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整体实施情况及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退耕区退耕农户退耕还林前后收入、粮食产量、劳动力转移等变化情况以及补助到期后退耕农户收入的可能变化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完善退耕还林现行政策及制定补助到期后续政策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四川盆周山区平武县退耕还林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态补偿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退耕补偿的依赖程度有区域性,生态补贴缓解了农户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生存压力,退耕农户利益得到持续保障是稳定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因素;农户对还耕地中林木处置权的实现感到困难,"成效验收"生态补偿模式能调动农户的积极性。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退耕生态补偿的调整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环京津贫困地区退耕还林后期成果维护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环京津贫困地区31个县的退耕实施情况调查,对退耕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危机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调查表明:复耕意识的存在严重威胁着退耕成果的巩固和退耕二期工程的进一步深入。建议在退耕工程已取得生态成效的基础上,必须将退耕成果的巩固和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相结合,并站在退耕成果的巩固和退耕农户生计改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不同贫困程度农户退耕还林的收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剖析退耕还林工程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探究退耕还林工程能否有效提高不同贫困程度退耕农户收入以及缓解退耕地区农村贫困状况,明确该工程对退耕农户收入效应的影响机制,为探索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减贫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剔除城镇住户、流动人口样本以及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省份后保留7 150户农村住户样本,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ESR)构建"反事实"分析框架,分别估计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用以检验退耕还林工程能否有效提升退耕农户收入水平,基于收入类型进一步剖析工程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收入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明确工程对退耕农户收入效应的影响机制。【结果】基于反事实假设,从家庭整体收入水平来看,参与退耕显著增加了一般贫困退耕农户和重度贫困退耕农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且重度贫困退耕农户的增收效应更明显;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直接效应表现为,与未参与退耕的反事实相比,参与退耕的重度贫困农户的人均转移性收入和人均经营性收入分别增加15.9%和18.6%;退耕还林工程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收入的间接效应表现为,非贫困农户、一般贫困农户和重度贫困农户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提高了4.0%、7.9%和24.6%。【结论】退耕还林工程可增加一般贫困农户和重度贫困农户收入水平。其中,通过人均转移性收入和人均经营性收入对重度贫困农户收入有直接影响;通过人均工资性收入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均有正向间接影响,且随着贫困程度的加深,间接效应越大。因此,对不同贫困程度退耕农户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和非农生产就业的知识技能培训能更有效利用工程资金,可为实现工程增收和减贫目标及建立减贫长效机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5.
环首都贫困地区退耕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退耕一期工程在环首都贫困地区的实施,引起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显著变化,同时该区域的民生问题也受到极大关注。2013年生态退耕开始进入二期阶段,为了深入了解退耕后环首都贫困地区退耕农户的生计与土地利用情况,在该区域涉及退耕的贫困地区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走访,并结合调查结果对退耕后农户的生计状况和土地利用行为进行分析,以期为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调查结果显示:退耕后农户土地集约利用与粗放利用兼具;农业内部结构由传统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方向综合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户收入由农为主转为非农为主;农户家庭年纯收入增长3.36倍。但是农户生计多样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并存在许多问题和危机,仍需政府注重退耕区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水平,加强职业培训、拓宽信息通道,促进信贷、合作经营等途径来实现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组织开展全市13个退耕地还林工程县(市)区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调查,总结了各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主要举措,摸清了困难乡村和困难退耕农户的分布及户数,分析了导致困难退耕农户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困难退耕农户摆脱贫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河北环京津地区退耕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河北环京津地区生态退耕状况,选择涉及退耕的部分市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退耕地土地质量普遍较差,长期受旱灾和风沙危害影响,产量较低,但也存在部分有灌溉条件的平地、川地退耕的情况;多数退耕农户对退耕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并有着退耕的意愿,但对退耕补助有着较大的依赖性,且对地方政府对退耕的组织实施缺乏必要的信心;对比退耕前后,近70%的被调查退耕农户表示生活水平保持不变,近20%的退耕农户表示有所提高,其原因在于退耕的补助发放和收入结构的变化。退耕对于改变退耕农户贫困状况的作用不容忽视,但需政府加强引导和扶持。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退耕还林工程对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米脂县综合效益的影响,采用生态经济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修正的Bossel定位理论方法,2009年10~11月,对米脂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自1998~2009年,退耕造林地土壤有机质(0~20 cm)平均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比临近(﹤30 m)的坡耕地高出0.478%和0.574 kg/m2;(2)退耕还林经济净效益主要体现在退耕造林后劳动力转移劳务创收。即:69%的被调查农户家庭纯收入上涨了2~5倍,56%被调查农户种植业纯收入上涨0~1倍,44.5%的农户劳务收入占了家庭纯收入的50%以上,36.6%农户劳务收入超过了家庭纯收入的10%~20%,87.5%农户的退耕补贴占家庭纯收入的10%以下;(3)退耕还林提高了社会整体协调性0.81。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初步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提高了农户经济收入,优化了经济收入结构,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9.
我省自1999年开始试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林草植被,改善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程度减轻;退耕还林对农户的补助政策更是深得人心,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一退两还"工程的深入开展,农户退耕意愿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巩固退耕成果和确保退耕还林工程进一步实施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陕北地区吴起县进行的调研,发现后退耕时代陕北地区农民对退耕还林成果维护积极性较低。为此笔者对新阶段影响农户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寻求相关措施来调整农户的想法和行为,在提高工程的有效性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