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转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的爆发危害,但是,由于抗虫棉田间施药量和次数的减少,也导致了棉田棉蚜、棉盲蝽、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等非靶标害虫的种群数量上升,危害日益加重。一、棉花苗期病虫防治技术该生育期从4月上中旬播种至6月中旬进入蕾期  相似文献   

2.
转Bt基因抗虫棉病虫危害新特点及综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安徽沿江棉区近几年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后,棉田病虫发生危害呈现了不同于常规棉花的4个突出新特点,即生殖生长期棉株易发生茎枯病死苗,刺吸式口器害虫发生偏重,斜纹夜蛾大面积重发生,棉铃虫危害轻微;同时针对这些新特点提出了6点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20年来,我国转基因抗虫棉育种取得了巨大成就,育成了2 000余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不仅成功解决了棉铃虫对棉花生产的危害问题,更确保了我国棉花生产品种的国产化。我国转基因抗虫棉育种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研发者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门科学监管的结果。20年来,农业农村部积极探索,不断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政策,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我国抗虫棉育种研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山东棉花研究中心转基因棉花抗虫育种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培育出抗虫杂交棉、常规抗虫棉和短季抗虫棉三大类型10多个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2005年有11个抗虫棉新品种一次性通过国家和山东省审定,续写了山东省农科院继鲁棉1号之后棉花研究的又一个辉煌。1培育出了三大  相似文献   

5.
转Bt基因抗虫棉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把苏芸金芽孢杆菌的毒素基因(简称Bt基因)转移到丰产、优质、抗病的品种上,经推广应用、检验,不仅降低杀虫剂使用次数和施药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棉农的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还有效地保护棉田害虫天敌,从而间接地控制和减轻了其他害虫的危害,改善了棉田生态环境,使棉田害虫防治向良性循环发展.但是,抗虫棉必竟不是无虫棉,它的抗虫基因只能对棉铃虫、红蛉虫有较高的控制性,但对棉蚜、棉叶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叶蝉等害虫无特殊作用,加之其抗性随时间推移逐代降低.因此,必须建立以抗虫棉为主的综合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6.
棉铃虫是棉花的大敌,具有突发性、残暴性。凡棉铃虫爆发的年份,棉花生产就会遭到巨大损失。转基因抗虫棉的育成,无疑对减轻棉铃虫的危害、节省人工农药开支、增产棉花、保护生态起到较好的作用。但是,近年来有的媒体将抗虫棉宣传过了头,说其产量比常规棉高出一倍甚至几倍,产生误导。  相似文献   

7.
在三代棉铃虫产卵高峰期,调查了2005年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南京点3组总计30个转基因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品种(系)不同器官上的棉铃虫卵量。结果表明,三代棉铃虫的百株卵量与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值、品种的B t毒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 6和-0.976 8;转基因抗虫棉与非抗虫棉不同器官上的卵量分布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上部嫩叶、果枝嫩叶和苞叶上,同时三代棉铃虫在非抗虫棉上产卵要比抗虫棉集中。  相似文献   

8.
从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四个方面比较了转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花18℃低温和30℃适温下种子活力及越冬性,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的种子活力及越冬性未提高,与常规棉相比不存在生存竞争。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抗虫棉发展现状及产业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转基因抗虫棉是人工合成的Bt杀虫基因转育到普通棉花上,从而使棉花产生抗虫性能。全球转基因抗虫棉商品化生产始于1996年.1997年全球种植还不到100万hm^2,2000年已发展到400~500万hm^2。全球棉花面积的20%为转基因棉花,其中,美国2001年转基因抗虫棉面积已达到棉田的74%,澳大利亚占30%,同时在墨西哥、埃及、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抗虫棉是人工合成的Bt杀虫基因转育到普通棉花上,从而使棉花产生抗虫性能。全球转基因抗虫棉商品化生产始于1996年,1997年全球种植还不到100万公顷,2000年已发展到400—500万公顷。全球棉花面积的20%为转基因棉花,其中,美国2001年转基因抗虫棉面积已达到棉田的74%,澳大利亚占30%,同时在墨西哥、埃及、印度等国家也已进入生产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转基因抗虫棉在各棉区的种植越来越广泛,为了验证其抗虫效果,我们采用转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对比试验的办法,对其抗虫性进行了观察鉴定,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ELISA方法鉴定转Bt基因抗虫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采用ELISA(酶联免疫)方法,对转Bt基因抗虫棉种子、子叶及苗期叶片中Bt毒蛋白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比较了两种不同pH值的样品提取缓冲液及不同的提取时间对测定棉花叶片中Bt毒蛋白含量的影响,以进一步完善测定转Bt基因抗虫棉Bt毒蛋白含量的ELISA方法,并探讨了ELISA方法鉴定转Bt基因抗虫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盲蝽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盲蝽的种类及发生特点,指出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盲蝽不具抗性,对棉田的用药减少和气候条件的改变是引起棉盲蝽发生危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抗虫棉DPC化控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关中棉区转基因抗虫棉DPC化控的适期、适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7.5万株/hm^2密度条件下,初花期片DPC30g/hm^2化控对转基因抗虫棉的株型控制、开花成铃和霜前皮棉效果良好,增产显著。蕾期化控延缓了前期弱生长势的转化进程,并对以后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花铃期化控作用较小。因此,转基因抗虫棉DPC化控应采取蕾期不控,初花期适量控,花铃期酌情控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转Bt基因棉花的通用分子检测方法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从所收集保存的转 Bt基因抗虫棉品种以及转 Bt基因棉花低世代后代单株中提取的 DNA进行PCR扩增 ,结果显示 ,转 Bt基因棉花品种都能扩增出特异性谱带 ,转 Bt基因棉花低世代后代部分单株同样也能扩增出特异性谱带 ,而对照常规品种却没有 ,表明所合成的引物可用于转 Bt基因棉花的分子检测 ,以及转 Bt基因抗虫棉的纯度鉴定、真假转 Bt基因抗虫棉的鉴别和后代 Bt基因存在与否的选择标记  相似文献   

16.
转Bt基因棉花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价转基因棉花对土壤生态安全风险,采用3个转Bt基因品种及其相应的近等位基因非转基因品种和一个常规品种在大田研究了转基因棉花种植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棉花种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依棉花品种、生育期、土壤酶种类不同而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就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害虫、天敌和经济昆虫的影响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研究表明.转Bt基因抗虫棉使一些对Bt蛋白不敏感的次要植食性非靶标害虫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或呈加重趋势,但没有证据表明转Bt基因棉对棉田其它害虫的发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外源Bt基因导入棉花后,引起的棉花重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以及棉花叶片形态结构的改变可能会直接影响棉花害虫种群的数量,且转Bt基因棉田更有利于其它植食性昆虫的发生和危害.害虫种群数量和Bt蛋白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天敌的数量.转Bt基因抗虫棉对家蚕和蜜蜂等经济昆虫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抗虫棉是指植株体内含有人工合成的抗虫基因的棉花 ,换句话说 ,就是植株自身具有杀虫作用的棉花。根据所含抗虫基因的类型 ,转基因抗虫棉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只含有一种Bt杀虫基因的抗虫棉叫单价抗虫棉 ,另一种是同时含有Bt和CpTI两种杀虫基因的抗虫棉叫双价抗虫棉。由于Bt和CpTI杀虫机理不同 ,所以与单价抗虫棉相比 ,双价抗虫棉抗虫谱广泛 ,而且不易丧失抗性 ,可以延长在生产上的使用年限。目前生产上应用的美国抗虫棉品种均为单价抗虫棉 ,我国的抗虫棉品种既有单价的 ,也有双价的。1 国内外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简介1 987…  相似文献   

19.
转Bt基因抗虫棉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导入棉花体内的外来Bt基因可以随着棉花的生长发育在各组织器官中高效表达,合成对磷翅目害虫具有高效毒杀作用的Bt蛋白,使棉铃虫取食后中毒致死或生长发育严重受抑制.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种植抗虫棉可节省农药用量50%~60%,每666.7m2节省农药投资60元,大量减少管理用工,有利于保护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1995年山东省试种抗虫棉约1.1×104hm2,至1999年达28×104hm2,占棉花种植面积的73.7%,估计2000年全省抗虫棉种植面积占95%以上.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河北农业大学棉花遗传育种室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无色素腺体棉花新品系KW1、KW2、KW3、KW4、KW5的营养成份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抗虫无色素腺体棉花棉仁和棉秆酚含量分别为0.018%、0.019 5%,脂肪含量分别为36.5%、3.8%;棉箔的蛋白质含量为42.6%,含有11种氨基酸;棉秆蛋白质含量为14.2%。通过对棉花副产品生产潜力分析可知,推广转基因抗虫无色素腺体棉花,可以很好解决可耕地减少与人口增加、粮棉和粮饲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