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湿地松枯梢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色二孢菌引起湿地松枯梢病。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最适温度为25-31℃,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快,子实体最早形成。分生孢子在10%的湿地松和油松针叶浸汁中萌发最好,6h萌发率达90%以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6~7;在水滴中纟在饱和湿度下萌发率高;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几乎显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树枯萎病菌茄类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茄类镰刀菌引起的杨树枯萎病是一种新病害,对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Fusarium w/ani的适应性较强,在8~35℃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和最大产孢量的温度为25℃,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5~30℃,以30℃最适,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3℃,10 min.病原菌在pH5.91~6.98对生长和产孢较好,pH 6.98最适,当pH<4.53对菌落表现异常现象.病原菌在不同光照条件及在不同碳、氮源上均能生长,不同光照条件对其影响无显著差异;以蔗糖为其最适碳源.亚硝酸钾和硝酸钾为其最适氮源.  相似文献   

3.
采用平板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研究桉树轮斑病原菌(Pilidiella eucalyptorum)的生物学特性,为桉树轮斑病的监测及防治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该菌菌丝在10~35℃及pH 2~12的环境里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6 h/18 h紫外光光暗交替与12 h日光灯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乳糖和蔗糖是菌丝生长最佳碳源;蛋白胨和酵母粉是菌丝生长最佳氮源;分生孢子在20~30℃均可萌发,以28℃萌发率最高;在饱和湿度且有水滴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8和50℃。  相似文献   

4.
八角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西八角主产区分离到7个八角炭疽病菌株,No.1菌株致病力最强。对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8℃;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6℃~22℃;生长发育的最适pH值为5~6;孢子萌发最佳湿度为100% 水膜;黑暗条件下有利于孢子萌发,病原菌能够利用所测定的氮源和碳源。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防治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炭疽病,对其病原之一豆类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8℃;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30℃;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温度28~30℃;在p H 3~12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菌丝生长最适p H值为5;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率为96.67%。豆类炭疽菌可利用多种碳氮源,对蔗糖和葡萄糖利用最好,阿拉伯熟胶粉利用最差,但是产孢量却最大;对牛肉膏利用最好,硫酸铵利用效果最差,在蛋白胨和酵母粉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光照能加速菌丝生长和促进产孢。  相似文献   

6.
冬枣黑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冬枣黑宽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不同碳源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且差异不大,碳素营养以甘露醇最好,其次是蔗糖、麦芽糖、葡萄糖;不同的氮素营养对病原菌的生长影响较大,以蛋白胨最好,其次是硝酸钾、硝酸铵,而以尿素为氮素营养,病原菌基本不生长;病原菌在pH值2—10的范围内均可生长,在pH值6-8范围内生长良好,最适pH值为7-8;病原菌在15℃-35℃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在28℃~30℃的范围内生长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7.
桉树枝枯病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防治桉树枝枯病,对桉树枝枯病菌可可毛色二孢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30℃;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率为93.20%;该菌在pH值3.0~12.0范围内均能生长,以pH值5.5生长最好;可以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对蔗糖和硝酸钠利用率最高;经过10 min的处理,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分别是52℃和54℃。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4个兰花菌根真菌菌株生理学培养特征的试验分析,选择菌株培养的最适pH值、温度、氮源和碳源,优化其培养体系.结果表明,4个菌根真菌菌株的最适培养条件具有差异性,3个菌株在pH为5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而菌株LH94则在pH为7时菌丝生物量最大;3个菌株在25℃下生长最好,而LH53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仅菌株LH52在硝态氮中生长更好,其余均偏好有机氮;所有菌株均适合以可溶性糖尤其是单糖作为培养基氮源.  相似文献   

9.
首次应用通用引物ITS1与ITS4从杨树叶枯病菌中扩增出目的片段为601bp的rDNAITS序列(登录号为DQ011257)。与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比对表明:本菌株与Alternariaalternata(AY787684)及Alternariaalternate(AY354228)相似率为98%,验证为Alternariaalternate。杨树叶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如下: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5℃,最适pH为6。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在10℃与30℃时生长极其缓慢,高于35℃时,生长停止;菌丝生长最适pH为6,在PDA 杨树煎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0.
对蒜头果种腐病5种主要病原菌作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及培养基的酸碱度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温(25~35℃)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对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不严格,高湿(RH≥100%)明显促进分生孢子萌发;各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适应的pH值范围较广,以pH5~10较适宜,但以中性左右的酸碱度为最佳,具体pH值稍有差异。经方差分析可知,各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在最适温湿度和酸碱度条件下与其他温湿度和酸碱度条件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柴河林业局天保工程区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文章通过对天保工程区各类土地资源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系统阐述和评价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该局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薛松  李志荣  倪翠萍 《防护林科技》2004,(Z1):92-93,105
在原有种植试验的基础上 ,选择适宜树种和模式对洪泽湖大堤防护林进行规划更新。在充分考虑防护功能的同时 ,注重堤防美化、生态保护和投资效益 ,适应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牡丹江野生百合科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现代林业的核心,我国林业应走可持续经营带动多目标、多功能经营的超常规发展道路。文章提出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若干策略,以加快中国林业与国际林业同步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文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2005年9月引种11个品种桉树优良无性系在迈号镇种植试验,通过6年对试验点跟踪调查、分析,对各品系的生长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今后同一立地条件下种植桉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引种区域的沙棘优良品种的栽培对比试验,选育出适合阜新地区栽培的优良沙棘品种。根据3a的调查结果,按照幼林的生长量、结实量和百粒果重等指标的综合分析,获得"丘杂F1代"、"白丘杂交"、"森淼"、"亚中杂交"等4个品种优于"辽阜1号"、"辽阜2号"对照品种,也优于引种的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17.
汇集17个臭椿系号,以当地臭椿为对照,营造了臭椿无性系测定林。经多点造林测试,选出3个优良无性系,分别是臭椿824005、82001和箭杆2号,其材积生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0.2%~67.8%、30.2%~97.1%和26.7%~47.2%,生长表现优良,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巨桉内含物对牧草的化感作用,试验选用浓度为1∶10、1∶50、1∶100的巨桉根浸提液(母液浓度为1∶10,w/v),以蒸馏水为对照,按照培养皿水培和盆栽土培的生物检测方法,探讨巨桉根系对黑麦草、紫花苜蓿、高羊茅3种牧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在水培试验中,对黑麦草表现为高浓度抑制其根和苗生长,低浓度促进其根和苗生长;对紫花苜蓿根和苗生长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盆栽试验中,对黑麦草和高羊茅表现为抑制其根长和促进其茎高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加,对根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紫花苜蓿根和地上部分干重表现为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9.
沙棘嫩枝扦插的病害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自知  王星 《沙棘》2003,16(4):23-24
沙棘嫩枝扦插育苗是在特定的高温高湿条件进行的,插条很易受到真菌、细菌和病毒的侵染致病。经多年育苗推广的实践,介绍了插条常见病害的发病时期、症状和防治措施,并提出了运用合适的水分管理技术和有针对性的应用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思路,可供生产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沙生植物是沙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沙地基质流动性对沙生植物的生长与分布有重要影响。而沙生植物也形成了对其特殊的生态适应对策。文章从4个方面回顾了我国沙生植物的生长对沙地基质流动性响应的主要研究进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分歧,并分析了沙生植物的生长与沙地紧实度及相关的主要生态因子之间的互馈关系,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的研究方向及内容,旨在为干旱半干旱沙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中防风固沙植物种选择、合理配置、植物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