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利用叶斑病菌粗毒素离体筛选太子参抗叶斑病突变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培育太子参抗叶斑病新品种,运用组织培养技术以太子参叶斑病粗毒素为选择压力进行胁迫培养,采用逐步正筛选法离体筛选太子参叶斑病突变体。结果表明,太子参叶斑病粗毒素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不定芽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逐步提高毒素浓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愈伤组织对毒素的抗性。25 mL/L的毒素可以作为愈伤组织突变体的筛选压力,愈伤组织存活率达15.5%;将粗毒素浓度适当降低至10~20 mL/L有利于不定芽的分化,分化率达54%~40%;60~70 mL/L的毒素可以作为苗期抗毒素突变体的筛选压力,小苗存活率为8.3%。获得了46株高抗性植株,其对毒素的抗性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大花萱草愈伤组织和分化芽,经过萱草叶枯病菌毒素离体筛选获得抗病愈伤组织和分化芽突变体。以不同浓度剂量EMS诱变处理大花萱草子房诱导的愈伤组织和分化芽,用经过毒力检测的萱草叶枯病菌毒素粗提液进行离体筛选,通过在继代培养基中添加毒素粗提液,对愈伤组织进行浓度递增法和分化芽一步筛选法,获得抗叶枯病突变体材料。结果表明,0.50%~0.75%EMS处理愈伤组织60 min,0.75%~1.00%EMS处理分化芽60 min,分别获得半致死剂量效应。对存活的愈伤组织进行病菌毒素浓度递增逐步筛选(10%30天~20%30天),分化芽用40%的毒素液一步法筛选21天。经定向筛选,初步获得抗叶枯病分化芽突变体103株,有待进一步进行抗病鉴定。愈伤组织未能获得抗病突变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3.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大花萱草‘红运’愈伤组织和分化芽,目的是获得抗叶枯病愈伤组织和分化芽突变体。结果表明:0.50%~0.75% EMS处理愈伤组织60 min;0.75%~1.00% EMS处理分化芽60min,分别获得“半致死剂量”效应。对存活的愈伤组织进行毒素浓度递增的多步筛选(10% 30 d—20% 30 d);分化芽80%毒素21d的一步筛选。经定向筛选,初步获得抗叶枯病分化芽突变体103株,有待进一步进行抗病鉴定。愈伤组织未能获得抗病突变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禾谷镰刀菌粗毒素对小麦幼胚培养特性的影响和再生R1、R2代植株的抗赤霉病性变异,结果表明,粗毒素对3个不同基因型幼胚的愈伤组织诱导、胚芽萌发及胚性愈伤组织形成和绿苗分化的影响有相同的趋势。①毒素浓度为6.0g/L时,愈伤组织生长受明显地抑制,但胚芽萌发生长受到促进,低于此浓度时,毒素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②毒素对胚性愈伤组织形成和苗分化均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前者的抑制作用最强;③适宜的粗毒素筛选浓度为1.5g/L~4.5g/L,在这一浓度范围内对愈伤组织形成无影响,而对胚性愈伤组织和苗分化有明显抑制,但又能使其保持有一定的分化能力。④经毒素筛选的抗耐毒素细胞系再生R1代植株中,抗病穗的比例明显提高,R2代再生植株的抗赤霉病性分离,并趋向于感病方的分离。  相似文献   

5.
用不同剂量的γ射线辐射处理由番茄叶片诱导的愈伤组织,然后把愈伤组织接到含有早疫病菌毒素及不含有毒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结果表明,γ射线对番茄愈伤组织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3000rad剂量就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毒素对愈伤组织生长的抑制作用也极为明显,因此在筛选抗病突变体的研究工作中,可以用毒素作为选择压力  相似文献   

6.
以5个栽培小麦品种诱导而来的成熟胚愈伤组织为外植体,研究了在分化培养基中加入NAA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的效果以及潮霉素浓度对不同阶段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对照的分化培养基中(含5mg/L激动素)加入0.1mg/L萘乙酸(NAA,1-naphthlcetic acid)形成的分化培养基,可显著提高4个供试小麦基因型的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分化率,提高幅度达到12%~32%。不同的潮霉素浓度在"花培1号"愈伤组织的诱导阶段进行抗性筛选的结果表明,即使是在潮霉素浓度达到250mg/L时,仍有24%左右的愈伤组织存活率,这些存活的愈伤组织仍可能分化形成绿点甚至分化成苗,说明在"花培1号"愈伤组织的诱导阶段进行潮霉素抗性筛选是不适合的。5个不同小麦品种分化阶段进行潮霉素筛选具有明显的效果,但不同品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宁麦13的适宜潮霉素浓度为20mg/L,花培1号和扬麦158的适宜潮霉素浓度约为30mg/L,宁麦9和宁麦16的适宜潮霉素浓度在30~40mg/L左右。因此,我们认为,在分化阶段进行潮霉素抗性筛选是理想的筛选时期,在分化培养基中添加20~40mg/L浓度的潮霉素即可完全抑制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分化。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改进和完善普通小麦成熟胚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马铃薯品种晋薯16号组织再生体系,以晋薯16号无菌苗为材料,对外植体类型、外植体表面消毒试剂浓度和根的诱导条件进行筛选,同时优化了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最佳植物激素组合及浓度。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植体为茎段;2%的次氯酸钠消毒效果较好;根的诱导使用含50g/L蔗糖的MS培养基较好;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以MS+6-BA 1.5mg/L+NAA 0.5mg/L为佳;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以MS+6-BA 1.5mg/L+GA3 2.0mg/L+ZT 1.0mg/L为佳。  相似文献   

8.
为了获得耐热性较高的马铃薯品种,本研究以马铃薯试管苗的愈伤组织为供试材料,采用羟脯氨酸(HYP)和热胁迫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马铃薯耐热无性系的离体筛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MS+1.5~3.0 mg/L6-BA+0.1 mg/L NAA的培养基均能够诱导全部供试马铃薯茎段产生愈伤组织,说明细胞分裂素6-BA对愈伤组织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确定了马铃薯愈伤组织耐羟脯氨酸筛选的适宜浓度为0.2~0.4 mg/mL.MS+1.0~5.0mg/L BA+0.1 mg/LNAA+5 mg/LGA的分化培养基能够诱导愈伤组织进行植株再生,但分化率较低,只有8%~25%.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分化培养基均能诱导马铃薯愈伤组织分化成苗,本实验还筛选出热胁迫的适宜条件为42℃24 h,且经过羟脯氨酸与高温胁迫结合多次筛选获得了两个耐热无性系NKY1和NKY2.初步表明本筛选方法可以用于马岭铃薯耐热无性系的筛选.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薄壳山核桃品种苗‘波尼’幼嫩叶片为外植体,设置不同消毒方法、不同蔗糖浓度、不同褐化抑制剂及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配比,研究其对叶片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消毒方法对薄壳山核桃叶片愈伤组织形成影响显著,以0.1%HgCl_2消毒2 min效果最好,污染率为15.6%,且愈伤组织生长状态最好;不同蔗糖浓度对叶片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以30 g/L效果好,愈伤诱导率达75.6%;不同褐化抑制剂对叶片愈伤组织影响较小,其中以0.2 g/L PVP效果最好,不仅褐化率低且愈伤诱导率高;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配比对薄壳山核桃叶片愈伤组织形成影响显著,以4/5MS+0.75 mg/L TDZ+0.5 mg/L6-BA+0.5 mg/L NAA培养基与改良DKW+0.4 mg/L TDZ+0.4 mg/L IBA培养基诱导效果最好,研究发现低浓度的TDZ (0.2~0.4 mg/L)促进愈伤组织形成,高浓度的TDZ (0.8~2.0 mg/L)抑制愈伤组织形成。本研究可筛选出诱导叶片愈伤组织的最佳方法,为后期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病菌培养液离体筛选水稻抗稻瘟病植株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稻瘟病菌粗毒素提取液作为抗性筛选的选择压,对水稻体细胞系和花药及其愈伤组织进行抗病筛选。结果表明,毒素对体细胞和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经过滤灭菌的粗毒素的毒性大于高压灭菌的毒性,花药的抑制程度大于种子胚愈伤组织,花药筛选系统的适宜毒素浓度低于体细胞筛选系统的毒素浓度。粗毒素液可以作为抗病筛选的选择压。  相似文献   

11.
茄子黄萎病菌毒素对茄子体内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不同抗病性品种的茄子幼苗为试材,研究了茄子黄萎病菌毒素对其叶片POD,PAL及PPO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感病品种茄子幼苗用毒素处理后,POD,PAL,PPO活性均比未处理的对照有所提高,且随处理时间延长,其活性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即POD活性在处理后0—24h逐渐升高,之后下降,PPO和PAL活性在处理后0—36h升高,而后活性下降。随毒素浓度增加,POD,PAL,PPO活性变化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3种酶活性与品种抗病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茄子黄萎病菌毒素液对茄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毒害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用Czapek′s培养液培养茄子黄萎病菌 (Verticilliumdahliae) ,经过滤、离心和透析 ,分别得到其培养滤液、粗毒素液。测试了培养滤液对茄子抗、感病品种种子发芽、根生长的毒害作用及粗毒素对茄幼苗的致萎作用。结果表明 ,茄黄萎病菌毒素液对茄种子发芽、根的生长及幼苗都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3.
棉花黄萎病菌与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简要综述了棉花黄萎病菌及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 ,各地的棉花黄萎病菌均存在致病力的分化 ,其致病机理是病菌侵入棉花后菌丝及孢子在导管内大量繁殖 ,同时刺激邻近的薄壁细胞产生胶状物质及侵填体而堵塞导管 ,使水分和养分运输发生困难 ,更重要的是病菌在棉株体内产生的糖蛋白毒素作用的结果。棉花抗黄萎病的遗传方式争论较大 ,但一般在温室由单一菌系接种鉴定时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单基因遗传 ,而在田间病圃或用多菌系混合鉴定时 ,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多基因遗传。由于陆地棉内缺乏高抗黄萎病资源 ,给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带来一定困难 ,但 90年代以来 ,已育成 86 - 6、川 73 7、川 2 80 2、豫棉 1 9号、豫棉 2 1号等一些抗黄萎病的新品种。上述抗黄萎病品种在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杆菌介导转化大丽轮枝茵的体系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揭示大丽轮枝菌的遗传变异和致病机理,以含潮霉素为抗性筛选标记、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载体,优化了农杆菌介导转化大丽轮枝菌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大丽轮枝菌菌株V991和BP2含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转化子,转化率达到100×10-6~550×10-6.优化的转化条件为:农杆菌以IM液体培养基调节浓度至OD600=...  相似文献   

15.
生防细菌NCD-2突变体构建及抑菌功能基因的防病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防细菌NCD-2是一株枯草芽孢杆菌菌株,该菌株通过分泌抑菌肽而对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和棉花立枯病病原菌起到抑制作用。本研究着重通过原生质体法与诱导转座方法,建立了携带转座子Tn917质粒pTV1对枯草芽孢杆菌NCD-2野生菌株的转化体系与转座子突变技术,获得1500多个转座子插入突变子。通过测定这些突变子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筛选到2个抗生作用丧失的抑菌功能缺失的突变子。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这2个抑菌功能缺失突变子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效显著低于野生菌株,说明NCD-2野生菌株产生的抑菌肽在该菌株防治棉花立枯病中起到主要作用,进而说明编码该抑菌肽的基因在该菌株防治棉花立枯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我国发现并鉴定的陆地棉核雄性不育系—洞A为工具,将国内外现有的十多个抗(耐)棉花黄萎病的品种(系)和种质系导入到二个轮回群体中,拓建了棉花抗黄萎病轮回选择基础群体。从而为同步提高棉花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用相互嫁接和定量PCR分析棉花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棉花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机制, 本文选用对棉花黄萎病表现抗病的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材料海7124和Pima 90及感病的陆地棉(G. hirsutum)材料冀棉11, 通过相互嫁接的方法构建试验系统, 用棉花黄萎菌对其人工接种, 利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PCR)技术分析其在感病和抗病棉花中侵染的差别。相互嫁接试验中感/抗和抗/感组合的病情指数介于感/感和抗/抗对照之间, 且相互嫁接棉株各个部位的IC值(侵染系数)也多介于其对照相应部位之间; 并且病情指数与不同部位IC值显著相关, 说明棉花黄萎菌可以通过接口在抗-感之间扩展。感/抗嫁接组合试验说明抗病材料的茎基部在抑制病原菌扩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而抗/感类型试验说明抗病材料接口以上部分也具有抑制病原菌增殖的作用。总之, 抗病海岛棉无论作为砧木还是接穗, 都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的扩展, 说明抗病海岛棉对棉花黄萎菌具全株抗性, 但茎基部在抑制病原菌扩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同样, 感/抗和抗/感组合试验也说明感病材料的各个部位均不能抑制病原菌的定殖和扩展。  相似文献   

18.
棉花黄萎病菌与品种互作的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23个棉花品种(系)接种18个黄萎病菌株的抗感表现(病情指数)为分析对象,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用双标图方法研究了寄主 病原的互作格局。结果表明:23个棉花品种分为6个抗病性不同的品种组,18个菌株聚为5个致病力不同的菌株群。5031和50312组成的品种组G1对所有菌株群具有最高抗性,可作为抗黄育种的高抗质源。来自河北成安的VD25与来自江苏常熟的XS4、XS6和XS7组成的菌株群S4与G5品种组存在互作,其致病力最强,是棉花黄萎病的优势菌株群,在抗黄育种和抗黄鉴定中应予以高度重视。S2和S3菌株群与56%的参试品种构成的3个品种组间存在互作,是潜在的优势菌株群。具平均抗病性的G2品种组是黄萎病菌的优良寄主。  相似文献   

19.
在河南省不同地区分离并鉴定33株棉花黄萎病菌分离物,并进行了致病力和粗毒素致萎活性测定。致病力结果表明,河南省棉花黄萎病菌分离物可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型,分别占48.5%、21.2%、30.3%。河南省同一地区内不同分离物间致病力差异明显。粗毒素致萎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黄萎病菌强致病力分离物分泌的粗毒素对棉苗的致萎力较强,弱致病力分离物分泌的粗毒素对棉苗的致萎力较弱,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型分离物在72h时对棉苗的平均致萎指数分别为63.82、52.38、45.83。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不同分离物粗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黄萎病菌分离物分泌的粗蛋白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且与其所致的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大丽轮枝菌是广泛分布的土壤习居菌,能引起棉花黄萎病害,因其形成的微菌核生命力强,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是大丽轮枝菌型黄萎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为开展微菌核的研究,本试验对微菌核形成最佳培养基进行了筛选,采用6种培养基,培养6株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通过生长速率、微菌核数量、微菌核直径和微菌核萌发率4项指标筛选合适的培养基。结果表明:改良燕麦培养基形成微菌核的数量和直径均优于其他培养基;M1和BMM培养基形成微菌核的数量较多,其微菌核直径均小于半组合培养基。因此,改良燕麦、M1和BMM培养基,根据实验需要均可作为快速培养微菌核的理想培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