然后断面朝上,紧密地竖在畦内,空隙内用散落的培养料塞紧。③覆土:菌筒排满畦后,用2~3cm厚颗粒状经高锰酸钾液或克霉王消…  相似文献   

8.
冬季气温较低,袋栽香菇冬季出菇困难,产量很低。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在原栽培技术基础上,我们推广采用保温催蕾法、双覆膜法两项措施,使冬菇产量提高到30~40%,最高的达43.3%。现简述如下: 1.保温催蕾法:将菌筒堆叠,利用自身代谢产生热量,提高堆温,促进菌筒上菇蕾形成。在室内或菇棚旁空地上都可做堆叠催蕾场所,地上垫一层稻草,其上铺一层塑料薄膜,将浸足水分后的菌筒堆叠,  相似文献   

9.
袋栽平菇泥垒菌墙出菇,管理省工省力,生物学效率高,但是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长出的菇容易带泥土,二是菌墙上会感染许多杂菌。笔者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防泥、防污染的办法,现介绍如下: 1 做好垒菌墙前准备 ①垒菌墙用土要经曝晒和甲醛薰蒸。②垒菌墙处要用砖填高些,以防下层菇触地。③垒墙的菌袋要严格挑拣,现菇蕾的袋挑出来待菇采收后再垒墙,污染杂菌的袋要挑出来,污染严重者要剔除,局部污染者要挖掉污染部分,并涂上石灰粉。④脱袋时,出菇面的塑料膜可留5cm不脱。 2 垒菌墙时应注意事项 ①每层袋的上下左右之间要填足营养土,每垒一层要浇水,使袋与土紧密接触。②封口泥要选用含沙少的粘土,使用时加3%~5%的石灰水充分拌和,越拌透越好。③每遭菌墙要尽量一次  相似文献   

10.
张晓梅  李秀林 《食用菌》1994,16(5):30-31
平菇栽培比较简便,所以普及最广,但是后期污染及减产低质问题仍较突出。为寻求一条平菇后期最佳栽培方案,我们于1991年冬~1993年春,连续开展了一系列比较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设计方案 供试菌种为紫孢平菇,由本室保藏分离。试验设四组:①室内脱袋覆土;②室内带袋覆土;③室外脱袋覆土;④室内带袋浸泡(对照)。 (二)试验方法 选出过三潮菇、无病虫害、菌丝白色、生命力较强的菌袋(每袋干料0.5kg),随机选入各组,每组80袋。室内覆土:将菌袋或菌棒(脱袋后称菌棒)单层立放于水泥地上,温度保持在12~15℃,组间留30cm通道,选地表10cm以下壤土,去杂过筛覆土1~2cm,覆土后喷重水一次。室外栽培:阳畦深30cm、宽110cm、长200cm,菌棒覆土后罩塑料薄膜及草帘。室内对照:自来水浸泡48小时后堆三层罩薄膜。记录出菇日期、菇产量及子实体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11.
温水浸块是冬季栽培香菇催蕾的理想方法。先将水烧至33℃,再将香菇料块或菌筒放入池内,倒入温水浸泡3~5小时。如果水温降低可添加开水,调节水温至18~33℃。浸好的菇块捞出,放在出菇场地,覆盖塑料薄膜保湿,直至块上现蕾,再通风换气。出菇期间如气温低,可喷洒18~33℃的温水,然后覆盖塑料薄  相似文献   

12.
袋栽平菇2潮后菌棒失水干缩,能否补水成为限制出菇的主要因子。脱袋覆土成了补水兼顾补养的优良措施,方法主要有畦式覆土法和泥菌墙法,为了弄清两者优劣以便更好地指导平菇生产,特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畦式覆土法更易于补水、补养,不仅管理方便,而且出菇潮次多、转潮快、出菇商品性高、生物转化率大。相比之下,泥菌墙法在补水、补养上不易使上下层均匀,在上层已显缺水时,下层还在水渍状态,且平菇易污染泥水而导致品质下降。另外,泥茵墙法中平菇转潮慢,生物转化率小,容易积温。平菇2潮后菌棒畦式覆土栽培法是获得高产的优选措施。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1997,(5)
(一)平菇高邮126 是从100个菌株中筛选育成,出菇温度2~35℃,严冬季节缓慢现蕾生长,高温季节正常出菇,菇体灰白色丛生,柄长2~3cm,盖径20cm左右,肉厚平展,韧性好不易碎,一般丛重4~5kg,菌丝满袋即可大量现蕾,转潮5~7天,无畸形菇,抗性特强,适于春、秋、冬季多种原料,多种形式栽培,各地布点中试表明,产量、菇质均为同品种之首,棉壳袋栽覆土总转化率350%~450%。  相似文献   

14.
栽培香菇用双棚法催蕾育花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香菇的生长过程中,菇蕾的形成,幼菇的生长和花菇的培育所需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如果在同一个棚内进行管理,会出现以下情况:①菇蕾形成迟缓;②幼菇死亡;③畸形菇较多,且花度较差。为了提高幼菇的成活率,培育出高产优质花菇,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笔者于1996年冬在泌阳大袋立体栽培香菇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双棚催蕾育花菇技术探索,双菇棚催蕾育花菇,即催蕾和育花菇分棚进行,若只有一个菇棚的可在中间隔成两个菇棚。经小区试验和大面积推广栽培,效果甚佳。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1 催蕾 当菌袋经过60~80天的发菌及转色管理,有1/3以上的瘤状物逐渐隆起,转色在1/2以上的菌袋上大量出现黄棕色的分泌物时,说明菌丝生理基本成熟,营养已高度集中,应及时创造一个科学的环境条件,让其变温出菇。 1.1 浸水 菌袋在发菌和转色过程中要消耗一  相似文献   

15.
反季节覆土袋栽香菇优质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佩瑛  林海芳 《食用菌》2000,22(5):31-31
覆土袋栽香菇是我县首创的香菇栽培新模式,誉称 长汀模式 "。采用该模式栽培香菇,具有菇形特佳,产量极高,高温易出菇,管理极省工等突出优点,是目前较先进的香菇栽培模式。特别是反季节覆土袋栽香菇,盛产优质夏秋菇,经济效益更高。现将反季节覆土袋栽香菇优质高产技术简介如下:1 选用良种 本所选育的 南山 1号"优良香菇菌株为首选良种,该菌株具有高温型,菇大圆正,肉厚实,柄中生,产量高,盛产优质夏秋菇,适宜保鲜或干制出口。2 季节安排 菌筒制作,1 2~ 2月;覆土转色,3~ 4月;出菇管理,5~ 1 2月。3 菌筒制作 ①备…  相似文献   

16.
所谓袋栽平菇后期断植法,是将已出过2~3潮菇的菌筒从中间截断栽植在阳畦内,使其继续出菇。采用此法还可采收3~4潮菇,比常规袋可增产1.5倍,总生物效率可达250%,现将做法介绍如下:(一)作畦:选土质较好,近水源的林荫地,东西向做畦,畦深40厘米、宽90厘米、长度不限,畦沿高出地面10~15厘并要前低后高。四周开排水沟,畦底整平,并用石灰消毒。  相似文献   

17.
在平菇生产中,培养料后期缺水问题直接影响着平菇的产量和品质。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一种滴灌技术,效果十分明显。 (一)准备材料 内径20mm和5mm的透明塑料管若干米,阀门若干个,汽油桶一个。 (二)操作步骤 将采过一潮菇的菌袋脱膜,按一层菌袋一层清洁的沙壤土垒墙,冬季8~10层,夏季3~5层,最后用稀泥抹封墙面,以防漏水,最上层用沙土封严,以不露菌袋为宜。  相似文献   

18.
《吉林蔬菜》2019,(2):47-47
1催蕾1.1 "再生法"出菇将发满菌的金针菇栽培袋移至培养架的顶层或搬入栽培室进行搔菌,可直接诱导原基分化。催蕾阶段,菇房温度最好能控制在13~14℃,给予弱光照和通风。当鱼籽般菇蕾布满料面时,将棉塞、套环拔除,打开袋口,把塑料袋口向外折起卷至离料面2~3厘米处,袋口不能盖湿布或报纸,开袋后加强通风,使菇逐渐失水枯萎变深黄色或浅褐色,然后再从干枯的菌柄上形成新的菇蕾丛。  相似文献   

19.
室外栽培平菇,一般应选择湿度大的稻田方能获得高产,而在高旱地栽培往往产量极低甚至绝产。据此,笔者于1992年12月利用高旱地试栽平菇获得高产。现将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一)栽培方法 栽培料配:棉子壳98%,石灰粉1.5%,复合肥0.5%,含量40%的多菌灵0.3%,水125%~135%。栽培袋为28×55cm的塑料筒袋,菌种为糙皮侧耳。发菌以及第一、二潮菇均在室内进行,管理方法按常规进行。出完第二潮菇后菌块已严重脱水,并有少量菌袋发生绿霉,此时已到2月下旬室外气温已开始升高,把菌袋搬到室外晒2天,然后挖深30cm、宽能并排放4个菌袋的地沟,地沟行间相距30cm。先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2019,(6)
对新科106、新科107、新科108三个平菇品种出菇菌袋进行2~4℃不同时间的冷刺激后出菇试验,结果三个品种现蕾时间均提前,出菇整齐度、现蕾数量和头潮菇的产量明显提高。综合考虑冷刺激效果、成本,新科106冷刺激4 d效果最佳,新科107、新科108均冷刺激3 d效果最佳。试验结果对工厂化平菇生产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